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Nihon 100.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Nihon 100. Show all posts

August 04, 2018

北海道山旅(續),第三章:斜里岳

「斜里岳」位於日本北海道的道東,為連結知床半島與阿寒群峰之間的脊梁山系,海拔 1547 公尺,山頂東側設置二等三角點。斜里岳是一座火山,因爲斜里川的源頭而得名。原住名アイヌ族人則稱之為「オンネ·ヌプリ」,意思為大山或老山。從北側的平原眺望此山,獨立峰的造型,從平原拔地而起,相當宏偉而優雅。向北延伸的扇形平緩稜線,深田久弥先生形容為有如孔雀的尾巴。搭乘飛機降落女満別機場時,往東邊看去最顯眼的就是此山,真是無愧大山之名。

於清里町眺望斜里岳

斜里岳的登山口有二,其一位於北側斜里町的豊里,另一位於西側清里町的清岳荘。後者海拔較高,因此利用的山友較多。從清里町上山的步道,沿著一の沢上行,在下二股後分成新舊兩條路。舊道繼續溯溪而上,新道則攀爬到熊見峠,兩者在上二股交會。大部分記錄走舊道上山,溯溪而上較為安全,且可欣賞沿路大小瀑布。下山再走新道,欣賞稜線上的風景。

登山口有一幢稱為「清岳荘」的山小屋,旁邊的停車場也可車中泊。舊的小屋多年前毀於祝融,新的建築 2005 年才蓋好。雖然靠近登山口,但要電話預約不太方便,且住在市區還是比較便利,前晚就預訂了山下的青年旅館。幸運的是通舖的房間只有我一個房客,一人獨享六人房。

行程紀錄:

August 03, 2018

北海道山旅(續),第二章:阿寒岳(雌阿寒岳)

「阿寒岳」位於日本北海道道東的釧路市,位於阿寒湖畔而得名,屬於千島火山帶。此山為兩座山的合稱,「雄阿寒岳」海拔 1371 公尺,位於阿寒湖東側,山體為端正的圓錐形,雖然海拔較低,但正對著湖水氣勢非凡而稱雄。「雌阿寒岳」海拔 1499 公尺,位於阿寒湖的西南側,因火山口眾多,遠望山體較為柔和而稱雌。原住民アイヌ族人稱之為男山與女山,是隔著阿寒湖對峙的夫婦山。雌阿寒岳是座活火山,1996 年初冬開始活躍,1998 年十一月噴發直到 2000 夏季。2006 年三月到八月仍有小規模的噴火。登山活動直到 2015 年才解禁,目前屬於 Level 1 的警戒。(可開放登山,但必須特別小心火山活動)雌阿寒岳設有一等三角點,放置在主峰南側,海拔 1476 公尺的「阿寒富士」山頂。

而阿寒富士眺望雌阿寒岳
阿寒湖畔的雄阿寒岳

阿寒湖附近劃歸阿寒摩周國家公園,動植物相當豐富,以丹頂鶴和綠球藻最為知名。雌阿寒岳的西側山麓,也有大片阿寒蝦夷松的原生林。攀登阿寒岳,通常以登頂最高的雌阿寒岳為代表,如果時間充足,也可效法日本百名山作者深田久弥先生,雌、雄兩山一併攀登。雌阿寒岳的登山路線有三,從北側阿寒湖畔,可走昔日開採硫磺的舊路,登頂剣ヶ峰,繞行稱為馬の背的火山口邊緣後登頂主峰。巴士可達位於公路旁的登山口,交通較為便利,但路線也是最長。最短途徑的登山口,位於西側的雌阿寒温泉,最多山友使用。另一登山口位於西南側的オンネトー湖畔,爬上主峰與阿寒富士之間的鞍部而後登頂。

因為下山後還要開車到下一站清里町,時間不夠完登雌雄兩山,就決定只爬雌阿寒岳做為代表。預計從雌阿寒温泉入山,登頂後,順時針繞行火山口,再攀登阿寒富士,摸一等點後,走オンネトー下山。兩登山口有步道相連,可以形成一個 O 形縱走。

行程紀錄:

August 01, 2018

北海道山旅(續),第一章:幌尻岳(下)

14:20 幌尻岳

站在幌尻岳的山頂,極目所及的崇山峻嶺,都是日高山脈的大小山峰。而這遼闊的山脈,也只有主峰能入列日本百名山。真所謂不來北海道,不知山之廣呀。

洶湧的雲流由西往東流洩

北海道山旅(續),第一章:幌尻岳(上)

日高山脈位於日本北海道的南部,是南北走向長約 140 公里的大山脈。最高峰的幌尻岳海拔 2052 公尺,在日本群山之中雖非最高,但原始性與登山困難度卻名列前茅。與北海道其餘山脈成因於火山活動不同,日高山脈為板塊擠壓所構成。經過第四紀冰河期的雕琢,山腹挖掘出許多圈谷。後再經過河川侵蝕,形成許多深峻的溪谷。早年攀登日高山脈,必須沿著溪流溯溪而上,需要多日時間才能攀上稜線,需要高度的體力與技術。後來森林砍伐與水力發電設施的興建,修築了一些維護工程的林道,使得一般人也有機會攀登日高山區。

日高山脈又分成北中南三段,最高峰是位於北日高的「幌尻岳」,海拔 2052 公尺,設置一個二等三角點基石。根據深田先生的說法,ポロ(幌)為 Ainu 與「大」的意思,シリ(尻)為「山」的意思。幌尻岳的山腹環抱著三個大型的圈谷,遠望氣勢非凡,無愧名字中大山的意涵。挑選日本百名山的名作家「深田久弥」先生,原本想比照大雪山、丹沢山或八ヶ岳,以整條山脈入選百名山,但看到「幌尻岳」雍容華貴的山形,就改變心意,認為此山不必以山脈為由,光自己就有資格列入百名山了。

戸蔦別岳と幌尻岳

然而攀登幌尻岳並不容易,共有三條路線。最常採用的,是從西側的平取町出發,前一晚可住宿在「とよぬか山荘」,再搭乘山莊提供的接駁車,行駛北海道電力公司所屬的林道抵達車行終點的第二ゲート。接著步行 7.5 公里的林道來到林道底的電力取水設施,再開始涉水而上,總共要過溪約 15 次,才能到達基地幌尻山荘。此山屋為絕對預約制,不可設營。從此山屋出發,往南攀登北圈谷的邊緣而抵達山頂。大約需要兩~三日的時間。

由於前述路線必須多次涉溪,初夏雪融之時,溪水甚至深達腰部,接駁車與山屋的預約也有名額限制,因此開發出替代的「新冠コース」。從新冠町市區,開車走 22 公里沒有鋪裝的道路來到新冠水壩,進入新冠林道再行駛 16 公里的砂礫林道來到車行終點的「イドンナップ山荘」。接著步行 19 公里的林道抵達登山口的「新冠ポロシリ山荘」,以此為基地往北沿著幌尻沢登頂。以前述兩個無人管理的山屋為基地,是兩天兩夜的路線。雖然少了涉溪的難度,但漫長的林道卻是相當單調無聊。

第三條路線,從西北側的日高町出發,開車走約 18 公里的「チロロ林道」抵達車行終點的柵欄。再步行三公里的林道就可抵達登山口。此後沿著「二岐沢」轉「ニノ沢」溯溪而上,爬上「糠平岳」再往東爬上「北戸蔦別岳」後登上主稜線,再往南經「戸蔦別岳」抵達主峰。雖然從林道車行終點登頂的距離,來回長達 28 公里,但因開車時間最短,林道步行最少,多被單日往返的山友利用。2016 年夏天林道受到颱風破壞,直到今年初才整修完畢,重新開放通車。因此去年都沒有山友的紀錄可供參考,不過今年開放後,六七月以來已有多篇記錄流傳,看來路況不差。

由於平取路線受制於人且要多次過溪,新冠路線林道太長,因此一開始就考慮走チロロ林道。而且出發點的日高町距離高速公路最近,方便下山後前往下一站的阿寒湖。雖然可以單日往返,但考量到後面還有行程,不要一開始就耗盡心力,決定在山上住一晚。這條路線可供紮營的點是「北戸蔦別岳」山頂和「七ツ沼カール」,前者無水要從山腰的泉水背上山,後者取水方便但要上下稜線落差約一百公尺。

原先計劃從チロロ林道入山,依序攀登「糠平岳」、「北戸蔦別岳」、「戸蔦別岳」而抵達「幌尻岳」,原路退回北戸蔦別岳扎營,隔天再下山。但第一天的路程,參考昭文社的地圖,就要用掉十二個半小時。還好北國夏日長,四點半就日出了,便打算四點出發。不過根據氣象預報,今天因為鋒面通過,整天都是陰天,明天才會是晴天。入夜後果然風聲大作,氣溫直線下降。因此臨時改變計劃,第一天走到「戸蔦別岳」與「幌尻岳」中間的「七ツ沼カール」,就地紮營,第二天再登頂後下山。因此第一天就可以睡到自然醒,不必提早出發。

行程紀錄:

October 17, 2017

石鎚山

日本百名山之一的「石鎚山」,位於日本四國地方的愛媛縣,海拔標高 1982 公尺,為西日本(近畿以西)最高峰,三等三角點設置於山頂西北邊的 1920 峰上。石鎚山形成於一千五百萬年前的火山爆發,目前已被侵蝕不見火山的樣貌。山頂主稜線從弥山經天狗岳到東尖峰,是一連串的危崖峭壁。弥山北側的表參道,也有四道斷崖,掛著超過 300 年歷史的鎖鏈,考驗登山者的技術與心臟。石鎚山自古是信仰登山的對象,列名日本七靈山之一,每年七月一日到十日舉行夏期大祭,神體分兩天從山下抬上山頂,全國各地的信眾聚集山頂參拜,可說是熱鬧非凡。可到此連結參觀,祭典時背負神體的神官,攀爬峭壁的影片。

天狗岳

October 16, 2017

剣山

「剣山」位於四國地方的德島縣,海拔標高 1955 公尺,山頂設置一等三角點,為日本百名山之一。四國島略呈啞鈴形,西側以「石鎚山」為中心,東側則聳立「剣山」,互為犄角。兩者的山形則大異其趣,石鎚山不乏高聳陡峭的岩壁,而剣山則平緩雍容。日本各地多有因為山頂尖銳形如劍尖,而以劍為名的山岳,尤其以北阿爾卑斯的「剱岳」最為出名。但四國的「剣山」卻大不相同,山頂為平坦的短草高原,與其他的劍山恰恰相反。根據深田久弥先生的說法,是因為山頂的神社埋藏著安徳天皇的御用寶劍而得名,至於天皇的寶劍為何埋在四國,到底有沒有這把劍,就不得而知了。剣山也有悠久的信仰登山傳統,登山道沿途充滿了大量的宗教紀念物。據說平家戰敗後,逃到剣山西部的祖谷川躲藏,山頂的草原是他們操兵演練,準備反攻復興的地方,因此又叫做「平家の馬場」。

登山步道四通八達的劍山

July 01, 2017

北海道山旅,第四章:後方羊蹄山

「後方羊蹄山」,簡稱「羊蹄山」,位於北海道的後志総合振興局,就在洞爺湖的北邊。海拔 1898 公尺,是僅次於大雪山與日高山脈,最高的獨立峰。羊蹄山是一座成層火山,最近一次活動約在一千年前,故仍屬於活火山。山形為美麗的圓錐形,與富士山酷似,因此有「蝦夷富士」之稱,列屬日本百名山之一。山名來自古地名後方羊蹄(しりべし),後方讀作しりへ,羊蹄讀作し,是一種植物的名字。因讀音與漢字難以配對,因此大多改稱為羊蹄山(ようていざん)。然而百名山的選定者深田久弥先生基於歷史情懷,極力反對改名,仍堅持以「後方羊蹄山」入書。由於是高聳的獨立山頭,山頂的展望自然相當壯麗,也因為海拔夠高,垂直分布的植物種類繁多,因此俱知安路線,被指定為高山植物的天然紀念物。

於真狩村眺望羊蹄山

June 30, 2017

北海道山旅,第三章:十勝岳

屬於大雪山系的「十勝連峰」,聳立在北海道富良野盆地的東緣,是標高 2000 公尺等級的活火山。東北起自オプタテシケ山,西南止於富良野岳,連綿長約 15 公里,為空知川與十勝川的源頭。主峰「十勝岳」海拔 2077 公尺,列名日本百名山之一。北側的火山口仍有旺盛的噴煙活動,1988 年大噴發之後,曾有段時間限制入山。目前火山活動稍微緩和,降低到 Level 1 的警戒,但登山時仍要提高警覺,注意任何火山活動的徵兆。也由於仍在密集的噴煙中,山頂上半部幾乎是寸草不生的獨特景象,擁有非常遼闊的視野。而南部的山岳火山活動停止已久,標高 1944 公尺的「富良野岳」,綠意深濃百花繚亂,生長著各色各樣的高山植物,是花之百名山之一。兩山中途的「上ホロカメットク山」,高聳的岩壁在冬季積雪時,是北海道著名的雪攀路線。北側的「美瑛岳」和「オプタテシケ山」,火山地形被冰雪雕蝕,呈現獨特的山形,造訪的山友也是絡繹不絕。山麓沿線多溫泉,白金、吹上、十勝岳溫泉等,皆是著名的溫泉勝地。平緩易近的地形,變化多端的景觀,以及下山泡湯的樂趣,吸引大量山友來訪。

火山煙塵中的十勝岳

June 28, 2017

北海道山旅,第二章:表大雪(二)

「トムラウシ山」,位於北海道道北的上川地區和道東的十勝地區的交界,海拔 2141 公尺,屬於表大雪山域的南端,山頂設置一等三角點。山名由來眾說紛紜,最可能的說法是得名於發源此山的河流トムラウシ川。在原住民 Ainu 族語中,Tonra 是一種水草的名稱,ushi 表示很多的意思,意即此河流盛產稱為 Tonra 的水草。國土地理院將山名轉寫為漢字,三角點因此命名為「富良牛」,所以也有人稱此山為富良牛山。トムラウシ山是一座不再活動的火山,山頂呈堂皇的王冠形狀,突出於四周平坦的高原,不論從各個角度,都很容易辨識出它莊嚴超俗的外型,因此被深田久弥先生選入日本百名山。

從五色岳眺望トムラウシ山

June 27, 2017

北海道山旅,第二章:表大雪(一)

「深田久弥」先生所選入百名山的大雪山,是指表大雪北部,以旭岳為主的火山群。旭岳是大雪山系,以及北海道的最高峰。為一座活火山,山頂西側的地獄谷,仍有旺盛的噴氣活動。旭岳東邊,舊火山口「御鉢平」的邊緣,環繞著許多超越兩千公尺的山岳。這群火山,原住民 Ainu 族稱之為「ヌタクカムウシュペ」,也就是深田先生所選擇的「大雪山」。

於忠別岳眺望大雪山(ヌタクカムウシュペ)

June 26, 2017

北海道山旅,第一章:利尻山(下)

角錐狀的火山突出海面,整座島就是一座山,一千七百公尺的高度,與廣達六十公里的裙野。這麼壯麗的景觀,想到要攀登此山,就讓人熱血沸騰。但今日卻瑟縮在營地小屋的屋簷下,聽著陣陣雨聲而愁眉苦臉。

雲層中的利尻山

June 25, 2017

北海道山旅,第一章:利尻山(上)

「利尻山」位於北海道道北的離島、利尻島,海拔高度達 1721 公尺,是一座休眠火山,列名日本百名山第一號。利尻之名來自北海道原住民 Ainu 族語,為很高的島之意。正如其名,整座島就是利尻山。山形高聳,有如尖銳的角錐刺向北緯四十五度的天空,因而有「利尻富士」的雅號。山腳環島一周 63 公里,以青綠色的針葉樹林為裙襬,植物呈現垂直狀分佈,上半部為劇烈崩塌的火山岩所形成的陡峭岩壁與銳利岩稜。雖然海拔不到兩千公尺,但高緯度地區孕育了多種高山植物,許多故有種的花朵以利尻為名,也有花之百名山的稱號。壯麗的山形與阿爾卑斯風情,讓北海道知名的餅乾,白色戀人的創辦人深愛不止,將「利尻山」作為公司的 LOGO,因此利尻島又稱為白色戀人的故鄉。

白色戀人的故鄉

April 25, 2017

日本百名山之「四阿山」

日本的「四阿山」位於長野縣與群馬縣的交界,海拔標高 2354 公尺,為志賀高原的最高峰,二等三角點則放置於海拔 2333 公尺的北峰。由於就在三大阿爾卑斯山脈的東側,山頂正是眺望日本屋脊的絕佳位置。四阿山是成層火山,活躍於八十萬年至三十萬年前,岩質為安山岩。南麓有稱為「的岩」的岩脈,有如城牆一般,被指定為國家天然紀念物。從山頂往北眺望,西邊根子岳,東邊浦倉山與北邊的奇妙山,圍成一個直徑約三公里的巨大火山口。不過因年代久遠,已被米子川切穿,侵蝕成溪谷形狀。

四阿山的山名由來,一說是山頂稜線平緩,有如日式庭園常見的涼亭「四阿」的屋頂,因此而得名。此優雅的山形,使得作家「深田久弥」先生,將之選入日本百名山之一。又有一說是日本武尊東征時,路過南麓的「鳥居峠」,突然想起為己犧牲的愛妾「弟橘姫」,而發出「吾妻はや」(あずまはや)的感嘆,後人就將此山稱為「吾妻山」(あづまやま),再改寫成為「四阿山」(あずまやさん)。至今群馬縣這一邊,仍稱此山為「吾妻山」或「吾嬬山」。山頂祭拜著小祠堂,是敬奉水神的神社。

四阿山

四阿山從四面八方都有登山道可以登頂,但如果要利用大眾交通工具,從上田市有巴士通往菅平高原,可在「菅平ダボス」這一站下車,走約一個小時,從菅平牧場起登。這路線可結合攀登根子岳的 O 形縱走,六月中下旬「蓮華躑躅」盛開時節,可欣賞滿山遍野的殷紅花蕊。因日本百名山的名氣、距離關東甲信地區近、擁有火山地形與天然紀念物、輕鬆平緩的登山道、雄偉的展望、信仰登山的悠久傳統和美豔的蓮華躑躅,吸引眾多山友一年四季來此登山。

行程紀錄:

March 02, 2017

九重山,第二天:經北千里ヶ浜登九重連山之中岳、久住山,由諏蛾守越回到長者原登山口

從山莊出發,可往南走到鉾立峠,再往西攀登白口岳到達中岳,這條路線目前路況不明,地圖上是虛線狀態。另一條路從山莊往西,走中岳和三俣山之間的山谷,到達北千里ヶ浜之後,再往南爬上稜線。這條路線雖然多繞一點路,但至少路況較清楚。下山可以選擇回到牧ノ戸峠或長者原,因為從牧ノ戸峠下山的巴士班次較少,所以計畫翻越諏蛾守越,走開採硫磺的舊路下山回到長者原,不需再回到山莊走自然步道。

九重連山

路況方面,九重山是九州本土最高峰,又是最北側的山區,乃是冬季九州積雪最深厚的地點,也是九州的山友就近雪攀的重要據點,因此此行也從台灣攜帶了十二爪的冰爪和冰斧來日本。不過查閱這幾天網路上傳回來的照片,山區的積雪已經幾乎溶解殆盡,連御池的玄冰都已經裂解。於是將冰斧冰爪留在山下的旅館,只帶著簡易冰爪備用,前一晚同宿的山友也表示,稜線上已無積雪,部分路段結冰,只需要簡易冰爪即可。

行程紀錄:

February 26, 2017

九重山,第一天:長者原登山口經雨ヶ池越,抵達法華院温泉山荘

「九重山」或稱「九重連山」,位於日本九州大分縣,為日本百名山之一。九重山是三十萬年前開始噴發的火山群,至今仍有火山活動,為東西寬 22 公里,南北長 24 公里的大型火山塊。最高峰為海拔 1791 公尺的「中岳」,也是九州本土最高峰(僅次於屋久島 1935 公尺的宮之浦岳)。主峰則是海拔 1787 公尺的「久住山」,設立有一等三角點。「九重」與「久住」日語的發音相同(くじゅう),因江戶時代此山劃分給不同的藩鎮統領,所以山群北麓稱九重、南麓則為久住。但在山岳界,則習慣將群山稱為「九重山」,主峰則稱為「久住山」。

九重連山

除了火山景觀之外,群山南北麓的熔岩高原,自古以來畜牧業興盛,古人流行野燒,以抑制灌木的生長,因此形成草原的景觀。山北的「坊ガツル」與「タデ原」,是日本面積最大的濕原,孕育許多獨特高山植物,登錄於 Ramsar Convention 特別保育的濕地。此山自古也是信仰的對象,僧人在「坊ガツル」建立九重山法華院白水寺,已有五百年歷史,可惜在明治年間毀於祝融,只剩下十一面觀音像以及溫泉留存。法華院溫泉以山小屋的形式繼續營業,號稱九州本土海拔最高(1303 公尺)的溫泉。

廣大的九重山,四面八方都有登山口,經由四通八達的山徑抵達山頂。公路開通後,最短路線可從西邊的牧ノ戸峠出發,經沓掛山、西千里ヶ浜而抵久住山,可以當天來回。另一條當日往返的路線,從北側的長者原出發,從硫黃山腳下翻越諏蛾守越再爬上主稜線。這次跑完北九州馬拉松,打算就近到隔壁縣攀登九重山。雖然自駕車可由橫斷公路抵達牧ノ戸峠或長者原登山口,但冬季擔心山路積雪,因自己沒有雪地駕車的經驗,只好選擇大眾運輸工具。抵達牧ノ戸峠可搭乘產交巴士,從別府車站出發,最早到達登山口的時間是上午十點十分。也可利用九重町經營的巴士路線,從豊後中村車站出發,經長者原登山口抵達牧ノ戸峠,第一班車是八點五十分。(2019 年再查詢時刻表,發現平日的上山班次似乎已取消,時間也有更動)

研究火車時刻表,從北九州市的小倉出發,最早到達豊後中村也是九點半了,再搭車上山到達牧ノ戸峠已經將近中午。如果從別府出發搭乘產交巴士上山也是十點之後,下山可能天色已晚,必須在登山口找旅館留宿。而且星期一氣象預報是雨天不適合登山,於是決定放慢腳步,先搭火車到豊後中村,逛逛素負盛名的九重夢大吊橋,下午再到長者原登山口,慢慢走到法華院溫泉,住上一晚,利用隔天天氣好轉再來登山。

行程紀錄:

April 21, 2016

大峰山(八経ヶ岳)

日本的大峰山脈位於奈良縣南部,屬於紀伊山地,因產金礦而原名為「金峰山」。此山很早就出現於史書,早在公元 655 年就有修行者入山修煉的記錄,此後皇族與公卿也常上山參拜。中世紀之後登山信仰更加盛行,從吉野一路翻山越嶺抵達熊野,沿路走在大峰山的稜線上,翻越無數高聳的山脈,攀爬陡峭的山路與棧道,此修煉的道路稱為「大峯奥駈道」,路上有七十五個修行的行場,悠久的歷史讓這條步道,被登錄在世界遺產之中,是第一條被列入世遺的朝聖步道。

狹義的大峰山是指「山上ヶ岳」,山頂有做大峰山寺。特別的是此寺廟為男性僧侶的修煉道場,登山口有座「女人結界門」,禁止女人進入,以免干擾男性的修行。相對的鄰近也有座「稲村ヶ岳」,則為提供女性修煉者修行的道場,又叫做「女人大峯」。如此男女有別的登山規制,在古代相當普遍,但社會風氣逐漸開放後,目前只剩下大峰山等少數地方還有這種限制。

因其悠久的歷史與登山信仰上的重要性,大峰山為「深田久弥」先生列入「日本百名山」之一。雖然深田先生所指的大峰山,涵蓋整條山脈,但由於主峰「山上ヶ岳」存在著女性規制,因此山友改以攀登最高峰「八経ヶ岳」作為代表。八経ヶ岳海拔 1915 公尺,設置二等三角點,是近畿地區的最高峰,相傳山頂埋藏著八卷法華經而得名。北有標高 1895 公尺的「弥山」緊鄰,南邊是海拔 1894 公尺的「明星ヶ岳」相鄰,因此雖然貴為近畿最高峰,但遠望其實山頭並不明顯。


從観音峰展望台眺望,八経ヶ岳為正中最遠處,稜線上冒出來的小山頭

由於八経ヶ岳位於大峰山脈中央的位置,因此走「大峯奥駈道」從南或北而至,都需要漫長的路程,深田先生就是從洞川溫泉出發,先攀登山上ヶ岳之後,再往南循稜縱走而登頂。從西側的天川村出發,則可走頂仙岳的支稜,爬上弥山而後登頂,此路線較長,難以當日往返,多半以位於弥山東麓的「弥山小屋」為基地,為兩天一夜的行程。在國道 309 線貫通大峰山脈的「行者還岳」後,山友從行者還隧道的西口,開發出捷徑爬上「大峯奥駈道」,接著往西可登頂弥山與八経ヶ岳,使得當日往返得以實現。只是每年冬季,國道 309 線因路面凍結而封路,這條捷徑冬季就無法使用了。今年道路開放的日期是四月十八日,因此安排在路通後就來攀登此山,一圓延遲了兩年的夢想。

行程紀錄:

  • 日期:2016 年 04 月 21 日星期四
  • 天氣:陰
  • 人員:庸人一名
  • 嚮導:昭文社出版之「山と高原地図 大峰山脈 2014」
  • 交通工具:小轎車,雙腿
  • 距離與高度差:10.4 公里,+1105m -1105m
  • 航跡圖:

February 13, 2016

丹沢山,第二日:登蛭ヶ岳,沿北稜下姫次,接東海自然歩道

今天的行程預計從丹沢山山頂出發,往西經不動ノ峰攀登丹沢山地的最高峰蛭ヶ岳,再往北走丹沢主脈到達姫次,往東沿著東海自然歩道下山。預計將通過此行最危險的鬼ヶ岩,需攀岩爬下一片亂石峭壁。而蛭ヶ岳與姫次之間,據報因少人行走,路跡或許不太清楚。至於東海自然歩道,想當然應該路徑相當明晰才是。因此今日只要安全通過鬼ヶ岩,而下姫次的道路如果好走,就可順利下山。替代方案是往回頭走,改由昨天上山的大倉尾根下山。


鬼ヶ岩與蛭ヶ岳

行程紀錄:

February 10, 2016

丹沢山,第一日:沿大倉尾根登塔ノ岳,行丹沢主脈自丹沢山

丹沢山地位於日本神奈川縣的西北部,南北長二十公里,東西寬四十公里,可說是神奈川縣的屋脊。主峰也稱為「丹沢山」,海拔 1576 公尺,設有一等三角點。但最高峰其實是海拔 1673 公尺的「蛭ヶ岳」。丹沢山地被眾多河川切割而地形相當複雜,北邊從「焼山」經「姫次」爬上最高峰「蛭ヶ岳」,再往東行至主峰「丹沢山」,續折往南抵達海拔 1491 公尺的「塔ノ岳」。此一稜線稱為「丹沢主脈」。從蛭ヶ岳往西經 1601 公尺的「檜洞丸」,再連接「大室山」而至「三国山」,這條稜線則稱為「丹沢主稜」。


於不動ノ峰所見之丹沢主脈,左為丹沢山

丹沢山地地形複雜多變,蘊含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由於造山運動仍在長高,因此河流切割效應明顯,也是著名的搠溪場所。氣候因受太平洋調節,冬季豪雪而夏季多雨。冬雪春花,夏綠秋光,四時都有不同景色。因緊鄰首都圈且交通便利,眾多支稜更發展出無數登山路線,因此來訪的山友不絕於途。故此山地被深田久弥先生選入日本百名山之一。深田久弥先生在書中特別強調,他所指涉的丹沢山,並非僅止其中的一座也稱為丹沢山的山岳,而是包含峰峰相連的整個丹沢山地。

幾乎每年冬天都會來日本,挑一座雪山來欣賞在台灣不易見到的雪景。由於丹沢山的地勢較低,造訪山友眾多,山徑步道系統完善,且較少困難地形,屬於雪攀的初級路線,適合程度不高的我。而剛好要到一月中過後,丹沢山的積雪才會比較深厚,更有雪山的氣氛,於是就打算再跑完館山馬拉松之後,順道來同樣位於南關東的丹沢山遊覽。由於丹沢山的山體龐大,只攀登其中一座山頭似乎較無代表性,就打算從南邊的大倉入山,爬上塔ノ岳,續走完整段「丹沢主脈」後,從焼山登山口下山。正好這條路線的兩端點,都有大眾交通工具可達。雖然記錄上健腳的山客,可以一天之內走完整條「丹沢主脈」,但剛跑完馬拉松之後腳力仍然疲憊,且打算悠哉慢行,欣賞綺麗的雪景,就選擇在中途位於丹沢山的「みやま山荘」住宿,走兩天一夜的行程。這山莊必須事先電話預約,就先麻煩 Visa 卡的白金秘書代為聯絡了。

行程紀錄:

September 29, 2015

奥秩父山塊:金峰山、瑞牆山

「金峰山」位於日本山梨県與長野県的交界,海拔標高 2599 公尺,設置三等三角點。由於高度正好超過森林界限,山頂顯露的花崗岩稜線,在其他被森林覆蓋的奥秩父群山中,顯得鶴立雞群。所以高度雖比最高峰的「北奥千丈岳」略矮兩公尺,一般還是稱「金峰山」為「奥秩父山塊」的主峰。「金峰」為稱讚山形優美之詞,日本各地以此為名的山岳相當多,此山山腰的黑森林襯托著頂稜的雪白花崗岩,山頂突出著奇異的五丈岩,如此奇妙的造型,讓他無論從哪個方向,都能輕易地辨識出來,自古即被當成信仰的對象而崇敬著,也因此被列入日本百名山之一。攀登金峰山的路線,東、北、西分別有「大弛峠」、「廻り目平」、「里宮平」登山口,但南邊傳統登拜的「黒平」登山口,則已經廢止。


金峰山

「瑞牆山」位於日本山梨県,海拔標高 2230 公尺,屬於奥秩父山塊,無基石。山頂聳立著許多白色花崗岩的石塔,當地人稱之為瘤岩。其獨特的山容宛如神社周圍的白色欄杆(瑞牆)而得名,列名日本百名山之一。2001 年在瑞牆山的山麓舉行的全國植樹祭,因此登山步道整備完善,可由植樹祭的舉辦地點瑞牆の森的芝生広場出發,往不動沢上遡,從北邊爬上山頂,或由南邊的富士見平上山。


瑞牆山

前一晚開車到位於里宮平的「瑞牆山荘」住宿,打算先爬上富士見平,一天之內分別攀登金峰山與瑞牆山。但其實以兩天時間分別單攻,或是住在金峰山小屋,第二天下山再去瑞牆山,是比較悠閒的登山方式,也更有機會欣賞山岳晨昏的景致。前一晚住宿的瑞牆山荘,必須電話預約,因此在台灣已經請白金秘書幫忙。原先也為是一般山小屋那樣的通鋪,沒想到山莊的規格更為豪華,晚餐不但精緻美味,還可沐浴,且被分配到一個人的房間。雖然住得很舒適,但此時台灣正在受到杜鵑颱風的侵襲,不免擔心家人朋友的狀況。

行程紀錄:

September 28, 2015

奥秩父山塊:甲武信ヶ岳

「甲武信ヶ岳」位於日本山梨県、埼玉県與長野県的交界,海拔標高 2475 公尺,無基石。「甲武信ヶ岳」大約在「奥秩父山塊」的中央位置,可說是日本的中央分水嶺,是流向太平洋的荒川與富士川,以及流向日本海的信濃川(千曲川)的源頭。日本最長河流的信濃川,第一滴水就是落在這座山上。「甲武信ヶ岳」因其山形,原名為「拳(Kobushi)ヶ岳」,發音正好與甲(Kou)、武(Bu)、信(Shin)的開頭相同。甲州、武州、信州分別是山梨県、埼玉県與長野県的舊名,因為這個巧合,這座三縣界山就由「拳ヶ岳」改稱為現在的名字。響亮的名頭與重要的地理位置,讓此山被深田久弥先生寫入『日本百名山』之中。然而「甲武信ヶ岳」一來沒有三角點,二來也不是山脈的最高點,三來南北被高大的「木賊山」與「三宝山」遮擋,遠望不易辨認出來,可說是最低調的百名山了。


於木賊山眺望「甲武信ヶ岳」

攀登「甲武信ヶ岳」的途徑,縱走主稜的方式,可由東側的「雁坂峠」過來,再往西南走向「国師ヶ岳」。從北邊的信州出發,登山口位於川上村的毛木平,可以此為起點,攀登十文字峠來到甲武信岳,或者沿著千曲川的源流爬上山頂。若南邊的甲州開始,可從「西沢渓谷」入山,走從木賊山延伸出來的戸渡尾根上主稜,或者先爬上「雁坂峠」再經過「破風山」登頂。從北側的毛木平起登較為容易,若從南邊上山,標高差有 1400 公尺,除非是健腳的登山客,一般人較少從此當日往返。若選擇住宿於蓋在山頂東南側鞍部的「甲武信小屋」,則可更悠閒地品味登山的樂趣,也比較有機會變化路線,從不同的登山口下山。

為了銜接昨日的「両神山」與明日預計要攀登的「金峰山」,我選擇南側的西沢渓谷登山口,走戸渡尾根上山,開車比較方便。昨天下午在埼玉県秩父市小鹿野町的薬師の湯休息後,繼續往南開車,再右轉上 140 號國道,經過開挖於雁坂峠下方的「雁坂トンネル」。這條長達 6.6 公里的隧道,是聯絡關東與甲信之間的交通要道,車流相當繁忙。鑽出隧道來到山梨縣,走螺旋狀的西沢大橋下坡,橋頭就是登山口的位置。繼續往南行車,再開約 12 公里,抵達三富溫泉投宿。原本預期在沿途的便利商店補給,但沒想到走過的地帶都是荒郊野外,找不到任何便利商店,還好身邊還有小鹿野町老闆娘送我的一罐 500cc 的「毘沙門水」,以及前幾天在「大菩薩の湯」購買的一包桃子果乾,可以當作飲水與行動糧。

將近下午六點鐘開到了旅館門口,覺得奇怪怎麼一片黑暗,不像有人居住的樣子。一邊查閱地圖看是不是跑錯地方,一邊上網 Google 旅館是不是歇業了。這時老闆娘才開燈出來迎接,原來我是今天唯一的一個訪客,填寫資料時發現,上一批旅客還是一個禮拜前的 Silver Week,真是挑到一間超級冷門的旅館。請老闆娘將明日早餐做成便當,到澡堂與漂浮在水面上多隻蜜蜂一起享用大浴池。由於明天路程很長,整理完照片和航跡後,九點多就提早休息去了。

行程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