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tember 27, 2025

我的波馬之路(三):賽前旅遊

四月十七日,波馬前四天

再次放棄晨跑,昨晚太晚回來,十一點半才能睡覺,如果要晨跑就只能睡五個多小時。早餐後出門,走路去洛克斐勒中心,八點半而已就到了,還不能進去,先去看普羅米修斯,再去聖派崔克大教堂參觀。到了預約的時間,就回去洛克斐勒中心排隊,我們要去屋頂的展望台參觀。一向喜歡登高望遠,紐約至少有五個知名的高樓展望台,但洛克斐勒中心的展望台評價最高。上次來是去知名度最高的帝國大廈,但其實他的展望台擠滿遊客,還有鐵網遮蔽視線,體驗並不優。洛克菲勒中心的高度雖然不高,還不到七十層樓,但屋頂有開放展望共有三層,不但是戶外的空間,人潮也不多,還有許多休息的沙發、長椅。可以很舒服的看風景。也因為周圍的高樓大廈都比洛克菲勒中心高,在此眺望,反而有沈浸式的感受,也是欣賞帝國大廈最佳的角度。

今天天氣是來紐約最好的一天,萬里無雲,北可以看到中央公園、南可看到自由女神。老爸說他以為美國東岸,從波士頓到費城,是連續不斷的高樓大廈,紐約也只有曼哈頓有摩天大樓,還是有需多小城鎮的區域。

September 24, 2025

我的波馬之路(二):賽前旅遊

確定拿到波馬的門票後,就迫不急待地開始安排旅遊行程。2003年的美國之旅,對波士頓和鄰近的紐約印象深刻,我喜歡波士頓的寧靜溫文和歷史情懷,也喜歡紐約的活力大器,兩地的音樂和博物館,更讓人回味無窮。因此得知長榮有直飛紐約的班機,就約了不曾去過美國的老父同遊,這趟波馬之旅就排程這個樣子了。

有鑒於去年的芝加哥馬拉松,只安排了兩天的時間調整時差,結果根本來不及調好,跑得零零落落。因此這次特別提前到美國整整一個禮拜,也有更多時間能從容的逛遍紐約。

我的波馬之路(一):漫長的 BQ 歷程

今天2026年的波士頓馬拉松放榜了,網路上滿滿的跑友曬著參賽資格。驚覺到自己今年的波馬圓夢之旅,已經過了五個月了,於是興起把這趟旅程記錄下來的念頭。

從小就是個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書呆子。身材單薄瘦弱,動作也不協調,因此不喜歡運動。小學時父親帶去爬象山,階梯爬到一半就過度換氣而暈倒。大學跟同學去爬大屯山,也要分好幾次才能爬上山頂。直到入伍後,被長官強迫每天下午都要跑三千公尺。從跑跑走走,慢慢練到可以十二分鐘跑完,也開始愛上了這種簡單的運動。

2003年03月,剛退伍時和當兵的同袍,一起到波士頓的語言學校遊學。剛到波士頓的第一印象,就是到處都是波士頓馬拉松的海報。後來老師解釋,每年四月的愛國者節都會舉辦馬拉松,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馬拉松賽事。比賽當天,老師帶我們去賽道旁觀賽。當時心想別人跑步有什麼好看的。沒想到輪椅組的選手經過後,領跑的選手像一陣風一樣從面前跑了過去,速度比我跑百米還快,連相機都差一點沒拍到。想像他可以用我衝刺的速度跑完整趟42公里多的距離,就讓我的下巴久久合不起來。當時就下定決心,有一天我也要來跑一次波士頓馬拉松!

2003 Boston Marathon

馬拉松談何容易,回國後初入職場,工作十分繁重,只能抽空維持跑步的習慣。直到調職到宜蘭後,空閒時間增多,才有時間認真練跑,也報名了2009年的台北馬拉松。但是當年不知道如何跑完馬拉松,只是土法煉鋼的每週增加跑量。沒有科學化的週期性課表,也沒有適合長跑的鞋子和衣物,更不知道如何配速和補給。九死一生的將近五小時完成初馬後,自以為可以去報名波馬了,卻遭晴天霹靂,原來還要跑進 BQ ,才有資格報名比賽,而已當時的年紀,居然是高不可攀的 3:15 以內。

January 26, 2025

2025新竹縣尖石鄉鎮西堡王者之路~王朝超級馬拉松

期待已久的鎮西堡超馬終於到來了。自從 2018 年 9 月跑完日本白山 100K 之後,就再也沒有跑超馬了。一來結婚生小孩之後,可以練跑的時間被壓縮,假日很難抽出時間練習超長距離。再來還沒跑進 BQ之前,想要將精力集中在推進全馬的成績。就在確定有報上今年的波士頓馬拉松之後,想來場 100K 重溫舊夢。復出的第一場就來報離家比家近的鎮西堡。

大家都說鎮西堡是台灣難度最高的一百K賽事,因為他的坡度驚人,總爬升將近三千公尺,幾乎沒有平路。一開始從尖石陡上到宇老,在陡下到秀巒,接著陡上到泰崗,再緩上到鎮西堡。折返後剛才的陡上全變成陡下,陡下變成陡上。我久沒跑超馬,練習量也沒有從前的高。只有十天前跑了一次從尖石到宇老的模擬考。賽前更染上小風寒。因此目標是七分速,希望能在十一小時三十六分鐘內完成比賽。

路線圖
高度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