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20, 2012

遊「石空古道」順登「石空山」

石空舊聚落位於宜蘭縣頭城鎮外澳里的山區,根據台灣地名辭書所述,因為溪水侵蝕山壁,形成許多山洞,因而得名。因山洪為患,屋舍多以沖毀,居民也遷居下山,只剩下斷垣殘壁,以及一條早年通往山下的聯外道路,石空古道。聚落有座接天廟,祭祀玄天上帝,相傳是道光年間由中國武當山迎來的金身。但由於山上居民多已經離散,所以廟方另於山下購地興建廟宇,稱為接天宮。

石空古道起自外澳接天宮,終於石空舊聚落,沿溪水而行,總長 2.6 公里。石空山,海拔 515 公尺,以山腰的石空聚落而名,也稱為石坑山。其上有土地調查局圖根點,屬於雪山尾稜旁的山頭。

三年前攀登鶯子嶺山的時候,經過通往石空山的岔路,也是那時得知此山。今年三月登頂叢雲山時,往南眺望鶯子嶺山,石空山有如小跟班依附在旁,但叢雲山與鶯子嶺山之間,稜線芒草掩徑,不知有無道路相連。後來有一次開車行經濱海公路,經過外澳伯朗咖啡館時,發現對面停車場旁邊,有個指標指示通往石空古道。一時好奇,上網查詢資料,發現多年前小李前輩曾經利用古道攀登石空山。接著又查到許多資料,說明接天廟將石空山到鶯子嶺山之間,一座無基點的山頭取名為「太和山」,目為聖山,並整修原先接天廟通往雪山稜線的登山道為「太和山步道」。而石空山的登山口,就位於步道中途。因此計畫從外澳接天宮啟行,先遊歷石空古道,抵達接天廟後,利用太和山步道攀登石空山。

行程紀錄:

  • 日期:2012 年 5 月 20 日星期日
  • 天氣:陰時多雲偶雨
  • 人員:庸人一名
  • 嚮導:Tony 前輩詳實的行程紀錄和 GPS
  • 交通工具:小轎車、雙腿

連日來的梅雨終於在週末有了緩和的跡象,週日早上下班後,甚至有微弱的陽光從濃雲後透出來,於是趕緊打了個包袱,上車出發。以為古道應該不難走,所以只穿了短袖長褲和傳統登山鞋,護膝綁腿登山杖都沒帶。十一點半從羅東出發,走高速公路下頭城交流道,轉濱海公路抵達外澳,迴轉將車子停在伯朗咖啡館對面,接天宮牌樓旁的免費公共停車場。

從停車場往北走,經過左手邊的萬善祠後,過一個小鐵橋來到接天宮的牌樓,左轉走車行地下道經過鐵軌下方,接著右轉沿著鐵路的圍牆繼續往前進,左邊依序出現歐風民宿、金碧輝煌的接天宮和相對比較樸素的理安宮。兩宮之間有步道的簡圖立牌。
接天宮
步道簡圖

沿著鐵道圍牆邊前進,圍牆結束後走在菜園旁邊,棚架上菜豆已經結實纍纍。走到接近外澳火車站附近時,擋土牆上出現一道縫隙,有指標說明此為古道登山口。搭火車前來的山友,可從後站走木板階梯爬上登山口,不必出站從接天宮過來。
登山口

爬上擋土牆的後方開始登山,先穿過果實正在茁壯的柚子園,接著開始有點坡度的攀爬,左側山壁掛滿了引水塑膠管,半途中靠海的一側出現良好展望,龜山島近在咫尺,下望烏石港,許多好手正在衝浪。
登山道
展望

繼續爬坡進入雜木林裡,不久右手邊接過一條岔路,有指標說明通往外澳火車站。爬升告一段落後,左邊有塊石碑,說明此處為榕嶺,本來有株大樹公,但因造林伐除了。碑後有路,接到飛行傘訓練場。
榕嶺

續行步道平坦,左邊為潺潺小溪,下過雨步道處處積水,蝴蝶與豆娘四處飛舞,沒想到離人煙這麼近的地方,也有這麼天然的後花園。

山路隨著溪水右轉,路右空地出現一座土地公廟。目前的廟身是外澳火車站站長還願重修的,原先的版本由三塊石頭構成,位於新廟的右方。榕嶺土地公住在依山傍水的好所在,真令人欣羨。
榕嶺土地公

穿越廟前的小水渠後走一小段路,來到主流再度踏石過溪,因為溪水上漲且石面濕滑,費了一番手腳才橫渡溪水。之後走在小溪左岸,沿溪旁石岸往上遊走,一小段路後,走岩石斜坡離開岸邊。
過溪

接著溪水形成一段小瀑布,下方瀑潭深邃,稱為青潭。
青潭

離開青潭不久,不久路右樹幹上有藍天指標,說明左轉過溪後有保線路通往石空產業道路,可順登火燒寮山。指標不太明顯,對岸竹林隱約有路條標示,走的快的話很容易錯過。再行右後方有寬大岔路,可能是保線路的另一端。山路緩上,來到一處休憩地,稱為店子地,路右山腰平台上有座小涼亭。亭柱為筆筒樹的樹幹支撐,屋頂舖設稻草,相當特別。
店子地

接下來古道變陡,舊時舖設的石階已經些微破損,陡上一段路後豁然開朗,離開樹林與溪水,四周一片桂竹林環繞。
舊石階

快步向前,來到五叉路口,細數卻只有四叉,回頭為古道折返,左方通往產業道路,直行可達黃金嶺土地公廟,古道應為右方岔路。路旁石碑說明條條道路都通往石空,見直行路條較多,故取之。
五叉路

小段黃土路後,路左來到黃金嶺土地公廟。起自日治大正年間,造型古樸的石板小廟,後人加蓋天棚與金爐。走左前方石階,接回石空產業道路。
黃金嶺土地公

產業道路已經由信徒出資舖設水泥,對面山腰樹林間露出接天廟的屋頂。一路下行後,產道右轉通往接天廟,轉彎處有涵管橋跨越梗枋溪,對岸河階地上一間無人土角厝。橋前有塊指標板,說明石空聚落的由來。
涵管橋

此時天降甘霖,取出雨傘遮蔽,已知沿著水泥產道可達接天廟,但涵管橋對岸不知通往何處,見路條眾多,決定過橋一探究竟。過橋後山徑變窄,一路爬升,兩旁植物密集,露水沾溼褲腳。山路折向南行,小段爬坡後右邊樹林出現空隙,右轉發現另一塊石碑,註明此為石空舊聚落。四下為一片叢林,不見有屋宇遺跡,繼續往前近,穿越雜木林發現舊屋門跡。此地地勢崎嶇,想必是當年山洪夾帶土石填平山坳,難以清理,是以居民遷居下山了。
石空舊聚落

緬懷歷史一番後,穿越門廊,門後另有山徑,小段爬坡後,接到寬敞的步道。有指標說此為太和山步道。箭頭右轉回接天廟,左轉上太和山。取左續行幾公尺,又有指標右轉離開步道,上切稜線。取右行於竹林間,小段稜線路後,再度接回太和山步道。
太和山步道

太和山步道十分寬敞好行,上頭竹影遮雨蔽日,下方無雜草攔路,一路有黃色指標引路。離開竹林後進入以相思樹為主的雜木林,越爬越高漸漸出現柳杉。忽然路右地面有個水泥柱,頂端有租字,兩旁字跡已經斑駁難辨。
租字水泥柱

過水泥柱不久後,山路漸平緩,路右稀疏的桂竹叢中,出現一條岔路,指標說明往石空山約再 20 分鐘。取右溼滑土路而行,漸漸進入芒草叢中,還好似乎前一陣子有人砍過道路,滿地芒草桿子,偶有空隙可以下望海濱,但霧大無緣展望。靠近山頂時岔路漸多,應是前輩分頭尋找基石砍伐出來的路徑,取直前行來到石空山的基點。此處海拔 515 公尺,有土地調查局圖根點一枚,山頂腹地不廣,四下芒草雜木阻圍無展望,僅西面隱約可見到鶯子嶺山尖銳的山頭。
石空山

雖然雨止但草地浸滿露水,無法坐地休息,就從基石正前方下山,走一小段後越來越溼滑,跌了幾跤後路跡消失,研究了一下地圖發現錯走到了下溪的路徑,連忙爬回基點,發現正統往象寮古道的岔路,位於太和山步道過來的角度的正前方,接回正路後小心下坡,芒草地前方出現絕佳展望,從正西的鶯子嶺山到北方叢雲山,一覽無遺。
展望點向西
向北

接著進入雜木林裡陡下,接近古道時路陡有拉繩輔助,接回古道後,兩腳已經溼透了,就將兩截褲拆掉變成短褲。古道左轉上稜線可通坪溪古道,取右轉下山。象寮古道不若石空古道來的清爽,兩旁植物茂密侵蝕路跡,偶有荊棘攔路,兩旁樹上猿猴叫囂,證明古道久無人行。或許是因為石空古道可通接天廟,所以還有信眾行走的緣故吧。沒多久離開雜木林進入桂竹林,陡下小段路後出現左右兩條岔路。
象寮古道

取左應是古道正途,但因為接天廟相傳起至清道光年間,想去瞻仰一番,故取右往接天廟方向而行。下坡之後來到一處平台,旁邊一幢廢棄民宅,由泥土夯成牆壁,上覆稻草為屋頂,年久失修牆壁處處破洞,屋頂也只剩下一半了。
廢棄民宅

離開廢棄民宅後,道路轉成土石產業道路,幾個轉彎上下後,右邊又出現岔路,為了回到接天廟,決定取右而行,此路盡頭為一民宅,山路在民宅門口左邊。與主人寒喧幾句後爬上山路,過了一處小鐵板橋,繼續爬坡穿過稜線,接著下行,終於看到了接天廟的屋頂,走到廟前正面,發現接天廟金碧輝煌,與 Tony 前輩的照片相比,舊版顯得十分樸素,看來台灣人喜歡幫神明蓋新家,道光年間的芒草屋小廟,已經毫無痕跡了,心中不覺有點失落。廟右岔路為古道正途,可通往石空舊聚落。取廟前水泥路回程。
金頂接天廟

水泥產道走一小段後,接回涵管橋前來時路,續行古道下山。經過保線路岔往火燒寮山時,心念一動想去一探究竟,但天色漸晚還是留待下次吧。從榕嶺下山,回到鐵支路時,三兩老農提著黃瓜回家,打聲招呼後,回到遊人如織的停車場取車。
俯瞰烏石港

石空古道沿溪水而行,有樹林蔽日,是夏日消暑的好所在。全程路程不長,今天一路玩耍慢行,還加碼了石空山,也只花了不到五個小時,下回可串聯其他古道,再來遊歷。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