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即使在荒郊野外,還是維持山下的飲食方式,偏好煮飯炒菜大魚大肉,不同於西方人以乾燥沖泡式為主食的習慣。但我一來負重能力不佳,二來缺乏烹調美食的技術,三來也沒有挑食的癖性,爐具對我而言只是個燒水的工具。於是看上了在日本還蠻常看到的這種系統性爐具: Jetboil MiniMo。
這是新的產品,針對過去的型號做了些調整,以前的版本大概只能用來煮水,MiniMo 做了一些改變,包括將鍋子的口徑加大,方便使用湯匙。瓦斯調節閥也設計得能夠微調流量,增加烹調的方便性。
台灣人即使在荒郊野外,還是維持山下的飲食方式,偏好煮飯炒菜大魚大肉,不同於西方人以乾燥沖泡式為主食的習慣。但我一來負重能力不佳,二來缺乏烹調美食的技術,三來也沒有挑食的癖性,爐具對我而言只是個燒水的工具。於是看上了在日本還蠻常看到的這種系統性爐具: Jetboil MiniMo。
這是新的產品,針對過去的型號做了些調整,以前的版本大概只能用來煮水,MiniMo 做了一些改變,包括將鍋子的口徑加大,方便使用湯匙。瓦斯調節閥也設計得能夠微調流量,增加烹調的方便性。
如果只是登山錶外加紀錄 GPS 航跡的功能,也不會讓我想買這個手錶,Epson 在小錶面又要省電的限制下,還是做到了簡易導航的功能。經過了三次郊山的測試,當然手錶還是無法取代手持式的 GPS,然而在導航上卻仍有一定程度的幫助,並添增登山的樂趣。
怎樣在手錶上實現登山導航的目的呢?主要可以分成出發前的準備、行進間的使用,與健行後的整理三方面。
首先要讓手錶裡有航跡檔,它才能幫你導航。而手錶有三種方法取得航跡:一是內建的昭文社日本百名山登山路徑,但很可惜目前手錶內建只有富士山的吉田線此一航跡而已。二是利用手錶已經記錄過的航跡,當然先決條件是你已經使用過且走過相同的地方,才能拿來導航。第三種是自己編輯航跡,在上傳到手錶中。
為了增加編輯航跡的功能,Epson 的 Runsense 網頁,特別開發了新的功能。首先,在網頁中選擇新增路徑檔。路徑檔的編輯,也有三種方式,其一是使用過去編輯過的檔案,其二是匯入別人的 GPS 檔案,其三是自己在地圖上打點。匯入 GPS 檔案是最簡單的方式,但缺點是不能自行編輯航點。而自己在地圖上打點的方法,雖然感覺有點笨,但其實還蠻簡單的。
第一步編輯路徑。首先打開地圖,網頁提供三種底圖,採用 Openstreetmap 的 MapQuest、日本國土院地圖和 Bing 的地圖。在台灣使用,當然無法利用日本國土院的圖資。不過由於越來越多熱心的網友編輯 Openstreetmap,台灣熱門的山徑都已經可以顯示。以鳶山縱走為例,將地圖拉到起點鴛峰路口,在依照道路的路線開始打點,如果打錯點了,也可以取消。這裡要注意的是,MZ-500 只支援五百個以內的航點,如果要路線能夠越圓滑,自然要多打一些點,但如果超過 500 點,雖然仍然可以存檔,卻無法匯入手錶使用。
自從入手 Epson SF-710S GPS 腕錶之後,使用了一年還算相當滿意。訓練資料上傳的網站,經過一年的改進,也算是夠用了。而最讓人稱道的是其超級省電的科技,每秒記錄 GPS 位址,竟然可以維持 30 小時的記錄時間,平時鍛鍊不需要天天充電,拿來記錄超馬比賽更是綽綽有餘。而機身還有提供高度表(以 GPS 位置來估算),可以提供目前海拔高度與坡度的資料,適合山徑越野跑者來使用。而長時間的電力與記錄高度的功能,讓人想到或許可以利用它來記錄登山資料。所以去年在日本攀登「甲斐駒ヶ岳」時,就曾試著拿來記錄。好處是隨時手一舉起來,就知道目前爬升的高度,但使用到第二天時,再開啓 GPS 的將近十二個小時後,電力卻只剩下一格(充飽為三格)。加上小錶面自然不可能提供圖資,也沒有羅盤、氣壓計等功能,還是無法取代傳統手持式 GPS 的登山導航,後來的登山健行活動,也就不再用 SF-710S 來記錄了。
沒想到 Epson 似乎聽到了使用者的心聲,今年年中真的推出了登山用的 GPS 腕表,採用更先進的獨家省電技術,在開啟 GPS 的情形下,最長可使用到 110 小時。原先就有的測步用加速器之外,再安裝了氣壓計、電子羅盤和溫度計,除了小錶面無法查詢圖資之外,幾乎是滿足登山者的各種需求了。於是在預購期間,就訂了一隻,請代送公司送來台灣。
一直在想把使用三年的 Macbook Air 換掉。雖然只是文書工作為主,但是照片批次縮小尺寸、軟體接環景圖等,都會慢到可以去煮杯咖啡。邊打字邊聽音樂,也是常常跳針。網頁出現 Flash 程式風扇就會像飛機起降一般。硬碟的容量也剩下不到 10G,常常跳出警示叫我清理硬碟的空間。本來想要將 Mac Mini 轉移為專門播放音樂的 Server,買一台 iMac 以供家用,畢竟 MBA 還是有移動方便的優勢。但這樣還是無法解決 MBA 的速度問題,因為不想把工作分在兩台電腦處理。還是決定再買一台新的筆電,舊的 MBA 可以專職音響的工作。
自從 Macbook Pro 用上視網膜顯示器之後,機型也從新設計,重量大幅減輕,MBA 除了價格之外,已經沒有太大的優勢,當然這次換機的目標就放在 MBP 了。只是 MBP 卡在 INTEL 的處理器推出進度落後而久未更新,預計可能要等到 2015 年中以後才有新的處理器可供使用。但等不到明年了。又聽說在日本買蘋果比較便宜,到官網查詢一下果然如此,台灣的筆電加稅價,和日本的未稅價相比,大概可以差到一萬元,且越貴的機種價差越大,這下不好好利用來日本旅遊的機會,就太對不起自己了。
所以昨天才剛從下山,就立刻搭車回東京,就是要利用最後一天來血拼一番。早上先去恵比寿的某家強盜窟被搶劫一番,下一站就到銀座的 Apple Store 參觀。
iPhone 搭配記錄跑步的軟體,幫助自己明瞭目前經過的里程以及配速的資訊。在台灣許多賽事缺乏里程標示的現況之下,這些資訊尤其重要。但是手機的攜帶方式卻令人頭痛,使用臂套會造成甩臂不平衡,拿在手上又嫌手酸,放在短褲口袋中跑動中不時與大腿撞擊,放在腰包中又覺得拿取不變,不容易及時讀取資訊。所以一直想要找一隻 GPS 腕錶來取代手機,作為慢跑時記錄之用。最近同學入手了一隻 Garmin FR620,三不五時就在網路上張貼練跑的資訊,不但具備基本的時間位置,還能分析心率、步頻、步距,使用一段時間後,還能計算最大攝氧量 (VO2Max),功能真是應有盡有。唯一讓人卻步的是電量只能支持十個小時,使用頻繁的話還要經常充電,總是有點麻煩,若是未來有跑超馬的計劃,十小時也不太夠用。
前一陣子網路上忽然密集出現 Epson 推出的 GPS 腕錶的廣告,號稱擁有 30 個小時的電力,外觀低調沈穩,看似傳統電子錶的外形,加上又是日本製造,頗令人心動。但印象中 Epson 最有名的產品當然是印表機,對於他們的 GPS 手錶不太有信心,果然 Google 使用心得,一些前一代款式都有 GPS 嚴重飄移的缺點。不過新推出的款式,有針對定位的技術加以強化,號稱每秒鐘定位一次,在衛星死角難以取得訊號之處,例如隧道內或天橋下,還能自動切換的記步模式來推估距離,雖然台灣剛引進而較少網友的使用心得,但 Google 到的日本跑友的使用報告,都覺得距離蠻精準的。現在購買不但有降價促銷,回函還送藍牙心跳帶,一時衝動就把它帶回家了。
隨著 OMD 系列的成功,Olympus 又推出了第三個型號,E-M10,新機的上市並沒有特別心動,比較引人注意的是附帶推出的新 Kit lens: Olympus M.ZUIKO DIGITAL ED 14-42mm F3.5-5.6 EZ。號稱保留原本的架構,但將體積雖小成餅乾鏡的模樣,還有電動變焦的功能,我想是最適合拿來搭配 E-PM 系列了。我的 E-PM2 一向是搭 Panasonic 的 14mm 餅乾鏡,該鏡不但輕巧,畫質也相當銳利,太大顆的鏡頭配上 E-PM2 總覺得頭重腳輕,若是配合餅乾鏡,就可以塞進比較大一點的口袋,攜帶性大幅增加。但是 O 機配 P 鏡的缺點,就是少了色散的矯正,有時紫光充滿畫面,實在令人苦惱。這次 Olympus 推出的變焦餅乾鏡,不但解決色散的困擾,體積還與 14mm 近似,當然要買來與 E-PM2 配對看看。
一直有計劃要在臥室放音響,看上了這台齊柏林飛船已經很久了,卻遲遲沒有入手,就是因為覺得太貴了。但最近工作極度不順,心情無比鬱悶,急需血拼一番以療癒內傷,於是把心一橫就手滑刷了下去,今天黑貓先生送到家來。
設定十分簡單,用 iphone 下載程式,加入家中的無線網路後,就成為一台 Airplay 的喇叭,午後的書桌一角,假掰一下文青,心情舒爽不少。
開聲一聽,怎麼朦朧的有如隔層薄紗?有辱它高貴的身價!再下載 iTunes 外掛的音效程式 Amarra 來聽,聲音才豁然開朗,悅耳嘹亮地在隔壁房間也可以將音符聽得一清二楚,真是太享受了。
出門隨身攜帶或中極山的行程有了 E-PM2,出國旅遊或攀登百岳就帶 E-M5,原本以為再也不需要新相機了,即使 Olympus 推出新機皇 E-M1,也沒讓我動心,沒想到同為 M4/3 陣營的 Panasonic 端出世界上最小型的可換鏡頭相機 GM1,竟讓我失守了。雖然神戶之旅相機仍未上市,但擺在櫥窗裡的模型機實在誘人,回到台灣後日日關心水貨商的動靜,一上架轉眼間就入手了。
陪伴我征戰各地中級山的 Tatonka Andro 20 已經五歲了,決定幫它找個接班人,也順便把背包全系列統一成 Osprey。
新成員飛上平流層的魚鷹:Osprey Stratos 24,顏色當然也是要挑綠色的。
即使是當天來回的中級山,帶上雨衣褲、攻頂爐、預備糧、緊急帳篷、四到五公升的水,加一加也要將近十公斤,但還是有辦法塞進舊的背包裡,容量不成問題。但 Andro 本身有些小缺點,兩節式設計有點多餘,總是習慣打通來使用。腰帶很硬常常摩傷胯骨,肩帶距離太寬,會摩擦到鎖骨與肩胛骨之間的關節,長時間背負下來實在不是很舒服。
一向陪伴我慢跑的 Denon C710 故障了,拿 IE80 替代,又有點捨不得。試著用 iPhone 附贈的 EarPods,無法固定在耳道中,經常掉出來,只好再買個新耳機來當作慢跑教練。當提到運動用的耳機時,音質就不再是唯一的考量,尤其是慢跑用的耳機,個人認為挑選的重點包括:
總合使用多年的 C710 經驗而言,耳道式的設計,可以穩固的待在耳朵中,但戴久了容易產生耳壓不平衡。且麥克風效應顯著,腳步聲、線與衣服拍打聲都必須時間來習慣,其實並不適合運動使用。這次為了尋找新教練,生為聲海控的我,當然第一步就是上官網找找看有沒有相關產品囉!結果家大業大的 Sennheiser,果然有推出五款運動耳機,還是與 Adidas 聯名發表的呢。
官網:http://en-de.sennheiser.com/headphones/sennheiser-adidas-sport
這些耳機為了能幫助固定,有些是耳掛式的設計,因為會影響到眼鏡的佩戴,因此優先排除。再根據網友的推薦,挑選了頸掛式的 PMX 685i。由於急需使用,無法等到回台北試聽與訪價,網購價以蘋果官網最便宜,就向台蘋下單,於日前送到羅東來。
雖然喜愛 Beyerdynamic DT990 的表現,但該公司令人搖頭的組裝品質,讓我決心再也不碰他們的產品。為取代 DT990 而購入的 HD25 II,讓我愛上了 Sennheiser 這個廠牌,輕便而攜帶方便,更有不輸大耳罩的優秀音質,陪伴我度過每個夜晚。雖然 HD25 令人沈醉,但它夾頭的特性,讓人無法久戴,大約只能忍耐一個小時就必須取下來休息。且戴上耳罩後只能正襟危坐而無法側睡,以至於無法放鬆的享受音樂,因而興起購買入耳式耳機的念頭。
上網搜尋發現 Sennheiser 最近推出了旗艦的入耳式耳機,IE800,定價居然將近台幣三萬元,雖然網友將它的表現形容的有如飛天遁地般厲害,但與其花上這麼一大筆錢來買入耳式耳機,不如將相同的預算拿來投資在耳罩耳機。但即使是 Sennheiser 前一代的旗艦 IE80,台灣要價也要一萬七千元。雖然台灣音響界價格極不透明已經到了惡名昭彰的程度,售價往往與定價有不小的差距,但據說最便宜的店家也只少了不到四千元,仍是難易下咽的高價。
據說德國亞馬遜賣的 IE80 乃是全球最低價,上網查證果然沒錯,定價只有 199 歐元,加上關稅、運費,也只要換算約 8300 台幣,算盤打完後理智立即斷線,以自己換工作滿四年為藉口,送自己一個小禮物。下單後,除了因為貨機故障,在科隆耽擱了一天之外,只用了四天就送達手上。
小時候媽媽從菜市場買了個玩具雙筒望遠鏡給我,從此打開了觀星的興趣。雖然只有簡單的接目鏡與物鏡兩片玻璃,也能讓我看得不亦樂乎,每到晚上帶著它就往外頭跑。高中的時候加入天文社,隨學長到陽明山觀星,架起大口徑的折射式望遠鏡,搭配赤道儀,鏡頭裡土星環閃亮的紋理實在令人感動,發願有朝一日也要搞一套自己的系統。如果因此找到什麼小行星之類的天體,說不定還可以自己來命名哩,可惜這個夢想隨著時間已逐漸被淡忘了。
上個月在高登聯絡站,夜晚星光十分燦爛,北斗七星高掛天際。我與 D 君聊到北斗的開陽是個雙星,古人挑選士兵,視力以要能辨別出兩顆星星來當標準。且如果用望遠鏡來觀察,這組雙星的每一顆又都是一組雙星呢。當時心念一轉,真後悔沒把雙筒望遠鏡帶上山來。
大型折射式望遠鏡,笨重也需要良好低光害的環境,業餘玩家不一定需要。如果只是要辨認梅西爾天體,雙筒望遠鏡的機動性、雙眼視覺與正立影像,也能帶來極大的樂趣。天文用雙筒大多推薦 7x50 的式樣,因其射出瞳徑可達 7mm,與瞳孔能張開的最大直徑相當,最能帶來明亮的效果。但是 50mm 口徑的望遠鏡重量都要一公斤左右,實在不便於攜帶。若要輕便而選擇 25mm 或 32mm 的口徑,又怕不夠明亮。於是就折衷挑選了 42mm 來研究。
說到雙筒望遠鏡,最頂級的就是歐系的三大品牌:Zeiss、Leica、Swarovski,雖說一分錢一分貨,許多暈船的網友都說錢砸得很值得,且大廠牌都有 30 年的保固,也就是一生投資一支就夠了。雖然心裡的小惡魔不斷慫恿,但是花了八、九萬塊買了望遠鏡,鐵定寶貝地供在家裡捨不得帶出門,這樣子不就失去購買它的目的了嗎?
於是將目標轉往較為便宜的日系品牌,雖然日系的望遠鏡以 Nikon、Pentax 較為知名,但由於信賴 Olympus 的光學品質,就決定挑選旗下最高級的型號:EXWP I。上網訪價才發現,台灣的商店居然把日元直接改成台幣來賣,價格比在日本購買平均要貴上一萬多塊,幾乎是兩到三倍的誇張。原本打算有機會去日本旅遊時,再來試用看看,但上週樂天市場旗下部分商店,開放免國際運費的優惠,剛好有此型號出售,於是毫不猶豫的下單了。由於該商店只能透過轉帳付款,以至於被台、日兩家銀行扣取手續費,但實際花費比在台灣網購便宜一萬二,實在很划算。高效率的國際包裹,才兩天就從日本送到手上了。
敗家的旅程,要從去年 iPhone 3GS 老化開始。本來以為 iPhone Touch 可以幫忙戒斷智慧型手機成癮症,但為了恢復 iPhone 的便利功能,反而造成更多煩惱。想要上網,張羅了零元 3G 手機,再用藍牙將網路分享出來。為了定位,又買了藍牙 GPS 給 iPT 配對。但它們彼此的整合效率不彰,運作速度遲鈍,而出門配件一大堆,電池充電器也要多帶,當初應該只要再買一台 iPhone 就好了。
於是繞了一大圈,又回復到原點,只是 3GS 進化為第五代了。這新款的 iPhone 網路上盛傳瑕疵頗多,掉漆刮傷者有之、硬度不佳導致折彎凹陷有之,似乎頗為嬌貴,需要仔細呵護,不能像 3GS 即使裸機使用,經過多次亂摔都沒事。因此新手機一入手,馬上替他穿上盔甲:Otterbox Defender Series for iPhone 5。
這個盔甲共有三層,最內層是上下兩片盒子,上片螢幕的部份附有保護膜,下片的蘋果標誌有鏤空,也有保護膜。下片內部是軟質矽膠。
E-M5 加上 mzd 12mm,是我目前最滿意的相機組合。等效 24mm 的廣角,是喜愛登山的我很順手的焦段,數位兩倍放大可得到等效 48mm 的焦段,也很適合一般用途。mzd 12mm 雖然價值不菲,但看到照片清透的畫質,就覺得錢花得很值得。但在平常攀爬中級山時,卻不常出動這個組合,而是以 XZ-1 為主。原因是 E-M5 還是太大了,不能簡單地塞在口袋裡,勢必要掛在脖子上。在需要手腳並用的時候,經常沒有辦法空出多餘的手來保護相機,以至於心愛的 E-M5 刮痕累累,甚至還撞出一些小凹洞來。即使在攀登大山的行程,只有 E-M5 一機一鏡有時也是不太方便,當需要更換鏡頭的場合時,身上背著許多裝備總是十分麻煩,年初的日本鳳凰山之旅,天氣嚴寒之下,攜帶的望遠鏡頭幾乎沒拿出來用過。反而在需要望遠的時候,還是需要拿出 XZ-1 來拍攝。
當回國整理照片時,E-M5 與 XZ-1 拍出來的畫質有著十分顯著的差距,不必看 Exif 資訊,也可以很容易辨認出是由哪台相機所拍的照片。前一陣子的九寮溪之行,只帶了 XZ-1 走完全程,回家檢視畫質真是令人失望,每張照片都有如覆蓋著一層煙霧般迷濛,只能說是視覺的胃口被養大的下場。
於是產生找台輕便又畫質佳的備機的念頭,Olympus 去年推出了 E-M5、E-PL5、E-PM2 三款上中下層級的相機,由於使用相同的 sensor,理論上畫質相同,差別只在操作的手感。新款推出後,舊型的 E-PM1 大降價,有水貨商只賣 8000 元,比高階一點的 DC 還便宜,可惜只剩下粉紅色和紫色兩種。只好改變目標,改敗入 E-PM2。
上上週回家省親的時候,不慎將 Denon C710 遺留在台北,以至於一個禮拜都沒有睡前音樂可以享受。雖然試著使用 Beyerdynamic DT990,但 ipod touch 畢竟無法推動 250 歐姆的家用耳機,雖然音場寬大卻十分空虛,這時就興起拜入一台隨身小耳罩的念頭。由於我有死忠粉絲的習性,自然先從 Beyerdynamic 這家廠牌研究起。Beyerdynamic 最近推出 Tesla 的新科技,號稱能夠提高驅動效率,增加動態能量與減少訊號損失。基於此技術所推出的旗艦耳機 T1,廣受粉絲好評與愛戴,但此機價位不但超出預算,且顯然不能用隨身播放裝置驅動,所以雖然欣羨不已,卻暫時不在口袋名單之中。然而一家公司為了大小通吃所有客源,自然不能一機走天下,接著又推出一系列各價位帶的版本,其中最吸引我的是 DT1350 這款監聽耳機。
上週六回台北之後,立刻直奔台北三大耳機店之一,位於開封街的店面,向店員先生開口詢問此機。外觀的第一印象十分良好,耳殼的烤漆質感細緻,整體就像藝術精品。配戴上果如網友所稱,稍有夾耳現象且重量有點沉重。隔音效果顯著,但不致於完全聽不到背景噪音。先試聽貝多芬的弦樂四重奏,入耳覺得音粒十分清晰,反應速度明確,收音十分迅速,然而音場卻非常扁平,雖然樂器的橫向定位清楚但縱深不足,缺乏立體感,當時以為這是一般密閉式小耳罩的通病。接著試聽一些合唱曲與白遼士的夏夜,三頻均衡而舒適,略帶點音染卻能將人聲烘托得相當順耳。除了音場不夠之外,其餘表現都符合預期,當下就決定要入手了。當然還是照例請店員先生介紹同價位帶類似的耳機,店員先生立刻推薦同廠牌的 T50P。T50P 一聽之下解析力就被比下去了,雖然配戴較為舒適,且阻抗較低,但播放拉威爾的 Daphnis et Chloe 第二組曲時,弦樂快速下行的段落,糊成一片聲響,顯見反應速度與解析度都不及格。就在胸有定見之時,店員先生又拿出另一款耳機:Sennheiser HD 25-II,說是最常與 DT1350 相比較的款式。
今秋蘋果發表會,展示了許多包括 iPhone 5 的新產品,但其中最吸引我的目光,卻是第五代的 iPod Touch。於是今年的蘋果稅,就決定繳交這個項目吧!
以往 iPod Touch (IPT),造型和 iPhone 幾乎相同,功能卻大幅閹割,常被戲稱為不能打電話的 iPhone。但 IPT 和 iPhone 相比,不僅不能打電話,處理器、記憶體、相機等規格都遠遜,讓已經有 iPhone 3GS 的我,提不起任何興趣。然而 iPhone 3GS 已經三歲了,自從更新了作業系統後,耗電量劇增。而我家住在巷子內,3G 信號十分微弱,除非將待機設定為 2G,並且關閉網路功能,不然手機經常在搜尋訊號,不到一天的時間就可以用光電池。但是關閉上網功能的 iPhone,不就等同於自廢武功嗎?而 Apps 體積越更新就越大隻,跑起來也越來越吃力,所以使用 iPhone 的時間漸漸減少,更糟糕的是,最近連 GPS 的功能都常常斷訊,紀錄航跡的半途,常常找不到位址,所以我的 iPhone 竟然只剩下打電話和傳簡訊的功能。
於是死撐著等待 iPhone 5 的發表,新的 iPhone 螢幕更大、效能更高、相機更進步,和 3GS 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但是外型卻變醜了!個人認為所有的 iPhone 之中,以 3GS 最漂亮。圓弧造型的背板,鑲嵌著一圈金屬框架,真是美麗性感。iPhone 4 之後改得棱角分明,真像便當盒,iPhone 5 變長變薄而外型不變,更是不成比例。最難看的地方是背板磨沙,卻露出上下兩截黑邊,簡直就像貼膏藥般的詭異。目光轉向一同發表得 IPT 5,哇!多彩外殼及圓角收邊,光看照片就口水滿地了。內在規格更是比照 iPhone 4S,真的是不買對不起自己的良知呀!
俗話說防潮箱裡永遠少一顆鏡頭,這顆銘鏡當初一發表就很想要入手,卻因為價格太貴而沒有購入。直到這回玉山後四峰之行大大成功,開心之餘決定要犒賞自己一下,就在上週日回台北的空檔,繞到士林的相機店將它迎回家囉!
我那雙 Scarpa Lite Trek,原本期待可以長久相伴共闖山林,卻在購入兩年多後,已經老態龍鍾了。右腳的鞋面皮革龜裂,露出底下的白色內層,多處縫線已經裂開,Vibram 鞋底已經嚴重磨損,止滑顆粒幾乎可以一顆一顆剝下來了。拿去當初購買的店面時,店員小姐一臉訝異的說我是怎麼操這雙鞋的?普通這雙鞋是可以撐上六七年不壞的。看來我需要一雙更加耐用的登山鞋了,於是帶回了這雙 Alico Summit 寬楦頭的版本:
想買個東西慶祝自己換新工作滿三年,卻覺得單價有點高,後來把心一狠,還是給他刷下去了。
外盒:
漂亮的蒙皮,看似相機的把手,沒錯,我又買新相機了。
當然還是習慣的 micro 4/3 系統啦!
好多轉盤唷,很專業的感覺:
為了復古故意留下來的軍艦部,看到這裡應該就知道是哪一台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