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h 03, 2011

初春之砂卡礑三雄:行前

千萬年前,海底的石灰岩經過高溫高壓的變質後,形成堅硬的大理石,在板塊的擠壓下,逐步隆起於海面,再經過無數年立霧溪溪水的雕刻,形成全球馳名的太魯閣峽谷。立霧溪的支流砂卡礑溪,發源於二子山與曉星山之間,向南切穿峽谷,注入立霧溪中。由於大理石堅硬的質地,讓峽谷不易崩塌,形成兩岸距離不到幾十公尺,高度卻都是兩千公尺以上的高山的奇特景象。其中砂卡礑溪左岸的清水大山、千里眼山與立霧山合稱砂卡礑三雄,山勢陡峭,由海上觀之,斷崖從短短四、五公里的水平距離,由兩千多公尺的高度一瀉而下,垂直插入海裡,壯觀的地形使得清水斷崖被尊為台灣八景之一。由千里眼山稜線眺望清水大山的姿容:

清水大山屬於中央山脈,是南湖大山往東南延伸的支脈,標高海拔 2408 公尺,一等三角點。山頂展望達三百六十度。千里眼山又名石硿山,位於清水大山稜線之南,標高海拔 1624 公尺,有三等三角點第 4290 號,山頂雖密林無展望,但近山頭的岩稜上視野十分良好,幾乎可以一躍而下太平洋。立霧山又名崇德山,在千里眼山之南,標高海拔 1274 公尺,有二等三角點第 1221 號,列名體委會制定的台灣小百岳之一,山頂密林無展望。

清水山區位於雲霧帶,豐沛的雨量與複雜的地形孕育了無數以清水為名的台灣特有種植物,如清水圓柏、清水小蘗、清水馬蘭、清水女貞、清水石楠、清水金絲桃等。當然螞蟥也是惡名昭彰的猖狂。

砂卡礑三雄由北向南依序垂降,山腹溪谷間有大禮、大同兩個太魯閣族部落。大禮部落海拔 915 公尺,太魯閣人舊稱「Xoxos」,意思是蛇聲或多蛇之地,分為上、下兩部落。大同部落又稱砂卡礑部落,太魯閣人稱為「Skadang」,意思是「臼齒」。位於砂卡礑溪中游左岸上方之平台,海拔高度為 1128 公尺,目前兩部落只剩餘十來戶人家,以務農為業。 立霧山的登山口位於大禮大同部落之間的砂卡礑林道支線的產業道路旁,傳統路徑一路向東陡上泥土路而至,或可循產道終點的最後農家旁,沿泥土路上北稜,後往南登頂。千里眼山的登山口位於大同部落最裡面的民宅,Sapah Maci 的後方,循泥土獵徑往東,上稜之後往北登頂而至。清水大山的登山口位於廢棄的砂卡礑林道,從大同部落到達登山口,林道的路況越來越差,沿途有兩個營地,第一水源區的營地較為寬闊,水源也比較穩定。接下來往第二水源區的林道崩塌處處,重裝下較為危險,營地相對較小且水源較不穩定。

是以攀登清水大山大多安排三天的行程。第一天先抵達大同部落,或繼續推進的第一水源營地,第二天單攻清水大山而歸,第三天復歸。或可在第一天的行程加入立霧山,第三天加入千里眼山。不論單攻清水大山或是連走三山,都是路長崎嶇難行,不過兩部落組成「同禮部落自然生態自治協進會」,提供民宿包吃包住,所以也可以兩夜都住在民宿裡,如此便可輕裝來回。

致於抵達大同大禮部落的同禮步道共有三條,其一位於蘇花公路錦文橋附近,沿台電水力發電廠的取水線路而上,抵達步道頂端的雨量計,再接林道抵達同、禮部落。其二位於太管處停車場公廁旁的得卡倫步道入口,沿流籠索道而上,攀爬石瀑區陡上至流籠站後,續行接到前面提到的台電水管路上來的步道。其三之入口位於砂卡礑步道末端的三間屋,一路之字陡上,有岔路分抵大同、大禮部落。第一條步道坡度較緩,第二條路況最差,第三條最陡也最短,一般若不爬立霧山,建議走第三條步道,一來可以欣賞砂卡礑溪谷的美麗風光,二來上升雖陡但也較短,痛苦時間也較短。太管處提供的簡單示意圖如下:

每次到花蓮遊玩,途經清水斷崖時,眼見那懸崖峭壁,上連天下通海,雲霧縹緲間總讓人驚歎。一次在花蓮搭船賞鯨,從海上觀之,斷崖如一堵高牆從海底拔起,矗立在東北角海邊,非常引人注目。後來得知斷崖頂端的那潔白發亮的山頭稱為清水大山,就讓我時時想要親臨照訪。去年和 L、K 君夫婦同遊錐麓古道時,我將這個念頭告訴他們,行動派的他們於是很快的就將登山計畫排定妥當,另外約集了 W 君同遊。剛好另一位山友 T 君也有興趣,他找了四位同事加入我們的行列,組成總共九人的團隊,準備利用二月底的連續假期,以三天的時間來走清水大山。T 君與同事來自彰化,他們前一晚搭火車到新城宿民宿,第一天再搭計程車到太管處,有三位只走大同大禮步道,另兩位與我們在大同部落會合。LKW 三位週五晚間從台北南下,到太管處宿營,因為他們都去過立霧山,就決定走砂卡礑步道。我從羅東南下,到太管處與他們會合,因為想要收集三雄,就決定走第二條步道,提前出發先上砂卡礑林道,登立霧山後再到大同部落與大家會合。出發前氣象預報這個連續假期將都是好天氣,想到天時地利人和兼具,真是令人興奮不已。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