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tember 29, 2015

奥秩父山塊:金峰山、瑞牆山

「金峰山」位於日本山梨県與長野県的交界,海拔標高 2599 公尺,設置三等三角點。由於高度正好超過森林界限,山頂顯露的花崗岩稜線,在其他被森林覆蓋的奥秩父群山中,顯得鶴立雞群。所以高度雖比最高峰的「北奥千丈岳」略矮兩公尺,一般還是稱「金峰山」為「奥秩父山塊」的主峰。「金峰」為稱讚山形優美之詞,日本各地以此為名的山岳相當多,此山山腰的黑森林襯托著頂稜的雪白花崗岩,山頂突出著奇異的五丈岩,如此奇妙的造型,讓他無論從哪個方向,都能輕易地辨識出來,自古即被當成信仰的對象而崇敬著,也因此被列入日本百名山之一。攀登金峰山的路線,東、北、西分別有「大弛峠」、「廻り目平」、「里宮平」登山口,但南邊傳統登拜的「黒平」登山口,則已經廢止。


金峰山

「瑞牆山」位於日本山梨県,海拔標高 2230 公尺,屬於奥秩父山塊,無基石。山頂聳立著許多白色花崗岩的石塔,當地人稱之為瘤岩。其獨特的山容宛如神社周圍的白色欄杆(瑞牆)而得名,列名日本百名山之一。2001 年在瑞牆山的山麓舉行的全國植樹祭,因此登山步道整備完善,可由植樹祭的舉辦地點瑞牆の森的芝生広場出發,往不動沢上遡,從北邊爬上山頂,或由南邊的富士見平上山。


瑞牆山

前一晚開車到位於里宮平的「瑞牆山荘」住宿,打算先爬上富士見平,一天之內分別攀登金峰山與瑞牆山。但其實以兩天時間分別單攻,或是住在金峰山小屋,第二天下山再去瑞牆山,是比較悠閒的登山方式,也更有機會欣賞山岳晨昏的景致。前一晚住宿的瑞牆山荘,必須電話預約,因此在台灣已經請白金秘書幫忙。原先也為是一般山小屋那樣的通鋪,沒想到山莊的規格更為豪華,晚餐不但精緻美味,還可沐浴,且被分配到一個人的房間。雖然住得很舒適,但此時台灣正在受到杜鵑颱風的侵襲,不免擔心家人朋友的狀況。

行程紀錄:

September 28, 2015

奥秩父山塊:甲武信ヶ岳

「甲武信ヶ岳」位於日本山梨県、埼玉県與長野県的交界,海拔標高 2475 公尺,無基石。「甲武信ヶ岳」大約在「奥秩父山塊」的中央位置,可說是日本的中央分水嶺,是流向太平洋的荒川與富士川,以及流向日本海的信濃川(千曲川)的源頭。日本最長河流的信濃川,第一滴水就是落在這座山上。「甲武信ヶ岳」因其山形,原名為「拳(Kobushi)ヶ岳」,發音正好與甲(Kou)、武(Bu)、信(Shin)的開頭相同。甲州、武州、信州分別是山梨県、埼玉県與長野県的舊名,因為這個巧合,這座三縣界山就由「拳ヶ岳」改稱為現在的名字。響亮的名頭與重要的地理位置,讓此山被深田久弥先生寫入『日本百名山』之中。然而「甲武信ヶ岳」一來沒有三角點,二來也不是山脈的最高點,三來南北被高大的「木賊山」與「三宝山」遮擋,遠望不易辨認出來,可說是最低調的百名山了。


於木賊山眺望「甲武信ヶ岳」

攀登「甲武信ヶ岳」的途徑,縱走主稜的方式,可由東側的「雁坂峠」過來,再往西南走向「国師ヶ岳」。從北邊的信州出發,登山口位於川上村的毛木平,可以此為起點,攀登十文字峠來到甲武信岳,或者沿著千曲川的源流爬上山頂。若南邊的甲州開始,可從「西沢渓谷」入山,走從木賊山延伸出來的戸渡尾根上主稜,或者先爬上「雁坂峠」再經過「破風山」登頂。從北側的毛木平起登較為容易,若從南邊上山,標高差有 1400 公尺,除非是健腳的登山客,一般人較少從此當日往返。若選擇住宿於蓋在山頂東南側鞍部的「甲武信小屋」,則可更悠閒地品味登山的樂趣,也比較有機會變化路線,從不同的登山口下山。

為了銜接昨日的「両神山」與明日預計要攀登的「金峰山」,我選擇南側的西沢渓谷登山口,走戸渡尾根上山,開車比較方便。昨天下午在埼玉県秩父市小鹿野町的薬師の湯休息後,繼續往南開車,再右轉上 140 號國道,經過開挖於雁坂峠下方的「雁坂トンネル」。這條長達 6.6 公里的隧道,是聯絡關東與甲信之間的交通要道,車流相當繁忙。鑽出隧道來到山梨縣,走螺旋狀的西沢大橋下坡,橋頭就是登山口的位置。繼續往南行車,再開約 12 公里,抵達三富溫泉投宿。原本預期在沿途的便利商店補給,但沒想到走過的地帶都是荒郊野外,找不到任何便利商店,還好身邊還有小鹿野町老闆娘送我的一罐 500cc 的「毘沙門水」,以及前幾天在「大菩薩の湯」購買的一包桃子果乾,可以當作飲水與行動糧。

將近下午六點鐘開到了旅館門口,覺得奇怪怎麼一片黑暗,不像有人居住的樣子。一邊查閱地圖看是不是跑錯地方,一邊上網 Google 旅館是不是歇業了。這時老闆娘才開燈出來迎接,原來我是今天唯一的一個訪客,填寫資料時發現,上一批旅客還是一個禮拜前的 Silver Week,真是挑到一間超級冷門的旅館。請老闆娘將明日早餐做成便當,到澡堂與漂浮在水面上多隻蜜蜂一起享用大浴池。由於明天路程很長,整理完照片和航跡後,九點多就提早休息去了。

行程紀錄:

September 27, 2015

奥秩父山塊:両神山

「両神山」位於日本埼玉県的西部,屬於「奥秩父山塊」的北側支稜,海拔標高 1723 公尺,設置二等三角點。山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呈現三角形有如屋頂一般的形象。但「両神山」的造型相當特殊,東西兩側是削落的懸崖,南北走向的頂稜參差不齊有如鋸齒,從東邊的四阿屋山,最能欣賞它獨特的山形。如此威儀赫赫的山容,自古以來就是信仰崇拜的對象,也因此被列入日本百名山之一。「両神(Ryou-Kami)山」之名,一般人或以為是紀念「イザナギ」與「イザナミ」兩位日本的始祖神,或是由「竜神(Ryuu-Gami)山」轉讀而來。但根據木暮理太郎先生的考證,應該是出自神話中,日本武尊東征時,有八日的期間一直看到此山,所以稱之為「八日見(You-Ka-Mi)山」,後人以訛傳訛轉寫成「両神山」。

由於両神山的地質為含有石英的沈積岩,十分堅硬,因此銳利的頂稜形成許多垂直的岩壁,往北延伸的「八丁尾根」,與往南迤邐的「梵天尾根」,充滿斷崖峭壁,鎖鏈不絕的岩場,是較高難度的縱走路線。両神山自古為信仰登山的對象,傳統路線從東邊的日向大谷口入山,再沿著溪谷爬上東支稜。因危險地形較少,是最常使用的路線。登山道上佈滿豐富的遺跡,沿途遍佈著石佛、石碑與丁目石,稱為表參道。近年來「白井差」的地主,利用溪谷開闢新路,從東南邊登頂,避開危險的岩稜,是登頂最快也最安全的路線,不過因為經過私人土地,需要事前預約才能通行。


自西岳眺望八丁尾根,近側為東岳的岩壁,後方霧中為両神山頂

昨日從雲取山上下來,開車到両神山登山口附近的秩父市小鹿野町,沒想到地圖上不到一百公里的距離,被 GPS 帶領一路翻山越嶺,花了三個小時才到達旅館。洗好澡準備休息時,先上網查詢路況,驚見通往日向大谷口的縣道坍方,兩天前開始封閉,因陸續有落石,禁止人車進入。最好走的表參道路線已經無法通行,只好趕快尋找替代路線,由於旅館距離八丁尾根的登山口較近,研究了一下地圖與前人的記錄,決定改走北側稜線登頂。爬上八丁尾根的起點「八丁峠」的路線有三,両神山西側的林道,以八丁隧道從八丁峠下方通過,隧道的兩頭,北側有「八丁隧道登山口」,南側有「上落合橋登山口」。如果要利用大眾交通工具的話,可搭乘運行國道 299 號的巴士,從「坂本登山口」爬上八丁峠。這三個登山口以「八丁隧道登山口」的海拔 1220 公尺為最高,因此上山時間也最短。

前晚的氣象預報還是多雲時晴,今早起床發現怎麼還在下雨,原來預報大翻盤,杜鵑颱風經過日本南方海面,為秋雨前線帶來更多的水汽,雨勢預計要到下午才會停止。八丁尾根號稱是埼玉県發生最多山難的地點,雨天來攀岩爬山,似乎有點不智。但好不容易來到日本,放過此山不爬,下回不知幾時才有機會再訪,思考了半晌,還是決定先爬上稜線,看看斷崖的險況再決定要不要繼續挺進。出發時旅館親切的老闆娘,還祝福我登頂後雲開霧散,可以欣賞大景。

行程紀錄:

September 26, 2015

奥秩父山塊:雲取山

「雲取山」位於日本東京都、埼玉縣與山梨縣的交界,海拔標高 2017 公尺,立有一等三角點。「雲取山」屬於「奥秩父山塊」,是從東邊數過來,第一座超過兩千公尺的山峰,也是東京都的最高峰。離開繁忙的大都會,往西邊的近郊望去,高聳的雲取山,東麓覆蓋著蒼鬱的森林,正好與都會區的水泥高樓和熙來攘往的車流,形成強烈的對比。雲取山也是多摩川的發源地,都政府特別將附近的森林劃入水源保護區,東京人喝的水,每一滴都來自降落在雲取山上的甘霖。日本有很多以「雲取」為名的的山岳,顧名思義,就是山勢高大靠近天際,彷彿在山頂可以摸到雲朵的意思。其中以位於東京都的這一座最為出名,列入日本百名山之中,也是東京都唯一的百名山。


於小雲取山附近眺望「雲取山」的山頂

由於相當靠近都心,擁有受到完善保護的大自然環境,是東京人假日喜愛來訪的山旅。主要住宿點的雲取山荘整年都有營業,隨時歡迎著登山客,皇太子殿下也曾兩度前來攀登此山。登頂的路線,除了東西縱走之外,南邊有鴨沢登山口,可由 JR 奥多摩駅搭乘西東京バス抵達。北邊有三峰神社登山口,可搭乘秩父鉄道到終點站的三峰口轉巴士抵達,交通可說相當方便。健腳登山客可選擇任一登山口當日往返,但無論哪一條路線行程都很長,如果有餘暇在山中住一晚,更能帶著悠閒的心情來享受登山的樂趣。除了山頂北側的雲取山荘,主稜線上也有七ツ石小屋、雲取奥多摩小屋,也有提供營地可體驗睡帳篷的野趣。

為了銜接昨日攀爬的大菩薩嶺,我選擇從鴨沢登山口入山,當日來回登頂。下山後到附近的丹波山村泡溫泉,再開車到埼玉縣,住在両神山附近的旅館。若非還要趕往下一個登山口,其實可以從山頂往西走一小段稜線,再從三条の湯的方向下山,避免原路來回的單調。天氣方面,受到滯留在太平洋的秋雨鋒面影響,水汽依舊十分旺盛,今日整天都是陰天,不過接近中午時有機會放晴。

行程紀錄:

September 25, 2015

奥秩父山塊:大菩薩嶺

「大菩薩嶺」是「奥秩父山塊」往南延伸的支脈,位於日本山梨県的東部,最高點海拔 2057 公尺,置有三等三角點。「大菩薩嶺」因中里介山先生的小説『大菩薩峠』而成名,登山熱潮自從昭和二十年代後半至今,依舊人氣不減,因此被列入日本百名山之一。由於「大菩薩嶺」是條山脈,大部份山友以攀登最高點的 2057 峰為代表,再順道遊歷「大菩薩峠」,因此 2057 峰就成為「大菩薩嶺」的代名詞,也是日本百名山中,唯一以「嶺」為名的一座。(在深田久弥先生的書中,名為「大菩薩岳」)


賽の河原(旧大菩薩峠)

攀登大菩薩嶺的路徑相當多,早期的登山口位於西側山麓的「裂石温泉」,可從西北側的「丸川峠」,或東南邊的「上日川峠」登頂,沿途也有多間山小屋營業。東邊從小菅村也有途徑上山。自從公路從裂石温泉通到上日川峠後,攀登此山就更加容易了。而南邊的水壩興建後,從關東過來的山友,也可從甲斐大和的方向,走維修水壩的林道,直達上日川峠,再悠閒的爬上山頂。

昨日從天城山下山後,先到修善寺泡湯。從静岡県的伊豆半島一口氣開到山梨県的塩山温泉,住在當地的溫泉旅館。氣象預報東日本的太平洋側,受到滯留海面的秋雨鋒面影響,天氣可能不太理想。果然從昨天下午就開始下起陣雨,到了今天早上雨勢最大,老闆娘還勸我今天休息一天,不要去爬山了。但經研究氣象預報,雨勢到中午將較為緩和,如果走全線都位於森林中的丸川峠上山,應該可以躲避風雨。爬上稜線也已經中午,如果風雨不大就繼續往南走到大菩薩峠下山,萬一風勢太強,就原路下山。

行程紀錄:

奥秩父山塊

「奥秩父山塊」又稱為「奥秩父山地」,位於日本山梨県的北部,與埼玉県及長野県的交界,東西長約 50 公尺,南北約 30 公尺。主稜東起雲取山,蛇形於上述三縣的縣界,西邊止於八ヶ岳的山麓。北側的両神山地與南邊的大菩薩連嶺,可算是奥秩父山塊的支稜。這道山脈位於關東的中心,是日本四大河川,千曲川(信濃川上流)、荒川、笛吹川(富士川上流)、多摩川的發源地及分水嶺。最高峰是海拔 2601 公尺的北奥千丈岳,2000 公尺以上的山峰超過 20 座,是日本代表性中級山岳地帶。雖然形成於火山爆發,但因長期的風化作用,不再看得出火山的形態。以中央的大池峠為界,東側的山形平緩穩重,西側則多花崗岩的露頭,山容較為獨特。


於木賊山眺望奥秩父山塊

奥秩父山塊是除了三大阿爾卑斯山脈,與八ヶ岳之外,相當熱門的攀登地點,山小屋的設立也很完善。其中包含廣義的定義,有「雲取山」、「甲武信ヶ岳」、「金峰山」、「瑞牆山」、「大菩薩嶺」、「両神山」等六座山峰,被選入日本百名山。為了規劃攀登奥秩父山塊,可是傷透了腦筋,如果選擇縱走路線,從「雲取山」走到「瑞牆山」,需要五天的時間,而且無法兼顧支稜上的「大菩薩嶺」與「両神山」。不過六座百名山都可以當日往返,「金峰山」與「瑞牆山」距離較近,甚至可以一天走兩座百名山。只是這幾座百名山若要一天來回,每座落差都超過一千公尺,最辛苦的「甲武信ヶ岳」,甚至有一千八百公尺。

在日本登山雖然辛苦的程度比台灣有過之而不及,但由於步道規劃完善,路跡清晰且安全措施齊備,雖然落差大卻也不會太難。而登山口附近都有溫泉設施,可以馬上恢復健行了一整天的疲勞,其實是蠻享受的。所以我計劃以自駕車的方式,前一天先到登山口附近的旅館住宿,第二天登山下山後,到溫泉鄉洗浴,再到開車到下一座山的登山口附近住宿。利用五天的時間,攀登奥秩父的這六座百名山。以下是我的行程安排:

日期前一晚的住宿點目標路徑選擇山下的溫泉
9/25山梨県塩山温泉大菩薩嶺裂石温泉登山口經丸川峠來回大菩薩嶺、大菩薩峠大菩薩の湯
9/26山梨県小菅村雲取山鴨沢登山口上石尾根來回丹波山温泉のめこい湯
9/27埼玉県小鹿野町両神山日向大谷口走表參道來回両神温泉 薬師の湯
9/28山梨県三富温泉甲武信ヶ岳西沢渓谷走戶渡尾根來回笛吹の湯
9/29山梨県瑞牆山荘金峰山、瑞牆山瑞牆山荘經富士見平來回金峰山、瑞牆山増富温泉

September 24, 2015

天城山

「天城山」位於日本静岡県,主峰「万三郎岳」海拔 1406 公尺,為伊豆半島的最高峰,設置一等三角點。「天城山」為東西走向,橫亙在伊豆半島的中央,形成於第四紀的火山爆發,但經過長期的侵蝕作用,已經失去火山的形態。因為是川端康成先生的名作「伊豆の踊子」發生的舞台,因而聲名大噪,被選入日本百名山之一。


於大室山眺望天城山脈

攀登天城山的方式,可利用整理完善的步道,稱為「天城縦走路」。東起天城高原高爾夫球場,經「万二郎岳」、「万三郎岳」、「八丁池」,抵達「天城峠」,兩端點都有巴士可達。但大部分山友,多以攀登最高峰的「万三郎岳」為代表。從「天城峠」往西行,也可走完整段天城山到達海邊,但就更少人行走了。雖然天城山的高度不滿 1500 公尺,全線都在森林線之下,展望點自然不多,但其最大的吸引力,在於五月中旬到六月上旬之間,盛開的石楠花群落,與秋季(十月中旬到十一月上旬)的山毛櫸、楓樹的紅葉。

六年前曾到伊豆半島旅遊,附庸風雅地走了整段「踊子歩道」,參觀了頗負盛名的舊天城山隧道,但當時尚未開始攀登日本百名山,以至於沒有在旅程中加入登山的行程。後來雖然多次來日本遊歷,但目的地大多遠離伊豆半島。這次南阿之旅下山後回到東京,事前就規劃順道再訪伊豆,攀登天城山。

從東京新宿出發,搭乘山手線電車到達品川,再換新幹線前往熱海,在熱海換乘普通車抵達伊東市,車資為 4000 日元,車程含換車時間,需約一個小時四十分鐘。若不想換車,可搭乘特急伊豆踊子號,但要大約中午才能到達伊東。從伊東火車站發車,一天有五~六班巴士可達位於天城高原的登山口,是相當方便的選擇。但為了顧及未來幾天的交通以及行李運送,我選擇租車自駕前往登山口,下山後還可利用租車四處旅遊。

行程紀錄:

  • 日期:2015 年 09 月 24 日星期四
  • 天氣:陰有雨
  • 人員:庸人一名
  • 嚮導:昭文社出版之「山と高原地図 伊豆 天城山 2015」
  • 交通工具:電車、新幹線、小轎車、雙腿
  • 距離與高度差: 8.6 公里,+670m -670m
  • 航跡圖:

September 23, 2015

南アルプス南部縱走,第五日:茶臼小屋出發,下山回到畑薙ダム

今天是最後一天下山的日子了,下山的路只有一條,走茶臼岳的支稜下到畑薙湖,再搭乘預約好的巴士回東京。


畑薙湖

行程紀錄:

September 22, 2015

南アルプス南部縱走,第四日:茶臼小屋出發,原路往返「光岳」

「光岳」位於日本静岡県與長野県的交界,海拔標高 2592 公尺,山頂安置一顆三等三角點基石,屬於南阿爾卑斯山脈。「光岳」的名稱,來自山腰的石灰岩巨石「光石」,潔白的岩面反射陽光,遠在山下都可看見這座白亮的山頭,就像會發光一樣,因此而得名。從「甲斐駒ヶ岳」起始的南阿爾卑斯山脈,歷經無數高聳壯麗的名山,走到了光岳,終於下降到 2500 公尺以下的高度。燦爛精彩的南阿諸峰,抵達光岳後即將韜光養晦,沒入森林之中。光岳是日本地理上兩千五百公尺級高山,最南邊的一座。它也是植物學上「這松」分佈的最南限,這松是一種矮小的松樹,生長在東北亞寒冷的地帶,屬於冰河孑遺植物。冰河消融後,這松退卻到日本的高山,不但在日本以至於全世界,其出現最南邊的地點,就是光岳。因為光石以及地理與植物學上的重要性,「光岳」被深田久弥先生選入日本百名山之中。


於茶臼岳山麓眺望光岳

攀登光岳並不容易,從西邊的長野県易老渡上山,來回需要兩天的路程。東邊静岡県的畑薙出發,走一趟最快也要三天。從南邊的寸又川溫泉走林道登頂,則需要四天的路程,更別提林道已經毀於 2011 年的颱風了。因此光岳雖然名頭響亮,實際上來訪的山友相對上少很多。而登山的基地,位於山頂附近的光岳小屋,為不供餐純住宿的形式,更增加親近此山的難度。也因此這一趟日本之行必須完登此山,日後再來單爬這座山的成本太高了。然而從茶臼小屋出發,走主稜線抵達光岳小屋,就需要六個半小時,一般行程安排建議在光岳小屋住一晚。只是下山的巴士明天就是最後一班了,使得今日只能兩天壓縮成一天,當天來回光岳,明日才有充裕的時間下山。

行程紀錄:

September 21, 2015

南アルプス南部縱走,第三日:百間洞山の家出發,攀登「聖岳」,至茶臼小屋

「聖岳」位於日本静岡県與長野県的交界,由「前聖岳」、「奥聖岳」與「小聖岳」三座山峰組成的高台狀山岳,列名日本百名山之一。以「前聖岳」山勢最高,海拔 3013 公尺,是日本三千公尺級的高山最南邊的一座。而聖岳的三等三角點,則放置在主峰東側,海拔 2982 公尺的「奥聖岳」。聽到「聖岳」的名稱,或許會以為是以其高潔神聖的山容為名,而心生仰慕讚嘆之情。但根據深田久弥先生的考證,其實是因為發源於其東邊山麓的溪水,水勢險惡使人無法「ヘズって(橫越)」而過,而將此溪稱為「ヘズリ(hezuri)沢」。後來發音改變成為「ヒジリ(hijiri)沢」而書寫成「聖沢」,因此其源頭的山岳就被稱為「聖(ヒジリ)岳」了。然而「聖岳」也無愧其名,山形高大而頂部寬闊,充滿敦厚莊嚴的氣勢。尤其冬季高山戴雪,從名古屋的方向眺望,與其身後的富士山相互輝映,更顯得氣品神聖不凡。


於光岳山腰欣賞「聖岳」

攀登聖岳並不容易,除了南北縱走的路線之外,可從東側的椹島沿著聖沢上行,抵達聖平後往北翻越小聖岳登頂。或由西側長野端的便ヶ島爬上薊畑,再往北登頂。這兩條路線都存在著將近兩千米的落差,因此聖岳在日本百名山中,單攻難度排名第十。赤石岳與聖岳之間,直線距離雖然只有 4.6 公里,但由於被赤石沢侵蝕,主稜線往西轉折成「C」字形。赤石岳之後的稜線,先往西走經過昨日通過的「馬の背」之後,抵達「大沢岳」,昨日住宿的百間洞山の家就在大沢岳的山腰。今日的行程,預計從百間洞山の家出發,不攀登大沢岳,而是走新路繞過其山麓抵達「中盛丸山」前鞍,再往南依序攀登「中盛丸山」、「小兎岳」、「兎岳」。其後往東轉攀登「聖岳」,再接著往南下山。於聖平小屋午餐休息後,繼續攀登「南岳」與「上河内岳」,最後前往茶臼小屋住宿。一般行程走到聖平小屋為止,但由於第五日下山回東京的巴士,中午十二點就要發車,所以今天必須多趕一些路,預留充裕的時間給最後一天使用。

行程紀錄:

September 20, 2015

南アルプス南部縱走,第二日:千枚小屋出發,攀登「悪沢岳」及「赤石岳」,至百間洞山の家

日本的「荒川岳」又稱「荒川三山」,由東西走向的三個山頭組成,分別為「荒川前岳」、「荒川中岳」和「荒川東岳」,以發源於前岳西側山麓的「荒川」為名,位於静岡県。前岳海拔 3068 公尺,因緊鄰中岳,一般被視為其附屬的山峰。中岳海拔 3083 公尺,荒川岳的三等三角點,即置於中岳山頂。東岳海拔 3141 公尺,為三山之中山勢最高,居日本第六高峰。東岳又名為「悪沢岳」,以發源於其東側山麓的「悪沢」為名。根據撰寫『日本百名山』的深田久弥先生的考證,古代的荒川岳只有包含「前岳」與「中岳」,東岳其實舊名為「鍋伏」。加上「悪沢岳」聽起來比較有氣勢,且遠在東京也可看見這座山岳,所以在挑選百名山時,深田先生特意將東岳排除出荒川三山,單獨列為百名山,並且以其別名的「悪沢岳」成書。


於千枚岳眺望「悪沢岳」

「赤石岳」位於日本静岡県與長野県的交界,海拔 3121 公尺,山頂置有一等三角點,為日本最高的一等點,(富士山山頂是二等三角點)列名日本百名山之一。赤石岳以其南側山坡的赤赭色岩石為名,是南阿爾卑斯山脈的主峰,(南阿更高的北岳、間ノ岳、東岳都不在主稜上)南阿的舊名「赤石山脈」便是以之為名。赤石岳的山體龐大,四面以深邃的溪谷及冰河的圈谷,與周圍群山相隔,遠望充滿威嚴雄偉的氣勢,無愧於赤石山脈主峰的地位。


於聖岳山麓眺望「赤石岳」

行程紀錄:

September 19, 2015

南アルプス南部縱走,第一日:椹島到千枚小屋

在日本的三座阿爾卑斯山脈中,北阿爾卑斯山脈已於 2013 年在水晶岳上走破。中部阿爾卑斯山脈,也在去年的木曽駒ヶ岳完成。而南阿爾卑斯山脈,卻還剩下南部的四座百名山尚未拜訪,自然成為今年日本登山之旅的首要目標。南阿爾卑斯山脈南部共有「悪沢岳」、「赤石岳」、「聖岳」與「光岳」這四座百名山。不像南阿其他部分,因為開發較晚,交通較為不便。各山主要的登山口,分佈在東側的東俣林道,夏季的七、八月份,有預約制的大巴士,運行於靜岡火車站與林道入口的畑薙水壩,這是最方便的入山途徑了。位於西側長野縣這一邊的登山口,較少大眾交通工具可利用,大多需要自駕,或請計程車幫忙,才有辦法進入登山口。

根據過去在日本登山的經驗,夏季水汽非常旺盛,往往不到中午山頭都已經大霧彌漫,無景可賞。加上夏季還要提防過長的梅雨季和不時來攪局的颱風,所以還是利用秋高氣爽的季節來日本登山,才能盡情享受美景,而不是盡情使用乾燥室來烘乾衣服。雖然夏期從靜岡火車站發車的巴士,只運行到八月底,還好還有去年利用過的,由每日新聞社營運的夜行巴士,可以往返登山口及東京市區。考慮到南阿爾卑斯山脈南部的幾間重要的山小屋,只營業到九月底為止,就將今年的日本登山之旅,定在九月下旬,只是缺點將碰到十分難得的日本敬老節與秋分節相連的五日連續假日:Silver Week。

以下是預計的行程與地圖:

【1日目】 椹島~千枚小屋
椹島ロッヂ(08:00)・・・滝見橋(08:15)・・・吊橋(08:25)・・・小石下(09:40)・・・清水平(10:55)・・・蕨段(11:50)・・・見晴岩(12:15)・・・駒鳥池(13:20)・・・千枚小屋(14:10)
【2日目】 千枚小屋~悪沢岳~赤石岳~百間洞山の家
千枚小屋(04:30)・・・千枚岳(05:15)・・・丸山(06:10)・・・悪沢岳(東岳)(06:50)・・・中岳(08:15)・・・前岳(08:40)・・・荒川小屋(09:45)・・・大聖寺平(10:25)・・・小赤石岳(11:30)・・・赤石小屋分岐(11:45)・・・赤石岳(12:05)・・・百間平(13:40)・・・百間洞山の家(14:20)
【3日目】 百間洞山の家~聖岳~茶臼小屋
百間洞山の家(04:30)・・・大沢岳(05:35)・・・中盛丸山(06:25)・・・小兎岳(07:05)・・・兎岳避難小屋(07:45)・・・聖岳(10:00)・・・奥聖岳(10:40)・・・聖岳(11:00)・・・小聖岳(12:00)・・・薊畑分岐(12:45)・・・南岳(14:20)・・・上河内岳(15:30)・・・横窪沢分岐点(16:40)・・・茶臼小屋(16:50)
【4日目】 茶臼小屋~光岳~茶臼小屋
茶臼小屋(04:30)・・・横窪沢分岐点(04:45)・・・茶臼岳(05:05)・・・希望峰(05:55)・・・仁田岳(06:10)・・・希望峰(06:35)・・・易老岳(07:45)・・・三吉平(08:50)・・・イザルガ岳分岐(09:50)・・・イザルガ岳(10:00)・・・イザルガ岳分岐(10:15)・・・光小屋(10:25)・・・光岳(11:05)・・・光小屋(11:40)・・・イザルガ岳分岐(12:10)・・・三吉平(12:45)・・・易老岳(14:00)・・・希望峰(15:30)・・・茶臼岳(16:40)・・・横窪沢分岐点(16:55)・・・茶臼小屋(17:05)
【5日目】 茶臼小屋~畑薙第一ダム
茶臼小屋(06:30)・・・樺段(06:50)・・・横窪沢小屋(07:45)・・・ウソッコ沢小屋(08:50)・・・ヤレヤレ峠(10:00)・・・畑薙大吊橋(10:20)・・・沼平(11:10)・・・畑薙第一ダム(11:30)

地圖連結:https://www.google.com/maps/d/edit?mid=zMB8Set_4lYs.kjv4CemGOyOE&usp=sharing

行程紀錄:

September 17, 2015

Epson MZ-500B 測試

如果只是登山錶外加紀錄 GPS 航跡的功能,也不會讓我想買這個手錶,Epson 在小錶面又要省電的限制下,還是做到了簡易導航的功能。經過了三次郊山的測試,當然手錶還是無法取代手持式的 GPS,然而在導航上卻仍有一定程度的幫助,並添增登山的樂趣。

怎樣在手錶上實現登山導航的目的呢?主要可以分成出發前的準備、行進間的使用,與健行後的整理三方面。

出發前的準備

首先要讓手錶裡有航跡檔,它才能幫你導航。而手錶有三種方法取得航跡:一是內建的昭文社日本百名山登山路徑,但很可惜目前手錶內建只有富士山的吉田線此一航跡而已。二是利用手錶已經記錄過的航跡,當然先決條件是你已經使用過且走過相同的地方,才能拿來導航。第三種是自己編輯航跡,在上傳到手錶中。

為了增加編輯航跡的功能,Epson 的 Runsense 網頁,特別開發了新的功能。首先,在網頁中選擇新增路徑檔。路徑檔的編輯,也有三種方式,其一是使用過去編輯過的檔案,其二是匯入別人的 GPS 檔案,其三是自己在地圖上打點。匯入 GPS 檔案是最簡單的方式,但缺點是不能自行編輯航點。而自己在地圖上打點的方法,雖然感覺有點笨,但其實還蠻簡單的。

第一步編輯路徑。首先打開地圖,網頁提供三種底圖,採用 Openstreetmap 的 MapQuest、日本國土院地圖和 Bing 的地圖。在台灣使用,當然無法利用日本國土院的圖資。不過由於越來越多熱心的網友編輯 Openstreetmap,台灣熱門的山徑都已經可以顯示。以鳶山縱走為例,將地圖拉到起點鴛峰路口,在依照道路的路線開始打點,如果打錯點了,也可以取消。這裡要注意的是,MZ-500 只支援五百個以內的航點,如果要路線能夠越圓滑,自然要多打一些點,但如果超過 500 點,雖然仍然可以存檔,卻無法匯入手錶使用。

September 16, 2015

Epson MZ-500B 開箱

自從入手 Epson SF-710S GPS 腕錶之後,使用了一年還算相當滿意。訓練資料上傳的網站,經過一年的改進,也算是夠用了。而最讓人稱道的是其超級省電的科技,每秒記錄 GPS 位址,竟然可以維持 30 小時的記錄時間,平時鍛鍊不需要天天充電,拿來記錄超馬比賽更是綽綽有餘。而機身還有提供高度表(以 GPS 位置來估算),可以提供目前海拔高度與坡度的資料,適合山徑越野跑者來使用。而長時間的電力與記錄高度的功能,讓人想到或許可以利用它來記錄登山資料。所以去年在日本攀登「甲斐駒ヶ岳」時,就曾試著拿來記錄。好處是隨時手一舉起來,就知道目前爬升的高度,但使用到第二天時,再開啓 GPS 的將近十二個小時後,電力卻只剩下一格(充飽為三格)。加上小錶面自然不可能提供圖資,也沒有羅盤、氣壓計等功能,還是無法取代傳統手持式 GPS 的登山導航,後來的登山健行活動,也就不再用 SF-710S 來記錄了。

沒想到 Epson 似乎聽到了使用者的心聲,今年年中真的推出了登山用的 GPS 腕表,採用更先進的獨家省電技術,在開啟 GPS 的情形下,最長可使用到 110 小時。原先就有的測步用加速器之外,再安裝了氣壓計、電子羅盤和溫度計,除了小錶面無法查詢圖資之外,幾乎是滿足登山者的各種需求了。於是在預購期間,就訂了一隻,請代送公司送來台灣。

September 14, 2015

槓子寮山、槓子寮砲台

「槓子寮山」位於基隆市中正區,海拔標高 163 公尺,山頂設置有二等三角點 第 1168 號基石、一等衛星控制點與基隆市都市計劃控制點,列名為台灣小百岳之一。根據中研院地名檢索系統的解釋,此山以位於「槓子寮」聚落(現在為「美的世界」社區)得名,「槓子」是原住民語的陷阱之意,因此這裡可能是過去原住民的獵場。

然而比槓子寮山更為出名的,是附近的「槓子寮砲台」。以下關於槓子寮砲台的介紹,錄自基隆市政府的告示牌:槓子寮砲台被列為國家二級古蹟,原名為基隆要塞槓子寮堡壘,屬於基隆市信義區。位於基隆港右翼山陵高地,俯瞰基隆嶼和八斗子海域,由於東西延伸極廣,有效的監控基隆東北側海域,為基隆要塞司令部所轄眾多防禦炮台之一。今日所見砲台設施,多為 1900 年至 1908 年間所興建完成,為日軍因應日俄(日露)戰爭的整備需求,在清代砲台基礎上改修而成。槓子寮砲台有砲座區、觀測區、庫房區和兵舍生活區之分,包括榴彈砲座(28 釐米榴彈砲)、平射砲座(鋼製 9 釐米速射加農砲)、砲具庫、觀測所、彈廠、將校室、兵舍、儲水所、監守衛所、廁所等設施,其中兩兩砲座間的陶管傳聲筒設施,為本砲台特色之一,由於個設施於光復後未有大幅更動,因此留存極為完整,為日治時代基隆最有代表性的砲台案例。

為了運送砲彈與士兵,通往砲台也有可行車的道路。若開車由祥豐街轉立德路、經二信中學後可直達砲台入口,然而缺乏停車空間,只能在路旁較寬處找位子停車。另外從北側海邊的海洋大學進入,可沿著「龍崗步道」上山,此步道為沿溪而行的水泥小徑,沿途生態豐富且陰涼舒適,可說是海大的後花園。走龍崗步道上山,終點位於槓子寮山與砲台之間。

根據氣象預報,這週日東北季風增強,東北角將是陣雨的天氣。於是計劃來攀登步道設施完善,可以撐傘登山的槓子寮山,完成基隆市的三座小百岳,再順便遊歷砲台。

行程紀錄:

  • 日期:2015 年 09 月 13 日星期日
  • 天氣:晴時多雲偶陣雨
  • 人員:庸人一名
  • 嚮導:法蘭克前輩詳實的行程記錄
  • 交通工具:小轎車、雙腿
  • 航跡圖:

September 08, 2015

鳶山縱走:鳶山(福德坑山)、五十分山、烏塗窟山、娘子坑山

「鳶山」位於新北市三峽區,因為山形如展翅的鳶鳥而得名,列名小百岳之一。參閱多篇遊記,都註明鳶山位於無線電台旁的無基點石頭山。然而經建三版的地圖,卻是將鳶山標在福德坑山的位置。鳶山是位於大漢溪與三峽溪之間的獨立山系,雖是一排低矮的丘陵,但從平地遠望氣勢不凡。主峰所在的「福德坑山」,海拔 321 公尺,山頂設置有一顆三等三角點第 1103 號基石。攀登鳶山的路線十分複雜,南、北方向都有相當多的登山口通往稜線。也可一路沿著稜線,從三峽老街出發,經過「福德坑山」、「五十分山」、「烏塗窟山」、「娘子坑山」而抵達桃園大溪。

由於八月份風災與連日降雨,許多山區路況不明,只好先跳過中級山,改挑一些步道系統完善的路線來走。而這週末預報天氣十分良好,正好適合較長距離的健行,於是決定來走一趟鳶山縱走。

行程紀錄:

  • 日期:2015 年 09 月 06 日星期日
  • 天氣:晴
  • 人員:庸人一名
  • 嚮導:馬克前輩原蟲前輩詳實的行程記錄以及 GPS
  • 交通工具:小轎車、捷運、公車、雙腿
  • 航跡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