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ember 24, 2011

外耳炎

最近我得了一個這輩子印象中從沒得過的病。

上個禮拜宜蘭不停的下雨,為了不中斷練跑,只好披著輕便雨衣出門慢跑。習慣戴著耳塞式耳機跑步,耳塞的材質是泡棉,吸了雨水加上悶熱之下,回家之後覺得耳朵發癢,就順手用桌上用過的棉花棒掏耳朵。星期三就覺得左耳與耳塞接觸的地方隱隱作痛,星期四慢跑回來後,疼痛感反而有點改善,當下不以為意,想說大概是換新耳塞有點太緊吧。

結果星期五一覺醒來,左耳疼痛加劇,耳朵旁邊的血管強烈地脈動,連帶著左半邊頭腦跟著發疼,工作都無法專心。上網查資料,應該是得了外耳炎了,一篇論文說此病會自行痊癒,可用抗生素藥膏塗抹,於是上藥房買了滅菌棉花棒和眼藥膏。晚上睡前在左耳裡忍痛塗了大量的藥膏,可是夜裡耳朵越來越痛,實在難以入睡,起來吞了兩次普拿疼才勉強瞇了一會。第二天一早,不但耳朵痛的下巴都張不太開,聽覺也彷彿隔著一層絨布,隱約還聽得到流水聲,心想該不會感染到中耳去了吧,又怕細菌蔓延到耳殼軟骨的部分,導致耳朵整隻爛掉,趕緊到耳鼻喉科掛號。

December 20, 2011

那結山

「那結山」又名「那是山」,位於桃園縣復興鄉奎輝村,海拔 1520 公尺,其上有二等三角點第 1532 號。那結山屬於李棟山系,隔著大漢溪與插天山系相望,因山形尖銳,與「復興尖山」和「夫婦山」合稱「復興三尖」。網路資料指出那結為泰雅語中,細小的竹子之意,但無由得證。另有一說指出那結山原名「bwlkuw 」(這個字要怎麼唸呀?),為冬天會下雪的山頭,是嘎色鬧部落的聖山。(資料來源:嘎色鬧自然中心的網站

那結山的登山口有四,分別位於「嘎色鬧」、「內奎輝」、「大灣」與「水田林道」,以嘎色鬧起登的路線最為熱門。嘎色鬧為泰雅族部落,位於羅馬公路旁,地名由來眾說紛紜,連地方耆老也不太清楚。

早上兩年前攀登「三角崙山」的時候,就從山友口中獲知這個名號相當特別的名山,閱讀多篇遊記後,得知此山攀登途中,峭壁攀岩不絕於途,相當驚險刺激,因而早有計劃一遊。今年二月份與十月份,分別攀爬了復興三尖的另外兩座,於是便興起在年底前完成三尖的念頭。無奈月初就打包好的包袱,一直受困於連日來的陰雨而無法出動,直到週五發現氣象局在拉拉山的預報,掛出週日為多雲的標示,當然要趁雨霽的空檔,趕快來圓夢了。

行程紀錄:

November 28, 2011

2011 樂活台東馬拉松賽

CL 君號召朋友,要來跑阿公店馬拉松,原本答應參加,但後來 CL 君決定專心備戰下週的合歡山馬拉松,阿公店團遂告解散。查閱路跑行事曆,發現同一天也有場台東馬拉松,想說剛好可以配合我的跑遍台灣各縣市的計劃,於是詢問剛迷上馬拉松的 D 君,一起報名了這場賽事。

跑馬生涯快滿兩年,經歷了九場賽事,成績也只在五個小時左右徘徊,令人質疑自己土法煉鋼的訓練方式。訓練馬拉松最重要的長跑,在只有自己一個人練習的狀況下,實在很難達成,總是在跑不到三個小時就無聊到放棄了,而在多次以賽代訓,以及以爬山取代耐力訓練的方式,覺得自己的肌耐力慢慢有進步,從以前跑完鐵腿一週,但目前幾乎不會鐵腿的程度,最近的這兩次馬拉松,也擺脫步兵可以全程跑完了。但是速度還是沒有進步!

直到最近請教了跑馬達人 S 君,他提到所謂 Tempo Run,可以增加肌肉對乳酸堆積的耐受度。還有維持穩定的速度,不要東張西望,拍照嬉戲,要專心於跑步。以及食物的攝取,賽前作息的調整,讓身體處於最佳狀態來跑馬,才能有理想的成績。

這次的台東馬是我的第十馬了,也是今年報名的最後一場賽事,內心有股期望,希望能在這次突破個人紀錄。上週末嘗試了 Tempo Run,我以每公里六分鐘的速度跑了一個小時,發現還算輕鬆。週三嘗試了比賽速度,每公里六分四十秒,卻在進入第七分鐘的時候速度開始跟不上來。擔心自己是不是玉山剛下來,大腿肌肉還沒完全恢復。破紀錄的可能性不禁令人擔憂,目標下修到再度破五就好了。

November 23, 2011

玉山前五峰,第三日:圓峰山屋回塔塔加鞍部,順登玉山西峰

玉山西峰雖然海拔 3518 公尺,在百岳中算是前段班的高度,但在主峰頂上瞧過去,卻總覺得有點矮小。就如凱蘭特崑山、北棱角,高度可以在其他地方稱霸,但擠在雪山主峰旁邊,就被比下去了,連百岳也無法列名。不過兩年前曾聽山友描述,在西峰旁邊的山神廟往西看去,夕陽漂浮在楠梓仙溪的雲海上,十分美麗感人,令人心嚮往之。當年參加豪華團爬玉山,曾提到可否順訪西峰,卻被領隊打了回票。年初山友召集單攻西峰,也因工作因素無法共襄盛舉,因此這次是勢在必得了。

清晨兩點,照例被山屋準備上主峰看日出的山友吵醒,而後開始飄下小雨,拉開帳篷一看,外頭月光皎潔,竟是場月亮雨。看雲層低淺,想必天亮後就會散去,就苦了帳篷濡濕,要增加背包重量了。

三點半正式起床,慢慢的早餐收拾裝備,雨勢也越來越小了。四點五十分離開營地,帶著頭燈在月光下,沿著雪期指標竿,慢慢爬上主稜岔路口。大地還在沈睡,西峰後方陳有蘭溪谷,沿線部落的燈光有如串珠透過薄霧閃爍著。抬頭看主峰山麓的步道,一排頭燈正冉冉而升。

November 22, 2011

玉山前五峰,第二日:玉山東峰、主峰、北峰

今天計畫走東峰、主峰與北峰,從圓峰山屋出發,走主南稜線路到主東岔路,再攀爬東峰,原路回主東岔路,上主峰,下主北岔路,登北峰與北北峰,原路回主北岔路,下主南岔路,再回圓峰山屋。夜裡輻射冷卻發威,氣溫直線下降,雖然用睡袋把自己包的只剩下口鼻,但一翻身露出空隙,冷風灌入睡袋裡就馬上冷醒。迷迷糊糊滾到了兩點多,山屋裡要上主峰看日出的山友已經起床,慶幸自己沒睡山屋被吵。最後終於沈沈睡去,到了五點鬧鐘響起,本想繼續賴床,反正主峰、北峰已經去過,今天只要走到東峰就算目的達到,起身出帳發現外頭月明星稀,獵戶座牽著大小兩隻獵犬正在出巡,當此美景登時睡意全消。

煮了鍋麥片加咖啡當早餐,前晚覺得水味不佳,所以做了咖啡凍當行動水,掩飾怪味。提起昨天就整理好的小背包,五點四十分在熹微的晨光中出發。圓峰到主峰的步道,可選擇傳統路徑,先下到主南岔路,再上攀主峰。雖然安全但卻繞路且還要下降再上升,主南岔路上主峰的路也走過兩次失去新鮮感,於是事前做了些功課,打算改走圓峰到主峰間的稜線路。由於各家紀錄說明此路路跡不太清楚,且路程稍有危險,所以決定等天亮了再走。

November 20, 2011

玉山前五峰,第一日:東埔山莊至圓峰山屋,順豋玉山前峰

玉山為台灣最高峰,位於南投縣、嘉義縣與高雄縣的交界,海拔 3952 公尺,有一等三角點,因冬期積雪,遠望渾然如玉而得名。鄒族稱之為「八通關」,日治時期以高度高於富士山,而稱為新高山。玉山群峰呈十字形排列,正中就是玉山主峰,其餘尚有八座百岳,分成前後兩組。前五峰分別是玉山主峰、東峰、北峰、西峰與前峰。

東峰海拔 3869 公尺,無基石,為百岳「十峻」之首,也是僅次於玉山、雪山的台灣第三高峰。東峰遠望如僧帽形狀,山體為堅硬的砂岩,北、西、南三面削立,東面為陡坡直落入荖濃溪谷。

北峰海拔 3858 公尺,無基石,為百岳「八秀」之一,遠望與北北峰合觀有如駱駝之雙峰,固有駱駝峰之稱,其上有氣象站,為台灣海拔最高的建築物。

西峰海拔 3518 公尺,無基石,為百岳「十翠」之一,坡度和緩,滿山冷杉與箭竹,峰頂不遠處有日人興建之神社,現在則供奉觀世音菩薩。

前峰海拔 3239 公尺,無基石,為百岳「六易」之一,位於玉山西支棱,山腹有長大的石瀑。

攀登玉山有兩條路徑,從塔塔加鞍部起登,腰繞前峰與西峰後,抵達排雲山莊,再從山南攀登碎石坡後登頂。另條路徑由東埔起登,抵達八通關草原後,沿荖濃溪上攀主北峰間的稜線而至。前者路程較短且步道整備完善,甚至可以單日往返。後者路程較長且落差較大,多處崩塌須高繞通過,目前須專案申請才能進入。

玉山身為台灣最高峰,加上近年來興起的玉山運動,許多平常沒有登山習慣的國民,也紛紛以登玉山為榮,登玉山與泳渡日月潭、單車環島,並稱台灣人大三鐵。還有中小學校或公司行號,號召學生、員工必須攀登玉山。以致於登玉山重要的基地排雲山莊,一位難求,抽籤的黑箱作業時有所聞。而山莊擁擠不堪,床位十分狹小,廁所、廚房經常不敷使用,有損台灣第一高峰的威名,於是國家公園決定重新整建排雲山莊,改建成兩層樓的建築,增加床位與隔間,以容納日益增加的登山人潮。只是近年來氣候異常,雨量、雪量都比往常增加,整建的進度嚴重落後,目前仍無完工的跡象,想要攀登玉山,除了單攻之外,只能轉移陣地來到主南稜線之間的圓峰山屋,圓峰山屋海拔更高,路程更遠且容量更小,爬玉山可是越來越困難了。

L 君多次召集好友,想要攀登玉山後四峰,只是圓峰山屋中籤率實在太低,假日期間都不到百分之五,從年初抽籤到年尾,沒有一次中籤。後來我研究非假日的中籤率,發現星期一、二的中籤率最高,有三分之一左右,於是在九月底順手登記抽籤,果然順利抽中星期一、二的床位,正好拿來補爬前五峰還沒去成的前、東、西峰,順便慶祝自己的生日。

行程紀錄:

  • 日期:2011 年 11 月 14 日星期一至 11 月 16 日星期三
  • 天氣:前兩日為晴午後多雲,第三日為陰時多雲偶陣雨
  • 人員:庸人一名
  • 嚮導:黃家小隊詳實的行程紀錄和 GPS
  • 交通工具:小轎車、雙腿

November 19, 2011

鹿林前山、鹿林山、麟趾山


取自玉山國家公園
鹿林前山、鹿林山與麟趾山,位於南投縣與嘉義縣交界的上東埔地區,屬於阿里山山脈的支棱,隔著塔塔加鞍部與玉山山脈相對,沿著稜線是火災後新生的箭竹矮草坡,是以視野十分良好,玉山、阿里山兩大山脈挾峙,展望絕佳。其中鹿林前山海拔 2862 公尺,有三等三角點 4153 號基石,其上建築有中央大學管轄的鹿林天文台。鹿林山海拔 2881 公尺,麟趾山海拔 2854 公尺,雖無三角點,其上立有石碑為紀。

此三山的登山口,位於玉山林道沿線,林道可以行車,但除了公務之外,將無法通過塔塔加小隊的管制站,所以必須從上東埔停車場步行過來。林道中途的鹿林山莊,也有步道往下通至台 18 線 107K 處,而麟趾山也有另一個登山口位於塔塔加鞍部。

此處步道平緩,沿途整理的十分清爽,又有無敵展望的美景,還有國家公園完善的自導式教學指引,許多中南部的朋友,都大力推薦來此遊歷。但距離住家太遠交通不便,一直沒機會造訪。直到最近計畫攀爬玉山,前一晚打算住在東埔山莊,以便適應高度。於是心想何不提早到達上東埔,順便加碼遊覽鹿林山。

行程紀錄:

October 30, 2011

みんなでかける虹:Osaka Marathon 2011

年初偶然從跑者廣場的討論區,得知「大阪馬拉松」這項賽事的消息,雖然是第一屆舉辦的比賽,但想起去年在那霸跑馬的美妙滋味,猶豫了一下還是報名了。這場比賽限員三萬人,倘若報名人數超過,還要抽籤決定,因是第一屆賽事,玩跑時間的標準放寬到七個小時。二月份報名後,三月就發生了東北大地震,還好官方宣布馬拉松照常舉行,等到四月底寄來中籤通知,才得以確定成行,不過據說日本比賽通常會幫外國人增額錄取。致於報名費用可不便宜,要繳交 12500 日元,其中 500 日元會捐贈做公益用途,這也是此賽的主題之一,報名時會填寫公益捐款的用途,總共有七個選項,以彩虹的七種顏色表示。屆時也會發給七色的手環,希望大家跑起來的時候,跑道上可以形成一道彩虹。

比賽的前一、兩天就必須親自報到,我從京都出發,才出地鐵站,就有工作人員頂著豔陽引導會場的方向,雖然提早半個小時,沿途已經都是報到的人潮,會場入口更是早已大排長龍。十一點開門,大家魚貫進入會場,馬上有工作人員把我帶到會說中文的攤位,順利領了號碼布和排汗衫後,工作人員還提醒要在號碼布背面填寫緊急連絡資訊,以防萬一路倒。這幾天秋老虎肆虐,好在氣象預報當天將是陰午後有雨的天氣,氣溫是怡人的 16~21 度。

作為僅次於東京的日本第二大城,又是第一次辦馬拉松,而東京馬又是世界知名的馬拉松之一,看得出大阪不惜血本,要辦好這場比賽。不但街頭處處都是馬拉松的海報,還推出紀念車票、毛巾、T-shirt 等相關產品,甚至和許多旅館推出馬拉松優惠套餐,我因為沒有日本的信用卡,無法享受優惠,訂到的旅館居然一晚就要 16700 日元,是平常房價的三倍,真是誇張。回到飯店後打開領到的資料,除了許多 DM 之外,一本厚厚全彩的銅版手冊,號碼布,一件質輕柔軟的排汗衫,連手環都是能量磁石呢。DM 還有介紹許多完跑的紀念產品,有鑲有名字和完跑時間的鑰匙圈、獎牌、名牌等等,甚至還有專屬的 GPS 紀錄路程的 iPhone、android 程式呢!

October 27, 2011

二訪京都:醍醐寺

地圖上,宇治與醍醐兩地相距不遠,但實際上必須搭電車到「六地藏」再轉地下鐵到「醍醐」站,出站後還須穿過國民住宅,步行約 20 分鐘,以至於下午三點已過才來到醍醐寺。醍醐寺佔地遼闊,上、下醍醐總計約 200 萬坪,已有千年歷史,恭奉藥師如來。後來經過豐臣秀吉的大力整修,廣植櫻花,成為京都著名的賞櫻景點。今日由於接近黃昏,只能參觀下醍醐了。下醍醐有三處必須收門票,三寶院、仁王門之內與靈寶館。

首先參觀三寶院,這是豐臣秀吉重修的殿宇,內部不能拍照。穿過葵之間、敕使之間,來到表書院前方的庭園。佔地寬闊的庭園,向晚的斜陽與微風,讓人心情平靜安詳。園中古池引出瀑布與流水,和岸邊白沙刻畫的水紋相對,真假虛實之間,引人遐思。信步走到最裡頭的彌勒堂,向如來祈求馬拉松順利結束後,繞行後院而離開。出玄關回望,奧宸殿的閣樓,還有挑高成瞭望台的樣式,充滿武家風格。
三寶院的唐門,中間有豐臣秀吉家徽。

中村藤吉 vs. 通園茶屋

散步地圖介紹了兩家甜食店,遊歷宇治時都去品嘗了,其中通園茶屋的さわらび分店正好休息,只好去京阪車站對面的本店。雖然品項不同,但基調都是抹茶製成的甜品,相比之下通園茶屋雖然好吃,卻沒有中村藤吉本店來的驚艷。

中村藤吉本店通園茶屋
品項生茶ゼリイ
抹茶パフェ

二訪京都:宇治

先到平等院參觀,為了等 9:30 鳳凰堂的導覽解說,沿著ア字池把各種可能的角度都拍遍了。時間到進堂參觀,可惜解說阿姨的日語完全聽不懂。斑駁的阿彌陀雕像慈眉善目,四周牆上素色的菩薩,駕著祥雲手持樂器,細緻的天蓋依舊金碧輝煌,四面牆上春夏秋冬的水墨已經褪色,真是古意盎然。短暫的導覽結束後,來到鳳翔館參觀,這才瞭解鳳凰堂的來歷,原來是要表達佛經描述的極樂世界,原本四周的佛像的是全彩上漆,各種寶珠琉璃,若是全部復原成剛剛蓋好的模樣,將是無比的富麗堂皇。早知道應該趁等解說前的等待,先到鳳翔館學習一番,才不會進了鳳凰堂卻瞋目結舌,不知其所以然。

October 26, 2011

二訪京都:東福寺

今天一早就在趕路,雖然提早三小時出發,卻怕機場連絡道塞車,提前在桃園下交流道,卻卡在市區上班的車陣裡,到了機場櫃台時,只剩下四十分鐘就要起飛,我還得去換錢、買保險呢,直到起飛前十分鐘才到達登機門。一路上氣流一直不太穩定,機上還有膽大的小朋友直說好好玩,想起日航前一陣子才發生副駕駛按錯按鈕,導致飛機翻轉的意外,不禁有點擔心,直到平安落地才放心。

到了關西機場就已經中午了,為了擠入一個景點,沒有托運行李,改當背包客,結果海關小姐居然以為我是偷渡客,不但搜查背包還安排搜身,害我趕到 JR 櫃台時已經大排長龍了。買了一日卷後,搭乘特快車直奔京都,接著不出站再轉奈良線前往東福寺,時間還不到三點。沿途車外天空一片舒服的藍,真是秋高氣爽的好時節。

October 18, 2011

如何讓 iPhone 預設的 Calendar,完整的與 Google Calendar 同步

由於 iOS 沒有 Google Calendar 的專屬程式,只能用 Safari 來讀取,功能有點陽春。其實早就知道 Google Calendar 有支援 Exchange 格式,而 iPhone 又可以和 Exchange 同步。但是試圖在 Calendar 裡面新增 Google Calendar,卻發現有些日曆無法顯示,連選項都沒有。上網查詢發現很多人都有同樣的問題,尤其是一些外來匯入的日曆,例如球賽 Schedule 等等,好像無法顯示在同步的清單裡。最近發現有人找到解決的方法,試著照作後成功了,分享於下:

  1. 先用 Safari 連上:m.google.com/sync

October 10, 2011

畢羊縱走縮水變成畢祿山單攻

畢祿山海拔 3371 公尺,其上有三等三角點第 6368 號,屬於中央山脈北二段。畢祿山因山脊瘦長削立,故列名百岳的「八瘦」之一,山頂展望絕佳。中央山脈行至畢祿山後,分成三股,東向鋸齒連峰而接羊頭山,東南經黑岩山、加卑里山而降至碧綠,西南稜經卯木山自大禹嶺後,接上合歡群峰。早年登頂途徑,從大禹嶺經由西南稜而至,後來利用 820 林道,從山腹直接上切稜線,是可以當日往返的路線,遂成為主流路徑。畢祿與羊頭之間的鋸齒連峰,雖然不長但地形複雜,是長程縱走的試金石。

雙十這幾天連假,原本 L 君號召要去走玉山後四峰,但圓峰山屋一位難求,連抽了三天都槓龜,只好各自放牛吃草。我原本計畫改去嘉明湖踏青,但考慮到連假其間,嘉明湖必定萬頭攢動,無立足之地,就改變主意邀請 D 君,打算利用雙十這三天連假,來走一趟畢祿羊頭縱走。行前查詢太管處入園紀錄,居然有 64 人也要縱走鋸齒連峰,沒想到這條路線也這麼熱門,這下就怕營位不夠了。

出發當天查詢氣象,這幾天南投山區都是晴時多雲的好天氣,降雨機率為零。沒想到第一晚紮營在林道底登山口,半夜開始降下大雨,第二天整天大雨小雨落個不停,實在不想背重裝上稜線再淋一晚,加上 D 君身體微恙,就改變計畫,輕裝單攻畢祿山,當天就撤回大禹嶺,回到溫暖的家,畢羊縱走縮水變成畢祿山單攻。

行程紀錄:

  • 日期:2011 年 10 月 8 日星期六、10 月 9 日星期日
  • 天氣:第一天陰時多雲,第二天雨
  • 人員:D 君與庸人
  • 嚮導:山海戀自組隊詳實的行程紀錄和 GPS
  • 交通工具:小轎車、雙腿

September 28, 2011

部落格寫作十誡

整理多年來的網路經驗,寫部落格的網友,最常出現的毛病有以下十點:

  1. 背景音樂
    使用背景音樂實在是百害而無一利,只要打開部落格,聽到背景音樂,第一件事情就是立刻按叉叉關掉畫面。想要留住觀眾的網友,千萬不要在部落格裡面嵌入背景音樂!

September 26, 2011

Olympus E-PL3

近年來 Olympus 漸漸的把重心轉移到無反光鏡系統,原先的 4/3 系列只剩下一款高級的型號,入手 E-PL1 一年多來,也理解小感光元件去掉反光鏡後輕便的優勢。但是偶爾拿起 E-510,還是欣羨於真正的單眼相機,那種真實反應人眼的光學觀景窗,與迅速確實的相位差對焦系統,即使 E-510 是多年前已經停產的型號,比起所謂無反光鏡的相機,攝影的快感仍是 E-PL1 難以比擬的。

自從為了輕量化登山裝備,將相機換成 XZ-1,隨手從口袋取出的方便性,和稱職的光學表現,都能勝任登山的攝影紀錄。尤其是它的大光圈與超微距,最適合光線幽暗的中級山叢林了。但是講到一般旅遊,還是得依靠 E-PL1,畢竟從等效 18mm 到 300mm 的可換鏡頭優勢,與較大感光元件帶來的細膩畫質與立體感,還是小 DC 所比不上的。只是比起同一陣營的 Panasonic G 系列,對焦速度仍是 Olympus 的一大罩門,即使數度更新軔體,加上推出 MSC 技術加持的鏡頭,對焦的速度仍只是差強人意,有時真恨不得兩家合併,以期截長補短。

如果第一代的新產品,石破天驚的讓人一新耳目,但總是有些創新之餘難免的小缺陷,這就有待第二代產品來補正,建立口碑。在兩代研發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推出的第三代產品,是更加成熟且穩定的打開市場。軟體如 Windows 作業系統,硬體如 iPhone,都一再見證這個新產品的發展歷程。所以當年初開始,謠言紛傳之際,喜愛 Olympus 相機的朋友,莫不猜測第三代的 E-Pen 會有哪些重大更新,其中言傳 Olympus 將推出自行研發的感光元件,讓粉絲們紛紛猜測,有人說或許是 Olympus 決定採用三層感光系統?還是決定要跳脫小片幅的局限?當謎底揭曉,大家都猜錯了,新的感光元件是針對對焦性能重新設計的。這一步棋下的十分正確,片幅已經打下良好的基礎,不可能輕易更動,畫質在多年來的改進,已經將這片 12M 畫素的 CMOS 搾得乾乾淨淨,而 E-Pen 最令人頭痛的對焦系統,才是當前最必須改善的方向。

在片幅侷限難以突破的之下,Olympus 利用日新月異的電子技術,使用更新率提高一倍的 CMOS,配合速度更快的處理器,打造出號稱對焦速度當今第一的 E-P3,而且利用同樣的對焦系統,同時推出 E-PL3,和入門級的 E-PM1,可見 O 家對新系統的信心不小。雖然很滿意 E-PL1 的表現,即使在 E-PL2 電子性能有大幅度的進步之下,仍然沒有換機的欲念。但是出國旅遊時,時常必須在 9-18 與 14-150 之間頻頻換鏡頭,甚至不小心讓 9-18 摔傷了,讓我興起若攜帶兩機兩鏡,不就可以解決換鏡頭的不便?而 E-Pen 系列的輕巧,即使攜帶兩個機身,也不致於增加太多負擔。剛好在 E-P3 推出之際來到日本旅遊,在相機店裡把玩了 E-P3 之後,卻發現這不是我想要的相機。固然迅速的對焦系統讓人眼睛一亮,觸控螢幕卻只有點選對焦的陽春功能,細小的按鈕與轉輪雖然很多,但密集塞在背板卻常常不容易操作。最令人詬病的是它龐大的身軀,和沈甸甸的重量。反而旁邊展示的 E-PL3 工程樣機,更加吸引目光,在沒有安裝鏡頭的情況下,正面的面積居然和 XZ-1 相當,若要體積更小,還有 E-PM1 可以選擇,但是後者的實體按鈕實在太少,操控性不佳。所以在眾人紛紛選擇 E-P3 的情況下,我反而偏愛較為中庸的 E-PL3。
與 XZ-1 比較

September 22, 2011

Osprey Comet

自從上大學之後,就很少在用側肩背包了,但在平常使用的 Eagle Creek 背包送人之後,身邊就缺了個平時使用的背包。如果拿登山背包來代替,為了負重而加強的背負系統顯得十分累贅。但如果再買一個平常用的背包,又因為使用機率不高而顯得浪費。偶然來到 Osprey 的網站,發現今年推出了很多款非登山使用的背包,看來他們漸漸把觸手伸展到城市使用的領域,但是很多款式看起來還是很怪,設計層面還是以登山健行的角度來切入,或許他們想要進入的市場,是提供平常有較多戶外活動的朋友,在城市旅行時可能想要使用的背包。

趁著保養車子的機會,到維修廠附近的百岳逛逛,發現了 Comet 這個款式,其中如提把、耳機洞、筆電袋等等,多承襲普通背包的設計,然而卻保留了諸如大型水壺側袋、掛鉤等健行背包才有的特徵。可說是兼容兩家之長,既可以在都會區使用,郊山健行時也可應付背包的功能。於是就入手啦!

September 20, 2011

夫婦山

夫婦山位於桃園縣復興鄉,由兩座緊鄰的尖峰構成,遠望猶如相互依偎的夫婦,故名。其中位於西邊較矮的山峰稱為婦山,海拔 1780 公尺,其上無基點。東邊較高的山峰稱為夫山,海拔 1870 公尺,其上有二等三角點第 1534 號。夫婦山位於塔曼山系,由拉拉山向西延伸的支棱上,北邊隔著雪霧鬧溪與南插天山相望,南邊隔著三光溪和雪白山塊相對,西邊緊鄰大漢溪,南北邊的山勢被溪水切削,為一落千丈的峭壁,因山形尖銳而列名於「復興三尖」之一。(另外兩尖分別是「復興尖山」與「那結山」)

攀登夫婦山的路徑有四,其一由雪霧鬧部落產業道路終點起登,登山口高度約海拔 1440 公尺,循稜線走婦山至夫山,為最短且落差小的途徑。其二由高義部落起登,經鷹山、夫婦山西峰而至雪霧鬧部落登山口。其三經由卡拉部落,直登夫山而至婦山。其四則由拉拉山循稜縱走而至。一般單攻夫婦山者,多經由雪霧鬧部落起行,若要縱走拉拉山,則多安排兩地接駁,也有健腳勇者採原路來回夫婦山與拉拉山。攀爬夫婦山的基地,雪霧鬧部落,名字聽起來頗具詩情畫意,引人遐想,其實是泰雅語 Sibunao 的漢字音轉,為猴子所喜歡的一種樹果,因以而得名。又一說 Sibunao 是指落花生。(資料來源:中研院之地名檢索系統

年初走過復興尖山後,便興起完成復興三尖的念頭,夫婦山的大名早有耳聞,據說是條大眾化的路線,上週洛克颱風在琉球海面滯留,遲遲不肯移動,台灣受惠於颱風前緣的沈降氣流,一直都是好天氣。便打算利用週末來爬夫婦山,由於登山口路途遙遠,只爬一座山有點浪費,決定加料縱走拉拉山,順便替即將到來的遠行進行一下重裝訓練。

行程紀錄:

September 11, 2011

Leica D-Lux 3

話說 D 君嫌棄他當年重金羅致的 Leica D-Lux 3 拍出來的效果不好,想要換台厲害一點的相機。想當年這台相機可是夢幻逸品,又有小紅標的加持,一點都低調不起來,說他畫質差我可是半信半疑,於是就借來試用看看。
圖片借至 Dpreview.com

September 05, 2011

唐穗山

唐穗山位於桃園縣復興鄉與宜蘭縣大同鄉的交界,山名由來不詳,海拔 2090 公尺,其上有三等三角點第 6294 號基石。唐穗山屬於雪山山脈主稜,往東北經稜山、尖山,接上巴博庫魯山,往西南沿東丘斯山、東保津寒山、眉有岩山等山,續接喀拉業山,往西經東丘斯山連接雪白山區,山南就是著名的司馬庫斯部落。攀登唐穗山的路徑有三,最短登頂路線從 100 線林道進入,但林道經常性管制,進入不易。另外也可從雪白山縱走而至,組成挑戰性很高的大 O 形路線。主流路徑由嘎拉賀部落下三光溪,渡溪後沿獵徑開闢的步道登頂,沿途經過嘎拉賀神木區,是可以當天來回的路線。有紀錄說三光溪水,午後遇雨經常暴漲,不宜夏季光臨。但秋冬日照較短,又怕時間不夠。據說春季山頭附近杜鵑盛開,是最佳拜訪的季節。

雖然心儀已久,但每每閱讀山友的遊記,總是會引用「年輕人的挑戰,中年人的磨練,老年人的惡夢」來形容唐穗山,而它又與稜山並列為「復興雙障」,讓人始終不敢輕易嘗試。但研究過多篇紀錄後,發現主流路徑上升約 1100 公尺,單程約六公里,似乎沒有想像中的困難,便開始安排時間前往。由於上週末颱風剛過,近幾天水氣也漸漸稀少,氣溫略微下降,隱隱約約有初秋的感覺,氣象預報拉拉山一帶,這週日將是晴時多雲的好天氣,就敲定行程來爬這座山。

行程紀錄:

August 22, 2011

露門波露

阿玉山、露門山、波露山,合稱為「烏來三姑」,位於新北市烏來區的中部,是雪山山脈從阿玉山,往西邊分出的支棱,為桶后溪與南勢溪的分水嶺。其中的露門山,又稱路門山、或流門山,海拔 1461 公尺,位於阿玉山系的中央,也是最高峰,山頂有顆北縣山協設立的不鏽鋼基點。早期的登頂路徑為日本人從內洞林道盡頭搠源,攀登露門山的西北稜而至。後來單攻者多從西坑林道獅坑橋起登,也有從大保克山、阿玉山、或是波露山縱走過來。不論哪一條路徑,都因為露門山位於最中央的深處,山高路遠而十分艱難。曾有山友形容大保克山沿北稜登頂的路徑,假山頭彷彿波波相連直到天邊,怎麼走都走不完。後來北聯隊從新開發出內洞林道底上搠的舊路,採用的紀錄也漸漸多起來。

波露山海拔 1418 公尺,山頂有顆三等三角點第 4133 號基石。登山途徑有從福山部落對岸的產業道路進入,經波露池攀登西南稜而至。也有從內洞森林遊樂區,攀登西北稜抵達。也可從東邊的露門山縱走而至,近來也有開發從哈盆古道 3.8K 處,從南方陡上登頂。

早在搬來宜蘭居住之前,走過三峽地區的插天山系之後,就想把觸角伸向烏來的中級山,首要目標當然就是名稱響亮的烏來三姑了。但是當時沒有代步工具,研究著台灣交通出版社出版的地圖,與登山補給站的紀錄,發現從內洞森林遊樂區出發,可以走大保克山,再循北稜登頂露門山,接著往西縱走波露山,再下西北稜回內洞,成為一大 O 形縱走。由於沒有公車抵達,必須前一夜於烏來住宿,第二天一早再走大馬路到內洞。再研究地圖,似乎可以從烏玉橋攀登大刀山,而後往南接拉僕山,再接露門山北稜,如此可以少踢一段大馬路,但網路上似乎沒有人這樣走過,不知道這條路線到底可行與否。由於交通十分不便,這個露門波露縱走計畫,就一直靜靜地躺在內心深處,不時期望有機會可以實現。後來買車之後,阿玉山也登臨了,剩下的兩姑更是令人嚮往。經過一番研究,發現北聯隊所開發的內洞溪搠源西北稜的路線,一路陡上似乎可以免掉從大保克山過來的一連串假山頭,研究前人的紀錄,大多可以在 12 個小時左右完成 O 縱,越想越覺得可行。

上週末本來和朋友 L、K、W 君三人,計畫要去攀登廬山的馬海濮富士山,但 L 君考量到最近發生的台新總座山難事故,讓人心裡發毛,加上這個好兄弟出沒的月份,似乎不宜從事戶外活動,因此原本計畫好的登山活動就此取消。但我可沒這麼多忌諱,既然沒山可爬,氣象預報又是好天氣,剛好趁這個空檔來圓夢吧。

行程記錄:

August 03, 2011

Montbell 名古屋店暈船記

身為 Montbell 的粉絲,到了名古屋,怎能不去逛逛日本中部地區,最大的直營店呢?Montbell 是登山家辰野勇先生,於 1975 年創立,目前已經發展成日本最大的戶外用品公司。它的產品包羅萬象,登山、健行、攀岩、划船、滑雪、釣魚,幾乎所有的戶外活動都有相關產品。我喜歡他簡潔重視功能性的設計,畢竟戶外活動首重安全,例如雨衣若為了美觀多開了幾個口袋,不但增加拉鍊的重量,還會影響防水性,等到下雨的時候,不能防水的花俏雨衣,可是會讓心裡美不起來的。因此 Montbell 的 Slogan 就是 "Function is Beauty".

逛完名古屋城之後就接近中午了,搭地鐵來到栄駅下車,依靠遍佈於十字路口的地圖找到了ナディアパークロフト,其實搭名城線的話,在矢場町駅下車會比較近。

搭手扶梯上樓,才發現中庭沒有六樓的入口,要走到七樓的書局在下來。

August 02, 2011

中山道:妻籠宿至馬籠宿

德川家康在關原之戰打下天下後,為了加強控制政權,從管轄的江戶(東京)建築連絡京都的道路。首先於 1601 年完成東海道,次年開通了中山道。中山道因為貫通日本中部山脈而得名,初時書寫成「中仙道」,百年後才被更正為「中山道」,沿途設有 69 個驛站,其中妻籠宿與馬籠宿仍保留當年的街道景觀,是日本中部地區著名的觀光景點。

08 年二月遊日本中部時,本來也打算來此觀光,但它和其他目的如高山、奥飛騨等地有一段距離,只有五天半了旅程塞不下觀光團纔會有的拉車行程,只好放棄了。這次因故去不成熊野三山,多了這一天,剛好拿當年沒去成的地方來墊檔。

August 01, 2011

鳥羽

參觀了滝原宮後,搭巴士回到松阪已經十點了。出發前查過網路,得知南紀列車已經復駛了,但是現在出發到了南紀也下午了,且當地的天氣並不理想,更擔心回程若又因雨停駛,可能會耽誤到搭機的時間。於是兌換了周遊卷剩下的優待票,搭特急列車前往鳥羽。

鳥羽是個小漁村,因為養殖珍珠而漸漸繁榮,知名的景點有三,搭乘遊覽船,參觀有小松島美名的鳥羽灣。還有介紹珍珠養殖歷史和原理的真珠島,以及也海牛為號召的水族館。因為時間不夠,就沒有搭遊覽船,只有去真珠島和水族館。

July 31, 2011

伊勢神宮朱印巡禮

今年日本爬山結束後,安排了三天半的時間,打算來參拜日本中部紀伊一帶最重要的宗教聖地,伊勢神宮與熊野三山。

伊勢神宮包含內宮、外宮兩處正宮、十四個別宮、和其他的支社共 125 個神社,主祭天照大神,是日本地位最高的神社,本來就只尊稱為「神宮」。天照大神是日本天皇的祖先,日本人都是她的後代,「伊勢」(いせ)發音相近「一生」(いっせい),相傳日本人一生要來伊勢一次。當然以現在交通的發達,要來參拜已經不是難事了。

伊勢神宮的內宮,皇大神宮祭拜天照大神,相傳兩千年前,垂仁天皇派遣皇女倭姫命周遊列國,尋找恭奉天照大神的地點,當她來到伊勢國時受到天照大神的感召,決定在這個依山傍海,出產山珍海味的地點,作為天照大神的永久居所,此地還保存著日本三大神器之一的八咫鏡。外宮稱為豊受大神宮,恭奉豊受大神,感念天照大神將稻種賜給人類,在太陽的照拂下,讓人類得以豐衣足食。

神宮的宮殿形式,從兩千年前至今都沒有改變,稱為唯一神明造,挖地放置原木為樑柱,屋頂鋪設稻草,地板架高以利通風,屋頂在放置鰹木來補強,除了千木與鰹木有鑲嵌金屬保護外,整個宮殿都沒有其他的塗漆與裝飾。內宮的御稲御倉是可以最近距離觀察這種建築形式的地點。此外,內、外宮的建物也有些許差異,屋頂千木切口的形式,內宮與地面平行、風孔為兩個半,外宮與地面垂直,風孔為兩個。鰹木的數目也不同,內宮為偶數,外宮為奇數。殿舍的配置,通行的方向也不同。
御稲御倉

神宮還有個特別的禮俗,就是每隔二十年,所有的殿舍都將拆除,搬移到新蓋好的屋宇,稱之為「式年遷宮」。這項傳統從一千三百年前流傳至今,除了二次大戰期間有延遲之外,已經不間斷的重複六十一次了,下一次的遷宮將於兩年後舉行。當然神明搬新家不是一天就可以辦好的小事,從整地、砍木頭、將木頭從山上搬運下來、立梁柱等等,都有特別的儀式,陸陸續續要忙碌個好幾年呢。這種習慣,目的可能是為了保持神殿的整潔與莊嚴,並且傳承宮殿的建造技術。

神宮還有個特殊的地方,在於內部的運作全部自給自足,不依賴外來的恭奉。所以神宮自行耕作、捕魚、養蠶、織布、曬鹽,所有恭奉神明的祭品,都有特別的儀式與置備方式。從播種、插秧到收割等等,都有特別的祭典。從這點我看到了日本人和台灣人根本的不同。在台灣即使是最神聖的廟宇,也不會有這種特別的準備祭品的方式。但日本人認為奉獻給神明的祭品,一定要從最源頭就仔細的準備。台灣人個性偏向急躁,凡是先求有再求好,東西堪用就好了。日本人卻是完美主義的性格,從小細節都要講究。但我卻比較喜歡台灣人的個性,我們大而化之,生活自由自在,神明就像朋友一樣,即使不小心得罪了也沒關係。日本人獻祭連鹹魚都要由神官以古法加上儀式來醃製,這是否也透露了一種對於他人缺乏信任呢?

拜現今交通發達所賜,要參拜神宮非常方便。三重縣一帶的鐵道交通,主要由近鉄經營。他們推出了一種套票,稱為「伊勢の神宮 御朱印巡りきっぷ」,提供了往來神宮兩處正宮與十四別宮的交通,還有一本朱印帳。參拜過神宮後,可以請神官蓋上當地的朱印,再押上日期,表示你有來過此地參拜,非常有紀念價值。所以我也買了套票,準備來好好的參拜一番。

July 30, 2011

2011 夏休み,日本北アルプス南部,Day 7/7:穂高岳山荘下白出沢回新穂高温泉

今天一定要回名古屋了,也是今年在日本爬山的最後一天。身為經營了快要九十年的山莊,周邊的登山步道可說是四通八達,扣除稜線縱走之外,可以選擇從昨天上來的岳沢、往東下涸沢或是往西下白出沢。因為走白出沢將回到右俣林道,接回新穂高温泉,剛好就是此行的出發點,形成一個大 O 形縱走,下山路就這樣拍板定案了。

即使氣象預報為多雲到陰天的天氣,早上起床外頭依舊陰雨綿綿。本來還打算爬到奧穗頂上去緬懷這幾天走過的路,但是視線不出幾公尺的濃霧,讓我早餐後又爬回床鋪去睡回籠覺,一直摸到七點多才出發下山。

July 29, 2011

2011 夏休み,日本北アルプス南部,Day 6/7:上高地經岳沢登前穂、奥穂

因為預訂了星期六晚班巴士回名古屋,所以還有兩天的時間需要打發。本來想說若天氣不好,就搭車離開上高地,看要去松本還是富山晃晃。但昨天預報到多雲下午轉晴天,讓我要再多想爬一些山。上高地附近的山還有燒岳、霞澤岳沒去,但都沒有前穂高岳吸引人,不但是因為穂高岳就只剩下這一座還沒去,它也是這一帶唯一擁有一等三角點的山頭。

去年拍攝的前穂高岳

July 28, 2011

2011 夏休み,日本北アルプス南部,Day 5/7:槍ヶ岳山荘下槍沢,回上高地

原本今天的計畫,要往南走槍.穂高連峰,但由於預報雨勢要到午後纔會緩和,加上昨天越晚風雨越大,只好籌劃替代方案了。方案一是維持原定計畫,因為到南岳之前都沒什麼困難地形,開始走大キレット上北穂才比較危險,但誰能預料天氣到午後會好轉呢?方案二是逆走裏銀座。但原路回去感覺有點無聊,且剩下的路線事前沒有仔細研究。方案三是走槍沢撤退下上高地,從橫尾轉進涸沢,明天還可以上北穂或是奥穂。結果早上起來,風雨實在太可怕了,打開大門連站穩都不太容易,只好選擇撤退了。

這條下槍沢的路已經走第三次了,天氣以今天最糟糕,換好雨衣站在山莊的屋簷下,望著狂風夾帶著白簾的大雨興嘆,卻還有老先生團一群人往南岳的方向前進,希望他們是走飛騨沢下撤,這種天氣爬稜線實在太危險了。拉緊雨帽像敢死隊一般,深吸一口氣,勇敢的衝出第一步。腳步被狂風吹的站都站不穩,雨點打在雨帽上而頭皮發麻,想說這種天氣太可怕了,是否該折回山莊躲避,還好進入圈谷後,風勢就被擋住了,雨勢也越低越緩和。穿越幾段雪溪後,經過播隆上人避難的岩窟,再橫越另一道溶了一半的雪溪,來到圈谷的左緣。

July 27, 2011

2011 夏休み,日本北アルプス南部,Day 4/7:双六小屋來回双六岳與三俣蓮華岳,經西鎌尾根至槍ヶ岳山荘

完成了笠ケ岳的任務之後,接下來就是要走去年大霧無景的槍ヶ岳、南岳路段,所以今天來回双六岳之後,要循西鎌尾根上到槍ヶ岳山荘。從地圖來看,北アルプス的主稜線,從親不知海岸開始,沿著後立山連峰往南走,接到裏銀座稜線後來到槍ヶ岳,標準的裏銀座縱走,要從高瀨壩起登,從烏帽子岳上稜,往南走過野口五郎岳、水晶岳、鷲羽岳、三俣蓮華岳、双六岳、樅沢岳、左俣岳,最後來到槍ヶ岳,需時四天三夜。這條路線雖位於整個北アルプス的心臟地帶,但時間長且路線偏僻,並沒有考慮挑戰。但其中最內部的山頭是三俣蓮華岳,可從這個北アルプス的中心展望四周,聽起來頗有吸引力,從双六小屋出發只要兩個小時可至,是可行的計畫。另双六岳列名花之百名山,北面的圈谷,夏天溶雪形成溪流,滋養了大片花圃,也是今天主要的目標之一。

昨天的氣象報導,說明兩個高壓對峙的情況,已經演變成前線(鋒面),在日本東北與北陸一帶來回移動,可能會帶來大雨。附近的關東一帶,天氣也不會太好。所處的中部山區,上午為多雲,下午恐有雷雨發生。果然下山才知道,大雨已經在福島與新潟造成嚴重的災情。今天早上起來,果然天空彤雲密佈,一副山雨遇來的模樣。於是決定提早出發,看時間若不夠三俣蓮華岳就不去了。
小屋旁邊的步道

July 26, 2011

2011 夏休み,日本北アルプス南部,Day 3/7:笠ケ岳縱走双六小屋

今天的行程,預計往南登頂笠ケ岳之後,再往北循稜線走到双六岳的基地双六小屋。笠ケ岳山荘到山頂是一段之字形碎石坡,書上描述說夏季太陽從槍ヶ岳的方向升起,可見到槍ヶ岳的剪影。除了槍.穂高連峰的展望,回頭遠處可看見加賀的名峰白山寬適的山容,黒部五郎岳、三俣蓮華岳、双六岳等山並排著,剣.立山連峰與其它北阿爾卑斯北部的山峰,沐浴在朝日的光輝裡。讀之令人悠然神往,決定也要大清早爬上笠ケ岳來欣賞日出。

無奈夜裡屋頂傳來淅瀝瀝雨打聲,四點多天色微明時,窗外卻是一片濃霧,只好放棄看日出的計畫。早餐時又發生山友搶位子的事情,心情更是糟糕,不過轉念一想,昨天也是清晨陰天,早上就出太陽了,等一下日頭一高起來,說不定雲霧就消散了。草草吃完早餐後,向兩位健談的山友道別,背起行囊往笠ケ岳出發。山莊到山頂只有 20 分鐘的路程,很多人都是空手來回,我卻不知哪根筋不對勁,記起背包不可離身的古訓,反正 12 公斤也沒多重,就背著往山頂前去。

July 25, 2011

2011 夏休み,日本北アルプス南部,Day 2/7:わさび平經笠新道抵達笠ケ岳山荘

今天要走的笠新道,從林道之字形硬切上杓子平,再爬上圈谷後,從抜戸岳旁邊接上主稜線。山莊蓋在主峰正下方不遠的平台,上了稜線後,還要往南過兩個假山頭才到。雖然已經偷跑了一段林道,但從登山口到達山屋仍然是 1500 公尺的瘋狂陡上,所以在台灣有偷練了一下單攻雪山,確定腳力沒有問題。

前夜下了場雨,早上起來地面稍微潮濕,有比較涼快些。因為小屋的餐廳不大,我被分配到 5:45 才能吃早餐。利用等待早餐的空檔,煮個熱水和咖啡,日本大姐看到我在煮咖啡都很好奇。其實日本人若要自炊的話,大部份還是泡乾燥飯和調理包為主,不像我們還要揮刀動鏟的。早餐過後出發先往回走,來到笠新道的入口,天氣有點陰沈,遠山都埋在雲霧堆裡。笠新道的入口有接水源,此後一路陡上除了拿路邊的殘雪之外,就沒有水可用了。
笠新道入口

July 24, 2011

2011 夏休み,日本北アルプス南部,Day 1/7:新穂高温泉經左俣林道至わさび平

笠ケ岳名列深田久弥先生挑選的日本百名山之一,位於岐阜県的奥飛騨,獨立於南北延伸的北阿爾卑斯山脈主稜線西側。從任何角度來看都像個斗笠的形狀,因此而得名。笠ケ岳的攀登路徑有三,最短的途徑是登山口位於新穂高温泉的笠新道,沿途除了溶雪沒有水源,且連續急陡上標高差達 1700 公尺以上,是有數的艱難攀爬路徑。其二是由位於中尾高原口的クリヤ谷上來,此路落差達 1900 公尺,更是艱困難行。其三由双六岳縱走到笠ケ岳,此路平行於槍.穂高連峰,不但具有宏偉的展望,沿途稜線花圃與圈谷地形連綿不絕,是條變化豐富的路線。

我預計從笠新道攀登笠ケ岳,第一天從新穂高温泉沿左俣林道走到距離登山口不遠處的わさび平過夜,第二天走笠新道來到笠ケ岳山荘,第三天再循稜線縱走到双六岳。

July 23, 2011

2011 夏休み,日本北アルプス南部,Day 0/7:台北經名古屋前往高山市

去年還在日本山上的時候,就已經在想今年要來日本爬哪一座山?首先想到的是在西穗高岳山頂看到西邊獨立於主稜線,孤高聳立的笠ケ岳。而在雨中走過的南岳至槍岳路段,今年也想在好天氣下一睹槍穗高連峰的英姿。
笠ケ岳

日本大約七月中出梅,夏山最佳的攀登時節是七月中旬到十月中旬,由於要把年休用光,今年的日本登山就決定在七月底。本來為了節省旅遊時間,打算從東京搭夜車到新穂高温泉,第二天一早就開始攀爬笠ケ岳,但由於巴士站到達山莊將近有 1700 公尺的落差,想說若夜間巴士無法好好休息的狀態下,深怕狀況不佳,就決定先走一小段林道,在登山口附近的小屋休息一晚。而日本東北三月發生核災,當時覺得東京進出有點危險,就改成名古屋進出了。

July 18, 2011

2011 億載金城星光馬拉松

這場星光馬拉松,是台灣首次在夜間舉辦的馬拉松,以浪漫為號召,還沒開始報名前,就引起不小的話題。果然一開放報名後,1500 的名額不到一個小時立刻額滿,為了滿足許多沒有報名到的跑友,增額到三千人再度開放報名,也是迅速被搶光。還好在朋友的幫忙之下,第一次報名就搶到名額。

當天下午,搭乘一點鐘的高鐵往台南出發,到了比賽會場已經四點十五分了,匆匆忙忙從朋友手中接過號碼布,換好衣服與寄物之後,才想到今天只有吃一餐,還沒跑就沒有能量了。雨下到下午才停止,因而天氣涼爽,起跑後,先沿著德陽艦跑到林默娘公園再折回起跑點,越過漁光大橋,在漁光島繞行一週後回到起跑點,接著經過德陽艦跑到運河畔,過運河後,穿越安平老街到達鹽水溪旁,往出海口跑到四草大橋,再沿港口跑回起跑點,如此賽道再行重複一次就是整趟馬拉松了。

July 11, 2011

雪山單攻

雖然兩年前已經爬過雪山了,但在我的心目中,那一次並不算真正爬上雪山。並不是和山頂的基石合影就算是來過了,那次登雪山之旅,由於在黑森林裡糜爛太久,以至於到了圈谷底部時已經大霧瀰漫,到了山頂更是風狂霧鎖。如果爬山沒有美景可賞,那麼如此辛苦重裝、吃不好睡不飽,豈不是很心酸嗎?所以理論上我的身體有上過雪山,但心理上卻否認來過,因此從那天開始,就不時期待可以再度光臨雪山。

然而大部份行程安排,第二天大多要摸黑登頂,以便在山頂看日出,且才能及早回到登山口。可是這樣的安排,就是把雪山最精華的黑森林與圈谷,虛擲在一片黑暗之中。但若是天亮了才從三六九出發,勢必又得在山莊多留一晚,變成三天兩夜的行程,對於忙碌的上班族來說,簡直是種奢求。於是心裡閃過一個念頭,何不來試試單攻?

仔細研究過地圖與上回的行程紀錄,越想越是覺得可行,雖然單程有 10.9 公里,上升高度達 1700 公尺,但是熱門路線路況良好,步道上隨時都有山友,最容易迷路的黑森林也是在白天時通過,理論上危險性不高。只是上網搜尋別人的經驗,卻發現單攻的紀錄比單攻玉山的少很多,或許是因為單攻雪山的難度更高,山莊的容量更大,使得單攻的必要性降低。

由於當天來回預估須時約 15 小時,因此以白晝較長的夏天較適合出發,原本選擇白天最長的夏至附近來圓夢,無奈米雷颱風前來攪局,計畫順延到上週六。還好上週一整週,台灣東部海域有低氣壓盤旋,受到低壓旁邊的下沈氣流的影響,全台午後雷陣雨都不明顯,更去除了夏季登山的一大隱憂。

行程紀錄:

  • 日期:2011 年 7 月 9 日星期六
  • 天氣:晴午後陰
  • 人員:庸人一名
  • 嚮導:自己和 GPS
  • 交通工具:小轎車、雙腿

June 26, 2011

松蘿湖

松蘿湖位於新北市烏來區,雪山山脈北側的凹地,海拔約 1240 公尺,是南勢頭溪的源頭(網路資料,地圖上標示是札孔溪?),其水源來自雨水,並無河流注入。松蘿湖四面環山,氣候潮濕雲霧繚繞,清晨時陽光斜射霧氣蒸騰的湖面,有如薄紗覆面,因此有「十七歲之湖」的暱稱,取其嬌羞不願以全貌示人之意。

松蘿湖雖然位於烏來,但一般登山行程多從宜蘭縣大同鄉玉蘭村後山的登山口進入,單程約六公里,步程約四個小時,因當地終年多雨,是以山徑十分泥濘。大多人安排松蘿湖之旅,會在湖畔宿營一晚,以便欣賞清晨最美麗的湖面。我很早以前就想來此一遊,但情報說近年來遊客眾多,留下許多食物殘餘,使得湖裡青蛙繁生,引來蛇類聚集。心想到湖畔紮營似乎不太安全,於是退而求其次,改成早點出發單攻。

由於米雷颱風靠近,本來沒有打算登山健行,但沒想到颱風匆匆掃過,週六下午宜蘭就已經放晴了。臨時決定週日來戶外走走,藉以抒發這週來工作的不順遂。上網查詢氣象,雖然颱風已經遠颺,但引進的西南氣流仍會帶來不穩定的天氣,就個人經驗,宜蘭位於背風面,應該天氣不錯, 加上下了幾天大雨,湖水應該上漲,且颱風剛走,想必遊客也不會太多,正是造訪松蘿湖的絕佳時機。於是急忙到補給站擷取前人的行程紀錄,想說若有時間,順便也撿座附近的拳頭母山,以免出門一趟一顆基點都沒摸到。

行程紀錄:

  • 日期:2011 年 6 月 26 日星期日
  • 天氣:陰時多雲
  • 人員:庸人一名
  • 嚮導:蘋果隊詳實的行程紀錄和 GPS
  • 交通工具:小轎車、雙腿

June 13, 2011

Osprey Kestrel 38

自從有了 Aether 70 之後,對於 Osprey 一試成主顧,成為我背包最愛的品牌。Osprey 不但背負系統設計的很好,長時間行走不但肩膀沒什麼壓力,轉身扭腰攀爬時,不會干擾到身體的活動,實在非常舒適。且它是專作背包的品牌,許多小地方的設計,讓背包的利用更加方便。

雖然只是當天來回的行程,也越來越習慣往背包塞一堆東西,經常都是八公斤起跳,Tatonka Andro 20 漸漸的不太夠用了,越來越常用中背包來爬山,但是網購的 Deuter 38,背長太短又不能調整,背負的很不舒適,網架式的散熱系統,徒增背包的重量,早就想把它換掉了。翻開 Osprey 的型錄,中意其中一款 Kestrel 的型號,共有 28、38、48 三種容量。考慮到二、三天不背帳篷的行程也可以用,就挑了 38 公升的容量,找了個週末到店裡試背,就把它帶回家啦!

June 07, 2011

多加神山

多加神山位於宜蘭縣大同鄉,屬於中央山脈的支稜。中央山脈從南湖北山向北經過拔都諾府山之後,往西北方分出支脈,到了魔葉名病山再分出西稜通往多加神山。海拔標高 2031 公尺,其上有第 6306 號三等三角點基石。登山口位於南山村的聖峯茶園,高度約 1025 公尺。可由此單攻多加神山,或與魔葉名病山、塚呂馬布山,組成名稱有趣的神、魔、塚縱走。也有強者經此山當天來回魔葉名病山。

去年攀登塚呂馬布山的時候,遇到台北市山岳協會的大隊人馬,和其中一位山友聊天時,他說起這附近有座多加神山,問我有沒有去過,答說多加屯山就在往南湖的路上,上次去爬南湖的時候有路過。山友說協會有此行程準備當日單攻多加神山,答說路況不錯,只是有點遙遠,當天來回蠻吃力的。就這樣雞同鴨講,回家察看地圖,才知道此山非彼山,只差一字可是差很多哩。年初時,在南山村米羅產業道路的盡頭瞭望四周,多加神山的英姿隔著蘭陽溪極引人注目,讓人心嚮往之。最近梅雨季節稍微緩和,預報端午節連假這幾天都是好天氣,就決定來爬座中級山消消暑氣。

行程紀錄:

June 03, 2011

Shostakovich: Symphony No. 11, "1905"

學過歷史的人都知道,西元 1917 年俄國發生了二月和十月革命,推翻了羅曼諾夫王朝,建立了史上第一個共產政權。但是革命的發生並非一夕之間,人民對於腐敗的貴族統治,早已積怨許久,在大革命的十二年前,就曾經發生另一起不成功的流血示威,史上稱之為血腥星期日。1905 年的革命雖然失敗了,但人民體認到光期待政府改革是天方夜譚,只有依靠更激烈的手段才能成功。

作曲家 Dmitri Shostakovich,雖然出生在 1905 年之後,但從小從父執輩口中,聽聞這段故事,對於這場革命十分熟悉,就在蘇聯派出坦克鎮壓匈牙利的革命時,有感而發,譜寫出他的第十一號交響曲,曲名就叫做「1905」。在不斷開發新的音樂形態的二十世紀,譜寫十五首交響曲的 Shostakovich 顯得獨樹一格,但他的交響曲並非淺顯易懂,而這曲「1905」卻是其中最容易理解的作品。全曲分為四個樂章,每個樂章都有標題,必須不間斷的演奏。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第二樂章中斷的鎮壓段落,絃樂器的賦格彷彿軍隊逐步逼近,突然間打擊樂器與銅管迸發出槍林彈雨,樂音又戛然而止,剩下廣場上屍體狼藉的一片死寂。就是如此寫實的音樂,讓此曲被形容成沒有電影畫面的電影配樂。

Charles Dutoit 指揮 NHK 交響樂團:

歷史總是不斷的重複過去的教訓,1989 年的東方,也發生了政府鎮壓人民集會遊行的血腥事件,悠悠的廿二年過去了,中國有沒有可能再度重現當年俄國的歷史呢?

六四前夕,謹將此曲獻給天安門前死難的英靈。

May 18, 2011

Osprey Daylite

一直都在尋找一個合適的攻頂包,最早開始是用普通的小背包代替,但是小背包的重量和體積都太大了,收納起來不太方便。經朋友推薦,買了個 Deuter 可以變身成背包的腰包,但是作為腰包,它的容積有一部份被背包佔據,看似體積很大但容積卻小,而且 MIC 的品質欠佳,用過一次拉鍊就會壞掉了。後來買了個 Ferrino 的超輕巧小背包,可以收納成巴掌大小,只是即使是輕裝攻頂,個人喜歡塞一堆東西,導致輕薄的背包用過幾次就裂開了。某次爬山看到山友使用 Osprey 的攻頂包,心下十分喜愛,後來得知它可以和自家的大背包結合,於是就帶回家啦,希望可以終結攻頂包尋覓之旅。

May 16, 2011

北、西合歡山

合歡群峰包括合歡山、北合歡山、西合歡山、合歡山東峰、石門山、石門山北峰、合歡尖山等七座山頭,屬於中央山脈,位於南投縣仁愛鄉,是大甲溪、立霧溪與濁水溪的分水嶺。據說名稱是日本人為了紀念太魯閣戰役的勝利,將會師地點的山區取名為「合歡」。春天的杜鵑、夏季的草原與冬天的雪景,最令人稱道,尤其是中橫公路與霧社支線開通後,合歡群峰成為最容易親近的百岳,是許多嘗試高山活動的試金石。

朋友 L 君曾說,每座山都有最適合拜訪的時節,合歡群峰最佳的季節,就在每年五、六月間,春天降臨高山時,點綴整片山奼紫嫣紅的花季了。因此上合歡山賞花早就計畫許久,因為五、六月份也正值梅雨季節,所以日子就選在母親節過後的那一週。又擔心假日滿山頭都是遊客,幫花拍照還會拍到一堆人,就決定星期一來爬主峰、東峰和石門山。因為西峰和北峰道路遙遠,生怕路上出狀況,決定擺在星期天人多的時候來走。星期天晚上本來還計畫在北峰的小溪營地宿營,不但可以觀星賞日出,還可以欣賞金、木、水、火四星連珠的奇景。

如意算盤打得很美,但先是太管處傳來噩耗,今年春天天氣太冷,幾場遲來大雪把玉山杜鵑的花苞都凍死了,花況不如往年理想。出發前一週開始天天關心氣象局網站,艾利颱風發佈海警,接著颱風引進旺盛的西南氣流,引爆梅雨季節來臨。本來打算取消計畫,可是假都請了,雨天窩在家裡坐困愁城也不是辦法,決定開車上山碰碰運氣,既然天氣不理想,宿營的計畫也得改變,就訂了滑雪山莊備案。

May 09, 2011

鷹石尖、七兄弟山縱走

雪山山脈尾稜走到了宜蘭縣頭城鎮的叢雲山後,往東北分出一條支棱,經窖寮山、七兄弟山、鷹石尖後,降至大溪川。其中窖寮山標高海拔 737 公尺,有三等三角點,可能是以鄰近山下的地名「罟寮」得名;七兄弟山為七座小山頭組成,最高點海拔 594 公尺,只有老大與老四上方有山字基石,據說是古時山麓某戶人家生了七個兒子而得名;鷹石尖海拔 417 公尺,有土地調查局圖根點,山頂附近有塊形似展翅雄鷹的巨岩。若欲走完整條稜線,可由龜山火車站後方登叢雲山後,循稜從鷹石尖下山至大溪火車站。也可逆向行走。宜一縣道沿途,也有數個登山口分別連接沿線的電塔、外大溪山、七兄弟山、和窖寮山。

去年走桃源谷大溪線的時候,隔著大溪川遙望雄偉的鷹石尖,心下喜愛而回家就馬上查詢資料,得知此山登頂容易且展望絕佳,且有條縱走路線,沿途展望青山碧海,於是早有計劃來此造訪。但這類低海拔的冷門路線,若一、兩個月無人行走,勢必馬上被芒草植被收復失土,最好是等大隊人馬探勘過後,再來撿現成便宜。最近查到「幸福登山會」於三月三十日剛好來過,就決定趁早來此走動。由於週日是母親節,只能利用週六下午來登山,要走完整條稜線實在不可能,就決定從明山寺後方先上鷹石尖,走到窖寮山之後,就走下宜一線 1.55K 處,再走大馬路回到明山寺取車。

行程紀錄:

April 24, 2011

鵲子山

鵲子山位於宜蘭縣礁溪鄉,又名鴻子山、礁溪富士山,海拔 680 公尺,其上有顆編號 839 號的三等三角點基石,名列台灣小百岳之一。鵲子山屬於雪山山脈旁支的獨立山頭,每次開車北上走在國道五號的時候,進入雪隧前就會看到它三角形優美的山形,所以被日本人封為礁溪富士。攀登鵲子山有三條路線,第一條從台電保線路接到鵲子山與雪山山脈主稜間的鞍部,但保線路的入口位於聖母步道的途中,距離最為遙遠,是以利用的山友不多。第二條的登山口,位於跑馬古道的南口上方的清修宮。沿著十一股溪上游的乾溪溝前進,離開溪溝後上切到第一條路線的鞍部位置。雖然路徑比第一條略短,但由於溪溝潮濕難行,螞蟥肆虐。第三條山徑的登山口,位於北宜公路石牌附近的圓通寺,海拔較高且路徑最短,雖然登頂前必須泳渡一大段草海,但利用者最多。

台灣好多錐狀對稱的山,被思鄉的日本人冠以富士之名,例如平溪富士、礁溪富士、馬海濮富士等等,大家可上維基百科查詢,看自己知道有哪些富士山。原本這個週末,朋友邀約去爬馬海濮富士山,此山在走能高越嶺古道西段的時候,時時可以瞧見它美麗的身影,加上又是莫那魯道先生最後殉難的地點,讓我心儀已久,只不過位於偏僻的廬山,一直沒有成行。原本規劃連走馬海濮岩窟,想要在山裡宿營,但朋友計畫當天單攻,為我所不喜,加上上週諸事繁忙,週五晚上下班還要趕到廬山,實在有點沒勁,就婉拒了朋友的邀約。上週六一整天,在宿舍裡補眠,傍晚看外面天氣十分良好,心想隔天到郊外走走,想到很久沒去爬中級山,就計畫來走一趟壓箱已久的行程。 無奈白天睡太多覺,晚上翻來覆去都睡不著,直到三點鐘鬧鐘響起,按掉後怕睡眠不足難以應付高難度的行程,就翻身繼續睡去。

週日早上八點左右,被電話吵醒後起床,發覺外面豔陽高照,天氣比昨天還棒,想說沒出去爬山還真浪費,想起朋友去爬富士山,我們宜蘭也有富士山,臨時起意決定去爬礁溪富士山,連忙上網查資料,剛好手邊也有台灣交通出版社發行的地圖,提著昨天就打包好的行囊出發。

行程紀錄:

April 11, 2011

2011 三重全國馬拉松

眼看天時即將轉暖,今年卻只跑了一次馬拉松,進度有點落後,翻開路跑行事曆,萬金石已經跑過,基於一馬不二跑的原則,首先被排除了。其他如八卦山、永和山、葫蘆墩等賽事,交通不便又沒人邀約,不太想報名。本來屬意八仙海岸賽,但主辦單位臨時喊卡。後來徵詢朋友,得知另有三重這個賽事,就報名來跑跑看。

由於屬於墊檔性質,近來勤於爬山疏於練跑,連跑鞋都沒新買,對於成績也不想強求,只要完跑即可。星期天一早全家都還在睡,躡手躡腳出門到小七買早餐來吃,由於起跑點在三重重陽橋下,大清早捷運還沒開張,只好搭小黃前往。無奈記錯地點,司機載到重新橋旁,冷清的街道沒有比賽的跡象,手機查了一下才知報錯地方了。急忙請司機送到正確地點,離出發只剩下二十分鐘。匆忙寄物後,排隊等上廁所,直到開跑前五分鐘才到達起跑點,連熱身都來不及。鳴槍後,手錶的馬錶功能竟然按不出來,只好用 iPhone 的 RunKeeper 來紀錄。

April 09, 2011

北大武山(下)

即使是駐紮在遠離山屋的營地,隔天就要下山的人們仍然歡樂的在山屋裡嬉鬧,直到晚上十點多才漸漸安靜下來,而幾位紮營在更遠的朋友,偏偏又很喜歡上廁所,經過時總是會不小心把頭燈照進帳篷,或是踩到營位的木架。半夜不知什麼東西驚擾到金金小姐,吠了好幾聲。矇矇矓矓要睡著的時候,鬧鐘就無情的響起了,按掉鬧鐘後,兩人決定繼續賴床,四點再起來走。

April 07, 2011

北大武山(中)

早上民宿老闆娘煮了許多食物,要我們爬山的人多吃一些,餐後主人向我們指點道路,並解釋路況不佳,底盤低的轎車開車速度要放慢。接著到民宿屋頂眺望,天空雖然明亮,但太陽仍躲在雲霧後方,南北大武山也無緣得見。

上車後往佳興部落前進,路上遇到一群單車騎士在挑戰陡坡。部落的入口有個牌樓以及獵人與獵犬的雕像,若右轉則進入部落。
北大武之門

北大武山(上)

北大武山位於屏東縣與台東縣的交界,標高海拔 3090 公尺,雖然在百岳中高度不算太高,但卻是中央山脈南端從卑南主山之後,又再度隆起的高山地壘,從高屏地區常可仰望它錐狀的山體高聳在天際,所以和玉山、雪山、秀姑巒山和南湖大山同列為台灣的「五嶽」。

雖然位於熱帶地區,但因為高度超過三千公尺,北大武山的周邊涵蓋熱帶到寒帶的氣候特徵,因此孕育了種類繁多的動植物,是南台灣重要的基因寶庫,甚至是台灣雲豹最後出現的地方,特別劃為「大武山自然保留區」。北大武山也是排灣族與魯凱族的聖山,是祖先靈魂的歸宿,具有神聖的地位,也是部族信仰的中心。

地形上,北大武山山形高聳而山脊瘦長,海上飄來的水汽碰上這堵高牆,化為壯闊的雲海,是以另有「雲海的故鄉」的雅號。山麓周圍遍佈鐵杉,是難得的鐵杉純林。稜線上也有個日本人建立的神社,參道、鳥居、神龕、紀念碑都保存的十分完整,是日本人留在台灣高山神社中規模最大的一處。是以無論生態、人文、景觀、史蹟,北大武山都十分有看頭。

一般遊客攀登北大武山,大多以檜谷山莊為基地輕裝攻頂,有三天兩夜或兩天一夜甚至單攻的走法。但八八水災之後,通往登山口的泰武道路柔腸寸斷,必須從更遠的新登山口經兩段高繞來到舊登山口,平均單程多出 1.5~2 個小時的路程,加深了兩天一夜或單攻的難度。且北大武山勝景處處,利用個三天的時間慢慢品味,應該是愛山人較為理想的走法。

March 20, 2011

蘇花古道之大南澳越嶺段

中央山脈橫亙在宜蘭花蓮之間,形成天然的屏障,阻擋人類南北的交通,從古至今,如何跨過這道阻礙,仍然是個難解的課題。早在清領的同治年間,為了管理後山的原住民,曾經有福建陸路提督羅大春先生,短暫打通了一條從蘇澳通到花蓮的步道,但沒有積極經營下,迅速的埋沒在深山野嶺之中。日治其間,也曾開闢一條行車的公路,稱為臨海道路,乃現今蘇花公路的前身。古道歷經漫長的歲月,也沒有積極維護,大部份的路段已經無法辨認,近年來在專家的探查下,找出三段路跡較為明顯的路段,整修為國家步道,以供後人憑弔當年先人開路的辛勞。

這三條路段分別為大南澳越嶺段、和中段與石硿仔段,其中的大南澳越嶺段全長 4.087 公里,北口位於烏石鼻戰備道路約 3.2K 處,南口位於大南澳朝陽社區的天后宮。蘇花古道出現的時間既短,也沒有積極維護,理論上應該難以辨認,個人推測,先民利用大南澳越嶺段,運送樟腦、私酒、私鹽,多有走動,或許才被保留下來吧。所以此路段又稱為腦丁路或酒保路。

一般行程安排,以北進南出為主,因為地勢北高南低,走起來比較輕鬆。若無車輛接駁,可搭乘火車到達東澳火車站,再改搭計程車到新澳隧道,烏石鼻戰備道路就在隧道北口的右方。走完步道後,可續遊朝陽國家步道,再搭公車或步行回到南澳火車站。

近期準備攀爬大山,同伴中的 K 君尚無重裝的經驗,想說此步道長短適中,上升約七百公尺,路跡鮮明路況良好,應是理想的重裝訓練地點,就選擇來此走走,為了配合訓練,就決定從南口來回,將車子暫放在朝陽社區天后宮。

行程紀錄:

  • 日期:2011 年 3 月 20 日星期日
  • 天氣:多雲時晴
  • 人員:D 君、K 君與庸人三名
  • 嚮導:Tony 先生詳實的行程紀錄和林務局完善的指標
  • 交通工具:小轎車、雙腿

March 12, 2011

Olympus XZ-1

上個月中,訂了台最近很熱門的相機,等了兩個禮拜,終於在花蓮下山後收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