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最後一天下山的日子了,下山的路只有一條,走茶臼岳的支稜下到畑薙湖,再搭乘預約好的巴士回東京。

畑薙湖
行程紀錄:
- 日期:2015 年 09 月 23 日星期三
- 天氣:晴
- 人員:庸人一名
- 嚮導:山と渓社出版之「南アルプス」、昭文社出版之「山と高原地図 塩見・赤石・聖岳 2015」
- 交通工具:巴士「毎日アルペン号」、雙腿
- 距離與高度差: 10.9 公里,+165m -1635m
- 航跡圖:
今天是最後一天下山的日子了,下山的路只有一條,走茶臼岳的支稜下到畑薙湖,再搭乘預約好的巴士回東京。
行程紀錄:
「光岳」位於日本静岡県與長野県的交界,海拔標高 2592 公尺,山頂安置一顆三等三角點基石,屬於南阿爾卑斯山脈。「光岳」的名稱,來自山腰的石灰岩巨石「光石」,潔白的岩面反射陽光,遠在山下都可看見這座白亮的山頭,就像會發光一樣,因此而得名。從「甲斐駒ヶ岳」起始的南阿爾卑斯山脈,歷經無數高聳壯麗的名山,走到了光岳,終於下降到 2500 公尺以下的高度。燦爛精彩的南阿諸峰,抵達光岳後即將韜光養晦,沒入森林之中。光岳是日本地理上兩千五百公尺級高山,最南邊的一座。它也是植物學上「這松」分佈的最南限,這松是一種矮小的松樹,生長在東北亞寒冷的地帶,屬於冰河孑遺植物。冰河消融後,這松退卻到日本的高山,不但在日本以至於全世界,其出現最南邊的地點,就是光岳。因為光石以及地理與植物學上的重要性,「光岳」被深田久弥先生選入日本百名山之中。
攀登光岳並不容易,從西邊的長野県易老渡上山,來回需要兩天的路程。東邊静岡県的畑薙出發,走一趟最快也要三天。從南邊的寸又川溫泉走林道登頂,則需要四天的路程,更別提林道已經毀於 2011 年的颱風了。因此光岳雖然名頭響亮,實際上來訪的山友相對上少很多。而登山的基地,位於山頂附近的光岳小屋,為不供餐純住宿的形式,更增加親近此山的難度。也因此這一趟日本之行必須完登此山,日後再來單爬這座山的成本太高了。然而從茶臼小屋出發,走主稜線抵達光岳小屋,就需要六個半小時,一般行程安排建議在光岳小屋住一晚。只是下山的巴士明天就是最後一班了,使得今日只能兩天壓縮成一天,當天來回光岳,明日才有充裕的時間下山。
行程紀錄:
「聖岳」位於日本静岡県與長野県的交界,由「前聖岳」、「奥聖岳」與「小聖岳」三座山峰組成的高台狀山岳,列名日本百名山之一。以「前聖岳」山勢最高,海拔 3013 公尺,是日本三千公尺級的高山最南邊的一座。而聖岳的三等三角點,則放置在主峰東側,海拔 2982 公尺的「奥聖岳」。聽到「聖岳」的名稱,或許會以為是以其高潔神聖的山容為名,而心生仰慕讚嘆之情。但根據深田久弥先生的考證,其實是因為發源於其東邊山麓的溪水,水勢險惡使人無法「ヘズって(橫越)」而過,而將此溪稱為「ヘズリ(hezuri)沢」。後來發音改變成為「ヒジリ(hijiri)沢」而書寫成「聖沢」,因此其源頭的山岳就被稱為「聖(ヒジリ)岳」了。然而「聖岳」也無愧其名,山形高大而頂部寬闊,充滿敦厚莊嚴的氣勢。尤其冬季高山戴雪,從名古屋的方向眺望,與其身後的富士山相互輝映,更顯得氣品神聖不凡。
攀登聖岳並不容易,除了南北縱走的路線之外,可從東側的椹島沿著聖沢上行,抵達聖平後往北翻越小聖岳登頂。或由西側長野端的便ヶ島爬上薊畑,再往北登頂。這兩條路線都存在著將近兩千米的落差,因此聖岳在日本百名山中,單攻難度排名第十。赤石岳與聖岳之間,直線距離雖然只有 4.6 公里,但由於被赤石沢侵蝕,主稜線往西轉折成「C」字形。赤石岳之後的稜線,先往西走經過昨日通過的「馬の背」之後,抵達「大沢岳」,昨日住宿的百間洞山の家就在大沢岳的山腰。今日的行程,預計從百間洞山の家出發,不攀登大沢岳,而是走新路繞過其山麓抵達「中盛丸山」前鞍,再往南依序攀登「中盛丸山」、「小兎岳」、「兎岳」。其後往東轉攀登「聖岳」,再接著往南下山。於聖平小屋午餐休息後,繼續攀登「南岳」與「上河内岳」,最後前往茶臼小屋住宿。一般行程走到聖平小屋為止,但由於第五日下山回東京的巴士,中午十二點就要發車,所以今天必須多趕一些路,預留充裕的時間給最後一天使用。
行程紀錄:
日本的「荒川岳」又稱「荒川三山」,由東西走向的三個山頭組成,分別為「荒川前岳」、「荒川中岳」和「荒川東岳」,以發源於前岳西側山麓的「荒川」為名,位於静岡県。前岳海拔 3068 公尺,因緊鄰中岳,一般被視為其附屬的山峰。中岳海拔 3083 公尺,荒川岳的三等三角點,即置於中岳山頂。東岳海拔 3141 公尺,為三山之中山勢最高,居日本第六高峰。東岳又名為「悪沢岳」,以發源於其東側山麓的「悪沢」為名。根據撰寫『日本百名山』的深田久弥先生的考證,古代的荒川岳只有包含「前岳」與「中岳」,東岳其實舊名為「鍋伏」。加上「悪沢岳」聽起來比較有氣勢,且遠在東京也可看見這座山岳,所以在挑選百名山時,深田先生特意將東岳排除出荒川三山,單獨列為百名山,並且以其別名的「悪沢岳」成書。
「赤石岳」位於日本静岡県與長野県的交界,海拔 3121 公尺,山頂置有一等三角點,為日本最高的一等點,(富士山山頂是二等三角點)列名日本百名山之一。赤石岳以其南側山坡的赤赭色岩石為名,是南阿爾卑斯山脈的主峰,(南阿更高的北岳、間ノ岳、東岳都不在主稜上)南阿的舊名「赤石山脈」便是以之為名。赤石岳的山體龐大,四面以深邃的溪谷及冰河的圈谷,與周圍群山相隔,遠望充滿威嚴雄偉的氣勢,無愧於赤石山脈主峰的地位。
行程紀錄:
在日本的三座阿爾卑斯山脈中,北阿爾卑斯山脈已於 2013 年在水晶岳上走破。中部阿爾卑斯山脈,也在去年的木曽駒ヶ岳完成。而南阿爾卑斯山脈,卻還剩下南部的四座百名山尚未拜訪,自然成為今年日本登山之旅的首要目標。南阿爾卑斯山脈南部共有「悪沢岳」、「赤石岳」、「聖岳」與「光岳」這四座百名山。不像南阿其他部分,因為開發較晚,交通較為不便。各山主要的登山口,分佈在東側的東俣林道,夏季的七、八月份,有預約制的大巴士,運行於靜岡火車站與林道入口的畑薙水壩,這是最方便的入山途徑了。位於西側長野縣這一邊的登山口,較少大眾交通工具可利用,大多需要自駕,或請計程車幫忙,才有辦法進入登山口。
根據過去在日本登山的經驗,夏季水汽非常旺盛,往往不到中午山頭都已經大霧彌漫,無景可賞。加上夏季還要提防過長的梅雨季和不時來攪局的颱風,所以還是利用秋高氣爽的季節來日本登山,才能盡情享受美景,而不是盡情使用乾燥室來烘乾衣服。雖然夏期從靜岡火車站發車的巴士,只運行到八月底,還好還有去年利用過的,由每日新聞社營運的夜行巴士,可以往返登山口及東京市區。考慮到南阿爾卑斯山脈南部的幾間重要的山小屋,只營業到九月底為止,就將今年的日本登山之旅,定在九月下旬,只是缺點將碰到十分難得的日本敬老節與秋分節相連的五日連續假日:Silver Week。
以下是預計的行程與地圖:
地圖連結:https://www.google.com/maps/d/edit?mid=zMB8Set_4lYs.kjv4CemGOyOE&usp=sharing
行程紀錄:
塩見岳的登山口有四個地點,塩川和塩見新道目前封閉,蝙蝠尾根則路況不明,只剩下鳥倉林道這個選項。從塩見小屋出發,往南繼續沿著稜線前進,經過本谷山和三伏山之後抵達三伏峠。接著離開主稜,沿著豊口山的支稜離開,抵達位於鳥倉林道終點的登山口。全程大約要走五個小時。
夏季的鳥倉林道登山口,有巴士行駛林道,往返最近的火車站,伊那大島駅,但是一天只有兩班車,分別是 9:10 與 14:25 發車。同行的母女檔和老公公,為了趕上九點鐘的巴士,打算凌晨三點鐘就出發。我因為不趕時間,也不想摸黑,決定選擇下午的班次,就可以睡到自然醒再慢慢下山。
「塩見岳」位於日本長野県伊那市與静岡県静岡市的交界,海拔標高 3047 公尺,設置二等三角點基石,屬於日本南阿爾卑斯山脈(赤石山脈),列名日本百名山之一。山頂分成相距不到一百公尺的東峰與西峰,東峰高度為 3052 公尺,略高於西峰,不過三角點則位於西峰的山頂。山名的由來,傳說古代神祇「健御名方ノ命」在鹿塩の谷(塩川)發現鹽,而在這產鹽的山谷抬頭一看,將所見到的山頭命名為「塩見岳」。
塩見岳渾圓的山頂,遠望有如日本武士的頭盔。位在南アルプス中央的位置,無論從北往南走「仙塩尾根」從「仙丈ヶ岳」登臨,或從南邊經「荒川三山」抵達,都是長大的稜線縱走路線。近年來巴士行駛到達西側山麓的鳥倉林道,從林道終點的登山口走「豊口山」的支稜抵達日本最高的鞍部「三伏峠」,是登頂最短的路線。山友另外開闢了從三峰川林道出發,以及經塩川上遡的路線,但因為去年的颱風造成林道坍方,目前都是封閉的狀態。另外從山頂的東側,也可走蝙蝠岳的稜線,下降到大井川上游的二軒小屋,此路線少人行走,路跡不太清楚。
順利完成了白峰三山之後,今日的行程計劃走仙塩尾根,往南攀登塩見岳,下山後住宿於山頂下方的「塩見小屋」。由於前兩天超前進度,今天就可鬆一口氣,走的必較輕鬆些。塩見岳附近的山小屋有兩處,一是位於山頂下方的「塩見小屋」,另一是位於「三伏峠」的「三伏峠小屋」,前者水源取得不易,山屋也較為狹小,且需要事先預約,但距離山頂較近,為了怕長大的縱走時間難以掌控,就事先在台灣請信用卡公司代為預定塩見小屋的床位。
「間ノ岳」位於日本静岡県與山梨県的交界,地圖上静岡県往上突出最北邊的尖角,就是「間ノ岳」了。其山海拔標高 3189 公尺,以高度論排名日本第四,屬於南阿爾卑斯山脈(赤石山脈),列名日本百名山之一。間ノ岳的山體龐大,山頂平緩遼闊,設置有三等三角點,由於為於白峰三山中間的位置而得名。位置在縱走的途中,不容易單攻登頂,在日本困難攀爬的百名山之中排名第五位。攀登間ノ岳的途徑,大多採用白峰三山的行程,也可於縱走南アルプス主稜時,從相鄰的三峰岳順路登頂。
「農鳥岳」位於日本静岡県與山梨県的交界,海拔標高 3026 公尺,設置二等三角點,屬於日本南阿爾卑斯山脈(赤石山脈),列名日本二百名山之一。春天山頂附近積雪開始溶解,露出底部的岩石,遠望有如小鳥。山下的農民見到這樣的「雪形」出現,就知道播種的時節到了,因此將此山命名為「農鳥岳」註。西北側的「西農鳥岳」,高度 3051 公尺而超越主峰,然而三角點則設置在東南側高度較低的主峰。攀登「農鳥岳」的路徑,大多採用白峰三山縱走,從「大門沢下降点」離開稜線,往奈良田的方向下山。
今天的行程,預計往南攀登「間ノ岳」、「農鳥岳」,再回到間ノ岳與西農鳥岳之間的鞍部,走巻道從間ノ岳的南麓腰繞,接上主稜「仙塩尾根」,再往南住宿於「熊ノ平小屋」。從山莊的工作人員得知,今日天氣為陰天偶晴,天候似乎比昨天不穩定,擔心會有午後雷陣雨,就決定及早出發,不向山屋預訂早餐了。
白峰三山是南アルプス當中,北岳、間ノ岳、農鳥岳這三座山峰的總稱。由於山頭冬期積雪,銀白的山頂遠望十分顯目,因而被稱為白峰三山,隔著野呂川與之相鄰的鳳凰三山,是欣賞三山的最佳地點。雖不在南アルプス的主稜線上,僅以間ノ岳緊鄰主脈的三峰岳,但由於外型壯麗,高度皆超過三千公尺,北岳更是日本第二高峰,向來是登山者嚮往的殿堂。稜線高度超越森林界限,且與富士山相距不到六十公里,可說是欣賞富士山最理想的展望台。豐富的動植物生態,終年不消融的大樺沢雪渓,幽玄的原始森林,與山巔附近百花繚亂的草原花海,風景可說是美不勝收。從北岳的広河原入山,依序攀登三山,下山處就是歷史悠久的奈良田溫泉,可以泡湯紓解疲勞,是三天兩夜的熱門路線。
順利完成了甲斐駒ヶ岳與仙丈ヶ岳,接下來的目標就是白峰三山了。但我還計劃將旅程延長,走遍白峰三山之後,從間ノ岳南麓腰繞接回南アルプス的主稜:仙塩尾根,把縱走路線拉到塩見岳,最後從塩見岳的登山口鳥倉林道下山。起初有想過,或許繼續往南縱走,可以走破南アルプス,收集南阿全部的百名山。但這計劃需要一倍的時間,在夏天要考慮颱風的因素,且南阿南部的山小屋系統較不發達,就仍維持原定計劃,只走到塩見岳為止。因此這四天三夜的行程定案為:第一天從広河原入山,走大樺沢二俣經小太郎尾根,行至北岳肩の小屋住宿。第二日依序攀登白峰三山,再回到間ノ岳與西農鳥岳之間的農鳥小屋住宿。第三日從間ノ岳南麓腰繞回到仙塩尾根,再往南縱走至塩見岳,住宿於塩見小屋。第四日續往南行,從三伏峠下山,出鳥倉林道。這種安排最大的問題,在於第三日的行程過於長大,預計耗時超過九個小時,中途缺乏撤退路線與山屋,且登頂塩見岳已接近傍晚,有可能遇到午後雷陣雨。不過這幾天走下來,發現我的腳程比地圖標示的時間還快,大約每小時少十分鐘,所以或許前兩天可以多走一些,讓第三天的路程可以縮短。
北岳位於日本山梨県南アルプス市,海拔標高 3193 公尺,設置一顆三等三角點,屬於南アルプス山脈(赤石山脈),列名日本百名山之一。北岳高度僅次於富士山,是日本第二高峰(其實也只比第三高的奥穂高岳多出一公尺),也是南アルプス的主峰。由於是白峰三山最北邊的山峰,因此稱為北岳。三角錐形狀的山容與盛夏時節也不消融的冰雪,蘊含莊嚴的氣品。尤其是東側從山頂垂直落下,約六百公尺的大峭壁,被小島烏水先生尊稱為北岳的バットレス(buttress),極為壯觀。山頂週邊殘雪消融滋養的草原,每到了初夏百花競放,是高山植物的寶庫,還有生育此地特有的品種,以此山為名的北岳草。
北岳的攀登路線眾多,最熱門的登山口位於南アルプス林道上的広河原。從林道靠近奈良田這一側,也可經由池山吊尾根登頂,但此路線路跡不清,連登山口都沒有標示,是冬期巴士停駛時的替代路線。從西側野呂川搠源,經両俣小屋也有路線上山,但此線常因溪水暴漲而中斷。山頂往南是縱走白峰三山的路線。東側北岳バットレス則是高難度的攀岩或冰攀的挑戰。從広河原入山而登頂的路線再分成三條,其一是走陸路,經白根御池接上小太郎尾根,從北側登頂。另兩條走水路,沿著大樺沢上搠,在二俣分開,一往西北走右俣接小太郎尾根,另一往東南走左俣爬上八本歯的鞍部,從南邊登頂。後者由於會經過雪溪,需要準備冰爪與冰斧等裝備。
由於是熱門的登山路線,山屋的選擇也很充足。登山口有「広河原山荘」,路線一會經過「白根御池小屋」,可作為無法及早抵達登山口,前一日先行休息的地點。北側斜坡山頂下方有「北岳肩の小屋」,南側與「中白根山」之間的鞍部有南阿規模最大的山屋「北岳山荘」,方便計劃在山頂欣賞日出的山友。
至於抵達登山口的方式,由於南阿林道的交通管制,不准許自駕車進入,必須停放在林道北線入口的夜叉神峠、南線入口的奈良田或西線入口的戶台,再搭乘低公害巴士入山。山梨交通也有登山巴士,從新宿或甲府市出發,直達広河原。但由於七月中的浣熊颱風造成林道北線坍方,巴士只好改道南線,經奈良田入山,比原本北線多出兩個小時的車程。
今天的路程,從山屋出發,爬上「馬ノ背」的稜線之後,走到「藪沢カール」的底部,再爬上圈谷的上緣,登頂「仙丈ヶ岳」。之後經「小仙丈ヶ岳」,走小仙丈尾根下山,抵達「北沢峠」。上山約一個半小時,下山約三個半小時。下山之後,從「北沢峠」轉乘巴士回到「甲府市」,需要在「広河原」轉車。
從広河原抵達甲府市的南阿林道,月中才剛遭到浣熊颱風的破壞,豪雨造成坍方,目前還無法通行。必須從広河原走林道往南抵達「奈良田」,在從奈良田繞路回甲府市。多轉一趟車,多花一個小時的時間。明天緊接著要攀登白峰三山,登山口位於「広河原」,原先計劃在広河原山荘住宿,這樣就可以免除舟車勞頓。但考量到広河原位於林道深處,宅配公司恐怕無法抵達,且山莊可能不方便盥洗或是充電,糧食補給也是個問題。若是選擇住在「奈良田」也是可行的方案,但溫泉小鎮的資源畢竟不如縣治所在,就還是照原定計劃,回到甲府市補給。
從北沢峠開往広河原的巴士一天只有四班,車程約二十分鐘,發車時間為 7:25、9:45、13:30、16:00。今天的路程預計需要五個小時,為了要趕上 9:45 的巴士,就決定四點鐘從山屋出發,如此可預留 45 分鐘在路上玩耍。山屋其他的山友大多是昨天就已經登頂,今天可以悠哉下山,但我要在供應早餐前出發,因此昨天就請廚房幫我先把早餐做成便當。
「仙丈ヶ岳」位於日本長野県伊那市與山梨県南アルプス市的交界,海拔標高 3033 公尺,山頂設置二等三角點,屬於日本南阿爾卑斯山脈(赤石山脈)。「仙丈ヶ岳」原名為「千丈ヶ岳」,意思為高度有一千丈(約 3030 公尺)的高山,明治時代以後才被改稱為同音的「仙丈ヶ岳」。「仙丈ヶ岳」位於南阿爾卑斯山脈的主稜線上,隔著北沢峠與「甲斐駒ヶ岳」相望。對比於甲斐駒雄偉男性化的山容,「仙丈ヶ岳」山形和緩,優雅的稜線環抱著三個圈谷,初夏時融雪滋潤而繁花盛開。這些女性化的特徵,使之得到「南アルプスの女王」的綽號。
「仙丈ヶ岳」往西側延伸出地蔵尾根,往北延伸出馬ノ背的稜線。主稜則往東北經「小仙丈ヶ岳」延伸出「小仙丈尾根」,下降至北沢峠。往南則經「大仙丈ヶ岳」延伸出「仙塩尾根」,與「塩見岳」相連。稜線東側由這些支稜包圍著三個圈谷,由北向南分別是「藪沢カール」、「小仙丈カール」、「大仙丈カール」。圈谷上緣的稜線,由於雨雪侵蝕岩石的節理而陷落,形成波浪起伏般的群峰。
攀登路線也是依循上述眾多稜線而登頂,其中「地蔵尾根」使用者極少,經由「馬ノ背」的「丹渓新道」最近因為整備完畢,使用者開始增加。但大多數山友選擇交通最為便利的「北沢峠」登山口,走「小仙丈尾根」登頂,由於落差只有一千出頭公尺,可以當日往返,山道無困難地形,又可欣賞繁花似錦,可說是南阿入門的山岳,充滿人氣。若是無法及早抵達登山口,也可先在北沢峠一帶眾多的山小屋擇一住宿,隔天再上山。或是登頂後,選擇住宿在圈谷底部的「仙丈小屋」或「馬ノ背ヒュッテ」,第二天再下山。從「北沢峠」附近的「大平山荘」,也有一條步道,沿著薮沢上升,連結馬ノ背,稱為「薮沢新道」。可與「小仙丈尾根」結合成O形路線。但初夏時節薮沢的殘雪仍多,要注意「薮沢新道」開放的情報。
當初規劃行程時,想說從「甲斐駒ヶ岳」下山到達「北沢峠」之後應該已經中午,只有半天的時間無法當日往返「仙丈ヶ岳」,便計劃走「薮沢新道」先到「馬ノ背ヒュッテ」住宿一晚,隔天再登頂。由於「馬ノ背ヒュッテ」採預約制,就拜託信用卡公司幫我打電話預定床位。出發前再次查詢「薮沢新道」的路況,發現今年雪害嚴重,「薮沢新道」還沒開通,只好走「小仙丈尾根」,從五合目橫切腰繞,繞路前往山屋。
今日的行程計劃先登頂甲斐駒ヶ岳,之後再經過駒津峰、双児山,往北沢峠下山。預計中午前抵達北沢峠,悠閒地享用午餐之後,再前往下一個目標「仙丈ヶ岳」。由於甲斐駒ヶ岳高度超越森林線,又是近乎獨立峰的存在,山頂的展望自然值得期待。黒戸尾根是歷史悠久的古道,越往高處宗教遺跡愈是豐富,也很值得慢慢品味。
「甲斐駒ヶ岳」位於日本長野県伊那市與山梨県北杜市的交界,海拔標高 2967 公尺,山頂設置有一顆一等三角點,屬於日本南阿爾卑斯山脈(赤石山脈)。名稱來自神話中,居住在此山稱為「天津速駒」的白馬,從長野方向眺望,山頂的花崗岩閃亮有如殘雪,又稱為「白崩山」。日本有 18 座冠名為駒ヶ岳的山岳,甲斐駒ヶ岳為其中高度最高者,因為與西側屬於中央阿爾卑斯山脈的「木曽駒ヶ岳」相對,故也稱作「東駒ヶ岳」。
「甲斐駒ヶ岳」的山形為端正的三角錐,撰寫「日本百名山」的深田久弥先生,讚譽為日本阿爾卑斯之中,最典型的金字塔。由於南阿爾卑斯山脈主要為沈積岩,森林界限的海拔也較高,因此外觀大多是深綠色的濃厚山頭,但「甲斐駒ヶ岳」的山頂是火成岩的花崗岩,其明亮的白色尖塔,在南阿群山之中,顯得十分引人注目。
自古以來此山即為日本信仰的對象,登山崇拜者絡繹不絕,自從江戶時代由信州諏訪的小尾権三郎開山以來,表山道黒戸尾根,成為多數信仰登山者攀爬「甲斐駒ヶ岳」的路徑,當年信仰登山者的遺跡,石塔、祠堂、鐵劍、石碑、鳥居等,散佈在登山道的沿線。但從登山口到達山頂,落差高達達 2200 公尺,近來南阿林道開通後,由於為了避開連續陡上的黒戸尾根,多數登山者選擇落差較小的北沢峠往返。除了這兩條路線外,也有從西北方經鋸岳,或東南方經早川尾根的縱走路線。
黒戸尾根的登山口有兩處,分別是位於尾白渓谷的「竹宇駒ヶ岳神社」,與位於横手的「横手駒ヶ岳神社」。兩者都沒有大眾交通運輸工具經過,只能自駕或是搭乘計程車抵達。所幸查詢到毎日新聞社的「毎日あるぺん号」,可從東京搭乘夜車抵達尾白渓谷,於是就決定從尾白渓谷走黒戸尾根入山,住宿在半山腰的七丈小屋,第二天翻越「甲斐駒ヶ岳」之後,往北沢峠下山。
日本有三座阿爾卑斯山脈,分別為北、中央、南アルプス。其中的南アルプス,原名為「赤石山脈」,位於日本山梨県、長野県、静岡県的交界,南北長 120 公里,東西寬 40 公里。主峰的「北岳」海拔標高 3193 公尺,為日本第二高峰。南アルプス東邊為富士川,西邊有天竜川,山脈被兩大河流的支流切割,因此地形十分複雜,主脈起自入笠山,經過鋸岳、甲斐駒ヶ岳,下降至北沢峠,再爬升到仙丈ヶ岳,經仙塩尾根而抵塩見岳,再經荒川岳、赤石岳、聖岳而至光岳。主稜的東側有兩條支稜,東北邊的支稜從甲斐駒ヶ岳分出,稱為早川尾根,連結鳳凰三山。東側的支稜是以「北岳」為核心的白峰三山,經広河内岳而往南蜿蜒,一路與主脈平行。
南アルプス再以「塩見岳」為中心,分成南北兩部分。南アルプス由於地形複雜,登山口位置偏僻而不易接近,是以人潮不如北アルプス,但日本政府特地興建「南アルプス林道」,從長野県伊那市跨越北沢峠而至山梨県南アルプス市,專為登山者使用,於是南アルプス北部的交通不再險阻難近,北部的登山者也因而遠比南部眾多。
去年元旦前往日本攀登「鳳凰三山」跨年,算是淺嚐了南アルプス的風采,當時隔著野呂川眺望雄偉的白峰三山,白雪覆蓋的山頭顯得氣品十分高潔,因而心生親近之念,於是決定今年夏天的日本之旅,就安排來攀登南アルプス北部的群山。
去年一連縱走了九天,深受不能洗澡、睡眠品質不佳、糧食與備用電池增加背負重量等辛苦,於是今年決定分段縱走。將南アルプス的北部分為「甲斐駒ヶ岳、仙丈ヶ岳」三日與「白峰三山、塩見岳」四日兩部分,中途下山到「甲府市」做補給。由於塩見岳的下山會到達長野県伊那大島,正好就在中央アルプス旁邊,心想可以接著攀登中央アルプス的三座百名山。(中央アルプス容後再做介紹)「御嶽山」就在中央アルプス的西北側,若有時間也可順便遊歷,於是原本只有一週的登山行程,擴充為兩週,預計攀登「甲斐駒ヶ岳」、「仙丈ヶ岳」、「北岳」、「間ノ岳」、「塩見岳」(以上五座屬於南アルプス),「恵那山」、「空木岳」、「木曽駒ヶ岳」(以上三座屬於中央アルプス)與「御嶽山」(獨立峰)。
酷寒的山上真是難熬,前天低氣壓通過之後,極地來的冷空氣籠罩在日本上空,雖然都是出太陽的好天氣,但連平地都是零度左右的氣溫,海拔將近三千公尺的山上溫度更低了。早上山屋主人宣布外頭氣溫只有零下十五度,也難怪昨晚一直睡不好。不是說被窩不夠溫暖,而是想要翻個身的時候,冷風灌入棉被的縫隙,立刻被冷醒,導致幾乎每隔十到二十分鐘就醒來一次。也還好有山屋可以躲避,外頭那些雪地上睡帳篷的勇者,不知道是怎麼熬過這種低溫。空曠的稜線上除了氣溫低,更要提防強勁的西風帶來的風寒效應,還好今天就要下山了。
今天有兩個目標,第一是希望有機會欣賞到今年的第一道曙光,第二是將前天下雪沒機會看到的美景補回來。日本元旦的日出時間是六點五十二分,而走出小屋爬個十五分鐘就可抵達展望良好的薬師岳,所以可以悠閒地吃完早餐再出發看日出。而回到甲府的巴士要到下午四點七分才發車,所以下山的行程也可以悠哉地糜爛慢行。
行程紀錄:
今日的行程,預計從南御室小屋出發,依序攀登砂払岳、薬師岳、観音岳、地蔵岳,再往回走到位於薬師岳與砂払岳之間的鞍部的薬師岳小屋。由於南阿爾卑斯山脈的緯度較低,是以森林線的海拔較高,大約超過 2500 公尺。但昨日剛下山的山友表示,越過森林界線之後,曝露的稜線上的強風猛烈,加上昨天的一場大雪,不知道路跡是否被掩沒。許多人都只走到観音岳為止,観音岳之後的路況不明。況且地蔵岳頂端的巨石無法攀登,記錄都已走到前鞍的賽の河原作為代表。所以今日目標以走到観音岳為主,之後再視路況與天候來決定行止。事實上今天也沒有走到賽の河原,廣義的鳳凰三山只走了兩山,還好有走到最高峰的観音岳。
行程紀錄:
今天的行程,預計要從夜叉神峠登山口入山,依序翻越夜叉神峠、杖立峠與苺平,抵達南御室小屋住宿。此行的兩處山屋,南御室小屋與薬師岳小屋,都由同一間公司經營,由於容量不大,都必須事先預約。在台灣已經先用 email 確認過,所以住宿方面是沒問題了。如果要自己背帳篷的山友,只有南御室小屋有水源與營地,不能紮營在薬師岳小屋。
今天的海拔上升約 1200 公尺,距離約 8 公里。在夏季時只要四到五個小時就可完成,但在積雪期可能要拉長到七個小時左右。且若是降下新雪,路跡不清或是積雪太深,還要再開路的情況下,時間可能耗費更多。還好與山屋通信詢問,得知步道通往観音岳為止的部分,平時單攻的山友眾多,路跡十分清楚。另一個難點是氣象預報今天天氣不佳,低氣壓過境北日本,清晨過後將帶來降雪,還好到達南御室小屋為止的步道行於森林之中,天候的影響不大。
四月到十月之間,山梨交通有登山巴士開往廣河原,在夜叉神峠登山口設有站牌,方便攀登鳳凰山的山友。可惜冬季的巴士通行到芦安温泉為止,從溫泉鄉到登山口還有八公里的林道與海拔 800 公尺的落差。若不利用計程車的情況下,只好以步行的方式解決了。
行程紀錄:
日本有三條阿爾卑斯山脈,其中的南阿爾卑斯山脈,原名為赤石山脈,位於長野縣、山梨縣與靜岡縣之間。主脈北起仙丈ヶ岳,經塩見岳、赤石岳等而至南端的光岳。北端另往東分出鋸岳、甲斐駒ケ岳、鳳凰山的支稜。中北部也有一條往東,以北岳為核心的白峰三山的支稜。南阿爾卑斯山脈雖然南北只有 120 公里,但陡峭的地形擁有九座超過 3000 公尺的山岳,其中最高峰的北岳海拔 3193 公尺,是日本第二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