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travel.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travel. Show all posts

June 24, 2017

北海道山旅:緣起

自從 2009 年誤打誤撞,首次到日本登山後,體驗到他們登山環境與風氣的興盛,完善安全的步道設施與山屋系統,以及完整詳盡的資訊與交通。冰河與火山地形,更是在台灣少見的景觀。當時便許願,期待能夠每年都來日本登山。一開始以上高地周邊的北阿爾卑斯群峰為主,幾年下來不知不覺日本百名山的完登數目逐漸增加,也興起了收齊這一百座山的念頭。於是在假期安排,前幾年以健行配合在地旅遊為主,後幾年轉變為全部以登山為內容。連到日本跑馬拉松,也不忘安插當地的登山活動。漸漸地也累積了五十座日本百名山了。

2015 年終於完成三大阿爾卑斯的功績之後,下一個目標就轉往北海道地區。由於日本幅員遼闊,除了三大阿爾卑斯山脈之外,這一百座山四散全國各地,不像台灣可以安排一趟縱走就撿到許多百岳。有些百名山甚至就是一整條山脈,例如八ヶ岳山脈、丹沢山脈等。而北海道的面積有台灣的兩倍之大,百名山的數量卻只有九座。除了「大雪山」與「トムラウシ山」同樣位於表大雪山脈之外,有位於道北離島的「利尻山」、十勝連峰的「十勝岳」、道南日高山脈的「幌尻岳」、與道央的獨立峰「羊蹄山」、道東的獨立峰「羅臼岳」、「斜里岳」、「阿寒岳」等。抵達各山的登山口,交通就是一大難題,因此打算安排兩週時間,一舉完登北海道九大名山。

無奈去年家族裡面臨多事之秋,已經安排好的登山行程因此取消,以至於去年一整年只爬了兩座日本百名山。今年本來也沒有登山的計畫,但六月初時正巧發現月底有一週的空檔,一時興起到北海道爬山的念頭。但一週時間太短,於是將去年的計畫稍加刪改,只爬道北與道央的五座百名山。

November 16, 2013

神戶市立森林植物園

上午完成神戶馬的報到手續後,有半天的時間可以逛逛這座城市。說到神戶一般遊客大多會去逛異國風情的北野異人館,或上六甲山看夜景,或去有馬溫泉泡湯。但據去過神戶的 D 君的說法,北野異人館其實不值一遊,而在紅葉季節當然要查詢一下神戶近郊有無賞楓景點,因而找到了神戶市立森林植物園,這個在旅遊書上只占一小個角落的冷門景點。

抵達森林植物園的方式,可從三宮火車站搭乘巴士上山,只有假日才有車班,十一點到達站牌剛好前一班車開走,沒多久搭乘的人龍又排滿了,看來森林植物園可是神戶當地人熱門的私房景點。本來想先去吃午餐,看排隊的盛況,還是先擠上公車再說。下一班車子過來時,車掌先生按著計數器算人頭,把車子塞得滿滿地,輪到我時剛好客滿,本來已為必須等下一班了。還好這班車遊客太多,臨時調派第二輛巴士,我也很幸運的有位子可坐。

有點塞車的山路走了四十分鐘,終於到達植物園。先去食堂報到,山上的選擇不多,點了份義大利麵當中餐。吃飽後拿了張地圖,出發散步去。在遊客中心前左轉,走在寬敞的沙石車道上,兩旁的楓葉染紅了天空。

November 15, 2013

大原

這次日本之行,主要有攀登「大台ケ原山」與參加「神戶馬拉松」兩個目的,其中多出一天打算在京都旅遊。這是第三次造訪京都,剩下洛北還沒有深入旅遊,計劃早上先到大原散步,下午到比叡山參拜延曆寺。早上起床打開窗戶,外頭正在飄雨,遊興登時冷卻不少,回床倒頭便睡,直到九點半才出門。

利用大眾運輸工具,從京都市中心到大原有兩種巴士,可在火車站前搭乘直達巴士,或搭乘地下鐵烏丸線在終點的國際會館換巴士。原本以為從國際會館上車人潮會比較少,其實也是班班客滿,一路站到終點站大原。大原以主要街道分隔東西,西邊有寂光院,東邊有三千院,下車後隨機選擇先去西邊的寂光院參觀。氣象資料的紅葉情報顯示京都的紅葉才剛開始變色而已,事先沒有抱太高的期望。依照詳細的指標在鄉間小巷弄間散步,約十五分鐘走到了停車場,驚喜地發現好幾株紅吱吱的楓樹,紅葉的情況已經有三到五成了。

October 06, 2013

鶴来

今天就要回台灣了,由於長榮的班機晚上七點才起飛,於是今日還有將近一個白天的時間可以旅遊,翻開旅遊書研究一番,決定去一個叫做『鶴来』的小鎮逛逛。搭乘 JR 到西金沢轉乘北陸電鉄石川線,抵達終點站的鶴来,出車站不禁怨嘆,要是昨天和今天天氣對調就好了。

October 03, 2013

金沢:茶屋街

金沢還有一個觀光客必到的景點,東茶屋街。早餐在飯店豐盛的 Buffet 解決後,從火車站走路前往目的地。從站前的大馬路走到底,來到相當有名的近江町市場,由於不太知道逛菜市場有什麼好玩之處,餐廳也還沒開門,隨意繞了一圈就離開了。往南走經過旧園邸,很不幸地又遇到休園日,轉往東行路過檢察官的舊官邸,才一小段路腳就發痠,只好在庭園的長凳上休息一下,真擔心明天有沒有辦法爬白山。左轉回到百萬石路,來到尾張町老鋪紀念館,探頭進去參觀,遇到會講英語的老闆,帶我簡單地繞了一圈,老闆似乎想要練習英文,拉著我不肯放地聊天,好不容易擺脫他,過馬路經過留聲機博物館,剛好是開門的時間,就買票進去參觀。這個博物館的收藏相當豐富,從愛迪生時代發明的圓筒到近代的唱盤都還能使用。遇到日本中學生校外教學,世界上的小屁孩都是一個樣,出了教室就全館飛奔,老師也管不動。到了實際播放的表演時,坐不住沒多久就又一轟而散了。

October 02, 2013

金沢:兼六園、白鳥路、金沢城、尾山神社、武家屋敷

接下來有五天四夜要住在金沢,其中兩天預計要拿來爬山,剩下的三天就隨意安排,在金沢與其近郊旅遊。加賀藩在幕府時代,領地包含現今石川縣與富山縣的大部分,俸祿一百萬石,是相當富裕的領地。都城金沢的規模也僅次於京都、大阪、江戶等大都市,因此自古人文、藝術與工藝薈萃。早上從富山市搭乘特快電車到達金沢市,只要一個小時。下車後將大件行李寄放在車站的置物櫃,到東站等公車,第一站預計前往兼六園參觀。

兼六園自詡有「宏大、幽邃、人力、蒼古、水泉、眺望」六種風情而得名,號稱日本三大名園之一,自然遊客眾多,不乏台灣觀光客,我還在此巧遇台灣的朋友。兼六園以霞ケ池為中心,利用天然的高度落差,營造出噴泉、小溪、瀑布的流水,在以此為背景植栽,布景的假山、石燈籠造型各具巧思,春櫻、夏松、秋楓、冬梅四季輪流爭豔。園區雖然不大,慢慢逛一圈只要一個小時,但急著拉車的觀光客,多半就在最有名的徽軫灯籠拍個到此一遊照就走了。

October 01, 2013

高岡

今天是下山到明天去金沢的空檔,研究旅遊書之後,決定到富山縣西部的古城高岡市遊歷。從富山縣搭乘電車,約十分鐘就到達高岡。由於車站正在興建北陸新幹線,動線有點紊亂,出站後往南走竟有點迷路,還好城內指標充足,很快就找到了第一個景點:高岡大佛。

高岡大佛自稱與鎌倉、奈良大佛並稱為日本三大佛,但論俊美不如鎌倉,論壯觀不如奈良。原本為木造,失火後搶救出頭部,現為上個世紀的青銅翻造,充分展示高岡聞名全日本的青銅工藝。原來的木雕頭像展示在底座的房間內,旁邊有個仿造司馬遷史記記載的樂器。

October 17, 2012

大埤(梅花湖)半日遊

梅花湖本名大埤,位於宜蘭縣冬山鄉,水源來自地下湧泉,並無河川匯入,湖水面積達二十公頃,是知名觀光風景區。由於水質清澈,且園區禁止捕獵垂釣,水生動物相當豐富。環湖道路規劃為自行車道,汽機車不能進入。可乘船遊湖,周邊還有民宿、觀湖餐廳等設施。後山山腰有道教總廟三清宮,也鄰近仁山苗圃、新寮瀑布、寒溪吊橋等地,串聯成羅東附近著名的後花園。據說湖水形狀有如梅花花瓣,於民國五十幾年的時候,被改名為梅花湖。其實由地圖上看來,一點也不像梅花的形狀,不知道是哪個狗腿的官員隨意改名,宜蘭也不盛行梅花,希望有朝一日可以換回原本較具鄉土風味的名稱。

自從電視名嘴來此開設觀湖餐廳後,此地名聲漸漸傳開,後來發生名嘴與鄰居齟齬的八卦,觀光客又更勝於昔。雖然就在羅東附近,假日出門爬山,總是從旁經過,卻不曾進去遊玩。適逢家母前來羅東小住,見外頭秋高氣爽,下午又暫時沒事,就向公司告假,一起來遊湖。

中餐吃飽收拾好之後,驅車出發,走台七丙線往三星方向前進,經過羅高後來到冬山鄉的廣興地區。依路標指示左轉梅花路,走到圓環後,直行通往三清宮,取左轉梅湖路,再左轉大埤路就到了。大埤路走到底有路障攔路,必須將車輛停在左側的免費停車場。

從停車場通往湖畔要經過一條約五十米的商店街,販售各式土產也可租賃腳踏車。腳踏車種類眾多,有單人車、雙人協力車、電動車等,還有將兩輛協力車並排改裝,上頭加裝頂棚,可供四到六個人搭乘,有些還作成灰姑娘的南瓜車模樣,真是佩服台灣人的創意,而南瓜車還真的有人租來騎呢。


 

October 27, 2011

二訪京都:醍醐寺

地圖上,宇治與醍醐兩地相距不遠,但實際上必須搭電車到「六地藏」再轉地下鐵到「醍醐」站,出站後還須穿過國民住宅,步行約 20 分鐘,以至於下午三點已過才來到醍醐寺。醍醐寺佔地遼闊,上、下醍醐總計約 200 萬坪,已有千年歷史,恭奉藥師如來。後來經過豐臣秀吉的大力整修,廣植櫻花,成為京都著名的賞櫻景點。今日由於接近黃昏,只能參觀下醍醐了。下醍醐有三處必須收門票,三寶院、仁王門之內與靈寶館。

首先參觀三寶院,這是豐臣秀吉重修的殿宇,內部不能拍照。穿過葵之間、敕使之間,來到表書院前方的庭園。佔地寬闊的庭園,向晚的斜陽與微風,讓人心情平靜安詳。園中古池引出瀑布與流水,和岸邊白沙刻畫的水紋相對,真假虛實之間,引人遐思。信步走到最裡頭的彌勒堂,向如來祈求馬拉松順利結束後,繞行後院而離開。出玄關回望,奧宸殿的閣樓,還有挑高成瞭望台的樣式,充滿武家風格。
三寶院的唐門,中間有豐臣秀吉家徽。

中村藤吉 vs. 通園茶屋

散步地圖介紹了兩家甜食店,遊歷宇治時都去品嘗了,其中通園茶屋的さわらび分店正好休息,只好去京阪車站對面的本店。雖然品項不同,但基調都是抹茶製成的甜品,相比之下通園茶屋雖然好吃,卻沒有中村藤吉本店來的驚艷。

中村藤吉本店通園茶屋
品項生茶ゼリイ
抹茶パフェ

二訪京都:宇治

先到平等院參觀,為了等 9:30 鳳凰堂的導覽解說,沿著ア字池把各種可能的角度都拍遍了。時間到進堂參觀,可惜解說阿姨的日語完全聽不懂。斑駁的阿彌陀雕像慈眉善目,四周牆上素色的菩薩,駕著祥雲手持樂器,細緻的天蓋依舊金碧輝煌,四面牆上春夏秋冬的水墨已經褪色,真是古意盎然。短暫的導覽結束後,來到鳳翔館參觀,這才瞭解鳳凰堂的來歷,原來是要表達佛經描述的極樂世界,原本四周的佛像的是全彩上漆,各種寶珠琉璃,若是全部復原成剛剛蓋好的模樣,將是無比的富麗堂皇。早知道應該趁等解說前的等待,先到鳳翔館學習一番,才不會進了鳳凰堂卻瞋目結舌,不知其所以然。

October 26, 2011

二訪京都:東福寺

今天一早就在趕路,雖然提早三小時出發,卻怕機場連絡道塞車,提前在桃園下交流道,卻卡在市區上班的車陣裡,到了機場櫃台時,只剩下四十分鐘就要起飛,我還得去換錢、買保險呢,直到起飛前十分鐘才到達登機門。一路上氣流一直不太穩定,機上還有膽大的小朋友直說好好玩,想起日航前一陣子才發生副駕駛按錯按鈕,導致飛機翻轉的意外,不禁有點擔心,直到平安落地才放心。

到了關西機場就已經中午了,為了擠入一個景點,沒有托運行李,改當背包客,結果海關小姐居然以為我是偷渡客,不但搜查背包還安排搜身,害我趕到 JR 櫃台時已經大排長龍了。買了一日卷後,搭乘特快車直奔京都,接著不出站再轉奈良線前往東福寺,時間還不到三點。沿途車外天空一片舒服的藍,真是秋高氣爽的好時節。

August 01, 2011

鳥羽

參觀了滝原宮後,搭巴士回到松阪已經十點了。出發前查過網路,得知南紀列車已經復駛了,但是現在出發到了南紀也下午了,且當地的天氣並不理想,更擔心回程若又因雨停駛,可能會耽誤到搭機的時間。於是兌換了周遊卷剩下的優待票,搭特急列車前往鳥羽。

鳥羽是個小漁村,因為養殖珍珠而漸漸繁榮,知名的景點有三,搭乘遊覽船,參觀有小松島美名的鳥羽灣。還有介紹珍珠養殖歷史和原理的真珠島,以及也海牛為號召的水族館。因為時間不夠,就沒有搭遊覽船,只有去真珠島和水族館。

July 31, 2011

伊勢神宮朱印巡禮

今年日本爬山結束後,安排了三天半的時間,打算來參拜日本中部紀伊一帶最重要的宗教聖地,伊勢神宮與熊野三山。

伊勢神宮包含內宮、外宮兩處正宮、十四個別宮、和其他的支社共 125 個神社,主祭天照大神,是日本地位最高的神社,本來就只尊稱為「神宮」。天照大神是日本天皇的祖先,日本人都是她的後代,「伊勢」(いせ)發音相近「一生」(いっせい),相傳日本人一生要來伊勢一次。當然以現在交通的發達,要來參拜已經不是難事了。

伊勢神宮的內宮,皇大神宮祭拜天照大神,相傳兩千年前,垂仁天皇派遣皇女倭姫命周遊列國,尋找恭奉天照大神的地點,當她來到伊勢國時受到天照大神的感召,決定在這個依山傍海,出產山珍海味的地點,作為天照大神的永久居所,此地還保存著日本三大神器之一的八咫鏡。外宮稱為豊受大神宮,恭奉豊受大神,感念天照大神將稻種賜給人類,在太陽的照拂下,讓人類得以豐衣足食。

神宮的宮殿形式,從兩千年前至今都沒有改變,稱為唯一神明造,挖地放置原木為樑柱,屋頂鋪設稻草,地板架高以利通風,屋頂在放置鰹木來補強,除了千木與鰹木有鑲嵌金屬保護外,整個宮殿都沒有其他的塗漆與裝飾。內宮的御稲御倉是可以最近距離觀察這種建築形式的地點。此外,內、外宮的建物也有些許差異,屋頂千木切口的形式,內宮與地面平行、風孔為兩個半,外宮與地面垂直,風孔為兩個。鰹木的數目也不同,內宮為偶數,外宮為奇數。殿舍的配置,通行的方向也不同。
御稲御倉

神宮還有個特別的禮俗,就是每隔二十年,所有的殿舍都將拆除,搬移到新蓋好的屋宇,稱之為「式年遷宮」。這項傳統從一千三百年前流傳至今,除了二次大戰期間有延遲之外,已經不間斷的重複六十一次了,下一次的遷宮將於兩年後舉行。當然神明搬新家不是一天就可以辦好的小事,從整地、砍木頭、將木頭從山上搬運下來、立梁柱等等,都有特別的儀式,陸陸續續要忙碌個好幾年呢。這種習慣,目的可能是為了保持神殿的整潔與莊嚴,並且傳承宮殿的建造技術。

神宮還有個特殊的地方,在於內部的運作全部自給自足,不依賴外來的恭奉。所以神宮自行耕作、捕魚、養蠶、織布、曬鹽,所有恭奉神明的祭品,都有特別的儀式與置備方式。從播種、插秧到收割等等,都有特別的祭典。從這點我看到了日本人和台灣人根本的不同。在台灣即使是最神聖的廟宇,也不會有這種特別的準備祭品的方式。但日本人認為奉獻給神明的祭品,一定要從最源頭就仔細的準備。台灣人個性偏向急躁,凡是先求有再求好,東西堪用就好了。日本人卻是完美主義的性格,從小細節都要講究。但我卻比較喜歡台灣人的個性,我們大而化之,生活自由自在,神明就像朋友一樣,即使不小心得罪了也沒關係。日本人獻祭連鹹魚都要由神官以古法加上儀式來醃製,這是否也透露了一種對於他人缺乏信任呢?

拜現今交通發達所賜,要參拜神宮非常方便。三重縣一帶的鐵道交通,主要由近鉄經營。他們推出了一種套票,稱為「伊勢の神宮 御朱印巡りきっぷ」,提供了往來神宮兩處正宮與十四別宮的交通,還有一本朱印帳。參拜過神宮後,可以請神官蓋上當地的朱印,再押上日期,表示你有來過此地參拜,非常有紀念價值。所以我也買了套票,準備來好好的參拜一番。

July 23, 2011

2011 夏休み,日本北アルプス南部,Day 0/7:台北經名古屋前往高山市

去年還在日本山上的時候,就已經在想今年要來日本爬哪一座山?首先想到的是在西穗高岳山頂看到西邊獨立於主稜線,孤高聳立的笠ケ岳。而在雨中走過的南岳至槍岳路段,今年也想在好天氣下一睹槍穗高連峰的英姿。
笠ケ岳

日本大約七月中出梅,夏山最佳的攀登時節是七月中旬到十月中旬,由於要把年休用光,今年的日本登山就決定在七月底。本來為了節省旅遊時間,打算從東京搭夜車到新穂高温泉,第二天一早就開始攀爬笠ケ岳,但由於巴士站到達山莊將近有 1700 公尺的落差,想說若夜間巴士無法好好休息的狀態下,深怕狀況不佳,就決定先走一小段林道,在登山口附近的小屋休息一晚。而日本東北三月發生核災,當時覺得東京進出有點危險,就改成名古屋進出了。

December 04, 2010

琉球南部:平和祈念公園、沖縄ワールド、首里城

早上八點驅車來到朋友下塌的旅店,一起往沖繩南部出發,第一站來到「平和祈念公園」,琉球群島是日本國土在二戰中,唯一被美軍登陸作戰的地方,是以無論平民與軍人,都是死傷慘重。高處的紀念堂裡,有尊沖繩老藝師雕刻的佛像,以傳統技藝歷時十餘年才完成,其間還曾從高處墜落三次,幸得戰爭英靈保佑並無大礙,得以完成雕像。紀念堂旁的碑文,記述戰爭的悲慘,警告後人不可輕易挑起戰端。遠處的平和之礎,琉球戰役死亡的二十五萬軍民,將其姓名刻上碑文,以同心圓排列,象徵和平的礎石。

December 03, 2010

琉球第二天:水族館、植物園與城堡遺跡

昨天看到旅館提供的海洋深層水泡湯,本來打算一早起來享受一下,但時差尚未調整起來,醒來時已經八點了,只好隨便吃頓早餐就出發了。第一站來到「今歸仁城跡」,這是從 13 世紀就開始修建的北山王城堡,也是由內、外郭組成的堡壘,規模比昨天的座喜味城跡來的大,依照山勢堆疊的外牆,蜿蜒優雅的照型相當迷人。內外牆之間種植許多櫻花樹,春天來臨時是著名的賞櫻勝地。

December 02, 2010

琉球中部

要不是為了參加那霸馬拉松,我大概不會來照訪這個距離台灣只有一個小時的飛行時間的國度。本來朋友打算比賽前一晚上才飛來那霸,跑完馬拉松之後就回台灣。但我想既然機票錢都花了,豈能不好好的玩一趟琉球呢?問過去過的朋友,他們都說至少要五天才能盡興,只可惜假期只能讓我玩三天。買了散步地圖來研究旅程,才發現原來琉球的範圍還真不小,許多景點不但分散且交通不便,就聽從朋友的意見,先在台灣網路租車,準備來個駕車環島。

第一天中午才到達那霸機場,辦好取車手續已經下午一點鐘了。我決定開車沿海岸線北上,一路玩到北部的名護市住宿。第一站來到讀谷村的「座喜味城跡」。這是十五世紀武將護佐丸所建的城堡,由內牆和外牆兩道城郭組成,以拱門相通。取用石灰岩堆積而成的城牆,沒有使用灰泥等接著劑的痕跡,積石的技巧相當高超。琉球一帶古代遺留下來的城堡遺跡,是聯合國登記有案的世界遺產呢。

August 07, 2010

漫遊日本北アルプス,Day 0:台北前往名古屋

日本的登山活動相當發達,從新宿或大阪都有夜行巴士抵達許多登山口,一下飛機上了夜行巴士,第二天一早就可以開始爬山,實在相當方便。但是這次爬山的登山口位於新穗高溫泉,其出入口在高山市,沒辦法從東京或大阪進出,所以打算第一天先到名古屋後就搭乘巴士到高山市住宿。可是想到從纜車站到達山莊只有短短的一個半小時路程,第一天不需要這麼早出發,就改變主意先在名古屋住一晚,第二天再慢慢晃到新穗高溫泉。

由於高速公路五股到林口塞車,讓我在飛機起飛前一個小時才到機場,下機後,又因為填寫入境單和日本舉辦 APEC 加強安檢,浪費了許多時間,出關後行李已經只剩下我的還沒認領了。搭乘機場捷運的時候,遇到一團討厭的中國遊客,導遊還自以為幽默的說日本什麼都小,尤其是心胸最小。是誰心胸小到拿一堆飛彈瞄準鄰國,壓縮別人的外交空間?

到了名古屋火車站,先到站前的一間登山用品店買了一小罐登山瓦斯,但是他們只有賣五萬分之一的地圖,和我習慣用的兩萬五千分之一地圖不同,想說書上的地圖應該夠用,就沒有再去別家問問看。這次在名古屋的住宿,選擇國泰假期提供的東急飯店,由於價位最便宜,相對離車站也比較遠。想說背著背包走路,距離不是問題,且附近就是熱鬧的榮町。但沒想到為了裝下山用的衣物,特別借了小行李箱來裝,拖著行李箱在街道上找旅館,還是不太方便。

April 14, 2010

Patriots' Day

雖然喜愛自助旅行可以隨意安排旅程,但是在從來沒有去過的地方旅行,且時間有限的情況下,許多時候即使做了很多功課,規劃出來的行程,和旅行團會去的景點其實很像,差別只在於停留時間的長短而已。所以我特別懷念 2003 年四月在Boston 遊學期間的那段日子。我去的那間語言學校位於 Boston 郊區的高級住宅區 Chestnut Hill,那裡已經有三位台灣來的同學,他們已經就讀了快要一年的時間,因此和老師混的很熟,常常一起出去玩。

就在四月中的時候,J 老師特別提到美國獨立戰爭的歷史。眾所週知,Boston 在美國獨立戰爭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可是台灣學生除了知道 Boston 茶葉事件之外,對於這段歷史並不熟悉。

當美洲的移民正式和英國決裂之後,戰爭已經一觸即發。所以 Boston 人在扼守港口要津的教堂,Old North Church,派人駐守巡視港口的動靜,如有英軍入侵,就舉燈發出警訊。在四月十八日深夜,警告的燈號終於高舉,愛國鐵匠 Paul Revere 得訊,乘船橫渡港口,接著一路騎馬,往麻州軍事要塞 Concord 前進,沿途警告居民英軍已經發動攻擊,他一直騎到 Lexington,和當地的民兵集結,準備應戰。英軍直搗 Concord 途中,在 Lexington 遇到民兵阻擋,雙方開槍迎戰,可惜民兵訓練不精、武器不善,沒幾下就被驅散了。這就是獨立戰爭裡的第一場戰役,Battle of Lexington。

後來美國將這場戰役發生的時間,四月的第三個禮拜一,訂為 Patriots' Day 以茲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