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Central Alps.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Central Alps. Show all posts

August 07, 2014

中央アルプス中部縱走(三):攀登木曽駒ヶ岳,走「福島Bコース」下山

「木曽駒ヶ岳」位於日本長野県上松町、木曽町與宮田村的交界,海拔標高 2956 公尺,設置一等三角點,是日本中央アルプス(木曽山脈)的最高峰,列名日本百名山之一。日本以駒ヶ岳為名的山岳相當多,最高的兩座「甲斐駒」與「木曽駒」,隔著伊那谷地相望,因此「木曽駒」另有「西駒ヶ岳」的別名。山頂附近眾多高度超過 2800 公尺的山頭,木曽前岳、中岳、伊那前岳、宝剣岳等等,簇擁著主峰,遠望顯得氣象雍容。


自仙丈ヶ岳眺望木曽駒ヶ岳

攀登木曽駒ヶ岳的路線眾多,最短路徑利用全年無休的纜車,從海拔已達兩千六百公尺的千畳敷出發。縱走的路線,從北方的桂小場起登,經将棊頭山走馬ノ背登頂。南方的縱走路已於昨日稍作介紹。從木曽地區則有四條路線上山,分別是兩條起於木曽町的福島A與B路線,與另兩條起於上松町的上松A與B路線。四線於山頂西側的鞍部「玉ノ窪」會合。由於下一站「御嶽山」的登山口位於木曽福島,所以選擇通往木曽地區的路線下山。而四條路線只有福島B路線的登山口有巴士抵達,就選擇此路線作為下山之路。

August 06, 2014

中央アルプス中部縱走(二):攀登空木岳,續往北縱走至木曽頂上山荘

「空木岳」位於日本長野県駒ヶ根市與大桑村的交界,海拔標高 2864 公尺,設置二等三角點,屬於日本中央アルプス(木曽山脈),列名日本百名山之一。初夏時節從伊那谷的方向眺望,山頂部分殘雪初融,露出的岩石肌理,恰似盛開的「空木」白花,因此而得名。相傳日本平安時代的武將木曽義仲,曾從稱為「木曽殿越」的鞍部,翻越木曽山脈,鞍部附近的湧泉,因此命名為「義仲の力水」。

空木,或稱卯木的花朵:
Deutzia crenata for. plena's flowerage 02.JPG
"Deutzia crenata for. plena's flowerage 02" by Dalgial - 投稿者自身による作品.
Licensed under CC 表示-継承 3.0 via ウィキメディア・コモンズ.

空木岳坐鎮在中央アルプス的中部,是南北縱走時必經的山岳。從縱走之外,單登空木岳的登山口有二,其一位於駒ヶ根高原,從東邊走池山尾根而登頂,是我昨天利用的途徑。另一從JR中央本線的倉本駅出發,循西側支稜爬上木曽殿越,再往東登頂。山頂附近的山小屋有兩間,分別是西側鞍部的「木曽殿山荘」與東側山頂附近的「駒峰ヒュッテ」,前者採預約制,後者無水源且不供餐。


自本谷山眺望空木岳,依稀可想像山頂「空木」的雪形

從空木岳至木曽駒的縱走路,東有南アルプス,西有御嶽山、白山、乗鞍岳等,這些名山時時相伴。花海、危崖、圈谷、眺望等目不暇給。以半路上的「檜尾岳」區分為前後兩段。前段從「東川岳」之後,需翻越「熊沢五峰」等大小五座山頭。後段將經過「濁沢大峰」的三片峭壁,與攀登「宝剣岳」危險的岩場。如果遭遇惡劣的天候,撤退的路線可選擇,從檜尾岳往東走支稜下山,或從極楽平下切至千畳敷。

August 05, 2014

中央アルプス中部縱走(一):自駒ヶ根高原出發,走池山尾根,抵達駒峰ヒュッテ

日本的中央アルプス,原名為「木曽山脈」,位於長野県南部,左右被木曽川與天竜川包夾,南北長 90 公里,東西寬 20 公里,主峰的木曽駒ヶ岳海拔 2956 公尺。在日本三大阿爾卑斯山脈之中,規模最小高度也最矮。中央アルプス位於中央構造線的東側,是板塊褶曲隆起的山脈,細長的形狀與其餘兩座阿爾卑斯山脈不同,沒有複雜的支稜,顯得較為單純。分為三大部分:北部山地、中央山塊與南部山地。其中的中央山塊,從主峰開始往南經中岳、宝剣岳、檜尾岳、空木岳、南駒ヶ岳、越百山,高度超越森林線之上,岩峰、圈谷、殘雪、花海、草原,一派阿爾卑斯的風致。但從遠處眺望,除了尖銳的宝剣岳刺穿天際之外,其餘的山頭大多圓潤平緩,缺乏個性化的特徵。


自本谷山往西眺望中央アルプス的中央山塊

由於距離首都圈很近,且纜車開通後,單憑大眾交通工具,就可抵達海拔兩千六百公尺的千畳敷,方便老弱力衰者,也能輕鬆享受高山的風景。但卻因為太過平易近人,反而使人輕易忘記登山活動的風險,導致山難事件層出不窮。去年七月一團二十人的韓國山友,不顧山莊莊主的警告,執意在惡劣的天候之下攀登宝剣岳,因為裝備不足而發生意外,三名山友不幸失溫凍死。

中央アルプス擁有「木曽駒ヶ岳」、「空木岳」、「恵那山」三座百名山,「恵那山」已於日前利用兩天的時間重裝完登,其餘的兩座位於中央山塊,打算利用縱走的方式,以三天兩夜的時間來完成。一般縱走中央山塊的行程,多半利用纜車抵達「木曽駒ヶ岳」山頂下方的圈谷底部「千畳敷」,再往南縱走經過「空木岳」從「越百山」下山。但由於我的目標只放在「木曽駒」與「空木岳」,並不打算走完全程,便計劃從「池山尾根」攀登「空木岳」,往北縱走至「木曽駒」,往「木曽福島」的方向下山。而「木曽福島」 正是攀登「御嶽山」的門戶,方便繼續下一趟行程。

這個計劃最辛苦的是第一天,從海拔 880 公尺的「駒ヶ根高原」出發,走「池山尾根」抵達海拔 2864 公尺的「空木岳」,是連續將近兩千公尺的陡上。雙腿經過一週在南アルプス山脈的跋涉,又重裝走了兩天的恵那山,已經疲憊不堪。昨天連在「駒ヶ根高原」上漫步,都覺得舉步維艱。兩腳後跟的水泡與右大腳趾的撞傷,也擔心引發感染,還沒出發就充滿變數。

August 04, 2014

恵那山(下):走神坂峠路線下山,回到富士見台高原

今日預計繼續逆時針方向前進,走北方的稜線,經過大判山與鳥越峠之後,在抵達神坂峠之前,接回林道回到纜車站,大約需要四個小時的路程。入夜後氣溫降低,大雨也停歇了,帶著對好天氣的渴望入夢,但山屋的毛毯有點單薄,屢屢冷醒而無法熟睡,但不想收拾卻也懶得爬起來換睡袋,以至於整夜都很淺眠。


自北荒川岳眺望恵那山

接近天亮時刮起一陣狂風,降下短暫的大雨,打在屋頂上十分嘈雜。雨勢倏來倏去,黎明時又恢復寧靜,只是撥開窗上的水珠,外頭濃霧籠罩,灰濛濛地粉碎了欣賞日出的可能性。

August 03, 2014

恵那山(上):自園原搭乘纜車抵達峰越林道,經広河原登山口攀登恵那山,住宿於山頂避難小屋

恵那山位於日本長野県阿智村與岐阜県中津川市的交界,海拔標高 2191 公尺,設置一等三角點,屬於日本中央アルプス山脈(木曽山脈)。山名由來自神話故事,相傳天照大神誕生的時候,胎盤(日語為「胞衣」,與「恵那」同音)就是埋在此山之中。中央アルプス山脈走至南段之後,高度下降直到恵那山才又超過兩千公尺,因此從南方的平原眺望,此山顯得十分雄偉。山形為塊狀,扁平的山頂,遠望有如倒扣的船底。(其實根據個人猜測,這扁扁的山頭看起來有點像胎盤,才因此流傳出天照大神誕生的傳說吧?)


從本谷山遠眺恵那山

在西元5〜6世紀的時候,聯繫大和國與東國的東山道,就是從恵那山北邊的神坂峠,翻越高聳的木曽山脈。相傳日本武尊與佛教的最澄大師等都曾翻越這個埡口,万葉集也收錄了多篇歌詠此處的和歌,相傳源義経曾經將坐騎繫在一棵櫻花樹的「駒繋の桜」等等,屬於恵那山的無數故事流傳至今。開闢御嶽山登山路徑的覺明行者,實際上也是在恵那山的道場修行。由於山勢雄奇,附近濃尾平原的居民,將之視為寄託了深厚信仰的對象,相傳是天孫之妻「木花咲耶姫」居住之所。

恵那山的登山路徑有四,分別是登山口位於山頂南方的黒井沢ルート(Route),從岐阜県中津川市經恵那山林道,從林道終點起登,沿著黒井沢上遡。其二是登山口位於北側的神坂峠ルート,從中津川市開車走林道,或從長野県阿智村步行攀登古代東山道抵達神坂峠,再往南經過鳥越峠及大判山登臨。其三是登山口在東邊的広河原ルート,從長野県阿智村的月川温泉開車走峰越林道,從広河原起登,是最短的登山路線。其四是登山口在西側的前宮ルート,從位於中津川市川上的恵那神社出發,是最長大難走的路線。恵那山的攀登歷史悠久,明治時代推廣日本現代登山的英國傳教士 Walter Weston 先生,就是從恵那神社踏上恵那山,經過神坂峠下達園原。撰寫『日本百名山』的深田久弥先生也是從這條路徑登山。

早在三年前遊歷中山道的妻籠宿與馬籠宿時,就常發現歌詠恵那山的遺跡,而對此山留下深刻的印象,但當時天候不太理想,且尚未興起收集日本百名山的念頭,因此沒有攀登的計劃。今年從塩見岳下山後,抵達長野県南部的飯田市住宿,正好恵那山登山口就在附近,於是計劃順道前往攀登。由於恵那山的兩個登山口,「広河原」和「神坂峠」就在阿智村,因此打算從前者起登,從後者下山,來一趟O形縱走路線。雖是可以當天來回的路線,但登山口只能開車抵達,缺少大眾交通工具可供利用。還好參閱地圖,發現兩處登山口中間的富士見台高原,有個度假勝地ヘブンスそのはら(園原天堂),可以搭乘纜車抵達高原的展望台。於是計劃先搭乘巴士抵達園原天堂,換乘纜車爬上富士見台高原,再步行至広河原開始登山。由於查詢巴士班次,最早抵達園原站都已經十點以後,勢必無法當天往返恵那山,只好在山頂的避難小屋住宿。因為小屋無人經營,就如同台灣的山屋一樣,必須自炊並攜帶睡袋睡墊。別人是輕鬆的輕裝單攻行程,因為缺少代步工具,只好修改為兩天一夜的重裝之旅了。

July 26, 2014

2014 夏日之日本百名山朝聖:南アルプス北部、中央アルプス、御嶽山

日本有三座阿爾卑斯山脈,分別為北、中央、南アルプス。其中的南アルプス,原名為「赤石山脈」,位於日本山梨県、長野県、静岡県的交界,南北長 120 公里,東西寬 40 公里。主峰的「北岳」海拔標高 3193 公尺,為日本第二高峰。南アルプス東邊為富士川,西邊有天竜川,山脈被兩大河流的支流切割,因此地形十分複雜,主脈起自入笠山,經過鋸岳、甲斐駒ヶ岳,下降至北沢峠,再爬升到仙丈ヶ岳,經仙塩尾根而抵塩見岳,再經荒川岳、赤石岳、聖岳而至光岳。主稜的東側有兩條支稜,東北邊的支稜從甲斐駒ヶ岳分出,稱為早川尾根,連結鳳凰三山。東側的支稜是以「北岳」為核心的白峰三山,經広河内岳而往南蜿蜒,一路與主脈平行。

南アルプス再以「塩見岳」為中心,分成南北兩部分。南アルプス由於地形複雜,登山口位置偏僻而不易接近,是以人潮不如北アルプス,但日本政府特地興建「南アルプス林道」,從長野県伊那市跨越北沢峠而至山梨県南アルプス市,專為登山者使用,於是南アルプス北部的交通不再險阻難近,北部的登山者也因而遠比南部眾多。

去年元旦前往日本攀登「鳳凰三山」跨年,算是淺嚐了南アルプス的風采,當時隔著野呂川眺望雄偉的白峰三山,白雪覆蓋的山頭顯得氣品十分高潔,因而心生親近之念,於是決定今年夏天的日本之旅,就安排來攀登南アルプス北部的群山。


自「鳳凰山」的薬師岳眺望白峰三山

去年一連縱走了九天,深受不能洗澡、睡眠品質不佳、糧食與備用電池增加背負重量等辛苦,於是今年決定分段縱走。將南アルプス的北部分為「甲斐駒ヶ岳、仙丈ヶ岳」三日與「白峰三山、塩見岳」四日兩部分,中途下山到「甲府市」做補給。由於塩見岳的下山會到達長野県伊那大島,正好就在中央アルプス旁邊,心想可以接著攀登中央アルプス的三座百名山。(中央アルプス容後再做介紹)「御嶽山」就在中央アルプス的西北側,若有時間也可順便遊歷,於是原本只有一週的登山行程,擴充為兩週,預計攀登「甲斐駒ヶ岳」、「仙丈ヶ岳」、「北岳」、「間ノ岳」、「塩見岳」(以上五座屬於南アルプス),「恵那山」、「空木岳」、「木曽駒ヶ岳」(以上三座屬於中央アルプス)與「御嶽山」(獨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