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music.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music. Show all posts

March 08, 2014

Bowers & Wilkins Zeppelin Air (With Lightning Connector)

一直有計劃要在臥室放音響,看上了這台齊柏林飛船已經很久了,卻遲遲沒有入手,就是因為覺得太貴了。但最近工作極度不順,心情無比鬱悶,急需血拼一番以療癒內傷,於是把心一橫就手滑刷了下去,今天黑貓先生送到家來。

設定十分簡單,用 iphone 下載程式,加入家中的無線網路後,就成為一台 Airplay 的喇叭,午後的書桌一角,假掰一下文青,心情舒爽不少。

開聲一聽,怎麼朦朧的有如隔層薄紗?有辱它高貴的身價!再下載 iTunes 外掛的音效程式 Amarra 來聽,聲音才豁然開朗,悅耳嘹亮地在隔壁房間也可以將音符聽得一清二楚,真是太享受了。

January 22, 2013

Sennheiser HD 25-II

上上週回家省親的時候,不慎將 Denon C710 遺留在台北,以至於一個禮拜都沒有睡前音樂可以享受。雖然試著使用 Beyerdynamic DT990,但 ipod touch 畢竟無法推動 250 歐姆的家用耳機,雖然音場寬大卻十分空虛,這時就興起拜入一台隨身小耳罩的念頭。由於我有死忠粉絲的習性,自然先從 Beyerdynamic 這家廠牌研究起。Beyerdynamic 最近推出 Tesla 的新科技,號稱能夠提高驅動效率,增加動態能量與減少訊號損失。基於此技術所推出的旗艦耳機 T1,廣受粉絲好評與愛戴,但此機價位不但超出預算,且顯然不能用隨身播放裝置驅動,所以雖然欣羨不已,卻暫時不在口袋名單之中。然而一家公司為了大小通吃所有客源,自然不能一機走天下,接著又推出一系列各價位帶的版本,其中最吸引我的是 DT1350 這款監聽耳機。

上週六回台北之後,立刻直奔台北三大耳機店之一,位於開封街的店面,向店員先生開口詢問此機。外觀的第一印象十分良好,耳殼的烤漆質感細緻,整體就像藝術精品。配戴上果如網友所稱,稍有夾耳現象且重量有點沉重。隔音效果顯著,但不致於完全聽不到背景噪音。先試聽貝多芬的弦樂四重奏,入耳覺得音粒十分清晰,反應速度明確,收音十分迅速,然而音場卻非常扁平,雖然樂器的橫向定位清楚但縱深不足,缺乏立體感,當時以為這是一般密閉式小耳罩的通病。接著試聽一些合唱曲與白遼士的夏夜,三頻均衡而舒適,略帶點音染卻能將人聲烘托得相當順耳。除了音場不夠之外,其餘表現都符合預期,當下就決定要入手了。當然還是照例請店員先生介紹同價位帶類似的耳機,店員先生立刻推薦同廠牌的 T50P。T50P 一聽之下解析力就被比下去了,雖然配戴較為舒適,且阻抗較低,但播放拉威爾的 Daphnis et Chloe 第二組曲時,弦樂快速下行的段落,糊成一片聲響,顯見反應速度與解析度都不及格。就在胸有定見之時,店員先生又拿出另一款耳機:Sennheiser HD 25-II,說是最常與 DT1350 相比較的款式。

June 03, 2011

Shostakovich: Symphony No. 11, "1905"

學過歷史的人都知道,西元 1917 年俄國發生了二月和十月革命,推翻了羅曼諾夫王朝,建立了史上第一個共產政權。但是革命的發生並非一夕之間,人民對於腐敗的貴族統治,早已積怨許久,在大革命的十二年前,就曾經發生另一起不成功的流血示威,史上稱之為血腥星期日。1905 年的革命雖然失敗了,但人民體認到光期待政府改革是天方夜譚,只有依靠更激烈的手段才能成功。

作曲家 Dmitri Shostakovich,雖然出生在 1905 年之後,但從小從父執輩口中,聽聞這段故事,對於這場革命十分熟悉,就在蘇聯派出坦克鎮壓匈牙利的革命時,有感而發,譜寫出他的第十一號交響曲,曲名就叫做「1905」。在不斷開發新的音樂形態的二十世紀,譜寫十五首交響曲的 Shostakovich 顯得獨樹一格,但他的交響曲並非淺顯易懂,而這曲「1905」卻是其中最容易理解的作品。全曲分為四個樂章,每個樂章都有標題,必須不間斷的演奏。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第二樂章中斷的鎮壓段落,絃樂器的賦格彷彿軍隊逐步逼近,突然間打擊樂器與銅管迸發出槍林彈雨,樂音又戛然而止,剩下廣場上屍體狼藉的一片死寂。就是如此寫實的音樂,讓此曲被形容成沒有電影畫面的電影配樂。

Charles Dutoit 指揮 NHK 交響樂團:

歷史總是不斷的重複過去的教訓,1989 年的東方,也發生了政府鎮壓人民集會遊行的血腥事件,悠悠的廿二年過去了,中國有沒有可能再度重現當年俄國的歷史呢?

六四前夕,謹將此曲獻給天安門前死難的英靈。

October 23, 2010

Acoustic Luxury: Denon AH-C710

自從我的 AKG K324P 逐漸老化,連矽膠耳塞都龜裂而漸漸粉碎,雖然仍然忠實的傳達好聽的聲音,但年老色衰的它已經快要沒有愛,最近都在物色新的隨身耳機人選。試聽過 D 君的 Sennheiser CX300II,試聽了 Bach 所寫的 "Mache dich, mein Herze, rein",Fischer-Dieskau 像是帶了口罩唱歌,又像是重感冒,當場非常失望。回頭聽 K324P,音場開闊、樂器分離度高、中高音都很清脆,除了低音量少了一點,在它的價位內真是沒有敵手。若還有在生產,再買一支新的 K324P 也是不錯的選項。

有了 DT990 之後,對於 Beyerdynamic 這個品牌深具好感,他們也有推出耳道式的耳機,查明後發現台北市開封街某家著名的耳機店可以試聽,今天下課後,帶著 iPod Nano,就殺過去聽聽看。

April 16, 2010

小朋友我們行個禮

陸陸續續將收藏的 CD 數位化,目前已經進展到字母開頭為 H 的作曲家了。在這個過程中,不時發現一些過去被遺忘的曲目,例如這張 Honegger 的 CD。當初可能是為了標題的曲目 "Pacific 231" 這首標榜摹仿蒸汽火車頭運動的交響詩吧?最近重新聆聽之下,再度發現了 CD 收錄的最後一首音樂:"Une Cantate de Noël"

Arthur Honegger 是活躍於法國巴黎的瑞士作曲家,被封為法國六人團 (Les Six) 的一員,在二十世紀初期高舉新古典主義的大旗,對抗 Wagner、Debussy、Stravinsky 的新浪潮。這首聖誕清唱劇,中途歷經作詞人自殺,花了十二年才完成,寫好不久 Honegger 就心臟病發而過世了,故可說是他的天鵝之歌,雖然曲調優美但現今並不常聽到。

全曲長達二十五分鐘,編制一個管弦樂團、混聲合唱團、兒童合唱團、男中音獨唱和管風琴。共分成三大部份。第一部份的一開始由管風琴的不諧和音響揭開序幕,象徵著基督誕生前世間的渾沌黑暗,接下來由合唱團唱出懇求救世主的降臨,中間穿插著兒童合唱團預告耶穌即將來臨的訊息。第二部份先由男中音宣告基督降生了(音樂的安排和貝九頗有雷同),接下來交給合唱團歡唱基督的誕生。先是兒童合唱團唱著 "Es ist ein ros entsprungen" 的旋律,可是應和的混聲合唱團的旋律卻竟然是...(請聽下面這一段錄影 2:24 的部份)

January 18, 2010

超簡易 DIY:特力屋層架組合

自從音響系統進駐我的書房之後,書桌的凌亂程度,已經到了無可忍受的情況,請看,印表機和電話居然只能放在地上:

Mac Mini, Modem, UPS, 外接硬碟和光碟機,全都擠在一張小茶几上,電線怎麼整理都是亂:

而書桌上擺了 DA-151,Cambridge 640A 之後,可憐的 AE Neo-1 只好放在螢幕兩旁,委屈的充當電腦喇叭。這樣的擺放,發燒友看了可能會中風,元件任意疊放,影響散熱,兩對喇叭距離太近且太靠牆,怎麼可能有會好聲音呢?

December 17, 2009

Miserere

莫札特小時候是個天才兒童,三歲就會彈琴,六歲就能作曲,他擁有絕對音感,可以區分 1Hz 的差異,現代科學家推估他的智商高達 165,關於他神童的故事多的不勝枚數,其中一則最令人嘖嘖稱奇的故事,發生在 1770 年十四歲,拜訪梵諦岡的時候。

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作品之中,最廣為大家喜愛的當屬 Gregorio Allegri 的作品 "Miserere",可是在莫札特的年代,這首曲子每年只有在耶穌受難日的那一週,才能在西斯丁禮拜堂聽的到。這是因為教皇覺得此曲超凡入聖,不可以流入民間遭人褻瀆,嚴令禁止樂譜外流。1770 年莫札特造訪梵諦岡,不久之後,居然有民眾自組合唱團演唱此曲。原來是十四歲的小莫札特跟爸爸一起到西斯丁禮拜堂,欣賞這首美妙的音樂,回家之後,聰明的他居然就把樂譜給默寫出來了。第二天他們在禮拜堂裡又聽了一遍,小莫札特發現記錯了一兩個音,回去修改後,就自組合唱團唱了起來。這首教皇的禁臠從此流入民間,讓後世的我們有機會一聆這首美麗的合唱曲。

December 15, 2009

Gimell Records 推出網路音樂商品

世界上有個叫做 Tallis Scholars 的合唱團,他們只有十個人,只演唱文藝復興時期的無伴奏合唱曲。也有一家叫做 Gimell Records 的唱片公司,只出版這個樂團的 CD。

December 03, 2009

組裝 CD 櫃

收集 CD 是我的嗜好之一,自從收藏的 CD 超過 200 片之後,就不再計算自己有多少 CD 了,不過經過將近二十年的囤積,保守估計應該已經超過一千片了。所以搬到宜蘭居住後,替這些 CD 找個新家,就成了令人頭痛的問題。台北房間的 CD 櫃是媽媽幫我找木工訂做的,品質相當不錯,所以這次搬家也想再找他幫我作個櫃子,我把房間尺寸告訴他,估價結果卻是讓人下巴掉下來的貴,近五萬塊的價格,可以讓我買一百多片 CD 了,以前媽媽出錢,真是吃米不知米價。再去一家知名的系統傢具商店詢價,價格也是差不多,看來訂做一途只好放棄了。

雖然不是 IKEA 的粉絲,我覺得所謂北歐式簡潔的設計哲學,到 IKEA 手上卻變成偷懶、拿來當成毫無設計的藉口,而簡陋的組裝品質,彷彿大野狼一吹就倒。可是為了貪便宜,還是到他們那裡找看看。結果他們的 CD 櫃只剩下一種長條型的櫃子,看起來就像是放在客聽填補空間用的設計,容量有限,而且設計簡陋的就只是幾片塑合板組成的格子,看樣子就不喜歡,且如果要能裝滿我的 CD,至少要買個七八組,光是組裝就夠頭痛了。

其實我對另一家賣 DIY 傢具的特力屋印象也沒有多好,不過至少他的網站做的比 IKEA 平易近人多了。印象中他們好像也有在賣 CD 櫃,但是我在特力屋的網站逛了半天,卻只有看到壁掛式,只能當裝飾品的 CD 架。後來逛到書櫃區的時候,發現有一款『單層雙排活動書櫃』(看不懂命名的規則),似乎蠻適合拿來當 CD 櫃。一般來說書櫃不適合放 CD 的地方在於深度太深,拿取不方便,且高度太高,較浪費空間。但是這款書櫃前排深 15.5 公分,後排深 22 公分,不至於太深,而且高度可以調整,多隔幾片層板就可以節省空間了。雖然網路購物這麼方便,但我還沒有瘋狂到傢具這種東西,沒看過實品就買下去的程度。於是昨天下班後,就開車到幾個街區之外,夜市旁邊的特力屋,準備如果滿意就將它載回來安裝。

November 26, 2009

Happy Thanksgiving to Everyone!

貝多芬晚年時,健康狀況越來越差,金主的接濟也因為戰亂慢慢的變少了,還要花費心力和弟婦打爭奪姪子監護權的官司。就在五十五歲那年,他得了一場重病,本來以為大限已至,沒想到奇蹟般的康復了,於是為了感謝上天,依照 Lydian 調式,他寫了一首感恩頌歌,放在第十五號弦樂四重奏的第三樂章:

這神聖的音樂,完全來自貝多芬的想像,因為他那時候已經全聾了。

祝大家感恩節快樂。

November 04, 2009

Richter's Appassionata

十九世紀最偉大的鋼琴演奏家當然是李斯特了,他以高超的技巧,雙手在鍵盤上飛舞,風靡了全歐洲。他曾說我的一切都是徹爾尼教我的,這位徹爾尼先生是大名鼎鼎的鋼琴教育家,到現在學鋼琴都還是要學習他寫的練習曲。但很少人知道徹爾尼的老師就是貝多芬,這樣算起來貝多芬可是李斯特的師祖呢。大家都以為貝多芬是為偉大的作曲家,卻不知道其實他也是一位高超的鋼琴演奏家。他的大手可以橫跨十二度,曾經親手改造鋼琴,因為脆弱的古式鋼琴往往在他一個晚上的猛擊之下,壞了好多台,說起來他才是炫技派的始祖呢。

貝多芬的第二十三號鋼琴奏鳴曲,在他所有的鋼琴奏鳴曲中,可稱上是技巧最燦爛也是感情最豐沛。他的出版商在聽過此曲之後,特別取名為『熱情奏鳴曲』,可說是非常貼切。

November 01, 2009

Feel the Energy of Sound: Beyerdynamic DT990

雖然已經建構了相當滿意的音響系統,但每到了深夜不得不把音量轉小的時候,常常有聽不過癮的遺憾,這時就只好請出我那年邁的耳機 AKG K324P 來聽音樂。這副耳機雖然才一歲半,但每天通勤還有慢跑,都靠它提供音樂,過度操勞之下,包覆材料已經劣化,電線摸起來黏黏的,雖然功能沒有減損,但是看了就很礙眼。眼看生日越來越近,加上音響店會員在生日的月份購物有買千送百的優惠,送自己一副新耳機就成為難以遏抑的計畫。

於是每天努力在各大音響論壇爬文,寫論文查文獻都沒這麼認真,讀了一肚皮資料和開箱文,還是被那些玄之又玄的形容詞搞得頭暈腦脹,研究過音響店有在賣的耳機,先鎖定比較適合聆聽古典音樂的歐系三大廠:


  • 1947 年成立於奧地利,專門生產耳機、麥克風和其他無線器材。

  • 1942 年由 Beyer 先生創建於德國,是世界第一個動圈式耳機的發明者。

  • 1945 年成立於德國的耳機、麥克風、電話設備公司。

可是電腦煩人的底噪問題還沒解決,使用耳機只會讓底噪更加明顯,所以必須先把這個問題處理好。於是趁著難得回台北的機會,我把 Mac Mini 和外接硬碟拆下來帶到音響店檢查。由於底噪只要換成 Macbook 就會消失,所以我懷疑問題出在 Mac Mini 的電源控制有問題,店員先生仔細的聆聽我的描述,把電腦接上 Keces DA-151,再接上擴大機和喇叭,神奇的是,即使轉到最大聲,喇叭還是安安靜靜的,完全沒有任何聲音發出來。我們兩人都對這個結果感到大惑不解,店員先生歸納說,可能是我的 DAC 有問題,或是宿舍的電源不穩定,要我把 DAC 寄回台北檢查。聽到這個建議讓我悶悶不樂,一則意味我有好幾天沒辦法聽音響,一則如果 DAC 沒問題,那我豈不是要學發燒友拉專線換壁插,就為了得到乾淨的電源?

October 08, 2009

利用 iTunes 分享音樂檔案

頻頻更新的 iTunes 已經悄悄的來到了 9.01 版了,這次的更新有個很實用的功能,Home Sharing,讓你可以在五台電腦之間分享所有的音樂檔案。假設一個人有台桌上型電腦,所有的音樂檔案都放在裡面,他也有台筆記型電腦,常常帶出去使用。突然有一天,出門的時候想要聽一首曲子,這時除非從桌上型電腦把檔案找出來,再拷貝到筆電裡,不然就只好從原本的 CD 轉錄進筆電中,都是很麻煩的動作。Home Sharing 的出現,正好可以解決這種不方便。

首先,需要一個 iTunes Store 的帳號,由於 Apple 還沒在台灣開店,所以需要申請美國的帳號,但是前提是要有一張登記美國住址的信用卡。還好網路上已有破解方案,請自行搜尋。再來請將所有的電腦裡面的 iTunes 更新到最新版 9.01。最後,請確定兩台電腦間可以互相連線。

接著請打開 iTunes,在左邊的側欄可以找到 Home Sharing 的選項,點選之後,電腦會請你輸入 iTunes Store 的帳號和密碼。確定兩台電腦都用相同的帳號登入之後, Home Sharing 之下就會出現另一台電腦的音樂資料庫了!

September 30, 2009

歌德與法國歌劇

最近剛到手 Thomas 的 Mignon,一時興起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喜愛的法國歌劇。

說到歌劇,大家第一印象都是義大利語的作品,雖然義大利的確是歌劇的發源地,也盛產歌劇作曲家,但其實法國一度也是歌劇的重鎮呢。尤其是法國大革命之後,經過一番紛擾,拿破崙三世統治下的法國,相對於歐陸其他國家,提供比較穩定的環境,法國歌劇因而興盛起來,許多著名的作曲家也紛紛搬到巴黎推出作品,例如 Rossini, Donizetti, Verdi,都寫過一些法語歌劇。當然法國本身也有許多優秀的作曲家,投入歌劇的創作。

許多歌劇都取材自文學作品,歌德這位德國大文豪,在本國可是被視為神一樣的地位,德國人反而不敢隨便改編他的作品。法國人就沒有這種禁忌,歌德的許多小說不但被改成歌劇,劇情還抖亂的一塌糊塗,再加上法國歌劇一定要有的飲酒歌、芭蕾舞和瘋狂場景,搞得德國人聽了個個都暴跳如雷。但是只要音樂好聽,法國人哪裡會去管劇情是否合乎原作,是否表現內在的哲學思想。

August 31, 2009

新手的第一套音響設備

(以下內容是一位剛從電腦內建喇叭升級的新手的心路歷程,對於音響如何搭配這門學問,完全沒有幫助。)

俗話說,相機、音響和車子,是男人最愛的三種玩具,而這三種玩具都是無底洞,越玩只會越傾家蕩產。還好我無欲則剛,一台 E-510 陪著我上山下水,無論晴雨,摔過撞過,到現在都還非常勇健,一點也不給我換機的理由。而 12-60 超棒的畫質和實用的焦段,讓我找不到任何可以取代的鏡頭。所以相機這一塊,除非上述組合壽終正寢,應該不會在失血了。至於車子方面,由於沒有立即的需求,也沒有改裝和飆車的習慣,說要買車也拖了好久了。

談到音響,我從大學開始,就一直很想組台音響來玩,當時還很認真的到圖書館將過期的音響雜誌一本一本的研讀,讀了一堆專有名詞,電晶體、真空管,前級後級等等,把我搞得頭昏眼花,但是唯一學會的就是,音響是很恐怖的錢坑,玩到後來,墊喇叭的角錐、房間的佈置和牆壁的吸音材料都要花錢。甚至連不起眼的線材和電源裝置,都有人特地進一步提升,就是為了得到所謂『耳油流出來』的感動。所以一直鼓不起勇氣踏入這個可怕的世界。

任何事件的發生都需要導火線,雖然夢想了十幾年,但真正栽入這個世界,卻是導因於最近發生一連串的小事件。話說這個月我換到宜蘭工作,住進配發的宿舍裡。宿舍室內空間有十七坪左右,隔成兩房一廳,有小廚房、衛浴和陽台。我將其中一個房間拿來當臥室,另一間當成書房。當我將書房的電腦連接上 Altec Lansing VS2120 這對小喇叭之後,音樂放出來卻不知為何爆音不斷,換成耳機又沒有這樣的問題,試過一些方法,例如降低電腦的音量輸出、調大喇叭的低音,都還是無法遏止喇叭傳出惱人的爆音。iTunes 裡的音樂,大部分是壓縮過的 AAC 格式,本來想說改成無損式壓縮的 Apple Lossless 格式,不知道會不會改善,但顯然只是白忙一場。但是既然耳機沒有問題,那罪魁禍首很顯然就是喇叭了。與其只換掉喇叭,不如來大幹一場,實現一下多年來組個 Hi-Fi system 的夢想吧。

May 11, 2009

Brahms's String Sextet in G Major

如果你收到未婚夫或未婚妻的情書,上面寫著:

I love you. I must see you again. But I cannot wear fetters...

你會作何感想?至少 Agathe von Seibold 小姐就決定和 Johannes Brahms 解除婚約了。


引用自 Wikipedia

1859 年的 Brahms 還只 26 歲,長得一副眉清目秀的樣子,和我們印象中他老了那張禿頭矮胖,留著一蓬髒兮兮的大鬍子照片,完全判若兩人。他和 Agathe 小姐的關係,是他最接近結婚的一次,之後他就終身獨身了。雖然有人認為這是師母 Clara Schumann 從中破壞的結果,但是信裡面那刺眼的 FETTERS 才是分手的主因吧,畢竟沒有情人會忍受另一半說跟他一起是一種枷鎖?為了這件事情,Brahms 不只告訴朋友說自己對不起 Agathe,醞釀了五年之後,情感終於在這首 G 大調弦樂六重奏裡爆發出來。

March 29, 2009

永恆的光

記得以前員工餐廳還沒有發展成地下街的規模之前,除了自助餐店只有一家燒臘店,那家燒臘店的酸辣湯非常好喝,仔細數一數,裡面有豆腐、蛋皮、竹筍、竹笙、胡蘿蔔、白菜、木耳、豬肉絲、培根丁、金針菇、青蔥等等。雖然這麼多料混在一起,口味卻不會紛亂無章。後來那家燒臘店消失之後,喝過一些其他家的酸辣湯,雖然料沒有這麼多,口味卻也沒有這麼好喝。有時候在電視上看一些做菜節目,廚師熟練的將一大堆調味料,鹽、糖、胡椒、檸檬汁、一股腦倒到鍋子裡面,神奇的是這些味道是如何融合在一起。

有一次要唱 Morten Lauridsen 的 Ave Maria,一拿到譜有點傻眼,當時正值團員最少的時期,十六聲部的曲子,一個聲部只能分到兩三個人,果然唱起來很吃力,各聲部很難融合在一起,我們只能勉強把他唱完,但是當時對於這首歌美麗的線條感動不已。

Lauridsen 是在世的美國作曲家,他的音樂單純優美,稟持著 Copland 留下來的傳統,不以多聲部線條交錯出色,而是以和聲的變化為主軸,聽他的音樂就像是張開翅膀,飛翔在阿帕拉契山脈上。最近又翻出從 Amazon 運來的這張 CD。這個合唱團 (Los Angeles Master Chorale) 的成員有 160 人,果然就是要人多,才能好好的表現這首曲子。人雖多,但是音色均勻的混合在一起,形成音響的洪流。如果團員太少,就會像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2YuHS-vVn4 這支影片裡面的表演一樣,線條無法延展,且個人音色會從音畫中穿刺出來。

很俗氣的聯想到當年的酸辣湯。

February 26, 2009

St. Matthew Passion

每個人小學時應該都學過音樂之父叫做巴哈,然後也唱過小步舞曲改編的老烏鴉吧?而巴哈和貝多芬及布拉姆斯合稱為 3B,雖然有些人覺得布拉姆斯對音樂的貢獻比不上前兩者,但是巴哈作為音樂之父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他將平均律整理推廣,讓音樂不再束縛於教會的調式,開拓出音樂無窮的可能性,實在太偉大了。

然而許多人印象中的巴哈還是停留在古色古香的印象裡,尤其是對於初次接觸古典音樂的人,除了一些像 G 弦之歌之類的小品外,很難接受巴哈其他的音樂吧。我國中開始聽古典音樂的時候,第一次聽貝九時,發現居然要將錄音帶換面,約五十分鐘後,才聽得到快樂頌,而快樂頌的旋律只出現了幾分鐘就沒了,當時就非常失望,深深地有被騙的感覺。那時候的我,除了故事性很強的東西之外,其他的音樂都覺得索然無味,當然巴哈的音樂就成了最佳的安眠藥了。

January 19, 2009

Codyson CD-7820A

今天回辦公室一趟,把送來很多天的 Codyson CD-7820A 帶回家。


乍看之下有點像電子鍋。


打開蓋子一看還真像馬桶蓋。

January 10, 2009

Piano Man

The King's Singers 可以說是我大學時最紅的合唱團體了,不論聽不聽古典音樂或是有沒有參加合唱團,都知道有這個團體,而他們多次來台表演,票房也相當不錯。很多音樂老師都拿他們的音樂來吸引只聽搖滾樂的學生,而很多人也是聽了他們的聲音才對參加合唱團產生興趣,我的大學合唱團當然也不免俗的唱了許多他們改編的曲子。記得有場音樂會其中一個部份就是他們改編的披頭四名曲,例如 "Back in the U.S.S.R."、"Money Can't Buy Me Love" 等等,大家都唱的很高興。當時剛好 The King's Singers 來台表演,社團同學相約去捧場,但是我因為阮囊羞澀,沒有跟大家一起去朝聖,後來有點後悔,就到唱片行找到一片 "The Beatles Connection"。這張 CD 裡面名曲如雲,每一條歌都好好聽,每當心情不好,想要接觸所謂純粹的美的時候,就會拿出來溫習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