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h 22, 2016

2016 第五屆「北大超馬 堅持到底」12 小時超級馬拉松賽

跑步的比賽除了固定距離的項目,還有一種計時賽,考驗跑者在固定時間內,所能完成的里程。計時賽的項目,從初級的六小時賽,到十二小時、二十四小時、四十八小時,甚至還有六日賽,場地也有路跑、田徑場和室內場地等等。而大部分計時賽,為了方便丈量距離與補給,大多採用特定場地的繞圈賽。在臺北大學舉辦的這場十二小時賽有幾項特色,只有純十二小時賽一個項目,且場地一圈是標準丈量的 2.971 公里,比起田徑場的繞圈長,跑起來比較不單調,而且豐盛的補給更是讓人津津樂道。每年在三月晝夜相等的季節舉辦的比賽,早上六點跑到下午六點,充分利用白天的時間。因此每年都吸引許多熱愛超馬的跑者參賽,除了中斷一年之外,已經舉辦到了第五屆了。

一向對十二小時的比賽很感興趣,但從沒連續跑動這麼久,而一直不敢報名。直到去年成功挑戰一百公里的賽事後,對於超馬的信心大增,就挑選這場報名門檻相對較低的北大超馬,來嘗試個人的第一次十二小時計時賽。但也因為是第一次參加這種類型的比賽,賽前一晚居然失眠了。早上三點半離開家門,開車從羅東到三峽,快五點鐘開進臺北大學,停在起跑點附近,將私人補給和第二套衣服放在車上。在車上換好衣服後,到起跑點集合。隨著起跑時間接近,出發點的帳篷也越來越熱鬧,看到許多超馬高手也來參加。

六點鐘準時鳴槍出發,賽道沿著臺北大學逆時針進行,出發點距離感應地墊還有 100 公尺,因此第一圈必須繞進校園一小段路再跑回來。先跑在高速公路旁邊,到達田徑場前是緩上坡,繞過田徑場後是緩下坡,先經過 1.5K 的檢查點,再一路跑回正門附近檢查點,在這裡有電視螢幕顯示已經完成的圈數、距離與目前排名。

由於個人唯一的一場百公里,完成時間是十個小時多,因此這次十二小時賽,自認為完成一百公里應該不難。因為擔心比賽氣溫高,賽前練習的 LSD,還特地挑在中午過後最炎熱的時段進行。不過今日氣溫是舒爽的二十度上下,想說或許可以拼拼看將一百公里跑進十個小時內,因此出發時就配六分速。賽道最內側是人行的水泥地磚,旁邊是水泥的腳踏車道,最外圈是柏油車道。內側的路面地質堅硬,因此有不少跑者跑在最外側的柏油車道,我因為想突破成績,就選擇最內側的地磚路,但人行道與車道交會時,不但要上下坡,且路面也不太平整,有一些人孔蓋和破碎的地磚,必須留意腳步以免絆倒。

雖然有將近八百名參賽者,但跑起來並不擁擠,跑完第一圈後發現只花了十七分鐘,比六分速還快,趕緊降低速度,讓跑一圈的時間維持在十七分五十秒左右。過了檢查點後就是補給帳篷,大會豐盛的補給果然名不虛傳,一開始只有簡單的水果和飲料。之後好料陸續上桌,有吃到蛋糕、鹹稀飯、水餃、貢丸湯、鹹鴨蛋、滷豆乾、豆花、紅豆湯、啤酒、咖啡、豆漿等。本來放在車上,打算每三個小時吃一次的四包能量凝膠只吃了兩包。

出發後前一個小時飄起細雨,不久就停止了,過了中途檢查點較為空曠,刮起逆風,還好是緩下坡,可抵消風勢的干擾。接近中午時氣溫上昇,流汗量劇增,許多跑者上身都出現鹽份的結晶。還好下午又開始飄雨降溫。前六小時都能保持在穩定的六分速,只是起跑時心跳就上昇到 140 下,跑了三圈之後,心率更上昇到 150 下。由於感覺呼吸仍很平緩,就沒有刻意降速,但心知今天可能無法突破百公里的成績了。果然到了第五個小時,為了維持六分速,心率已經超過 160 下。第二十圈開始,速度開始下滑,一路慢慢降到七分速左右,心率才能維持在有氧區間,這也表示百公里要跑進十小時的目標無望了。

跑到下午時,速度雖然下降,但周圍步行的跑者也越來越多,因此過起跑點時,發現自己的排名也逐漸進步,從早上的一百多名,慢慢爬到二、三十名左右。跑完 24 圈之後,由於無法突破個人成績,且賽事過去設置的低標 72 公里已經完成,心態上湧起自暴自棄的念頭。過補給站後,開始當起步兵,要先走五百公尺到一公里左右,才能恢復跑動。跑完一圈的時間,也從 20 分鐘變成 22~23 分鐘。比賽到了後三分之一時,過了八個小時卻只跑了 26 圈即 77 公里,失望之餘,只想慢慢將剩下的四小時走完就好,一百公里的目標感覺遙不可及。還好這時好友 J 君前來加油,想說總不能在朋友面前漏氣,盤算了一下,剩下四個小時還差八圈才有一百公里,每圈跑 30 分鐘即可達標。於是決定補給後,先走五分鐘就勉強自己跑起來,漸漸的感覺廻光返照,終於在十一小時的時候跑完一百公里。最後一小時又多跑了兩圈多,在結束前 12 分鐘通過出發點地墊。由於今年大會更改規則,比賽結束後不丈量,以通過 0K 及 1.5K 兩個檢查點為測距單位。估計剩下的 12 分鐘,應該跑不到下一個檢查點,就在 11 小時 48 分鐘的時候停止跑步,最後成績就是共完成 36 圈,106.956 公里。

雖然沒達成賽前預設的目標,但至少有跑超過一百公里,且後半雖然意志消沈,卻也還是勉力跑到結束,可以算是對得起良心與主辦單位。但是賽後檢討,有幾個原因導致成績不如預期。首先是訓練量不足,從館山馬拉松之後才開始轉變為超馬的練習形態,但與北大超馬間隔太短,扣掉館山馬的恢復期,與北大超馬前一週的減量期,真正練習時間只有短短的五週,就個人而言,超馬比賽至少要準備四個月才算充裕。再來是受傷問題,由於擔心賽道路質堅硬,特別買了一雙緩衝型的跑鞋,為了加速 broke-in,穿新鞋跑了 50K 和 32K 兩次 LSD,但因新鞋較重,造成左大腿內側靠近膝蓋的股四頭肌肌腱發炎。雖然經過一個禮拜辛勤地按摩後,傷勢略有恢復,但實際比賽時左腳還是有點酸軟無力。

補給的部分也有狀況,被大會準備的美食吸引,每圈都進站品嘗佳餚,但個人消化能力不佳,飽食之下運動造成胃痛不適。下半場補給改吃水果類好消化的食物,狀況才有改善。賽前失眠也是影響成績的重大因素,邊跑邊打瞌睡,到了下午更要依靠咖啡來提神,也因此造成頻尿的困擾。配速的策略也有問題,相對於標馬採用 negative splits 的原則,超馬幾乎不可能先慢後快,大家比的是誰到後來降速的程度小,起跑與結束的速度不要差太多。這次開跑不久心率就已經接近無氧區間,卻沒有趕快減速,導致下半場失速,前後半速差太大。由此可見,對於資質不佳的我,沒有充分的練習,將賽前將身心調適到最佳狀態,賽中缺少穩定的配速與補給策略,就無法在超馬賽事中取得理想的成績。

就比賽的內容而言,賽道一圈將近三公里,長短適中,只是路質堅硬且坑洞不少。跑在自行車道上不需交管,只要閃避遊客與遛狗。補給一如預期的豐富,跑者需要有鐵胃來消化。賽事有標準丈量,里程無庸置疑,但顯示成績的螢幕字體稍小、欄位過多,成績證明也無法當場領取。取消賽後丈量的決定,讓人覺得有點可惜,使得跑者失去跑到最後一秒鐘的動力,到達檢查點就結束比賽了。第一次參加計時賽,感想是自己的心理素質還要加強,比起百公里賽,後半段還可用剩下的距離來激勵自己。但計時賽卻是看不到終點線,雖然身心具疲卻也無法休息,還是必須將剩餘的時間努力跑完。而且計時賽的競爭性似乎也較為平淡,由於不知道身旁的跑者到底跑了幾圈,自然無法挑選成績接近的跑者來競跑。而大部份參賽跑者的心態,似乎也只以歡樂完賽為目標,許多人跑超過全馬的距離後,不是到帳篷聊天休息,就是改成三三兩兩的步行。

感謝石頭溪慢跑協會舉辦如此成功的賽事,這我得以體驗這種類型的比賽。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