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hiking.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hiking. Show all posts

December 20, 2023

金剛山(日本)

日本的金剛山,位於大阪府與奈良縣的交界,屬於金剛山地。金剛山為海拔 1094 公尺的「大日岳」、1125 公尺的「葛木岳」以及 1111.9 公尺的「湧出岳」等三個山頭的合稱。最高點的葛木岳,位於葛木神社的後方的禁地。一等三角點的基石則放置在湧出岳。一般來說則以大日岳及葛木岳之間的鞍部,「国見城跡」的山頂廣場,作為登頂的目標。山脈雖然位於大阪和奈良的交界,但山頂屬於奈良縣。因此「金剛山」並非大阪府的最高峰,而是在稜線上靠近奈良縣處的「大阪府最高点」(1053m)。

於ちはや園地展望台眺望金剛山

金剛山的攀登路線可說是密如蛛網,四面八方都有途徑上山。以前還可搭乘金剛山纜車直達山頂下方,可惜纜車已經在 2019 年廢止。位於大阪近郊,交通非常便利。山勢不高,一年四季都適合攀爬。吸引許多遊客前來,與東京都的「高尾山」,合稱是日本人氣最高兩大郊山。這次快閃日本關西,只有半天的空擋,就決定來攀登金剛山,舒活一下筋骨,滿足一下山癮。

行程紀錄:

March 03, 2023

大山背山

「大山背山」又稱「大崎崠」,以山的形狀得名,海拔 705 公尺,山頂原三等三角點已遺失,改設置一顆仿製的基石。從山腰的樂善堂,有條步道通往山頂,稱為「大崎崠古道」。樂善堂的前身,是十九世紀末期,屯墾的漢人為了預防泰雅族人干擾所建立的隘寮,古道即為隘勇巡邏及採集山產的小徑。隘勇線撤除後,隘寮改建為供奉觀音的小廟。日治時期,再度改建為供奉附近無主牌位的樂善堂。目前古道也修築成完善的階梯步道,提供大眾健行休閒。

連假最後一日,妻因公務繁忙,命我將小童帶出去玩,以免干擾她在家辦公。想起古道達人 Tony 先生有篇大山背山的遊記,描述古道平緩好走,五十分鐘即可攻頂。就決定帶小兒來走此山。

竹 34 縣眺望大山背山(圖片取自 Google 街景圖)

行程紀錄:

  • 日期:2023 年 02 月 28 日星期二
  • 天氣:晴
  • 人員:A 君與庸人
  • 嚮導:古道達人 Tony 前輩詳實的行程記錄
  • 交通工具:小轎車、雙腿
  • 距離與高度差: 5 公里,+260m -260m
  • 航跡圖:

February 16, 2023

馬那邦山

「馬那邦山」又名「馬拉邦山」,山名為泰雅語音譯。位於苗栗縣泰安鄉,海拔 1406 公尺,山頂設置一等三角點,列名台灣小百岳之一。馬那邦山是著名的賞楓勝地,過去曾發生泰雅族抗日事件,兼具自然美景與歷史情懷。步道整備完善,山頂展望良好,因此遠近馳名,每逢假日遊人絡繹不絕。

登山口有三處,分別是位於大湖鄉東興村的北線「上湖」登山口與南線「天然湖」登山口以及泰安鄉細道邦「珠湖」登山口。前兩者的停車場,距離登山口還有約四公里的產業道路,珠湖線的步行距離最短。登頂後往南,經「司令山」可達「大克山」,是岳界有名的「馬克縱走」。

連日陰雨預報週二下午將放晴,便計畫來登此山。非假日車輛較少,應有機會過東興村遊客中心的停車場,再往上開到錦雲山莊,可少走約兩公里的產業道路。計畫走上湖線登頂,下山改走天然湖線,兩者登山口有小徑相連,可構成 O 形縱走。

行程紀錄:

  • 日期:2023 年 02 月 07 日星期二
  • 天氣:多雲
  • 人員:庸人一名
  • 嚮導:Mark 的旅記詳實的行程記錄
  • 交通工具:小轎車、雙腿
  • 距離與高度差: 8.5 公里,+730m -730m
  • 航跡圖:

August 04, 2018

北海道山旅(續),第三章:斜里岳

「斜里岳」位於日本北海道的道東,為連結知床半島與阿寒群峰之間的脊梁山系,海拔 1547 公尺,山頂東側設置二等三角點。斜里岳是一座火山,因爲斜里川的源頭而得名。原住名アイヌ族人則稱之為「オンネ·ヌプリ」,意思為大山或老山。從北側的平原眺望此山,獨立峰的造型,從平原拔地而起,相當宏偉而優雅。向北延伸的扇形平緩稜線,深田久弥先生形容為有如孔雀的尾巴。搭乘飛機降落女満別機場時,往東邊看去最顯眼的就是此山,真是無愧大山之名。

於清里町眺望斜里岳

斜里岳的登山口有二,其一位於北側斜里町的豊里,另一位於西側清里町的清岳荘。後者海拔較高,因此利用的山友較多。從清里町上山的步道,沿著一の沢上行,在下二股後分成新舊兩條路。舊道繼續溯溪而上,新道則攀爬到熊見峠,兩者在上二股交會。大部分記錄走舊道上山,溯溪而上較為安全,且可欣賞沿路大小瀑布。下山再走新道,欣賞稜線上的風景。

登山口有一幢稱為「清岳荘」的山小屋,旁邊的停車場也可車中泊。舊的小屋多年前毀於祝融,新的建築 2005 年才蓋好。雖然靠近登山口,但要電話預約不太方便,且住在市區還是比較便利,前晚就預訂了山下的青年旅館。幸運的是通舖的房間只有我一個房客,一人獨享六人房。

行程紀錄:

August 03, 2018

北海道山旅(續),第二章:阿寒岳(雌阿寒岳)

「阿寒岳」位於日本北海道道東的釧路市,位於阿寒湖畔而得名,屬於千島火山帶。此山為兩座山的合稱,「雄阿寒岳」海拔 1371 公尺,位於阿寒湖東側,山體為端正的圓錐形,雖然海拔較低,但正對著湖水氣勢非凡而稱雄。「雌阿寒岳」海拔 1499 公尺,位於阿寒湖的西南側,因火山口眾多,遠望山體較為柔和而稱雌。原住民アイヌ族人稱之為男山與女山,是隔著阿寒湖對峙的夫婦山。雌阿寒岳是座活火山,1996 年初冬開始活躍,1998 年十一月噴發直到 2000 夏季。2006 年三月到八月仍有小規模的噴火。登山活動直到 2015 年才解禁,目前屬於 Level 1 的警戒。(可開放登山,但必須特別小心火山活動)雌阿寒岳設有一等三角點,放置在主峰南側,海拔 1476 公尺的「阿寒富士」山頂。

而阿寒富士眺望雌阿寒岳
阿寒湖畔的雄阿寒岳

阿寒湖附近劃歸阿寒摩周國家公園,動植物相當豐富,以丹頂鶴和綠球藻最為知名。雌阿寒岳的西側山麓,也有大片阿寒蝦夷松的原生林。攀登阿寒岳,通常以登頂最高的雌阿寒岳為代表,如果時間充足,也可效法日本百名山作者深田久弥先生,雌、雄兩山一併攀登。雌阿寒岳的登山路線有三,從北側阿寒湖畔,可走昔日開採硫磺的舊路,登頂剣ヶ峰,繞行稱為馬の背的火山口邊緣後登頂主峰。巴士可達位於公路旁的登山口,交通較為便利,但路線也是最長。最短途徑的登山口,位於西側的雌阿寒温泉,最多山友使用。另一登山口位於西南側的オンネトー湖畔,爬上主峰與阿寒富士之間的鞍部而後登頂。

因為下山後還要開車到下一站清里町,時間不夠完登雌雄兩山,就決定只爬雌阿寒岳做為代表。預計從雌阿寒温泉入山,登頂後,順時針繞行火山口,再攀登阿寒富士,摸一等點後,走オンネトー下山。兩登山口有步道相連,可以形成一個 O 形縱走。

行程紀錄:

August 01, 2018

北海道山旅(續),第一章:幌尻岳(下)

14:20 幌尻岳

站在幌尻岳的山頂,極目所及的崇山峻嶺,都是日高山脈的大小山峰。而這遼闊的山脈,也只有主峰能入列日本百名山。真所謂不來北海道,不知山之廣呀。

洶湧的雲流由西往東流洩

北海道山旅(續),第一章:幌尻岳(上)

日高山脈位於日本北海道的南部,是南北走向長約 140 公里的大山脈。最高峰的幌尻岳海拔 2052 公尺,在日本群山之中雖非最高,但原始性與登山困難度卻名列前茅。與北海道其餘山脈成因於火山活動不同,日高山脈為板塊擠壓所構成。經過第四紀冰河期的雕琢,山腹挖掘出許多圈谷。後再經過河川侵蝕,形成許多深峻的溪谷。早年攀登日高山脈,必須沿著溪流溯溪而上,需要多日時間才能攀上稜線,需要高度的體力與技術。後來森林砍伐與水力發電設施的興建,修築了一些維護工程的林道,使得一般人也有機會攀登日高山區。

日高山脈又分成北中南三段,最高峰是位於北日高的「幌尻岳」,海拔 2052 公尺,設置一個二等三角點基石。根據深田先生的說法,ポロ(幌)為 Ainu 與「大」的意思,シリ(尻)為「山」的意思。幌尻岳的山腹環抱著三個大型的圈谷,遠望氣勢非凡,無愧名字中大山的意涵。挑選日本百名山的名作家「深田久弥」先生,原本想比照大雪山、丹沢山或八ヶ岳,以整條山脈入選百名山,但看到「幌尻岳」雍容華貴的山形,就改變心意,認為此山不必以山脈為由,光自己就有資格列入百名山了。

戸蔦別岳と幌尻岳

然而攀登幌尻岳並不容易,共有三條路線。最常採用的,是從西側的平取町出發,前一晚可住宿在「とよぬか山荘」,再搭乘山莊提供的接駁車,行駛北海道電力公司所屬的林道抵達車行終點的第二ゲート。接著步行 7.5 公里的林道來到林道底的電力取水設施,再開始涉水而上,總共要過溪約 15 次,才能到達基地幌尻山荘。此山屋為絕對預約制,不可設營。從此山屋出發,往南攀登北圈谷的邊緣而抵達山頂。大約需要兩~三日的時間。

由於前述路線必須多次涉溪,初夏雪融之時,溪水甚至深達腰部,接駁車與山屋的預約也有名額限制,因此開發出替代的「新冠コース」。從新冠町市區,開車走 22 公里沒有鋪裝的道路來到新冠水壩,進入新冠林道再行駛 16 公里的砂礫林道來到車行終點的「イドンナップ山荘」。接著步行 19 公里的林道抵達登山口的「新冠ポロシリ山荘」,以此為基地往北沿著幌尻沢登頂。以前述兩個無人管理的山屋為基地,是兩天兩夜的路線。雖然少了涉溪的難度,但漫長的林道卻是相當單調無聊。

第三條路線,從西北側的日高町出發,開車走約 18 公里的「チロロ林道」抵達車行終點的柵欄。再步行三公里的林道就可抵達登山口。此後沿著「二岐沢」轉「ニノ沢」溯溪而上,爬上「糠平岳」再往東爬上「北戸蔦別岳」後登上主稜線,再往南經「戸蔦別岳」抵達主峰。雖然從林道車行終點登頂的距離,來回長達 28 公里,但因開車時間最短,林道步行最少,多被單日往返的山友利用。2016 年夏天林道受到颱風破壞,直到今年初才整修完畢,重新開放通車。因此去年都沒有山友的紀錄可供參考,不過今年開放後,六七月以來已有多篇記錄流傳,看來路況不差。

由於平取路線受制於人且要多次過溪,新冠路線林道太長,因此一開始就考慮走チロロ林道。而且出發點的日高町距離高速公路最近,方便下山後前往下一站的阿寒湖。雖然可以單日往返,但考量到後面還有行程,不要一開始就耗盡心力,決定在山上住一晚。這條路線可供紮營的點是「北戸蔦別岳」山頂和「七ツ沼カール」,前者無水要從山腰的泉水背上山,後者取水方便但要上下稜線落差約一百公尺。

原先計劃從チロロ林道入山,依序攀登「糠平岳」、「北戸蔦別岳」、「戸蔦別岳」而抵達「幌尻岳」,原路退回北戸蔦別岳扎營,隔天再下山。但第一天的路程,參考昭文社的地圖,就要用掉十二個半小時。還好北國夏日長,四點半就日出了,便打算四點出發。不過根據氣象預報,今天因為鋒面通過,整天都是陰天,明天才會是晴天。入夜後果然風聲大作,氣溫直線下降。因此臨時改變計劃,第一天走到「戸蔦別岳」與「幌尻岳」中間的「七ツ沼カール」,就地紮營,第二天再登頂後下山。因此第一天就可以睡到自然醒,不必提早出發。

行程紀錄:

July 31, 2018

北海道山旅(續),前言

日本百名山位於北海道的九座,去年已經拜訪了其中五座。剩下道南的「幌尻岳」與道東的「羅臼岳」、「斜里岳」和「阿寒岳」。由於這幾座山彼此距離遙遠,登山口也沒有大眾交通工具可達,便決定以租車自駕的方式解決交通問題。

北海道的夏季短暫,適合登山的時間約六月底到九月中。七月中之前雪溪還沒消融,且氣候類似春季,陰晴不定,數日之間可從炎夏轉為寒冬。去年六月底的北海道山旅,就飽受氣候多變的困擾,五座山只有兩座遇到好天氣。七月中到八月底處於盛夏到夏末之間,天候較為穩定,大多是晴午後水氣旺盛的型態。九月之後漸漸邁入秋季,可欣賞紅葉的美景,但也要留意初雪帶來的嚴寒。

因此今年選擇八月初來登山,首尾加上週末有九天的時間,可以充裕悠閒的享受登山的樂趣。無奈同事也要利用暑假期間出國旅遊,彼此協調之後,假期只剩七天,扣掉前後兩天的飛機,只有五天要爬四座山。因此計畫修正為七月三十一日出國,抵達北海道的新千歲機場。再租車自駕開到「幌尻岳」登山口附近的日高町。「幌尻岳」單攻不易,因此計劃登頂後在山上的營地住一晚,隔天再下山。八月三日到五日,再由西邊爬到東邊,依順序攀登「阿寒岳」、「斜里岳」和「羅臼岳」。八月六日從網走的女滿別機場,搭乘日航到新千歲機場再回國。

十點十分的飛機,因此不必特別早起。近年來多從松山機場飛東京轉日本的國內線,已經很久沒來桃機了。

桃園國際機場候機中

November 20, 2017

雲台山

台灣小百岳之一的「雲台山」,位於連江縣的南竿島,海拔 248 公尺,山頂無基石。根據山頂的字碑所言,雲台山原名「煙台山」,起源自清國道光年間,中國東南沿海屢遭海盜侵略,居民在南竿島山頂設置煙台,以供警戒之用。民國以後,再被駐軍改名為雲台山。

於中興嶺眺望雲台山

攀登雲台山相當簡易,馬路直接開到山頂,租車、包計程車或機車就可抵達山頂,完全不需要走路。若是利用公車,搭乘山線在「陽明橋站」下車,再步行約十分鐘就可登頂。既然遠道來一趟馬祖,自然要抓住機會再撿一座小百岳,也正好當作馬拉松之後排乳酸之用。

行程紀錄:

  • 日期:2017 年 11 月 11 日星期六
  • 天氣:陰
  • 人員:D 君與庸人
  • 嚮導:南竿公車的司機大哥
  • 交通工具:公車、雙腿
  • 距離與高度差:0.9 公里,+50m -50m
  • 航跡圖:

October 17, 2017

石鎚山

日本百名山之一的「石鎚山」,位於日本四國地方的愛媛縣,海拔標高 1982 公尺,為西日本(近畿以西)最高峰,三等三角點設置於山頂西北邊的 1920 峰上。石鎚山形成於一千五百萬年前的火山爆發,目前已被侵蝕不見火山的樣貌。山頂主稜線從弥山經天狗岳到東尖峰,是一連串的危崖峭壁。弥山北側的表參道,也有四道斷崖,掛著超過 300 年歷史的鎖鏈,考驗登山者的技術與心臟。石鎚山自古是信仰登山的對象,列名日本七靈山之一,每年七月一日到十日舉行夏期大祭,神體分兩天從山下抬上山頂,全國各地的信眾聚集山頂參拜,可說是熱鬧非凡。可到此連結參觀,祭典時背負神體的神官,攀爬峭壁的影片。

天狗岳

October 16, 2017

剣山

「剣山」位於四國地方的德島縣,海拔標高 1955 公尺,山頂設置一等三角點,為日本百名山之一。四國島略呈啞鈴形,西側以「石鎚山」為中心,東側則聳立「剣山」,互為犄角。兩者的山形則大異其趣,石鎚山不乏高聳陡峭的岩壁,而剣山則平緩雍容。日本各地多有因為山頂尖銳形如劍尖,而以劍為名的山岳,尤其以北阿爾卑斯的「剱岳」最為出名。但四國的「剣山」卻大不相同,山頂為平坦的短草高原,與其他的劍山恰恰相反。根據深田久弥先生的說法,是因為山頂的神社埋藏著安徳天皇的御用寶劍而得名,至於天皇的寶劍為何埋在四國,到底有沒有這把劍,就不得而知了。剣山也有悠久的信仰登山傳統,登山道沿途充滿了大量的宗教紀念物。據說平家戰敗後,逃到剣山西部的祖谷川躲藏,山頂的草原是他們操兵演練,準備反攻復興的地方,因此又叫做「平家の馬場」。

登山步道四通八達的劍山

October 04, 2017

飛鳳山

「飛鳳山」位於新竹縣芎林鄉,海拔 423 公尺,山頂安置一顆省府地政處測量局三等控制點,編號 S151。因山形如飛鳳伸頸而得名,列名台灣小百岳之一。登山口位於山頂西側的竹縣 24 號縣道的飛鳳山牌樓,此處為第一停車場,循階梯步道可達山腰的雲谷寺和代勸堂,這裡有第二及第三停車場。接著從代勸堂旁走階梯步道,經過第一涼亭與第二涼亭,山頂就在第二涼亭旁。再沿著稜線前進,抵達山頂東側的觀日亭,可欣賞台北一零一大樓。為了增加攀登的樂趣,預計採用古道達人 Tony 先生的建議,從第一停車場往南爬石壁潭山,走回溪谷北側的觀日亭,再從飛鳳山步道下山。

行程紀錄:

  • 日期:2017 年 10 月 04 日星期三
  • 天氣:晴時多雲
  • 人員:庸人一名
  • 嚮導:古道達人 Tony 前輩詳實的行程記錄
  • 交通工具:雙腿
  • 距離與高度差: 5.7 公里,+380m -380m
  • 航跡圖:

August 24, 2017

石門山(桃園)

「石門山」又稱小竹坑山,位於桃園市龍潭區,海拔 551 公尺,設置一等三角點,山名與合歡群峰的石門山相同。古新店溪的向源侵蝕,切穿石門山襲奪了古大漢溪的上游,使東西走向的大漢溪,在石門九十度轉角改往北流,現址已改建為石門水庫的壩堤。石門山扼守著大漢溪轉折處,與東側的太平山形成雙耳山峰的景象,遠望十分顯眼,列名台灣小百岳之一。攀登石門山的路線錯綜複雜,主要有勞工育樂中心登山口、北端登山口和南端登山口,也可從西側的小粗坑步道登頂,山腰也有好漢坡、景春步道等橫切。位於桃園市的小百岳就剩下石門山這一座,爬完石牛山後時間還早,回台北的途中決定來爬此山,湊齊桃園的小百岳。

石門山山頂

行程紀錄:

  • 日期:2017 年 08 月 13 日星期日
  • 天氣:晴
  • 人員:庸人一名
  • 嚮導:沿途詳盡的指標
  • 交通工具:小轎車、雙腿
  • 距離與高度差: 4.4 公里,+320m -320m
  • 航跡圖:

August 23, 2017

石牛山

「石牛山」位於新竹縣關西鎮,海拔 671 公尺,山頂設置三等三角點第 6247 號基石,山名據說來自山頂形似牛背的巨石,列名台灣小百岳之一。登山口位於關西鎮「李樹下」的石福宮,約在羅馬公路 34.5K 的北側。分左、中、右三線,左線較為平緩,中線需多次過溪與攀爬峭壁,右線為較遠的腰繞路。多數山友建議採左線原路來回,或走中線上山左線下山,因中線較多困難地形,從此路下山比較危險。

石牛山山頂

行程紀錄:

  • 日期:2017 年 08 月 13 日星期日
  • 天氣:晴
  • 人員:庸人一名
  • 嚮導:重新站起前輩詳實的行程記錄
  • 交通工具:小轎車、雙腿
  • 距離與高度差:4.6 公里,+390m -390m
  • 航跡圖:

July 01, 2017

北海道山旅,第四章:後方羊蹄山

「後方羊蹄山」,簡稱「羊蹄山」,位於北海道的後志総合振興局,就在洞爺湖的北邊。海拔 1898 公尺,是僅次於大雪山與日高山脈,最高的獨立峰。羊蹄山是一座成層火山,最近一次活動約在一千年前,故仍屬於活火山。山形為美麗的圓錐形,與富士山酷似,因此有「蝦夷富士」之稱,列屬日本百名山之一。山名來自古地名後方羊蹄(しりべし),後方讀作しりへ,羊蹄讀作し,是一種植物的名字。因讀音與漢字難以配對,因此大多改稱為羊蹄山(ようていざん)。然而百名山的選定者深田久弥先生基於歷史情懷,極力反對改名,仍堅持以「後方羊蹄山」入書。由於是高聳的獨立山頭,山頂的展望自然相當壯麗,也因為海拔夠高,垂直分布的植物種類繁多,因此俱知安路線,被指定為高山植物的天然紀念物。

於真狩村眺望羊蹄山

June 30, 2017

北海道山旅,第三章:十勝岳

屬於大雪山系的「十勝連峰」,聳立在北海道富良野盆地的東緣,是標高 2000 公尺等級的活火山。東北起自オプタテシケ山,西南止於富良野岳,連綿長約 15 公里,為空知川與十勝川的源頭。主峰「十勝岳」海拔 2077 公尺,列名日本百名山之一。北側的火山口仍有旺盛的噴煙活動,1988 年大噴發之後,曾有段時間限制入山。目前火山活動稍微緩和,降低到 Level 1 的警戒,但登山時仍要提高警覺,注意任何火山活動的徵兆。也由於仍在密集的噴煙中,山頂上半部幾乎是寸草不生的獨特景象,擁有非常遼闊的視野。而南部的山岳火山活動停止已久,標高 1944 公尺的「富良野岳」,綠意深濃百花繚亂,生長著各色各樣的高山植物,是花之百名山之一。兩山中途的「上ホロカメットク山」,高聳的岩壁在冬季積雪時,是北海道著名的雪攀路線。北側的「美瑛岳」和「オプタテシケ山」,火山地形被冰雪雕蝕,呈現獨特的山形,造訪的山友也是絡繹不絕。山麓沿線多溫泉,白金、吹上、十勝岳溫泉等,皆是著名的溫泉勝地。平緩易近的地形,變化多端的景觀,以及下山泡湯的樂趣,吸引大量山友來訪。

火山煙塵中的十勝岳

June 29, 2017

北海道山旅,第二章:表大雪(三)

連接表大雪與十勝連峰,位於トムラウシ山到オプタテシケ山之間的山域,是相當少人行走的路段,有時走上一整天都遇不到其他山友。道路雖然漫長,但坡度相當平緩,大致在 1500 公尺台地,上下起伏地前進。由於來訪的山友稀少,山徑帶著原始的風貌,三川台以後的ユウトムラウシ花園,池塘閃耀著夏山的花海,棕熊在原野上覓食,可說是保存著北海道最原始的風光。然而也由於地處荒涼的深山,步道的整備不如大雪山其他地區,雖然山路上擋路的樹枝偶有修剪,但仍須仔細研判地圖與地形,以免迷路。長大的山路中途也缺乏撤退路線,三川台下俵真布的道路,出口的林道也已損毀。因此獨自面對原始山林時,更需要經驗和體力。這段路另一個令人疑惑的地方,在於昭文社地圖的路線時間要走九小時二十分鐘,但山と渓谷社卻只需要五個半小時,相差甚遠,不知道該信任誰。我的腳程大約介於兩者之間,因此當初計畫,如果四點從南沼出發,十二點以後才走到双子池,就不能再往前推進,於双子池多住一晚。從双子池爬上十勝連峰的第一個山頭オプタテシケ山,則是另一個難關,高低落差六百公尺的陡上,底部還要攀登一段長大的雪溪,在缺少前人開路的狀況下,需要十爪以上的冰爪才安全。由於去年北海道降雪量相當多,考量到雪溪的長度可能更廣,於是背包裡準備了十二爪冰爪備用。

即使準備充分,不幸的是天氣卻不肯配合。氣象預報今日早上是雨天,昨天還想說那就縮短路程只走到双子池,有一整天的時間可以慢慢找路。但半夜兩點醒來,帳篷外頭卻飄著傾斜的細雨,放在帳篷外的拖鞋都全濕了。濃霧籠罩營地,連十公尺外別人的帳篷都看不清楚。這種天氣狀況下,沒有信心可以順利獨自找路走到双子池。又想到雨天在高大的岳樺枝幹內濕漉漉的鑽行,還要在霧中白茫茫的雪溪上尋找正確的道路,就覺得心情沮喪。想到即使走到双子池,還得在雨中搭好帳篷。更別提沒有風景可欣賞,心裡不經吶喊著不如撤退吧!

在帳篷裡翻來覆去,聽著外頭的風聲,內心不斷在撤退和繼續前進兩個念頭間擺盪而難以成眠。打開地圖研究,最短的撤退路線往トムラウシ温泉下山,地圖上寫著登山口一天有兩趟巴士,還有「東大雪莊」可以泡湯。吃了兩天的乾燥飯,嘴裡都快淡出鳥來,想到如果下山就可以吃大餐,還可以洗個乾淨清爽。此時撤退的方案立刻取得勝利。再想到酒足飯飽後,搭乘巴士回到「新得町」,晚上說不定還有機會回到富良野,明天還能再爬十勝岳呢。於是不再猶豫,立刻決定今天下山。

トムラウシ温泉

June 28, 2017

北海道山旅,第二章:表大雪(二)

「トムラウシ山」,位於北海道道北的上川地區和道東的十勝地區的交界,海拔 2141 公尺,屬於表大雪山域的南端,山頂設置一等三角點。山名由來眾說紛紜,最可能的說法是得名於發源此山的河流トムラウシ川。在原住民 Ainu 族語中,Tonra 是一種水草的名稱,ushi 表示很多的意思,意即此河流盛產稱為 Tonra 的水草。國土地理院將山名轉寫為漢字,三角點因此命名為「富良牛」,所以也有人稱此山為富良牛山。トムラウシ山是一座不再活動的火山,山頂呈堂皇的王冠形狀,突出於四周平坦的高原,不論從各個角度,都很容易辨識出它莊嚴超俗的外型,因此被深田久弥先生選入日本百名山。

從五色岳眺望トムラウシ山

June 27, 2017

北海道山旅,第二章:表大雪(一)

「深田久弥」先生所選入百名山的大雪山,是指表大雪北部,以旭岳為主的火山群。旭岳是大雪山系,以及北海道的最高峰。為一座活火山,山頂西側的地獄谷,仍有旺盛的噴氣活動。旭岳東邊,舊火山口「御鉢平」的邊緣,環繞著許多超越兩千公尺的山岳。這群火山,原住民 Ainu 族稱之為「ヌタクカムウシュペ」,也就是深田先生所選擇的「大雪山」。

於忠別岳眺望大雪山(ヌタクカムウシュペ)

北海道山旅,第二章:表大雪(零)

位於北海道正中的大雪山系,是一座規模宏偉的火山群,被指定為大雪山国立公園,面積廣達二十二萬公頃,與神奈川縣相當。兩千公尺級的高山林立,可說是北海道的屋頂。由於緯度較高,山岳環境、氣候與植被的特徵,與本州三千公尺級的高山相當。這遼闊的大雪山系,南北長達六十三公里,東西廣達五十九公里,是以日本人美名為「富士山に登って山岳の高さを語れ、大雪山に登って山岳の大きさを語れ」(不登富士山,不知山之高,不登大雪山,不知山之廣)。大雪山系又可分成四大山域,層雲峽以北稱為「北大雪」,層雲峽以南,到達トムラウシ山一帶,稱為「表大雪」。東部的石狩連峰,稱為「東大雪」以及西南部的「十勝連峰」。

日本百名山的作者,深田久弥先生,在龐大的大雪山系之中,挑選出三座百名山,分別是「大雪山」、「トムラウシ山」和「十勝岳」。他說指涉的大雪山,並不是整座大雪山系,而是指表大雪北部,以火山口「御鉢平」為中心,由海拔 2290 公尺的「旭岳」領頭,四周連綿的的火山群。包含「北鎮」、「白雲」、「凌雲」、「比布」、「愛別」,都是超越兩千公尺的高山,可說是北海道的屋頂。

以火山口御鉢平為中心,表大雪北部的火山群,圖片取自 Wikipedia
Taisetsu Volcano Group Relief Map (B), SRTM-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