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 OMD 系列的成功,Olympus 又推出了第三個型號,E-M10,新機的上市並沒有特別心動,比較引人注意的是附帶推出的新 Kit lens: Olympus M.ZUIKO DIGITAL ED 14-42mm F3.5-5.6 EZ。號稱保留原本的架構,但將體積雖小成餅乾鏡的模樣,還有電動變焦的功能,我想是最適合拿來搭配 E-PM 系列了。我的 E-PM2 一向是搭 Panasonic 的 14mm 餅乾鏡,該鏡不但輕巧,畫質也相當銳利,太大顆的鏡頭配上 E-PM2 總覺得頭重腳輕,若是配合餅乾鏡,就可以塞進比較大一點的口袋,攜帶性大幅增加。但是 O 機配 P 鏡的缺點,就是少了色散的矯正,有時紫光充滿畫面,實在令人苦惱。這次 Olympus 推出的變焦餅乾鏡,不但解決色散的困擾,體積還與 14mm 近似,當然要買來與 E-PM2 配對看看。
April 19, 2014
December 04, 2013
Panasonic DMC-GM1
出門隨身攜帶或中極山的行程有了 E-PM2,出國旅遊或攀登百岳就帶 E-M5,原本以為再也不需要新相機了,即使 Olympus 推出新機皇 E-M1,也沒讓我動心,沒想到同為 M4/3 陣營的 Panasonic 端出世界上最小型的可換鏡頭相機 GM1,竟讓我失守了。雖然神戶之旅相機仍未上市,但擺在櫥窗裡的模型機實在誘人,回到台灣後日日關心水貨商的動靜,一上架轉眼間就入手了。
February 03, 2013
Olympus E-PM2
E-M5 加上 mzd 12mm,是我目前最滿意的相機組合。等效 24mm 的廣角,是喜愛登山的我很順手的焦段,數位兩倍放大可得到等效 48mm 的焦段,也很適合一般用途。mzd 12mm 雖然價值不菲,但看到照片清透的畫質,就覺得錢花得很值得。但在平常攀爬中級山時,卻不常出動這個組合,而是以 XZ-1 為主。原因是 E-M5 還是太大了,不能簡單地塞在口袋裡,勢必要掛在脖子上。在需要手腳並用的時候,經常沒有辦法空出多餘的手來保護相機,以至於心愛的 E-M5 刮痕累累,甚至還撞出一些小凹洞來。即使在攀登大山的行程,只有 E-M5 一機一鏡有時也是不太方便,當需要更換鏡頭的場合時,身上背著許多裝備總是十分麻煩,年初的日本鳳凰山之旅,天氣嚴寒之下,攜帶的望遠鏡頭幾乎沒拿出來用過。反而在需要望遠的時候,還是需要拿出 XZ-1 來拍攝。
當回國整理照片時,E-M5 與 XZ-1 拍出來的畫質有著十分顯著的差距,不必看 Exif 資訊,也可以很容易辨認出是由哪台相機所拍的照片。前一陣子的九寮溪之行,只帶了 XZ-1 走完全程,回家檢視畫質真是令人失望,每張照片都有如覆蓋著一層煙霧般迷濛,只能說是視覺的胃口被養大的下場。
於是產生找台輕便又畫質佳的備機的念頭,Olympus 去年推出了 E-M5、E-PL5、E-PM2 三款上中下層級的相機,由於使用相同的 sensor,理論上畫質相同,差別只在操作的手感。新款推出後,舊型的 E-PM1 大降價,有水貨商只賣 8000 元,比高階一點的 DC 還便宜,可惜只剩下粉紅色和紫色兩種。只好改變目標,改敗入 E-PM2。
October 21, 2012
Olympus M. Zuiko Digital ED 12mm f/2
俗話說防潮箱裡永遠少一顆鏡頭,這顆銘鏡當初一發表就很想要入手,卻因為價格太貴而沒有購入。直到這回玉山後四峰之行大大成功,開心之餘決定要犒賞自己一下,就在上週日回台北的空檔,繞到士林的相機店將它迎回家囉!
July 23, 2012
新玩具
想買個東西慶祝自己換新工作滿三年,卻覺得單價有點高,後來把心一狠,還是給他刷下去了。
外盒:
漂亮的蒙皮,看似相機的把手,沒錯,我又買新相機了。
當然還是習慣的 micro 4/3 系統啦!
好多轉盤唷,很專業的感覺:
為了復古故意留下來的軍艦部,看到這裡應該就知道是哪一台了吧:
September 26, 2011
Olympus E-PL3
近年來 Olympus 漸漸的把重心轉移到無反光鏡系統,原先的 4/3 系列只剩下一款高級的型號,入手 E-PL1 一年多來,也理解小感光元件去掉反光鏡後輕便的優勢。但是偶爾拿起 E-510,還是欣羨於真正的單眼相機,那種真實反應人眼的光學觀景窗,與迅速確實的相位差對焦系統,即使 E-510 是多年前已經停產的型號,比起所謂無反光鏡的相機,攝影的快感仍是 E-PL1 難以比擬的。
自從為了輕量化登山裝備,將相機換成 XZ-1,隨手從口袋取出的方便性,和稱職的光學表現,都能勝任登山的攝影紀錄。尤其是它的大光圈與超微距,最適合光線幽暗的中級山叢林了。但是講到一般旅遊,還是得依靠 E-PL1,畢竟從等效 18mm 到 300mm 的可換鏡頭優勢,與較大感光元件帶來的細膩畫質與立體感,還是小 DC 所比不上的。只是比起同一陣營的 Panasonic G 系列,對焦速度仍是 Olympus 的一大罩門,即使數度更新軔體,加上推出 MSC 技術加持的鏡頭,對焦的速度仍只是差強人意,有時真恨不得兩家合併,以期截長補短。
如果第一代的新產品,石破天驚的讓人一新耳目,但總是有些創新之餘難免的小缺陷,這就有待第二代產品來補正,建立口碑。在兩代研發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推出的第三代產品,是更加成熟且穩定的打開市場。軟體如 Windows 作業系統,硬體如 iPhone,都一再見證這個新產品的發展歷程。所以當年初開始,謠言紛傳之際,喜愛 Olympus 相機的朋友,莫不猜測第三代的 E-Pen 會有哪些重大更新,其中言傳 Olympus 將推出自行研發的感光元件,讓粉絲們紛紛猜測,有人說或許是 Olympus 決定採用三層感光系統?還是決定要跳脫小片幅的局限?當謎底揭曉,大家都猜錯了,新的感光元件是針對對焦性能重新設計的。這一步棋下的十分正確,片幅已經打下良好的基礎,不可能輕易更動,畫質在多年來的改進,已經將這片 12M 畫素的 CMOS 搾得乾乾淨淨,而 E-Pen 最令人頭痛的對焦系統,才是當前最必須改善的方向。
在片幅侷限難以突破的之下,Olympus 利用日新月異的電子技術,使用更新率提高一倍的 CMOS,配合速度更快的處理器,打造出號稱對焦速度當今第一的 E-P3,而且利用同樣的對焦系統,同時推出 E-PL3,和入門級的 E-PM1,可見 O 家對新系統的信心不小。雖然很滿意 E-PL1 的表現,即使在 E-PL2 電子性能有大幅度的進步之下,仍然沒有換機的欲念。但是出國旅遊時,時常必須在 9-18 與 14-150 之間頻頻換鏡頭,甚至不小心讓 9-18 摔傷了,讓我興起若攜帶兩機兩鏡,不就可以解決換鏡頭的不便?而 E-Pen 系列的輕巧,即使攜帶兩個機身,也不致於增加太多負擔。剛好在 E-P3 推出之際來到日本旅遊,在相機店裡把玩了 E-P3 之後,卻發現這不是我想要的相機。固然迅速的對焦系統讓人眼睛一亮,觸控螢幕卻只有點選對焦的陽春功能,細小的按鈕與轉輪雖然很多,但密集塞在背板卻常常不容易操作。最令人詬病的是它龐大的身軀,和沈甸甸的重量。反而旁邊展示的 E-PL3 工程樣機,更加吸引目光,在沒有安裝鏡頭的情況下,正面的面積居然和 XZ-1 相當,若要體積更小,還有 E-PM1 可以選擇,但是後者的實體按鈕實在太少,操控性不佳。所以在眾人紛紛選擇 E-P3 的情況下,我反而偏愛較為中庸的 E-PL3。
與 XZ-1 比較
September 11, 2011
Leica D-Lux 3
話說 D 君嫌棄他當年重金羅致的 Leica D-Lux 3 拍出來的效果不好,想要換台厲害一點的相機。想當年這台相機可是夢幻逸品,又有小紅標的加持,一點都低調不起來,說他畫質差我可是半信半疑,於是就借來試用看看。圖片借至 Dpreview.com
March 12, 2011
November 13, 2010
Olympus M.ZUIKO DIGITAL ED 9-18mm f4.0-5.6
自從有了 E-PL1 之後,輕巧的體重又不減損畫質,真是出外遊玩的最佳主力,Olympus 也陸陸續續將 4/3 的鏡頭,復刻在新的系統上,尤其是後來推出的鏡頭,不但越來越小巧,對焦速度也漸漸追上單眼的水準,甚至錄影的馬達聲都越來越安靜了,真是每顆鏡頭都想要,要不是 Olympus 鏡頭的藍圖推出的緩慢,說不定早已傾家蕩產了。
Olympus ZD 9-18mm 這顆鏡頭入手快要兩年來,其實帶出門使用的機率並沒有很高,最主要的原因是 ZD 12-60mm 這顆鏡頭實在太好用了,以致於需要輕量化裝備的時候,9-18mm 總是很遺憾的放棄了。另外 9-18mm 的光圈實在蠻小的,到了較常用的 18mm 焦段,光圈甚至只剩下 f5.6,在樹林下陰暗的地方,往往無用武之地。但是去年爬雪山的時候,因為 12-60mm 送修,只好帶 9-18mm 上山,在晴天下,廣角鏡的藍天出奇的清爽。因此 m4/3 版的 9-18mm,也成了收羅的對象,於是以送自己生日禮物為藉口,將之迎入門下。
開箱:
October 05, 2010
July 03, 2010
M4/3 之旅遊鏡簡易開箱
喜好旅遊的我,一直少了顆旅遊鏡,一顆鏡頭就可以涵蓋廣角到望遠,減少旅行的負擔。三年前去東澳自助旅行的時候,報了個 local tour,搭乘四輪傳動車遨遊在世界上最大的沙島:Fraser Island。導遊帶我們到一處淡水湖旁叫我們仔細看,原來好多小烏龜看到遊客前來,紛紛遊過來給我們照相,但我們謹遵導遊的勸戒,沒有餵食它們,於是小烏龜們就悻悻然的游走了。同遊有位英國女生拿了台 Canon 單眼,把她拍的照片用 LCD 放出來給我們看,她拍的小烏龜,兩個小鼻孔冒出水面,實在好可愛。我也拿出相機播放照片,結果我拍的小烏龜,最大只能把烏龜佔滿四分之一的畫面,放到最大檢視,鼻孔都糊成一團,害我好羨慕她的鏡頭可以拍這麼遠。
所以當聽到 Olympus 推出 14-150mm 的鏡頭藍圖時,就天天期待它的上市,今天終於到手了:
March 14, 2010
Olympus E-PL1
掛著龐大的相機走在路上,總是引人側目,實在很想把相機塞進口袋裡。既不是攝影高手,實在愧對手上的器材。而且和朋友出去玩的時候,他們總是會認為我拍的照片一定比較好。於是漸漸的開始不喜歡帶相機出門,而且重裝爬山的時候,斤斤計較的情況下,快要一公斤的相機實在是不小的負擔。
說這些只是要替自己買一台隨身相機找藉口吧?但是用慣了 DSLR,無法信任一般相機的畫質和性能,直到去年七月,在東京的秋葉原,見到了預售的 E-P1,將 E-510 大小相同的感光元件,放入取消反光鏡的機身內,達到了小型輕量的目標,稱之為 Micro Four Third 系統,可惜售價卻令人退避三舍:
March 13, 2010
我的相機巡禮之三:Olympus E-510
人稱准單眼相機是 DSLR 的跳板,使用者遲早會掉入這個錢坑,果不其然,早在 S3IS 掛點之前,我就已經在研究數位單眼相機了。由於第一台相機的良好印象,那位勸我買 F300 的朋友,也是帶了台 Minolta 的單眼到美國一同旅遊,他那台相機有感應式握把,眼控對焦等等新奇的高科技,所以優先考慮的是 Minolta 這個廠牌。只可惜後來 Minolta 被 Konica 收購,再賣給 Sony,由於對 Sony 的相機的印象不佳,於是考慮的對象就跟著轉移了。
在京都旅行的時候,有機會接觸到 Canon 的 300D,卻嫌它太重,後來迷上了 Olympus 的發色後,焦點整個轉移到這家公司上面。研究之下才發現,Olympus 真是個特立獨行的公司,自創了三分之四這個奇怪的系統,感光元件的片幅只有全幅機種的四分之一,號稱可以達成直射光,改善邊角畫質的目的。當時對於片幅的了解不深,也沒有鏡頭的包袱,卻對於 Olympus 聲稱的較輕重量、超音波除塵和機身防手震等功能感到非常實用。就在藉口送自己生日禮物之下,E-510 就到了手上:
March 12, 2010
我的相機巡禮之二:Canon S3IS & Olympus mju-770SW
耐用的 F300,讓我們一起培養了四年的革命情感,一直沒有理由拋棄它,可是科技一日千里,F300 過時的技術讓人越來越難以接受,雖然使用三號電池非常方便,但是電池的續航力只能照約五十張,每次出門都要帶一堆充電電池。相片的寫入時間約一秒鐘卻是難以忍受的漫長。LCD 螢幕如此迷你,幾乎沒有預覽成相的功能。雖然有全手動的功能,卻隱藏在重重選單下,操作不便。閃光燈也因為年紀大了,只是聊勝於無。於是就在 06 年底準備到埃及自助旅行的時候,替自己買了台 Canon S3IS:
March 11, 2010
我的相機巡禮之一:Minolta DiMAGE F300
當兵的時候,就已經在計畫準備一退伍,就到美國自助五十天,徹底地將家財散盡。當時(2003 年)數位相機已經漸漸的流行起來,但比起底片的傻瓜相機,還是屬於高價位的奢侈品。所以本來只打算借台底片機,再帶一大堆底片到美國流浪。但是準備一起去玩的朋友,分析了許多數位相機的好處,諸如節省底片沖洗的費用,可以馬上預覽拍照結果,數位資料不易因歲月而消失等等,讓我非常心動。於是到書店翻閱各攝影雜誌做功課。大學出遊時,同學手上最吸引目光的相機,非 Olympus 的 Mju 系列莫屬,流線的造型,滑蓋的設計,可以生活防水,又可以 Zoom,讓其他人手上的相機當場變成醜小鴨,所以當要選擇我的第一台數位相機的時候,看上的是號稱世界最小台的數位相機:Olympus C40z。
可是不知道是不是 Olympus 太冷門了,從光華商場逛到漢博區,只找到一家店面在賣,老闆拿出 C40z 借我們看,矮矮胖胖的造型,和它瀟灑的 Mju 前輩們,完全不能比,老闆也很驕傲的不讓我們試機,所以只好再逛逛其他店比較看看。後來走到一家相機店,從玻璃櫃台下面發現這一台 Minolta DiMage F300:
December 27, 2009
水貨送修經驗
上星期五,十二月十八日,終於從水貨商手中把我最愛的鏡頭 Olympus ZD 12-60mm 迎接回來,從七月二十四日送修開始,總共花了快五個月,一百四十七天。
剛買這顆鏡頭不久,就在網路論壇上讀到別人的災情報告:EZ 12-60鏡頭斷裂,才知道這個鏡頭的遮光罩和鏡身上面鎖濾鏡的部份,因為特別緊,所以有可能因為拆卸遮光罩的時候,把它轉斷了。於是馬上檢查自己的鏡頭,發現我的鏡頭也有相同的問題,因此每次要拆遮光罩的時候,都必須特別留意。可是在怎麼小心,還是在七月中,日本的槍岳山莊,準備把相機收好的時候,活生生的把鏡頭轉斷了。當時心裡沒有特別難過,只是想說該來的終於還是發生了,還好這個問題沒有影響到鏡頭的功能,還是可以正常拍攝。
回到台灣之後,再次研究別人維修的經驗,得知台灣的代理商元佑公司的處理方式,是將鏡頭前半部換掉,費用不到兩千塊。但是我的鏡頭是水貨,如果要送元佑的話,還要先繳三千元的檢修費。網路上流傳的水貨商修理鏡頭時間,大概都需要一兩個月。由於我的鏡頭還在保固時間內,且沒有急須使用的問題,所以還是先送回水貨商那裡修修看。
April 08, 2009
鏡頭蓋
最近看太多家庭倫理大悲劇之後,心情有點灰暗,這時候就需要稍微敗家一下,以紓解心中的鬱結。
單眼的鏡頭蓋沒有固定在機身上,照相時取下鏡頭蓋之後,必須注意放在哪裡,且因為是中捏式的結構,有時候撞到就會掉下來。去年在日本旅遊的時候,欣賞完平湯大滝的冰瀑奇景之後,居然在回程時才發現鏡頭蓋不見了,一路找回去才在瀑布旁邊的雪地裡尋回來。去年爬北插天山的時候,鏡頭蓋頻頻掉落,山友 Y 先生看了就建議我,效法他在鏡頭蓋上面鑽孔,用釣魚線固定在機身上。可是要我在鏡頭蓋上面動手實在於心不忍,就只好默默承受常常需要撿鏡頭蓋的命運,爬二格山的時候,還因為蓋子掉到觀景台外面,得險象環生的爬出去撿呢。上星期五去爬山的時候,不但鏡頭蓋一直掉落,連 CPL 也跟著脫落兩次,真是見到鬼了,下山的時候,拿起相機正要拍的時候,才發現鏡頭蓋已經和我永別了,這次因為時間不夠就沒有回頭尋找。
February 01, 2009
Olympus ZD 9-18mm f/4.0-5.6
自從擁有了 12-60 之後,它超級實用的焦段,超快的對焦速度和比 kit lens 好上一大截的畫質,讓我愛不釋手,成為我每次出遊標準的鏡頭蓋,也是脖子最甜蜜的負擔。但是自從去年五月 Olympus 發表了 ZD 9-18mm f/4.0-5.6 之後,我又有了新的目標。雖然 12-60 的廣角端已經相當實用了,可是想到 9mm (相對於全幅的 18mm)表現出的風景及建築張力,就讓人心動不已。隨然沒有所謂女王或財政大臣的阻攔,但正直的我一直苦無敗家的正當理由,也就一直忍著沒有入手。可是眼看日元一直飆漲,這棵鏡頭的價位也跟著水漲船高,看了真是令人心急如焚,只好一直用自己又不是專業的攝影玩家來消火,或是藉由欣賞過去拍爛的照片來說服自己沒有資格再買鏡頭。好不容易熬到過年,爸媽居然退回我給的紅包,一下子口袋突然多了一筆閒錢,敗家的念頭如猛虎出閘,再也無法遏抑,就不小心晃到了捷運芝山站,把夢想已久的鏡頭給抱回家了。
(咳咳咳,這是所謂的正當理由嗎?)
November 20, 2008
再見了,小野人
當初不知道是哪條筋不對勁,居然在網路上買了這個背包。不知道是受到哪篇開箱文的影響,本來只是想買個相機包,卻看上了這款貴的要命背包。當時還說服自己說這種可以背筆電又可放相機的背包,剛好可以天天上班用。天天背著相機,就不會錯過臨時遇到的精彩鏡頭。只是下單後,店家過了好幾天才把商品寄來,等待的興奮已經些微冷卻,拿到實物後更是失望,完全和我期待的不一樣。
November 01, 2008
相機受難記
昨天出遊時,上車後順手把相機交給別人保管,沒想到他放在大腿上,下車時不注意,一站起來就整台掉到地上了。當時只聽到框瑯一聲,也不知道是什麼聲音,後來才會意到是我的 E-510 摔到了,心裡又氣又急,不顧美景當前,站在路邊就緊張的檢查起來了。
一發現無法開機當場心裡涼了一截,把電池拿出來再放回去還好可以開機了。但是試拍了一下發現對焦點的合焦指示燈居然按下快門三點一起亮,一開始以為是自動選擇對焦點,但是無論把對焦點設定在哪一點都一樣。試了又試,還 reset 了一次都救不回來,還好還能對焦,只好將就用。拍了幾張又發現,觀景窗內的數據顯示居然不會亮,看來是線路鬆脫了,氣的我敲了幾下觀景窗,當然不可能這樣就能修好的。我真的好生氣,可是又無能為力。
所以即使 E-510 看起來很堅固,但是請大家還是要細心呵護,千萬別讓他和地球親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