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衝擊效應 (Crash) 以黑馬之姿,跌破眾人眼鏡地搶走了斷背山的奧斯卡,我在澳洲回來的飛機上,反覆看了兩次,還是悟不出它可以得獎的原因。多線交錯的劇情安排雖然頗有新鮮感,但是一眼就可以看穿的伏筆,與扁平化的人物個性一再的出現在每個角色身上,加上已經拍到爛掉的種族衝突,讓它成為一部被嚴重高估的電影。逛唱片行時,信手拿到一片 DVD,側標寫著比衝擊效應更加精彩的多線架構,一時好奇,就拿來消磨週末時光。
中文翻譯為【天堂邊緣】,是從英文翻譯 "The Edge of Heaven" 而來,但是德文原名的正確翻譯應該是 From the other side,顧名思義,這是部探討定型的模式下,從另一個方向思考其他可能性的課題。故事圍繞在三對親子之間,互相交錯的人生激盪出來的火花。劇情的走向並不複雜,三段式的架構,甚至開頭都有標題提示故事的進行。電影野心很大的涵蓋了德國土耳其移民的社經地位、土耳其進入歐盟的政治話題、庫得族人在土耳其的困境,甚至宗教、性別議題都有所觸及。但是都不至於掩蓋了創作者最終的意圖:體諒與寬恕。
--- Spoiler ---
這六個角色都有非常深刻的個性刻畫,Ali 是個土耳其裔德國人,退休後靠著年金過活,但卻是吃喝嫖賭樣樣都來,盡情享受人生最後的旅程。他包養了一個妓女 Yeter,卻又懷疑她移情別戀,酒醉後將之失手打死,出獄後,得不到兒子的諒解,孤單的回到黑海邊的故鄉釣魚。
Nejat 是 Ali 的兒子,從小就被單親爸爸撫養長大,當上大學的德語教授,個性和父親相反,觀念保守地從上課時引用歌德反對革命的言論就可看出。為了補償父親的過失,到伊斯坦堡承接了一間德語書店,尋找 Yeter 的孤女。這是很容易演的很單調的角色,但是 Baki Davrak 演技真棒,雜貨店老闆無心的提到廣播裡流行歌手像他一樣年輕卻就得癌症而死,他很自然的心裡一悸,和回憶宰牲節時認清父愛時的心情。這些困難的內心戲演的很傳神。
Yeter 是從土耳其到布來梅的性工作者,他是七個小孩子的老么,從她的名字 "夠了" 就知道從小不受關愛。她為了資助女兒上大學讀書,含辛茹苦到德國工作,卻屢屢遭到其他土耳其移民的恐嚇,為了更安定的生活,接受了 Ali 的包養,但是仍然擁有強烈的自尊,被 Ali 的羞辱時,就毅然棄飯票而去。
Ayter 是 Yeter 的女兒,本來在伊斯坦堡攻讀社會學,卻因加入庫得族激進組織而遭通緝,逃到德國找尋母親。Ayter 雖然出生低微,卻仍然心高氣傲,不願意在土耳其餐廳當非法勞工,就毅然流浪街頭,即使身無分文也不願乞討,她在大學校園認識了德國女生 Lotte,進而相愛,但和 Lotte 母親 Susanne 理念不合就不願接受庇護。進而被德國警察發現,遣返土耳其而入獄服刑。
Lotte 是單純的德國大學生,搖頭轟趴生活糜爛,直到為了營救愛人 Ayter,人生才找到目標,卻不幸被街頭小童開槍打死。
Susanne 和女兒 Lotte 相依為命,雖然非常不能接受女兒的行為,卻不曾當面抱怨,只是默默在後頭善後。年少時也曾輕狂,一路從德國搭便車到印度玩樂。直到女兒命喪街頭,到土耳其處理後事,才從女兒的日記裡體會到其實 Lotte 就是自己年輕時的寫照。Hanna Schygulla 把這個萬念俱灰的老母親演的惟妙惟肖。
或許故事中人為了尋找對方卻一再擦身而過,而最後解釋宰牲節意含的一些情節,似乎有點做作,但點到為止的處理,讓人不致心生反感。
片尾 Nejat 坐在沙灘上等待父親釣魚歸來就落幕了,開放性的結尾,觀眾不知道父子兩人有沒有和解?也不知道 Nejat 最後有沒有找到 Ayter 完成 Yeter 的心願,而 Susanne 和 Ayter 彼此互相接受之後又有什麼後續發展?或許這些都不重要,故事人物藉由反向思考認清了彼此才是重點。Nejat 面對的港灣,象徵著未來無限寬廣的可能,而前方的小舟,更象徵必須出發,才有可能駛出開闊的天地。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