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買個東西慶祝自己換新工作滿三年,卻覺得單價有點高,後來把心一狠,還是給他刷下去了。
外盒:
漂亮的蒙皮,看似相機的把手,沒錯,我又買新相機了。
當然還是習慣的 micro 4/3 系統啦!
好多轉盤唷,很專業的感覺:
為了復古故意留下來的軍艦部,看到這裡應該就知道是哪一台了吧:
想買個東西慶祝自己換新工作滿三年,卻覺得單價有點高,後來把心一狠,還是給他刷下去了。
外盒:
漂亮的蒙皮,看似相機的把手,沒錯,我又買新相機了。
當然還是習慣的 micro 4/3 系統啦!
好多轉盤唷,很專業的感覺:
為了復古故意留下來的軍艦部,看到這裡應該就知道是哪一台了吧:
雖然可以少走將近九公里的林道,但是一天內要爬上畢祿山加上縱走到羊頭山再下山,想起來仍是令人頭皮發麻,更何況還要重裝。所以此行儘量將裝備輕量化,食物也帶的很精簡。參考上河地圖的時間,預估今天大約需要行走 12 小時,營地的山友也告誡我最好在中午以前抵達羊頭山,所以預定早上四點半出發。
行程紀錄:
畢祿山位於南投縣與花蓮縣的交界,海拔 3371 公尺,其上有三等三角點第 6368 號,屬於中央山脈北二段。畢祿山因山脊瘦長削立,故列名百岳的「八瘦」之一,山頂展望絕佳。羊頭山位於花蓮縣,海拔 3035 公尺,擁有三等三角點第 6354 號,屬於中央山脈北二段往東延伸的支棱上,亦是八瘦之一,展望也是絕佳。從畢祿山山脊南緣向東連結羊頭山,這條稜線為高低起伏的岩稜,共有七座山頭,由西往東逐漸降低且由密而疏,在北台灣的百岳上,都可清楚辨識這條宛如鋸齒狀的特殊景觀,稱之為鋸齒連峰,其中主峰鋸山,海拔 3330 公尺,無基點。鋸齒連峰
D 君與我,去年十月就計畫到此遊歷,無奈遇到惡劣天候,只走了畢祿山就倉皇而歸,此後就時時找機會再來挑戰。然而上回攀登畢祿山時,從登山口直上 800 公尺而達稜線,這段陡坡實在是有夠累人,想到要重裝背水,更是令人畏懼。雖然有許多隊伍採用輕裝單攻的模式,一日內完成鋸齒連峰縱走,但是我既然沒有走過,路況不熟悉之下,萬一需要迫降,可是十分危險。加上一日走完勢必一路趕路,也沒有閒情雅致欣賞美景,還是決定重裝分成兩日完成較為妥當。
參考許多前輩的紀錄,兩日的行程大多宿營在稜線上,但稜線缺水,必須從登山口背上去,後來讀到桃園縣龍潭山岳協會的紀錄,他們宿營在畢祿山登山口營地,第二天再走鋸齒連峰。這種走法的好處是第一天不必太早到達大禹嶺,所以前一天還可以睡在家中,而第二天則只要攜帶行動水,減少飲水與食物的重量。原本計畫白天時間最長的六月就要來走,但是接連遇到超強梅雨及颱風,連續申請了三週的入山入園,直到上週才能成行。
行程紀錄:
石底觀音山,海拔 519 公尺,位於新北市石碇區,其上有土地調查局圖根點基石。山名得自山腰的石觀音洞,也是基隆河的源頭。攀登路徑有三,最短路徑由觀音禪寺出發,只要 25 分鐘就可登頂,也可從耳空龜山縱走而至,或由五坑登山口進入。
從石底觀音山縱走耳空龜山,接四分尾山到汐止大尖山,是條經典的縱走路線,沿途都是上下起伏的岩稜,是喜歡手腳並用的我計畫已久的口袋行程。雖然縱走路的兩端都有大眾交通工具,但若是開車前往,還要再搭火車回來取車,也是有點麻煩,因此計畫走到四分尾山後,從耳空龜產業道路走回五坑。入夏後這一週天氣無比良好,連午後雷陣雨都沒有,打算來此遊歷,無奈前一晚熬夜觀賞網球比賽,打完已經凌晨四點,睡醒也快要中午了。看到天氣這麼晴朗,決定還是依照計畫出發,印象中沿途有很多岔路可供撤退下山,即使走不完全程也沒關係。
行程紀錄:
三方向山海拔 620 公尺,位於宜蘭縣頭城鎮、新北市雙溪鄉、貢寮鄉的交界,其上有三等三角點 1126 號基石。三方向山位於雪山主稜上,往東經睏牛山、鹿窟尾山,抵達桃源谷,往西經橫山、三份二山連接叢雲山,另有北方稜線,構成雙溪與貢寮的鄉界。個人推測或許是三棱的交會而得名,而其本名為大溪山,據地方耆老而言,因翻越此山即可抵達大溪,故名。
攀登三方向山的最短路徑,登山口位於貢寮鄉內寮 127 號民宅旁,爬上稱為尪子嶺的鞍部後,再往西循稜即可登頂。也有隊伍採用縱走的方式,從兩端的桃源谷或雙泰產業道路縱走。新北市山岳協會則開發出北稜路線,也有從大溪川往北上稜抵達尪子嶺的途徑。三年前攀登隆隆山的時候,蒐集資料時讀到好樂迪登山隊提到三方向山,對於其展望的描述感到心生嚮往,可是根據經驗,這一帶的山丘地勢雖然不高,但若久無人行,芒草荊棘可是讓人寸步難行。所幸最近蒐集資料時,發覺去年四月份台灣山野樂活協會(TMLA),有類似的活動,他們從大溪里出發,搠大溪川攀登尪子嶺,後縱走稜線抵達草嶺古道,如果我從桃源谷大溪線下山,可以連結成一個 O 形路線。後來又查到北岳於去年十月,也有走過三方向山到大溪川的路線,因此研判此 O 形縱走的路況應該還不會太糟糕。
上週末原本計畫要用三天的時間,到山上好好的放鬆一番,但遇到了超強梅雨的襲擊,又有強烈颱風谷超接近,深怕中南部山區含水量飽和,容易發生坍方或土石流的危險,是以取消原本的高山行程。所幸梅雨鋒面沒有造成宜蘭的災情,颱風遠離帶來的下沈氣流,讓我們這幾天陽光普照,反正假都請好了,就拿來爬爬宜蘭一帶的口袋行程吧。
行程紀錄:
象寮古道與梗枋古道,位於宜蘭縣頭城鎮,從海濱翻越雪山山脈,連接坪溪古道,抵達新北市的烏山、灣潭一帶。根據外澳社區的官方說法,從前深山居民,經古道到頭城搶購年貨,大隊人馬熱鬧滾滾,是社區居民的共同記憶。
上個月蒐集石空古道的資料之時,從 Tony 前輩的網站得知這附近還有上述三條古道,攀登石空山時,下山時也曾行走一小段象寮古道,因此計劃找時間來走完整段象寮古道。
行程紀錄:
巴博庫魯山又稱為馬望來山,屬於雪山山脈,位於宜蘭縣、桃園縣與新北市交界,擁有一等三角點。雖然已經在兩年前攀登過,但那時假會,背了重裝又走才剛開發的南稜路線,登頂時水汽蒸騰,雲霧繚繞,白白浪費了一等三角點絕佳的展望,因此時時想要再來拜訪。
前幾天在登山補給站讀到了儒林一軍金牌隊巴棲松縱走的紀錄,自己雖然缺乏金牌隊的腳程,也沒辦法張羅到兩地接駁的車輛,但或許可以走到棲蘭池,就從林道捷徑下山折返,既可完成一等展望的夢想,也可照訪幽靜的湖泊美景,就決定利用這週末梅雨鋒面還沒抵達前,來一趟巴棲 O 形之旅。
行程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