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 Olympus 漸漸的把重心轉移到無反光鏡系統,原先的 4/3 系列只剩下一款高級的型號,入手 E-PL1 一年多來,也理解小感光元件去掉反光鏡後輕便的優勢。但是偶爾拿起 E-510,還是欣羨於真正的單眼相機,那種真實反應人眼的光學觀景窗,與迅速確實的相位差對焦系統,即使 E-510 是多年前已經停產的型號,比起所謂無反光鏡的相機,攝影的快感仍是 E-PL1 難以比擬的。
自從為了輕量化登山裝備,將相機換成 XZ-1,隨手從口袋取出的方便性,和稱職的光學表現,都能勝任登山的攝影紀錄。尤其是它的大光圈與超微距,最適合光線幽暗的中級山叢林了。但是講到一般旅遊,還是得依靠 E-PL1,畢竟從等效 18mm 到 300mm 的可換鏡頭優勢,與較大感光元件帶來的細膩畫質與立體感,還是小 DC 所比不上的。只是比起同一陣營的 Panasonic G 系列,對焦速度仍是 Olympus 的一大罩門,即使數度更新軔體,加上推出 MSC 技術加持的鏡頭,對焦的速度仍只是差強人意,有時真恨不得兩家合併,以期截長補短。
如果第一代的新產品,石破天驚的讓人一新耳目,但總是有些創新之餘難免的小缺陷,這就有待第二代產品來補正,建立口碑。在兩代研發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推出的第三代產品,是更加成熟且穩定的打開市場。軟體如 Windows 作業系統,硬體如 iPhone,都一再見證這個新產品的發展歷程。所以當年初開始,謠言紛傳之際,喜愛 Olympus 相機的朋友,莫不猜測第三代的 E-Pen 會有哪些重大更新,其中言傳 Olympus 將推出自行研發的感光元件,讓粉絲們紛紛猜測,有人說或許是 Olympus 決定採用三層感光系統?還是決定要跳脫小片幅的局限?當謎底揭曉,大家都猜錯了,新的感光元件是針對對焦性能重新設計的。這一步棋下的十分正確,片幅已經打下良好的基礎,不可能輕易更動,畫質在多年來的改進,已經將這片 12M 畫素的 CMOS 搾得乾乾淨淨,而 E-Pen 最令人頭痛的對焦系統,才是當前最必須改善的方向。
在片幅侷限難以突破的之下,Olympus 利用日新月異的電子技術,使用更新率提高一倍的 CMOS,配合速度更快的處理器,打造出號稱對焦速度當今第一的 E-P3,而且利用同樣的對焦系統,同時推出 E-PL3,和入門級的 E-PM1,可見 O 家對新系統的信心不小。雖然很滿意 E-PL1 的表現,即使在 E-PL2 電子性能有大幅度的進步之下,仍然沒有換機的欲念。但是出國旅遊時,時常必須在 9-18 與 14-150 之間頻頻換鏡頭,甚至不小心讓 9-18 摔傷了,讓我興起若攜帶兩機兩鏡,不就可以解決換鏡頭的不便?而 E-Pen 系列的輕巧,即使攜帶兩個機身,也不致於增加太多負擔。剛好在 E-P3 推出之際來到日本旅遊,在相機店裡把玩了 E-P3 之後,卻發現這不是我想要的相機。固然迅速的對焦系統讓人眼睛一亮,觸控螢幕卻只有點選對焦的陽春功能,細小的按鈕與轉輪雖然很多,但密集塞在背板卻常常不容易操作。最令人詬病的是它龐大的身軀,和沈甸甸的重量。反而旁邊展示的 E-PL3 工程樣機,更加吸引目光,在沒有安裝鏡頭的情況下,正面的面積居然和 XZ-1 相當,若要體積更小,還有 E-PM1 可以選擇,但是後者的實體按鈕實在太少,操控性不佳。所以在眾人紛紛選擇 E-P3 的情況下,我反而偏愛較為中庸的 E-PL3。
與 XZ-1 比較
落落長的開場白講了半天,其實要說,本來已經鎖定它,要來犒賞自己當生日禮物,但生日還沒到,敗家的癮頭就已經忍不住啦,於是在上週六,大老遠跑到以美女店員著稱的相機店,把它給抱回家了。
這次 Olympus 推出紅、銀、白、黑四種顏色,本來想買黑色款,但因為店裡黑色只有雙鏡組,還要從分公司調貨,加上銀色看起來質感很好,就挑選銀色了。相機的材質,正面應該是金屬,背面則是塑膠加上銀漆。金屬面板有拉髮絲紋,塑膠的部份雖是霧面但帶有亮光薄層。雖然 E-P3 全金屬的機身感覺更加高級,但 E-PL3 的造型感覺也是相當沈穩。附贈的原廠手腕帶雖然漂亮,卻有點巨大,放入相機袋後,手腕帶還有點塞不進去,裝上去沒兩天就拆下來供著了。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沒有內建閃光燈,隨機附贈一枚小閃燈,裝上閃燈後體積變大許多,且閃燈位置不夠高,用 kit 鏡的 14mm 端拍照,明顯有鏡頭的陰影。
雖說機身的體積已經縮小到 XZ-1 的程度,但是鏡頭本身卻無法更加迷你化,裝上 kit 鏡後,體積的搭配有點滑稽,放在桌面上甚至無法站穩,會往鏡頭傾斜。所以我又加購了 Panasonic 的 14mm 餅乾鏡。這顆餅乾鏡實在非常可愛,裝上 E-PL3 十分搭配,出去試拍了一天,這種體積與重量,令人十分滿意,焦段帶點小廣角,拍風景還蠻適合,拍人也不怕廣角的誇張變形,自拍還可帶點風景,不必特意轉半身拉長手臂就可以自拍,真是非常方便,難怪 Panasonic 的 GF2~GF3 要拿它來當 Kit 鏡,只可惜 Panasonic 的鏡頭裝上 Olympus 的機身,卻沒有修正色散的參數,發色沒有 O 家鏡頭的濃郁,且紫邊效應十分明顯,要盡量避免高亮度對比的場景。E-PL3 雖然沒有把手,但只要不轉接大型鏡頭,原生的 m4/3 鏡頭重量與體積適中,還是可以輕鬆的單手拿起來拍照。尤其是裝上 14mm 餅乾鏡,握持的手感不會突兀難過。
再來看看背面的按鍵配製。
與前一代最大的不同,在於裝置了一片 46 萬畫素,16:9 的三吋螢幕。雖然相較於主流的 92 萬畫素仍頗為遜色,但比起 E-PL1 的 23 萬畫素,已經進步不少,至少 Menu 的字型精細了許多。可喜的是這片螢幕還能翻轉,可以上掀 90 度,下轉 45 度,雖然無法完全翻轉,但高低角度拍攝仍有相當的助益,即使裝上 VF-2 可以幫助困難角度的攝影,但當必須彎腰蹲低或是高舉相機的時候,翻轉螢幕仍是比較方便。16:9 的寬螢幕,雖然有助於放大檢視對焦情況,但是當取景的比例選擇 4:3 的時候,兩邊卻有使用不到的黑邊。除了浪費畫素之外,為了裝下過寬的螢幕,導致右手邊的按鍵與轉輪的空間被壓縮,以至於使用上相當不順手。轉輪的左側卡到螢幕,因此無法很順利的滾動,甚至必須用指甲慢慢摳轉。按鈕太過小顆,使用時常常誤觸中央的轉盤,這都需要時間來適應操作的手感。上排還有五個按鈕,只是裝在往裡傾斜的背板上,手指必須越過突起的螢幕才能按到按鈕,增加了操作的難度。
至於廠商標榜的世界上最快的對焦系統,使用上因為無從比較,無法求證是否廣告不實,但比起 E-PL1,這種進步是相當明顯的。增進的處理器,對於需要大量運算的對比式對焦,速度上的確有長足的進步。除了更加快速,甚至可以做到針對眼睛來對焦,更有利於拿來拍好動的小孩或寵物。網路流傳某位前輩在黑暗的房間裡測試對焦性能的影片,自己也嘗試在黑暗的房間,只用窗外的路燈來對焦,只能說這麼嚴苛的環境,即使有對焦輔助燈的幫忙,鏡頭依舊狂拉風箱,並沒有網路影片這麼神奇。但如果是打開一盞檯燈的亮度,對焦上就不曾發生困擾了。對焦點的數量也大幅增加到 35 個,但我習慣中央點對焦,多出的對焦點對我來說並不算加分。
E-PL3 還有一些值得一提的特殊功能,首先是它有兩倍數位變焦的功能,這是使用差值補點的方式來達到數位變焦,畫素並不會縮減。曾經拿來拍攝畫面不算複雜的場景,補點的技術還算巧妙,畫質沒有明顯的減損。因此我把錄影的按鈕,自訂為兩倍數位變焦的開關,這樣攜帶 14-150mm 的鏡頭,就可以達到等效 28-600mm 的變焦能力了。只是開啓數位變焦時,螢幕並不會特別顯示,我認為應該要增加警示,告知使用者目前數位變焦的開啓與否。另外 E-PL3 的白平衡能力也有顯著的進步,拿 E-PL1 來對比,在省電燈泡為照明的環境下,E-PL1 的自動白平衡的拍攝結果往往會偏黃,但 E-PL3 的色偏就必較輕微。除此之外,E-PL3 還能進一步把「保持暖色調」的白平衡模式關掉,改善令人詬病的偏紅現象。其他進步的小地方,還有收音麥克風,從第一代的單音,進步到第三代的立體聲,錄影也進步到 Full HD 模式,壓縮格式也改進到 AVCHD。只是關於錄影方面,仍有一個重大瑕疵,在於 Olympus 採用數位式防手振模式。這種模式是將拍攝時使用的感光範圍縮小,利用感應器偵測相機震動的方向,調整感光的範圍。所以在開啓防手振的時候,拍攝的視野會比拍靜態的範圍還要小一些,且當相機快速移動的時候,果凍效應十分顯著。看來 Panasonic 將防手振做在鏡頭上,才是解決攝影晃動的正途。
還有一些小功能,像是藝術濾鏡的處理速度,藝術濾鏡的包圍模式等等,看得出處理器進步下,相機的電子性能跟著大幅改善。此外,改用小型的快門簾,讓連拍速度可以增加到 5 fps,也是值得讚美。預覽像片的方式,又把好用的日曆模式加回來,真是令人開心。
有些人買東西,總是講究 CP 值,最好是便宜的價格,又有各式各樣的功能。Olympus 的產品,總是 CP 值最低的,但誠如朋友所言,買東西首重在爽度,買的開心,用的才會開心!以後出門帶著兩台輕便相機,不用在煩惱換鏡頭錯失畫面,真是太方便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