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ember 08, 2015

第二屆安樂盃瑪陵生態園區馬拉松賽

雖然同一個週末有礁溪櫻花陵園馬拉松,但因從未參加過基隆市舉辦的比賽,就捨近求遠,報名了這場去年頗受好評的賽事。


瑪陵國小

起跑時間是宜人的上午八點鐘,因此不必特別早起,吃過早餐後,五點半從羅東開車出發,走國五出雪隧再轉國三繼續往北開,接六二快速道路後從七堵下交流道。由於會場附近道路狹窄,缺乏停車空間,就往回開到高速公路橋下的空地停車,再走約一點五公里到達瑪陵國小,總計開車時間約一個小時。


正對著石獅山的瑪陵國小

November 25, 2015

北二段:第四日,耳無溪畔出發,上切回到七三〇林道

三天的時間,走遍兩大斷崖,探訪三座百岳,又到了回家的日子。今天要從耳無溪營地出發,往上游前進走到大崩塌區後,上切回到七三〇林道,再走六公里的林道回到車行終點。


營地往下游方向

行程紀錄:

  • 日期:2015 年 11 月 15 日星期日
  • 天氣:晴
  • 人員:G君(領隊兼司機)、苗栗山友 M君(押隊)及庸人(小跟班)
  • 嚮導:基隆林騰芳前輩嘉義輝哥前輩詳實的行程記錄
  • 交通工具:小吉普車、雙腿
  • 距離與高度差: 7.7 公里,+600m -300m
  • 航跡圖:

November 23, 2015

北二段:第三日,無明水池營地出發,通過鬼門關斷崖抵達甘薯南峰,輕裝往返甘藷峰,下至耳無溪

「甘薯峰」位於台中市和平區與花蓮縣秀林鄉的交界,屬於中央山脈北二段,海拔 3158 公尺,山頂安置一顆三等三角點第 6362 號基石,列名百岳「八小巒」之一。甘薯峰北以死亡稜線連接中央尖山,南經鬼門關斷崖連接無明山,介於兩大險峰之間,顯得相當矮小,山形也較為柔和。但因位置偏僻,北二段的縱走途中,如果體力不支或天候不佳,提早從甘薯南峰下撤耳無溪,因而無法登頂甘薯峰,以後也不容易再來單獨攀登此山。


位於中央尖山前方的甘薯峰

今日的路程,從無明水池出發,越過鬼門關峰之後,一路爬下鬼門關斷崖,抵達甘薯南峰。在南峰營地卸下重裝,輕裝往返甘薯峰,回到南峰營地午餐,再往遠多志山的方向下山,一直下降到耳無溪畔紮營。通常要到縱走的第二晚才能好好入睡,但昨夜狂風大作,夜裡又有不明鳥類哀鳴,睡的也不安穩。好在鋒面似乎水汽不多,早起發現只有東邊的天空雲彩較多。

行程紀錄:

  • 日期:2015 年 11 月 14 日星期六
  • 天氣:晴時多雲
  • 人員:G君(領隊兼司機)、苗栗山友 M君(押隊)及庸人(小跟班)
  • 嚮導:基隆林騰芳前輩嘉義輝哥前輩詳實的行程記錄
  • 交通工具:雙腿
  • 距離與高度差: 11.3 公里,+730m -2100m
  • 航跡圖:

November 20, 2015

北二段:第二日,鈴鳴東鞍營地出發,攀登無明西峰及無明山,至無明水池營地

「無明山」海拔 3451 公尺,屬於中央山脈北二段,位於台中市和平區與花蓮縣秀林鄉的交界,山頂置有一顆二等三角點第 1450 號基石,列名百岳「十峻」之一。站在雪山山脈上眺望北二段,欣賞著無明山與鬼門關峰之間平緩的稜線,實在很難將山形與其可怖的名稱連結。但無明山東側受到溪谷侵蝕,形成北側的鬼門關斷崖與南邊的無明斷崖。這縱走路線的兩大難關,不但挑戰登山客的技術與體力,在此難以撤退的地形險阻上,萬一病痛纏身、發生墜落意外或是產生高山反應,都無法及時救援。而越過鈴鳴東鞍往北,就再無活水源,只能仰賴中途的無明水池看天黑水,更是無明山的無情之處。


無明山

傳統北二段縱走,將無明山放在第三天, 從鈴鳴東鞍出發,經無明山西峰,過無明斷崖,攀登無明山之後,到鬼門關峰前方的無明水池宿營。雖然地圖上只有短短不到六公里的距離,但根據上河出版社的地圖,卻需要行走十個半小時的時間,可見這段路可說是窒礙難行呀。

行程紀錄:

  • 日期:2015 年 11 月 13 日星期五
  • 天氣:晴時多雲
  • 人員:G君(領隊兼司機)及庸人(小跟班)
  • 嚮導:基隆林騰芳前輩嘉義輝哥前輩詳實的行程記錄
  • 交通工具:雙腿
  • 距離與高度差: 5.5 公里,+880m -670m
  • 航跡圖:

November 19, 2015

北二段:第一日,七三〇林道登鈴鳴山,至鈴鳴東鞍營地

中央山脈的北二段,起自死亡稜線,經甘薯峰、甘薯南峰、鬼門關峰、無明山、無明山西峰、鈴鳴山、畢祿山,終於中橫公路的大禹嶺,西側支稜上有閂山,東側則分出通往羊頭山的鋸齒稜線。中央山脈的分段,是過去大會師時,為了方便補給而做的人為劃分,並無地質學上的特殊意含。但也由於各分段的百岳因地理位置相近,容易組成縱走路線,也因此沿用至今,成為有志攀登高山的山友,共同奮鬥的目標。


大劍山頂所見之北二段群峰

北二段共有甘薯峰、無明山、鈴鳴山、閂山、畢祿山、羊頭山等六座百岳,稜線東側由北到南,一連串險惡的斷崖,阻絕了由東邊登頂的可能。一般攀登北二段,則利用廢棄的七三〇林道,深入耳無溪溪谷抵達主稜線,攀登閂山、鈴鳴山、無明山與甘薯峰,這一「O」形的縱走路線,即所謂狹義的北二段縱走。畢、羊兩山則可利用中橫公路分別單攻。

閂山與鈴鳴山,可藉由七三〇林道抵達登山口,屬於較為簡易的百岳入門路線。但無明山北拒以鬼門關斷崖,南阻於無明斷崖,甘薯峰前攔以死亡稜線,後擋著耳無溪的深谷,加上稜線上無山屋、缺水源、少路跡、多峭壁,因此一般山友絕少造訪。兩年前攀登閂山與鈴鳴山之後,不時想要來完成北二段,但由於是困難路線,不敢單獨攀爬,這次終於有幸邀得登山高腳 G 君,打算以四天的時間,同遊北二段。由於我們兩位都去過閂山,就決定把一般五天的行程,略過閂山將前兩天合併,成為四日的北二段O形縱走,以下是預計行程:

D1: 日出:6:10、日沒:17:12(朔月)

8:0011.7K 登山口(2216M) ... 1:40 …
9:40~10:0017.5K 登山口(2600M) ... 2:00 …
12:00~13:0023.2K 閂山登山口(2846M) (午餐) ... 0:45 …
13:45~14:0025K 工寮(2791M) ... 1:15 …
15:1527.5K 鈴鳴山登山口(2789M) (宿營)
16.5K,升/降: 800M/250M

D2: 日出:6:11、日沒:17:12

4:3027.5K 鈴鳴山登山口(2789M) ... 2:10 …
6:40~7:00鈴鳴山(3272M) ... 0:20 …
7:20~30鈴鳴東鞍營地(3175M) ... 4:00 …
11:30~12:00無明山西峰(3225M) (午餐) ... 4:00 …
16:00~20無明山(3451M) ... 0:45 …
17:05無明水池(3344M) (宿營)
9.4K,升/降: 1380M/830M

D3: 日出:6:11、日沒:17:12

6:00無明水池(3344M) ... 0:20 …
6:20~30鬼門關峰(3395M) ... 2:20 …
8:50~9:10甘藷南峰(3157M) ... 2:00 …
11:10~11:40甘藷峰(3158M) (午餐) ... 2:00 …
13:40~14:00甘藷南峰(3157M) ... 1:00 …
15:00~15:10遠多志山(2888M) ... 1:50 …
17:00耳無溪營地(1948M) (宿營)
13.6K,升/降: 720M/2120M

D4: 日出:6:12、日沒:17:11

7:00耳無溪營地(1948M) ... 2:40 …
9:40~10:0017.5K 登山口(2600M) ... 1:30 …
11:3011.7K 登山口(2216M)
8.4K,升/降: 670M/330M

行程紀錄:

  • 日期:2015 年 11 月 12 日星期四
  • 天氣:多雲時晴午後起霧
  • 人員:G君(領隊兼司機)及庸人(小跟班)
  • 嚮導:基隆林騰芳前輩嘉義輝哥前輩詳實的行程記錄
  • 交通工具:小吉普車、雙腿
  • 距離與高度差: 18.4 公里,+1140m -235m
  • 航跡圖:

November 11, 2015

2015 宜蘭國道馬拉松

隨著入秋之後,路跑活動也越來越熱烈,每週在台灣各地都有馬拉松賽,我也報名了在宜蘭當地舉辦的國道馬拉松,作為賽季開始的實力測試。在地的比賽,可以省略舟車勞頓與旅途費用,且還有標準丈量的認證,路線也是平直寬敞,讓我在很久不參加路協的活動後破例了。

九月底從日本登山回國後,立刻投入馬拉松的訓練。參考二月份京都馬的訓練方式,發現只要提高訓練量周跑量約六十公里以上,就可跑出接近 330 的成績。為了突破 330,我在課表中加入以往較少跑的速度訓練,每週三加入 30 分鐘的 tempo run,每週四則嘗試 interval repeat,希望能夠提升速度。賽前一週用 Yasso 800 測速,已經可以穩定的跑出 330 的速度,因此對這場宜蘭國道馬拉松充滿信心。只是涼爽了不到一週的秋雨季,到了週四竟然開始放晴,週六氣象預報也是熱天,還好起跑時間是清晨五點半,只能祈禱氣溫不要隨著日頭急速上昇了。

October 22, 2015

JETBOIL MiniMo

台灣人即使在荒郊野外,還是維持山下的飲食方式,偏好煮飯炒菜大魚大肉,不同於西方人以乾燥沖泡式為主食的習慣。但我一來負重能力不佳,二來缺乏烹調美食的技術,三來也沒有挑食的癖性,爐具對我而言只是個燒水的工具。於是看上了在日本還蠻常看到的這種系統性爐具: Jetboil MiniMo。

這是新的產品,針對過去的型號做了些調整,以前的版本大概只能用來煮水,MiniMo 做了一些改變,包括將鍋子的口徑加大,方便使用湯匙。瓦斯調節閥也設計得能夠微調流量,增加烹調的方便性。

September 29, 2015

奥秩父山塊:金峰山、瑞牆山

「金峰山」位於日本山梨県與長野県的交界,海拔標高 2599 公尺,設置三等三角點。由於高度正好超過森林界限,山頂顯露的花崗岩稜線,在其他被森林覆蓋的奥秩父群山中,顯得鶴立雞群。所以高度雖比最高峰的「北奥千丈岳」略矮兩公尺,一般還是稱「金峰山」為「奥秩父山塊」的主峰。「金峰」為稱讚山形優美之詞,日本各地以此為名的山岳相當多,此山山腰的黑森林襯托著頂稜的雪白花崗岩,山頂突出著奇異的五丈岩,如此奇妙的造型,讓他無論從哪個方向,都能輕易地辨識出來,自古即被當成信仰的對象而崇敬著,也因此被列入日本百名山之一。攀登金峰山的路線,東、北、西分別有「大弛峠」、「廻り目平」、「里宮平」登山口,但南邊傳統登拜的「黒平」登山口,則已經廢止。


金峰山

「瑞牆山」位於日本山梨県,海拔標高 2230 公尺,屬於奥秩父山塊,無基石。山頂聳立著許多白色花崗岩的石塔,當地人稱之為瘤岩。其獨特的山容宛如神社周圍的白色欄杆(瑞牆)而得名,列名日本百名山之一。2001 年在瑞牆山的山麓舉行的全國植樹祭,因此登山步道整備完善,可由植樹祭的舉辦地點瑞牆の森的芝生広場出發,往不動沢上遡,從北邊爬上山頂,或由南邊的富士見平上山。


瑞牆山

前一晚開車到位於里宮平的「瑞牆山荘」住宿,打算先爬上富士見平,一天之內分別攀登金峰山與瑞牆山。但其實以兩天時間分別單攻,或是住在金峰山小屋,第二天下山再去瑞牆山,是比較悠閒的登山方式,也更有機會欣賞山岳晨昏的景致。前一晚住宿的瑞牆山荘,必須電話預約,因此在台灣已經請白金秘書幫忙。原先也為是一般山小屋那樣的通鋪,沒想到山莊的規格更為豪華,晚餐不但精緻美味,還可沐浴,且被分配到一個人的房間。雖然住得很舒適,但此時台灣正在受到杜鵑颱風的侵襲,不免擔心家人朋友的狀況。

行程紀錄:

September 28, 2015

奥秩父山塊:甲武信ヶ岳

「甲武信ヶ岳」位於日本山梨県、埼玉県與長野県的交界,海拔標高 2475 公尺,無基石。「甲武信ヶ岳」大約在「奥秩父山塊」的中央位置,可說是日本的中央分水嶺,是流向太平洋的荒川與富士川,以及流向日本海的信濃川(千曲川)的源頭。日本最長河流的信濃川,第一滴水就是落在這座山上。「甲武信ヶ岳」因其山形,原名為「拳(Kobushi)ヶ岳」,發音正好與甲(Kou)、武(Bu)、信(Shin)的開頭相同。甲州、武州、信州分別是山梨県、埼玉県與長野県的舊名,因為這個巧合,這座三縣界山就由「拳ヶ岳」改稱為現在的名字。響亮的名頭與重要的地理位置,讓此山被深田久弥先生寫入『日本百名山』之中。然而「甲武信ヶ岳」一來沒有三角點,二來也不是山脈的最高點,三來南北被高大的「木賊山」與「三宝山」遮擋,遠望不易辨認出來,可說是最低調的百名山了。


於木賊山眺望「甲武信ヶ岳」

攀登「甲武信ヶ岳」的途徑,縱走主稜的方式,可由東側的「雁坂峠」過來,再往西南走向「国師ヶ岳」。從北邊的信州出發,登山口位於川上村的毛木平,可以此為起點,攀登十文字峠來到甲武信岳,或者沿著千曲川的源流爬上山頂。若南邊的甲州開始,可從「西沢渓谷」入山,走從木賊山延伸出來的戸渡尾根上主稜,或者先爬上「雁坂峠」再經過「破風山」登頂。從北側的毛木平起登較為容易,若從南邊上山,標高差有 1400 公尺,除非是健腳的登山客,一般人較少從此當日往返。若選擇住宿於蓋在山頂東南側鞍部的「甲武信小屋」,則可更悠閒地品味登山的樂趣,也比較有機會變化路線,從不同的登山口下山。

為了銜接昨日的「両神山」與明日預計要攀登的「金峰山」,我選擇南側的西沢渓谷登山口,走戸渡尾根上山,開車比較方便。昨天下午在埼玉県秩父市小鹿野町的薬師の湯休息後,繼續往南開車,再右轉上 140 號國道,經過開挖於雁坂峠下方的「雁坂トンネル」。這條長達 6.6 公里的隧道,是聯絡關東與甲信之間的交通要道,車流相當繁忙。鑽出隧道來到山梨縣,走螺旋狀的西沢大橋下坡,橋頭就是登山口的位置。繼續往南行車,再開約 12 公里,抵達三富溫泉投宿。原本預期在沿途的便利商店補給,但沒想到走過的地帶都是荒郊野外,找不到任何便利商店,還好身邊還有小鹿野町老闆娘送我的一罐 500cc 的「毘沙門水」,以及前幾天在「大菩薩の湯」購買的一包桃子果乾,可以當作飲水與行動糧。

將近下午六點鐘開到了旅館門口,覺得奇怪怎麼一片黑暗,不像有人居住的樣子。一邊查閱地圖看是不是跑錯地方,一邊上網 Google 旅館是不是歇業了。這時老闆娘才開燈出來迎接,原來我是今天唯一的一個訪客,填寫資料時發現,上一批旅客還是一個禮拜前的 Silver Week,真是挑到一間超級冷門的旅館。請老闆娘將明日早餐做成便當,到澡堂與漂浮在水面上多隻蜜蜂一起享用大浴池。由於明天路程很長,整理完照片和航跡後,九點多就提早休息去了。

行程紀錄:

September 27, 2015

奥秩父山塊:両神山

「両神山」位於日本埼玉県的西部,屬於「奥秩父山塊」的北側支稜,海拔標高 1723 公尺,設置二等三角點。山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呈現三角形有如屋頂一般的形象。但「両神山」的造型相當特殊,東西兩側是削落的懸崖,南北走向的頂稜參差不齊有如鋸齒,從東邊的四阿屋山,最能欣賞它獨特的山形。如此威儀赫赫的山容,自古以來就是信仰崇拜的對象,也因此被列入日本百名山之一。「両神(Ryou-Kami)山」之名,一般人或以為是紀念「イザナギ」與「イザナミ」兩位日本的始祖神,或是由「竜神(Ryuu-Gami)山」轉讀而來。但根據木暮理太郎先生的考證,應該是出自神話中,日本武尊東征時,有八日的期間一直看到此山,所以稱之為「八日見(You-Ka-Mi)山」,後人以訛傳訛轉寫成「両神山」。

由於両神山的地質為含有石英的沈積岩,十分堅硬,因此銳利的頂稜形成許多垂直的岩壁,往北延伸的「八丁尾根」,與往南迤邐的「梵天尾根」,充滿斷崖峭壁,鎖鏈不絕的岩場,是較高難度的縱走路線。両神山自古為信仰登山的對象,傳統路線從東邊的日向大谷口入山,再沿著溪谷爬上東支稜。因危險地形較少,是最常使用的路線。登山道上佈滿豐富的遺跡,沿途遍佈著石佛、石碑與丁目石,稱為表參道。近年來「白井差」的地主,利用溪谷開闢新路,從東南邊登頂,避開危險的岩稜,是登頂最快也最安全的路線,不過因為經過私人土地,需要事前預約才能通行。


自西岳眺望八丁尾根,近側為東岳的岩壁,後方霧中為両神山頂

昨日從雲取山上下來,開車到両神山登山口附近的秩父市小鹿野町,沒想到地圖上不到一百公里的距離,被 GPS 帶領一路翻山越嶺,花了三個小時才到達旅館。洗好澡準備休息時,先上網查詢路況,驚見通往日向大谷口的縣道坍方,兩天前開始封閉,因陸續有落石,禁止人車進入。最好走的表參道路線已經無法通行,只好趕快尋找替代路線,由於旅館距離八丁尾根的登山口較近,研究了一下地圖與前人的記錄,決定改走北側稜線登頂。爬上八丁尾根的起點「八丁峠」的路線有三,両神山西側的林道,以八丁隧道從八丁峠下方通過,隧道的兩頭,北側有「八丁隧道登山口」,南側有「上落合橋登山口」。如果要利用大眾交通工具的話,可搭乘運行國道 299 號的巴士,從「坂本登山口」爬上八丁峠。這三個登山口以「八丁隧道登山口」的海拔 1220 公尺為最高,因此上山時間也最短。

前晚的氣象預報還是多雲時晴,今早起床發現怎麼還在下雨,原來預報大翻盤,杜鵑颱風經過日本南方海面,為秋雨前線帶來更多的水汽,雨勢預計要到下午才會停止。八丁尾根號稱是埼玉県發生最多山難的地點,雨天來攀岩爬山,似乎有點不智。但好不容易來到日本,放過此山不爬,下回不知幾時才有機會再訪,思考了半晌,還是決定先爬上稜線,看看斷崖的險況再決定要不要繼續挺進。出發時旅館親切的老闆娘,還祝福我登頂後雲開霧散,可以欣賞大景。

行程紀錄:

September 26, 2015

奥秩父山塊:雲取山

「雲取山」位於日本東京都、埼玉縣與山梨縣的交界,海拔標高 2017 公尺,立有一等三角點。「雲取山」屬於「奥秩父山塊」,是從東邊數過來,第一座超過兩千公尺的山峰,也是東京都的最高峰。離開繁忙的大都會,往西邊的近郊望去,高聳的雲取山,東麓覆蓋著蒼鬱的森林,正好與都會區的水泥高樓和熙來攘往的車流,形成強烈的對比。雲取山也是多摩川的發源地,都政府特別將附近的森林劃入水源保護區,東京人喝的水,每一滴都來自降落在雲取山上的甘霖。日本有很多以「雲取」為名的的山岳,顧名思義,就是山勢高大靠近天際,彷彿在山頂可以摸到雲朵的意思。其中以位於東京都的這一座最為出名,列入日本百名山之中,也是東京都唯一的百名山。


於小雲取山附近眺望「雲取山」的山頂

由於相當靠近都心,擁有受到完善保護的大自然環境,是東京人假日喜愛來訪的山旅。主要住宿點的雲取山荘整年都有營業,隨時歡迎著登山客,皇太子殿下也曾兩度前來攀登此山。登頂的路線,除了東西縱走之外,南邊有鴨沢登山口,可由 JR 奥多摩駅搭乘西東京バス抵達。北邊有三峰神社登山口,可搭乘秩父鉄道到終點站的三峰口轉巴士抵達,交通可說相當方便。健腳登山客可選擇任一登山口當日往返,但無論哪一條路線行程都很長,如果有餘暇在山中住一晚,更能帶著悠閒的心情來享受登山的樂趣。除了山頂北側的雲取山荘,主稜線上也有七ツ石小屋、雲取奥多摩小屋,也有提供營地可體驗睡帳篷的野趣。

為了銜接昨日攀爬的大菩薩嶺,我選擇從鴨沢登山口入山,當日來回登頂。下山後到附近的丹波山村泡溫泉,再開車到埼玉縣,住在両神山附近的旅館。若非還要趕往下一個登山口,其實可以從山頂往西走一小段稜線,再從三条の湯的方向下山,避免原路來回的單調。天氣方面,受到滯留在太平洋的秋雨鋒面影響,水汽依舊十分旺盛,今日整天都是陰天,不過接近中午時有機會放晴。

行程紀錄:

September 25, 2015

奥秩父山塊:大菩薩嶺

「大菩薩嶺」是「奥秩父山塊」往南延伸的支脈,位於日本山梨県的東部,最高點海拔 2057 公尺,置有三等三角點。「大菩薩嶺」因中里介山先生的小説『大菩薩峠』而成名,登山熱潮自從昭和二十年代後半至今,依舊人氣不減,因此被列入日本百名山之一。由於「大菩薩嶺」是條山脈,大部份山友以攀登最高點的 2057 峰為代表,再順道遊歷「大菩薩峠」,因此 2057 峰就成為「大菩薩嶺」的代名詞,也是日本百名山中,唯一以「嶺」為名的一座。(在深田久弥先生的書中,名為「大菩薩岳」)


賽の河原(旧大菩薩峠)

攀登大菩薩嶺的路徑相當多,早期的登山口位於西側山麓的「裂石温泉」,可從西北側的「丸川峠」,或東南邊的「上日川峠」登頂,沿途也有多間山小屋營業。東邊從小菅村也有途徑上山。自從公路從裂石温泉通到上日川峠後,攀登此山就更加容易了。而南邊的水壩興建後,從關東過來的山友,也可從甲斐大和的方向,走維修水壩的林道,直達上日川峠,再悠閒的爬上山頂。

昨日從天城山下山後,先到修善寺泡湯。從静岡県的伊豆半島一口氣開到山梨県的塩山温泉,住在當地的溫泉旅館。氣象預報東日本的太平洋側,受到滯留海面的秋雨鋒面影響,天氣可能不太理想。果然從昨天下午就開始下起陣雨,到了今天早上雨勢最大,老闆娘還勸我今天休息一天,不要去爬山了。但經研究氣象預報,雨勢到中午將較為緩和,如果走全線都位於森林中的丸川峠上山,應該可以躲避風雨。爬上稜線也已經中午,如果風雨不大就繼續往南走到大菩薩峠下山,萬一風勢太強,就原路下山。

行程紀錄:

奥秩父山塊

「奥秩父山塊」又稱為「奥秩父山地」,位於日本山梨県的北部,與埼玉県及長野県的交界,東西長約 50 公尺,南北約 30 公尺。主稜東起雲取山,蛇形於上述三縣的縣界,西邊止於八ヶ岳的山麓。北側的両神山地與南邊的大菩薩連嶺,可算是奥秩父山塊的支稜。這道山脈位於關東的中心,是日本四大河川,千曲川(信濃川上流)、荒川、笛吹川(富士川上流)、多摩川的發源地及分水嶺。最高峰是海拔 2601 公尺的北奥千丈岳,2000 公尺以上的山峰超過 20 座,是日本代表性中級山岳地帶。雖然形成於火山爆發,但因長期的風化作用,不再看得出火山的形態。以中央的大池峠為界,東側的山形平緩穩重,西側則多花崗岩的露頭,山容較為獨特。


於木賊山眺望奥秩父山塊

奥秩父山塊是除了三大阿爾卑斯山脈,與八ヶ岳之外,相當熱門的攀登地點,山小屋的設立也很完善。其中包含廣義的定義,有「雲取山」、「甲武信ヶ岳」、「金峰山」、「瑞牆山」、「大菩薩嶺」、「両神山」等六座山峰,被選入日本百名山。為了規劃攀登奥秩父山塊,可是傷透了腦筋,如果選擇縱走路線,從「雲取山」走到「瑞牆山」,需要五天的時間,而且無法兼顧支稜上的「大菩薩嶺」與「両神山」。不過六座百名山都可以當日往返,「金峰山」與「瑞牆山」距離較近,甚至可以一天走兩座百名山。只是這幾座百名山若要一天來回,每座落差都超過一千公尺,最辛苦的「甲武信ヶ岳」,甚至有一千八百公尺。

在日本登山雖然辛苦的程度比台灣有過之而不及,但由於步道規劃完善,路跡清晰且安全措施齊備,雖然落差大卻也不會太難。而登山口附近都有溫泉設施,可以馬上恢復健行了一整天的疲勞,其實是蠻享受的。所以我計劃以自駕車的方式,前一天先到登山口附近的旅館住宿,第二天登山下山後,到溫泉鄉洗浴,再到開車到下一座山的登山口附近住宿。利用五天的時間,攀登奥秩父的這六座百名山。以下是我的行程安排:

日期前一晚的住宿點目標路徑選擇山下的溫泉
9/25山梨県塩山温泉大菩薩嶺裂石温泉登山口經丸川峠來回大菩薩嶺、大菩薩峠大菩薩の湯
9/26山梨県小菅村雲取山鴨沢登山口上石尾根來回丹波山温泉のめこい湯
9/27埼玉県小鹿野町両神山日向大谷口走表參道來回両神温泉 薬師の湯
9/28山梨県三富温泉甲武信ヶ岳西沢渓谷走戶渡尾根來回笛吹の湯
9/29山梨県瑞牆山荘金峰山、瑞牆山瑞牆山荘經富士見平來回金峰山、瑞牆山増富温泉

September 24, 2015

天城山

「天城山」位於日本静岡県,主峰「万三郎岳」海拔 1406 公尺,為伊豆半島的最高峰,設置一等三角點。「天城山」為東西走向,橫亙在伊豆半島的中央,形成於第四紀的火山爆發,但經過長期的侵蝕作用,已經失去火山的形態。因為是川端康成先生的名作「伊豆の踊子」發生的舞台,因而聲名大噪,被選入日本百名山之一。


於大室山眺望天城山脈

攀登天城山的方式,可利用整理完善的步道,稱為「天城縦走路」。東起天城高原高爾夫球場,經「万二郎岳」、「万三郎岳」、「八丁池」,抵達「天城峠」,兩端點都有巴士可達。但大部分山友,多以攀登最高峰的「万三郎岳」為代表。從「天城峠」往西行,也可走完整段天城山到達海邊,但就更少人行走了。雖然天城山的高度不滿 1500 公尺,全線都在森林線之下,展望點自然不多,但其最大的吸引力,在於五月中旬到六月上旬之間,盛開的石楠花群落,與秋季(十月中旬到十一月上旬)的山毛櫸、楓樹的紅葉。

六年前曾到伊豆半島旅遊,附庸風雅地走了整段「踊子歩道」,參觀了頗負盛名的舊天城山隧道,但當時尚未開始攀登日本百名山,以至於沒有在旅程中加入登山的行程。後來雖然多次來日本遊歷,但目的地大多遠離伊豆半島。這次南阿之旅下山後回到東京,事前就規劃順道再訪伊豆,攀登天城山。

從東京新宿出發,搭乘山手線電車到達品川,再換新幹線前往熱海,在熱海換乘普通車抵達伊東市,車資為 4000 日元,車程含換車時間,需約一個小時四十分鐘。若不想換車,可搭乘特急伊豆踊子號,但要大約中午才能到達伊東。從伊東火車站發車,一天有五~六班巴士可達位於天城高原的登山口,是相當方便的選擇。但為了顧及未來幾天的交通以及行李運送,我選擇租車自駕前往登山口,下山後還可利用租車四處旅遊。

行程紀錄:

  • 日期:2015 年 09 月 24 日星期四
  • 天氣:陰有雨
  • 人員:庸人一名
  • 嚮導:昭文社出版之「山と高原地図 伊豆 天城山 2015」
  • 交通工具:電車、新幹線、小轎車、雙腿
  • 距離與高度差: 8.6 公里,+670m -670m
  • 航跡圖:

September 23, 2015

南アルプス南部縱走,第五日:茶臼小屋出發,下山回到畑薙ダム

今天是最後一天下山的日子了,下山的路只有一條,走茶臼岳的支稜下到畑薙湖,再搭乘預約好的巴士回東京。


畑薙湖

行程紀錄:

September 22, 2015

南アルプス南部縱走,第四日:茶臼小屋出發,原路往返「光岳」

「光岳」位於日本静岡県與長野県的交界,海拔標高 2592 公尺,山頂安置一顆三等三角點基石,屬於南阿爾卑斯山脈。「光岳」的名稱,來自山腰的石灰岩巨石「光石」,潔白的岩面反射陽光,遠在山下都可看見這座白亮的山頭,就像會發光一樣,因此而得名。從「甲斐駒ヶ岳」起始的南阿爾卑斯山脈,歷經無數高聳壯麗的名山,走到了光岳,終於下降到 2500 公尺以下的高度。燦爛精彩的南阿諸峰,抵達光岳後即將韜光養晦,沒入森林之中。光岳是日本地理上兩千五百公尺級高山,最南邊的一座。它也是植物學上「這松」分佈的最南限,這松是一種矮小的松樹,生長在東北亞寒冷的地帶,屬於冰河孑遺植物。冰河消融後,這松退卻到日本的高山,不但在日本以至於全世界,其出現最南邊的地點,就是光岳。因為光石以及地理與植物學上的重要性,「光岳」被深田久弥先生選入日本百名山之中。


於茶臼岳山麓眺望光岳

攀登光岳並不容易,從西邊的長野県易老渡上山,來回需要兩天的路程。東邊静岡県的畑薙出發,走一趟最快也要三天。從南邊的寸又川溫泉走林道登頂,則需要四天的路程,更別提林道已經毀於 2011 年的颱風了。因此光岳雖然名頭響亮,實際上來訪的山友相對上少很多。而登山的基地,位於山頂附近的光岳小屋,為不供餐純住宿的形式,更增加親近此山的難度。也因此這一趟日本之行必須完登此山,日後再來單爬這座山的成本太高了。然而從茶臼小屋出發,走主稜線抵達光岳小屋,就需要六個半小時,一般行程安排建議在光岳小屋住一晚。只是下山的巴士明天就是最後一班了,使得今日只能兩天壓縮成一天,當天來回光岳,明日才有充裕的時間下山。

行程紀錄:

September 21, 2015

南アルプス南部縱走,第三日:百間洞山の家出發,攀登「聖岳」,至茶臼小屋

「聖岳」位於日本静岡県與長野県的交界,由「前聖岳」、「奥聖岳」與「小聖岳」三座山峰組成的高台狀山岳,列名日本百名山之一。以「前聖岳」山勢最高,海拔 3013 公尺,是日本三千公尺級的高山最南邊的一座。而聖岳的三等三角點,則放置在主峰東側,海拔 2982 公尺的「奥聖岳」。聽到「聖岳」的名稱,或許會以為是以其高潔神聖的山容為名,而心生仰慕讚嘆之情。但根據深田久弥先生的考證,其實是因為發源於其東邊山麓的溪水,水勢險惡使人無法「ヘズって(橫越)」而過,而將此溪稱為「ヘズリ(hezuri)沢」。後來發音改變成為「ヒジリ(hijiri)沢」而書寫成「聖沢」,因此其源頭的山岳就被稱為「聖(ヒジリ)岳」了。然而「聖岳」也無愧其名,山形高大而頂部寬闊,充滿敦厚莊嚴的氣勢。尤其冬季高山戴雪,從名古屋的方向眺望,與其身後的富士山相互輝映,更顯得氣品神聖不凡。


於光岳山腰欣賞「聖岳」

攀登聖岳並不容易,除了南北縱走的路線之外,可從東側的椹島沿著聖沢上行,抵達聖平後往北翻越小聖岳登頂。或由西側長野端的便ヶ島爬上薊畑,再往北登頂。這兩條路線都存在著將近兩千米的落差,因此聖岳在日本百名山中,單攻難度排名第十。赤石岳與聖岳之間,直線距離雖然只有 4.6 公里,但由於被赤石沢侵蝕,主稜線往西轉折成「C」字形。赤石岳之後的稜線,先往西走經過昨日通過的「馬の背」之後,抵達「大沢岳」,昨日住宿的百間洞山の家就在大沢岳的山腰。今日的行程,預計從百間洞山の家出發,不攀登大沢岳,而是走新路繞過其山麓抵達「中盛丸山」前鞍,再往南依序攀登「中盛丸山」、「小兎岳」、「兎岳」。其後往東轉攀登「聖岳」,再接著往南下山。於聖平小屋午餐休息後,繼續攀登「南岳」與「上河内岳」,最後前往茶臼小屋住宿。一般行程走到聖平小屋為止,但由於第五日下山回東京的巴士,中午十二點就要發車,所以今天必須多趕一些路,預留充裕的時間給最後一天使用。

行程紀錄:

September 20, 2015

南アルプス南部縱走,第二日:千枚小屋出發,攀登「悪沢岳」及「赤石岳」,至百間洞山の家

日本的「荒川岳」又稱「荒川三山」,由東西走向的三個山頭組成,分別為「荒川前岳」、「荒川中岳」和「荒川東岳」,以發源於前岳西側山麓的「荒川」為名,位於静岡県。前岳海拔 3068 公尺,因緊鄰中岳,一般被視為其附屬的山峰。中岳海拔 3083 公尺,荒川岳的三等三角點,即置於中岳山頂。東岳海拔 3141 公尺,為三山之中山勢最高,居日本第六高峰。東岳又名為「悪沢岳」,以發源於其東側山麓的「悪沢」為名。根據撰寫『日本百名山』的深田久弥先生的考證,古代的荒川岳只有包含「前岳」與「中岳」,東岳其實舊名為「鍋伏」。加上「悪沢岳」聽起來比較有氣勢,且遠在東京也可看見這座山岳,所以在挑選百名山時,深田先生特意將東岳排除出荒川三山,單獨列為百名山,並且以其別名的「悪沢岳」成書。


於千枚岳眺望「悪沢岳」

「赤石岳」位於日本静岡県與長野県的交界,海拔 3121 公尺,山頂置有一等三角點,為日本最高的一等點,(富士山山頂是二等三角點)列名日本百名山之一。赤石岳以其南側山坡的赤赭色岩石為名,是南阿爾卑斯山脈的主峰,(南阿更高的北岳、間ノ岳、東岳都不在主稜上)南阿的舊名「赤石山脈」便是以之為名。赤石岳的山體龐大,四面以深邃的溪谷及冰河的圈谷,與周圍群山相隔,遠望充滿威嚴雄偉的氣勢,無愧於赤石山脈主峰的地位。


於聖岳山麓眺望「赤石岳」

行程紀錄:

September 19, 2015

南アルプス南部縱走,第一日:椹島到千枚小屋

在日本的三座阿爾卑斯山脈中,北阿爾卑斯山脈已於 2013 年在水晶岳上走破。中部阿爾卑斯山脈,也在去年的木曽駒ヶ岳完成。而南阿爾卑斯山脈,卻還剩下南部的四座百名山尚未拜訪,自然成為今年日本登山之旅的首要目標。南阿爾卑斯山脈南部共有「悪沢岳」、「赤石岳」、「聖岳」與「光岳」這四座百名山。不像南阿其他部分,因為開發較晚,交通較為不便。各山主要的登山口,分佈在東側的東俣林道,夏季的七、八月份,有預約制的大巴士,運行於靜岡火車站與林道入口的畑薙水壩,這是最方便的入山途徑了。位於西側長野縣這一邊的登山口,較少大眾交通工具可利用,大多需要自駕,或請計程車幫忙,才有辦法進入登山口。

根據過去在日本登山的經驗,夏季水汽非常旺盛,往往不到中午山頭都已經大霧彌漫,無景可賞。加上夏季還要提防過長的梅雨季和不時來攪局的颱風,所以還是利用秋高氣爽的季節來日本登山,才能盡情享受美景,而不是盡情使用乾燥室來烘乾衣服。雖然夏期從靜岡火車站發車的巴士,只運行到八月底,還好還有去年利用過的,由每日新聞社營運的夜行巴士,可以往返登山口及東京市區。考慮到南阿爾卑斯山脈南部的幾間重要的山小屋,只營業到九月底為止,就將今年的日本登山之旅,定在九月下旬,只是缺點將碰到十分難得的日本敬老節與秋分節相連的五日連續假日:Silver Week。

以下是預計的行程與地圖:

【1日目】 椹島~千枚小屋
椹島ロッヂ(08:00)・・・滝見橋(08:15)・・・吊橋(08:25)・・・小石下(09:40)・・・清水平(10:55)・・・蕨段(11:50)・・・見晴岩(12:15)・・・駒鳥池(13:20)・・・千枚小屋(14:10)
【2日目】 千枚小屋~悪沢岳~赤石岳~百間洞山の家
千枚小屋(04:30)・・・千枚岳(05:15)・・・丸山(06:10)・・・悪沢岳(東岳)(06:50)・・・中岳(08:15)・・・前岳(08:40)・・・荒川小屋(09:45)・・・大聖寺平(10:25)・・・小赤石岳(11:30)・・・赤石小屋分岐(11:45)・・・赤石岳(12:05)・・・百間平(13:40)・・・百間洞山の家(14:20)
【3日目】 百間洞山の家~聖岳~茶臼小屋
百間洞山の家(04:30)・・・大沢岳(05:35)・・・中盛丸山(06:25)・・・小兎岳(07:05)・・・兎岳避難小屋(07:45)・・・聖岳(10:00)・・・奥聖岳(10:40)・・・聖岳(11:00)・・・小聖岳(12:00)・・・薊畑分岐(12:45)・・・南岳(14:20)・・・上河内岳(15:30)・・・横窪沢分岐点(16:40)・・・茶臼小屋(16:50)
【4日目】 茶臼小屋~光岳~茶臼小屋
茶臼小屋(04:30)・・・横窪沢分岐点(04:45)・・・茶臼岳(05:05)・・・希望峰(05:55)・・・仁田岳(06:10)・・・希望峰(06:35)・・・易老岳(07:45)・・・三吉平(08:50)・・・イザルガ岳分岐(09:50)・・・イザルガ岳(10:00)・・・イザルガ岳分岐(10:15)・・・光小屋(10:25)・・・光岳(11:05)・・・光小屋(11:40)・・・イザルガ岳分岐(12:10)・・・三吉平(12:45)・・・易老岳(14:00)・・・希望峰(15:30)・・・茶臼岳(16:40)・・・横窪沢分岐点(16:55)・・・茶臼小屋(17:05)
【5日目】 茶臼小屋~畑薙第一ダム
茶臼小屋(06:30)・・・樺段(06:50)・・・横窪沢小屋(07:45)・・・ウソッコ沢小屋(08:50)・・・ヤレヤレ峠(10:00)・・・畑薙大吊橋(10:20)・・・沼平(11:10)・・・畑薙第一ダム(11:30)

地圖連結:https://www.google.com/maps/d/edit?mid=zMB8Set_4lYs.kjv4CemGOyOE&usp=sharing

行程紀錄:

September 17, 2015

Epson MZ-500B 測試

如果只是登山錶外加紀錄 GPS 航跡的功能,也不會讓我想買這個手錶,Epson 在小錶面又要省電的限制下,還是做到了簡易導航的功能。經過了三次郊山的測試,當然手錶還是無法取代手持式的 GPS,然而在導航上卻仍有一定程度的幫助,並添增登山的樂趣。

怎樣在手錶上實現登山導航的目的呢?主要可以分成出發前的準備、行進間的使用,與健行後的整理三方面。

出發前的準備

首先要讓手錶裡有航跡檔,它才能幫你導航。而手錶有三種方法取得航跡:一是內建的昭文社日本百名山登山路徑,但很可惜目前手錶內建只有富士山的吉田線此一航跡而已。二是利用手錶已經記錄過的航跡,當然先決條件是你已經使用過且走過相同的地方,才能拿來導航。第三種是自己編輯航跡,在上傳到手錶中。

為了增加編輯航跡的功能,Epson 的 Runsense 網頁,特別開發了新的功能。首先,在網頁中選擇新增路徑檔。路徑檔的編輯,也有三種方式,其一是使用過去編輯過的檔案,其二是匯入別人的 GPS 檔案,其三是自己在地圖上打點。匯入 GPS 檔案是最簡單的方式,但缺點是不能自行編輯航點。而自己在地圖上打點的方法,雖然感覺有點笨,但其實還蠻簡單的。

第一步編輯路徑。首先打開地圖,網頁提供三種底圖,採用 Openstreetmap 的 MapQuest、日本國土院地圖和 Bing 的地圖。在台灣使用,當然無法利用日本國土院的圖資。不過由於越來越多熱心的網友編輯 Openstreetmap,台灣熱門的山徑都已經可以顯示。以鳶山縱走為例,將地圖拉到起點鴛峰路口,在依照道路的路線開始打點,如果打錯點了,也可以取消。這裡要注意的是,MZ-500 只支援五百個以內的航點,如果要路線能夠越圓滑,自然要多打一些點,但如果超過 500 點,雖然仍然可以存檔,卻無法匯入手錶使用。

September 16, 2015

Epson MZ-500B 開箱

自從入手 Epson SF-710S GPS 腕錶之後,使用了一年還算相當滿意。訓練資料上傳的網站,經過一年的改進,也算是夠用了。而最讓人稱道的是其超級省電的科技,每秒記錄 GPS 位址,竟然可以維持 30 小時的記錄時間,平時鍛鍊不需要天天充電,拿來記錄超馬比賽更是綽綽有餘。而機身還有提供高度表(以 GPS 位置來估算),可以提供目前海拔高度與坡度的資料,適合山徑越野跑者來使用。而長時間的電力與記錄高度的功能,讓人想到或許可以利用它來記錄登山資料。所以去年在日本攀登「甲斐駒ヶ岳」時,就曾試著拿來記錄。好處是隨時手一舉起來,就知道目前爬升的高度,但使用到第二天時,再開啓 GPS 的將近十二個小時後,電力卻只剩下一格(充飽為三格)。加上小錶面自然不可能提供圖資,也沒有羅盤、氣壓計等功能,還是無法取代傳統手持式 GPS 的登山導航,後來的登山健行活動,也就不再用 SF-710S 來記錄了。

沒想到 Epson 似乎聽到了使用者的心聲,今年年中真的推出了登山用的 GPS 腕表,採用更先進的獨家省電技術,在開啟 GPS 的情形下,最長可使用到 110 小時。原先就有的測步用加速器之外,再安裝了氣壓計、電子羅盤和溫度計,除了小錶面無法查詢圖資之外,幾乎是滿足登山者的各種需求了。於是在預購期間,就訂了一隻,請代送公司送來台灣。

September 14, 2015

槓子寮山、槓子寮砲台

「槓子寮山」位於基隆市中正區,海拔標高 163 公尺,山頂設置有二等三角點 第 1168 號基石、一等衛星控制點與基隆市都市計劃控制點,列名為台灣小百岳之一。根據中研院地名檢索系統的解釋,此山以位於「槓子寮」聚落(現在為「美的世界」社區)得名,「槓子」是原住民語的陷阱之意,因此這裡可能是過去原住民的獵場。

然而比槓子寮山更為出名的,是附近的「槓子寮砲台」。以下關於槓子寮砲台的介紹,錄自基隆市政府的告示牌:槓子寮砲台被列為國家二級古蹟,原名為基隆要塞槓子寮堡壘,屬於基隆市信義區。位於基隆港右翼山陵高地,俯瞰基隆嶼和八斗子海域,由於東西延伸極廣,有效的監控基隆東北側海域,為基隆要塞司令部所轄眾多防禦炮台之一。今日所見砲台設施,多為 1900 年至 1908 年間所興建完成,為日軍因應日俄(日露)戰爭的整備需求,在清代砲台基礎上改修而成。槓子寮砲台有砲座區、觀測區、庫房區和兵舍生活區之分,包括榴彈砲座(28 釐米榴彈砲)、平射砲座(鋼製 9 釐米速射加農砲)、砲具庫、觀測所、彈廠、將校室、兵舍、儲水所、監守衛所、廁所等設施,其中兩兩砲座間的陶管傳聲筒設施,為本砲台特色之一,由於個設施於光復後未有大幅更動,因此留存極為完整,為日治時代基隆最有代表性的砲台案例。

為了運送砲彈與士兵,通往砲台也有可行車的道路。若開車由祥豐街轉立德路、經二信中學後可直達砲台入口,然而缺乏停車空間,只能在路旁較寬處找位子停車。另外從北側海邊的海洋大學進入,可沿著「龍崗步道」上山,此步道為沿溪而行的水泥小徑,沿途生態豐富且陰涼舒適,可說是海大的後花園。走龍崗步道上山,終點位於槓子寮山與砲台之間。

根據氣象預報,這週日東北季風增強,東北角將是陣雨的天氣。於是計劃來攀登步道設施完善,可以撐傘登山的槓子寮山,完成基隆市的三座小百岳,再順便遊歷砲台。

行程紀錄:

  • 日期:2015 年 09 月 13 日星期日
  • 天氣:晴時多雲偶陣雨
  • 人員:庸人一名
  • 嚮導:法蘭克前輩詳實的行程記錄
  • 交通工具:小轎車、雙腿
  • 航跡圖:

September 08, 2015

鳶山縱走:鳶山(福德坑山)、五十分山、烏塗窟山、娘子坑山

「鳶山」位於新北市三峽區,因為山形如展翅的鳶鳥而得名,列名小百岳之一。參閱多篇遊記,都註明鳶山位於無線電台旁的無基點石頭山。然而經建三版的地圖,卻是將鳶山標在福德坑山的位置。鳶山是位於大漢溪與三峽溪之間的獨立山系,雖是一排低矮的丘陵,但從平地遠望氣勢不凡。主峰所在的「福德坑山」,海拔 321 公尺,山頂設置有一顆三等三角點第 1103 號基石。攀登鳶山的路線十分複雜,南、北方向都有相當多的登山口通往稜線。也可一路沿著稜線,從三峽老街出發,經過「福德坑山」、「五十分山」、「烏塗窟山」、「娘子坑山」而抵達桃園大溪。

由於八月份風災與連日降雨,許多山區路況不明,只好先跳過中級山,改挑一些步道系統完善的路線來走。而這週末預報天氣十分良好,正好適合較長距離的健行,於是決定來走一趟鳶山縱走。

行程紀錄:

  • 日期:2015 年 09 月 06 日星期日
  • 天氣:晴
  • 人員:庸人一名
  • 嚮導:馬克前輩原蟲前輩詳實的行程記錄以及 GPS
  • 交通工具:小轎車、捷運、公車、雙腿
  • 航跡圖:

August 31, 2015

紅淡山

「紅淡山」位於基隆市仁愛區,海拔 210 公尺,山頂設置三等三角點第 1024 號基石,列名台灣小百岳之一。根據市政府製作的介紹牌,紅淡山原名「蛇山」、「雙龍山」、「鳥嘴峰」等,後因山上種植「紅淡比樹」而以樹得名。雖然山勢不高,但因緊鄰基隆市區,且植被與自然生態相當豐富,有如基隆的後花園。因此步道系統相當複雜,山麓遍佈著廟宇及休息站。

八月以來的每個週末,不是做颱風就是西南氣流,悶在家裡都快發霉了。這週日早起發現連日來的雨勢似乎比較緩和了,趕緊上網查詢資料,找個比較不受下雨影響,且步道系統完善的郊山來走走。稍微研讀了一下古道達人 Tony 前輩的記錄後,決定來爬紅淡山。

行程紀錄:

  • 日期:2015 年 08 月 30 日星期日
  • 天氣:陰雨
  • 人員:庸人一名
  • 嚮導:Tony 前輩詳實的行程記錄與 GPS
  • 交通工具:小轎車、雙腿
  • 航跡圖:

July 31, 2015

中央尖山:第三天,香菇寮遺址營地回到思源埡口

今天是回家的日子,從香菇寮出發,要先翻越介於中央尖溪與南湖溪之間的松樹山,落差約五百公尺。再從南湖溪溪底爬回木杆鞍部,落差約三百公尺。再越過多加屯山與水利三角點後,就比較輕鬆了。

南湖溪

行程紀錄:

  • 日期:2015 年 07 月 25 日星期六
  • 天氣:晴時多雲
  • 人員:庸人一名
  • 嚮導:嘉義縣登山協會dolphin8432 前輩詳實的行程記錄
  • 交通工具:小轎車、雙腿
  • 距離與高度差:15.9 公里,+1200m -1400m

July 30, 2015

中央尖山:第二天,輕裝往返中央尖山,下撤香菇寮遺址

從海拔 2300 公尺的中央尖溪木屋出發,沿著溪水往源頭前進,抵達海拔 3705 公尺的中央尖山,落差約 1400 公尺,來回預計需九個小時。前半段走到海拔約 2900 公尺的最後水源之前,仍是需不斷過溪的搠溪路段。後半段爬上海拔 3500 公尺的主東鞍部,則是落差約 600 公尺的碎石陡坡,俗稱為「劍溝」。爬上稜線後,沿著主峰東側的草坡,爬上山頂的南側,再一小段攀岩即可登頂。


中央尖山東麓草原

行程紀錄:

  • 日期:2015 年 07 月 24 日星期五
  • 天氣:晴時多雲
  • 人員:庸人一名
  • 嚮導:嘉義縣登山協會dolphin8432 前輩詳實的行程記錄
  • 交通工具:雙腿
  • 距離與高度差:13.1 公里,+1400m -1500m

July 29, 2015

中央尖山:第一天,思源埡口至中央尖溪木屋

「中央尖山」位於台中市和平區與花蓮縣秀林鄉的交界,海拔標高 3705 公尺,山頂放置一顆三等三角點第 6015 號基石。中央尖山屬於中央山脈北ㄧ段,東北經東峰連接巴巴山,西南經死亡稜線連接西峰至北二段的甘藷峰。山形是端正的金字塔形狀,銳利的山頂突出天際,銀白色的頁岩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無論從各個角度都很容易認出它雄奇的身形,即使站在南湖大山旁邊也不無愧於色。


各個角度的中央尖山

然而中央尖山形勢險峻,四面峭壁削立,難以循稜縱走而至。岳界前輩開發的攀登路線,從中央尖溪一路搠源,抵達主峰與東峰之間的鞍部,再從東側較為平緩的草坡登頂。即使如此,從溪底爬升仍有約 1400 米的落差,是非常辛苦的路線。縱走北一段的後段,來到溪底的中央尖溪木屋,許多山友已經體力耗盡,只能望著高聳的碎石坡興嘆。即使選擇單攻中央尖山,從登山口必須耗費兩天的時間,翻越崇山峻嶺,再上搠中央尖溪才能抵達基地中央尖溪木屋,來回走一趟也要用掉五天之久。是以中央尖山雖然威名遠播,實際上登臨的山友卻屬小眾。

自從六年前攀爬南湖大山時,看見中央尖山威風凜凜的儀態後就此心生仰慕,期待自己有朝一日可以拜訪她。此後在北部山區爬山時,無時不刻都在天際線上尋找她的蹤影。自去年重登南湖大山後,在巴巴山超近距離欣賞中央尖山的英姿,孺慕之情更是不可遏抑,下山後就開始研究單攻中央尖山的記錄,準備在跑完佐呂間湖超馬之後,就來攀登中央尖山。

單攻中央尖山的路線,開頭與南湖大山相同,從木杆鞍部分開,下切至南湖溪底,過溪後從南湖溪木屋開始翻越稜線再抵達中央尖溪,搠溪抵達中央尖溪木屋。接著從木屋出發,搠源中央尖溪直達主東鞍部,從東側較為平緩的草坡登頂。下山後再走原路回到登山口。以南湖溪木屋與中央尖溪木屋為基地,走五天的方式算是最為輕鬆的了。也可以第一天直達中央尖溪木屋,或是下中央尖山後直奔南湖溪木屋,以節省一天的時間。也有記錄以主東鞍部為基地,只用兩天的時間就來回中央尖,今年也有越野跑步的團體,嘗試四十八小時一口氣逆走北一段,但這兩者顯然是極限運動的層級了。我這次計劃利用三天的時間,第一天直達中央尖溪山屋,第二天攀登中央尖山後下撤至南湖溪山屋,第三天出登山口。而我也多留了一天預備日,以便萬一午後雷雨。

行程紀錄:

  • 日期:2015 年 07 月 23 日星期四
  • 天氣:多雲午後陰
  • 人員:庸人一名
  • 嚮導:嘉義縣登山協會dolphin8432 前輩詳實的行程記錄
  • 交通工具:小轎車、雙腿
  • 距離與高度差:18.6 公里,+1600m -1170m

July 16, 2015

如何準備一百公里的路跑賽

正如跑過十公里之後,就會想挑戰半馬;如果半馬跑的完,就會想試試看全馬。當跑過幾次全馬之後,覺得 42.195 公里不再是令人害怕的距離時,就會想試試看自己到底能跑多遠。網路上與坊間不乏如何訓練馬拉松的書籍,但關於超馬該如何準備,資料卻比較缺乏。這次在準備百公里的比賽之前,蒐集前人的資料與尋找適合的訓練計畫,也有感於資料的不足。因此決定野人獻曝,把這次準備比賽的心得與大家分享。當然台灣跑過百公里的選手如過江之鯽,我個人的經驗並一定適合其他人使用,所以這裡只分享一些個人覺得有幫助的大原則,實際擬定訓練計畫時,還是要諮詢資深跑友或教練,比較不會走冤枉路,甚至造成運動傷害。

  1. 選擇適合的賽事
    • 百公里的路線比標準馬拉松變化多,而且山路、越野的比重也比較多,所以挑選賽事時,路線當然要仔細研究。一般來說,初次挑戰一百公里,當然選擇平緩的路跑賽事,比較容易成功。
    • 比賽的氣溫也很重要,在涼爽的環境中跑步,自然比炎熱的夏天中來得輕鬆。
    • 訓練時期的氣候也要列入考慮,一般來說訓練百公里至少要四個月以上,如果賽事在秋季,訓練期就會落在酷暑,增加練習的難度。所以選擇春季的賽事,讓鍛鍊期落在冬天,或許可減少訓練的辛苦。

June 28, 2015

第30回 サロマ湖 100km ウルトラマラソン (下)

還沒進站工作人員就認出號碼大聲廣播,還沒站定寄物袋就已經遞到手上來。走進更衣帳篷,找了張椅子坐下來,才發現全身肌肉有點痠痛,動作也變得遲鈍了。邊換衣服邊吞一包能量凝膠,換鞋襪再把兩片晶片都換到新鞋子上,晶片的鐵絲綁帶有點難用,花了一點時間才綁好。前半段穿正常楦的跑鞋,後半段則因應腳板稍微水腫,改穿寬楦的版本。將舊衣舊鞋裝回寄物袋,才發現忘了將防曬乳打包,這下可有得曬了。繞了一圈休息站,沒找到廁所。倒了些冰水淋在頭上,振奮一下精神,隨即出發。總計在休息站用了十分鐘。


休息站

再度出發後是一段長上坡,進入比賽的後半段,只要保持六分速就可達到高標,反正等一下一定有下坡,就沒有勉強自己加速。跑到坡頂是 55K,來到幌岩山登山口的對面,剛好有空的廁所,把前半段預留的時間全用光了。小段下坡後,58K 之前又開始爬坡,此後還剩下一個全馬的距離,調整心態不疾不徐地以六分速爬上坡,接著利用重力快意的下山,來到湖邊完成 60K,還有一分半鐘的空間。


第六個十公里

60K: 1 小時 8 分 53 秒,6:52/km

第30回 サロマ湖 100km ウルトラマラソン (上)

禮拜天半夜不到兩點鬧鐘就響了,雖然只睡了四個多小時,卻也不覺得太累。快手快腳換好比賽衣物,提著行李開車出發。兩點鐘的國道上,長長的車陣都是要開去終點換接駁車的選手,大約兩點半就到了常呂町的運動中心。中心後方有臨時停車場,遵照工作人員的指揮將車子停好之後,來到會場前方排隊上車。


排隊等接駁車

整車的選手有些人閉目養神,但大多數如我都有點興奮而坐立難安,車窗外天空漸漸發亮,北國的夏天才三點多就要日出了。


行經サロマ湖欣賞朝霞

June 27, 2015

第30回 サロマ湖 100km ウルトラマラソン:報到

星期五從臺北松山機場出發,搭乘日航班機飛往東京羽田機場,再轉搭全日空班機飛往女滿別機場,之後租車開到網走市住宿。由於比賽當天早上,我要開車到終點的常呂運動中心搭乘接駁車前往起跑點,所以星期六的第一個目標,就是先開車到常呂運動中心,熟悉一下路線並估計一下行車時間。

吃過早餐後,八點鐘從飯店開車出發,走俗稱鄂霍次克國道的第 238 號國道,經過網走湖和能取湖後,抵達常呂町的運動中心,找路加上找停車場,總計花費四十分鐘。運動中心已經在佈置會場了,終點門已經架好,真期待明天能夠順利通過終點線。舞台前方的小廣場有兩排矮牆,掛著許多腳印磚,是參加過十次以上佐呂間百公里超馬的サロマブルー(Saroma Blue)成員的足形,讓後輩瞻仰他們偉大的功績。


足形牆


終點

June 26, 2015

第30回 サロマ湖 100km ウルトラマラソン:賽事介紹

サロマ湖(佐呂間湖)位於日本北海道的東北邊,靠近鄂霍次克海。サロマ湖是個潟湖,有兩個湖口與大海相通,面積名列日本第三大湖。湖周長 87 公里,扣掉無法進入的管制區再加上折返的部分,正好可以舉辦一百公里的超馬比賽。日本一百公里超馬賽正是起源於此,自從 1986 年舉辦第一屆比賽至今,已經是第三十屆了。不但是日本歷史最悠久的百公里賽,也是最受歡迎的賽事,更是男女百公里世界紀錄產生的地方,砂田貴裕先生在 1988 年跑出 6 小時 13 分 33 秒不可思議的成績,隨後在 2000 年的安部友恵女士,也創下了 6 小時 33 分 11 秒的女子世界紀錄。

每年六月份最後一個禮拜日,正是北海道剛進入初夏的季節,大地剛從漫長的嚴冬中復甦,繁花在遼闊的大地廣布。在此舉辦的百公里超馬,擁有悠久的歷史、壯闊的風景與誕生世界紀錄的地點等誘人的要件,吸引無數超馬選手來此競技,還有許多選手多次參賽,其中跑滿十次以上者可進入稱為 Saroma Blue 的俱樂部,更有三位每年都全勤參加,今年將是第三十次跑這場百公里賽。這麼熱門的活動每每開放報名不久就額滿了,今年是頗具意義的第三十屆比賽,更在開放報名的三十分鐘內,四千個名額就宣告搶報一空了。


路線圖

May 28, 2015

台灣第一水庫阿勃勒花季路跑活動

位於台南市新化區的虎頭埤,興建於十九世紀,號稱是台灣第一座水庫。每年五、六月之交,水庫周圍的阿勃勒滿開,台南市早起鳥路跑協會,特地在這個時節,舉辦路跑活動,邀請四方跑友前來賞花,今年已是第二屆了。詢問去年有報名的 C 君,得知算是個中規中矩的活動,今年就決定報名這一場,作為個人在進入盛夏前的最後一場標準距離馬拉松賽事。

週六中午下班後,先開車回臺北,再搭乘高鐵前往台南,轉乘台鐵抵達台南火車站,住宿在對面的商務旅館。自從週二正式進入梅雨季之後,忽大忽小的雨到了週末進入高峰,到了台南後雨勢越晚越大,氣溫倒是涼爽不少。過去也不乏在雨中跑步的經驗,總比在豔陽下烤肉的滋味好多了,就不以為意,準備好隔天的道具後倒頭就睡了。

週日早上起床後,到火車站搭乘主辦單位安排的接駁車,不到五點就抵達會場所在的虎頭埤後門露營場。下過大雨讓會場的草皮泥濘不堪,工作人員正在冒雨佈置,舞台上仍空無一人。寄物並上過廁所後,見時間還早,就到處晃晃,露營場附近的幾株阿勃勒掛滿了黃色的小鈴鐺,花朵比臺北看到的還要大蕊。


虎頭埤


阿勃勒

May 05, 2015

第一屆臺灣馬拉松賽

雖然新竹縣有一場舉辦多年的老牌賽事遠東新世紀馬拉松,因為對其母公司印象不佳,始終不願報名,所以還沒在新竹縣跑過馬拉松。當初發現這場號稱台灣馬拉松的比賽,雖然五月份已經開始變熱,但為了完成全國各縣市跑透透的計劃,沒多加考慮就報名了。這場的報名費 1380 元,是目前參加過台灣的比賽中最貴的。但主辦的東展運動用品公司,除了機能上衣之外,還贈送跑鞋一雙、帽子與魔術頭巾,比別人多出來的報名費,就當是加買紀念品的費用吧。

週六下午開車回新竹老家之前,先到新竹縣體育場探勘,發現距離老家車程只要五分鐘。星期日早上四點半抵達體育館,將車子停在附近的巷子裡,到達田徑場後方的停車場寄物後,就到出發點集結。


新竹縣體育場

April 27, 2015

土城桐花公園

去年五月中與同事共四人,來到土城欣賞桐花,卻因為天時錯算花季已經結束。今年決定提早到四月底再來重遊舊地,希望能夠看到滿山桐花的景象。週六上午九點鐘從羅東開車出發,宜蘭還是陰雨的天氣,過了雪山隧道後就放晴了,越往南走天氣越好,到達土城時已經可以看到藍天了。

從土城交流道下國三,右轉經捷運永寧站,再右轉進入承天路,正想繼續往山上開時,卻遇到交通管制,沒有通行證就無法上山。原來今天是土城桐花祭開幕的第一天,上山道路管制交通,機車則不受限。於是在交通警察的引導下開回到永寧站,將車子停在捷運站的停車場,再到三號出口等候接駁公車。好天氣的假日又有舉辦活動,參加的民眾相當多,還好接駁公車班次相當密集,擠一下十幾分鐘就到了桐花祭會場所在的南天母廣場,下車時發現山腰的桐花已經茂密的開著。


接駁公車

April 20, 2015

2015 葫蘆墩全國馬拉松

以豐原舊稱為名的「葫蘆墩全國馬拉松」,由豐原慢跑協會主辦,以豐盛的補給著稱,向來是跑友口中必跑的賽事。近年來到處都有路跑賽會,但要把比賽辦得好可不容易,為了避免踩到地雷,自然要參加口碑良好、歷史悠久、由傳統社團舉辦的活動,因此今年四月的比賽,就決定報名這一場。最早的賽事要跑到郊外的山上,風景優美但卻是難度頗高的山路馬。去年開始改到豐洲堤防繞兩趟,難度雖然下降但景觀就被犧牲掉了。今年堤外道路整修中再改路線,拉到后里區再跑后豐鐵馬道回來。

週六參加公司舉辦的演講活動,到了下午三點才得以離開。提起準備好的行李,驅車直奔台中。抵達旅館後已經接近黃昏,就先到會場探勘。場地所在的葫蘆墩國小,距離旅館只有十分鐘的路程,倒是相當方便。國小附近的街道相當狹小,沒有太多車位,參賽者最好共乘或搭乘接駁車抵達會場,以免臨時找不到停車的地方。

晚餐後回到飯店休息,不久就開始下起大雷雨,氣溫登時涼爽不少,原本汙濁的空氣,也因為大雨的洗刷而清新起來。第二天一早四點鐘起床,吃過早餐後,約五點鐘天色微亮之中離開旅館,步行前往會場。整理好服裝並寄物之後,就到學校旁邊的仁洲街集合。雖然距離起跑還有四十分鐘,但是全馬、半馬與 12 公里的選手都同時出發,沒多久狹窄的巷道就擠滿跑者。此時氣溫攝氏 25 度帶著微風,但連轉身的空間都沒有,還沒出發就已經微微出汗了。

六點鐘準時鳴槍出發,經過起跑地墊之後右轉,進入豐原大道,人潮疏散開來後就不再擁擠了。由於上禮拜染上感冒還沒完全痊癒,喉嚨總是卡著一口痰,就決定跑的保守一些,以六分速慢慢前進。前十二公里走豐原大道,順時針繞行豐原市區,景觀單調且路口眾多,幸好清晨車輛不多,沒給紅綠燈擋到。雖然濃厚的雲層擋住日光,但似乎感冒之下體力下降,只跑六分速也是濕透上衣,汗水沿著帽緣滴落。

跑完豐原大道一圈後,回到起跑點前左轉豐工路,前往工業區。這是個大路口,交警將我們攔住,讓車潮通過後再放行。進到郊區後四周房屋比較稀疏,氣溫也顯得較為涼爽。但今日狀況不佳,也就不以成績為念,繼續保持著六分速。進到工業區後逆時針繞行一周,再到大甲溪旁,沿著提防往上游跑。

March 24, 2015

2015 高美溼地馬拉松賽

想要趁天氣變熱前多跑幾趟馬拉松,就報名了這場由台中縣慢跑協會舉辦的老牌賽事。週六下午加班到三點鐘才能離開羅東,開車前往台中市清水區,抵達高美濕地時已近黃昏,人山人海的遊客都是為了欣賞日落濕地與風車對映的美景,但今日天候陰沉無景可賞,匆匆開車繞了一週後繼續前往會場所在的清水運動公園勘察場地。最後再開到位於豐原的旅館休息。


清水運動公園

February 20, 2015

伊吹山

伊吹山位於日本滋賀県米原市,海拔 1377 公尺,是滋賀県的最高峰。山頂設置一等三角點,列名日本百名山之一。伊吹山屬於伊吹山地,是古生代從海底隆起的石灰岩層,北連兩白山地,南邊隔著関ヶ原銜接鈴鹿山脈。日本神話中,日本武尊東征之時,為了征討山神曾經登頂伊吹山,因此山頂立有其石像,以紀念這段神話。其山位於本州最狹窄的位置,山南的関ヶ原更是聯絡關東與關西的重要管道,是日本戰國時代最重要戰役發生的古戰場。是以此山雖然不高,在日本的歷史、地理與文化上,卻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於三島池眺望伊吹山

伊吹山孕育了多達上千種的植物,其中有兩百多種可供入藥,所以自古就有藥草的寶庫之稱。由於石灰岩的特殊地質,加上冬季豪雪的氣候,化育了許多以之為名的特有種植物,更入選「花之百名山」。

攀登伊吹山最簡單的方式,可利用伊吹山ドライブウェイ,從関ヶ原町開車上山抵達九合目,再步行約二十分鐘就可登頂。傳統路徑從西南麓的上野登山口出發,落差約一千一百公尺,夏季則可利用計程車,通行林道直到三合目。由於靠近日本海,冬季積雪深厚,從山腳延伸到山頂。雖無困難地形,仍須全副雪季裝備,加上前人壓出路跡,才能安全登山。

抵達上野登山口的方式,最近的車站是 JR 東海道本線的近江長岡駅,再搭乘湖国バス,約十六分鐘的車程就可抵達登山口。

這趟日本之旅,除了參加京都馬拉松之外,也想找一天來登山,目標就是距離京都不遠的伊吹山,所以此行特別攜帶了十二爪冰爪和冰斧。氣象預報這週一將是低壓東移,冬型配置減緩,改為高壓覆蓋晴時多雲的好天氣,就計劃在跑完馬拉松的隔天,來走這趟日本百名山。(日本冬季如果低氣壓位於日本東方海面,高氣壓在中國東北,這種「西高東低」的情況,稱為「冬型の気圧配置」。此時西伯利亞的冷空氣沿等壓線由北向南吹,將為北海道、及本州日本海沿岸帶來極惡劣的天氣。在日本旅遊或登山時,可參考氣象廳發佈的天氣圖預報,如出現西高東低的情形,就儘量避免安排戶外活動。)

行程紀錄:

February 19, 2015

京都マラソン 2015

日本近畿四大城市馬拉松,就剩下京都馬拉松還沒參加過,去年沒跟到朋友的團,聽他們講述京都馬的體驗,深感後悔不已。於是今年的賽事一開放報名時就毫不猶豫的上網登記,後來也順利中籤了。由於今年的比賽日期在農曆年前的週日,以往來日本跑馬都是先玩幾天,跑完就回台灣。今年為了接續年假,決定先比賽再旅遊,週六才出發。

兩個月前的奈良馬跑出接近三個半小時的成績後,預期這場坡度較少的賽事,說不定有機會突破 330 的關卡。沒想到過年前工作特別忙碌,出發前一晚還忙到凌晨兩點多才能休息。眯了一會五點半從羅東開車,前往桃園機場。趁年假出國的遊客實在很多,整個機場鬧哄哄的好像逃難一樣,報到通關都是大排長龍,起飛前十分鐘才趕到登機門。

抵達關西機場後,也是需要耐心等候通關,花了一個小時排隊才踏入日本國門。兌換 ICOCA 和 Haruka 車票也是排很久,直到搭上一點四十分的電車後,緊繃的心情才得以放鬆。前一天京都馬官方網站宣布,由於氣象預報將有暴風雪,所以延後報到時間到晚上十點鐘。不過看到車外晴空萬里,平白賺到多三個小時的報到時間,心情更是輕鬆多了。


はるか号車窗外

February 04, 2015

大武崙山

大武崙山位於基隆市,海拔標高 231 公尺,設置三等三角點第 819 號基石,列名台灣小百岳之一。山頂西側為著名的大武崙砲台,主體及目前規模是日治時期所創設,直到二戰期間仍是軍事要塞,鎮守著基隆港的西端。目前雖然軍事用途不在,但主要建物仍保存相當完整,列為國家二級古蹟。


由西向東眺望大武崙山
(注意:此處所見之大武崙山,為砲台所在之高點峰,基點峰位於其後)

攀登大武崙山相當容易,從山頂下方的停車場出發,不到五分鐘就可登頂。一般為了收集小百岳的山友,多半將行程與基隆市的另三座小百岳安排在一起。利用大眾交通工具前往的山友,可搭乘開往金山、萬里的巴士,於情人湖入口下車。步行至情人湖之後,在進入情人湖之前,右轉環山步道,接階梯步道上大武崙砲台。從外木山海濱,也有三條步道可以上山。位於西側的海興森林步道可通往情人湖,東側的中山峽谷步道,可連接前往砲台的馬路。最近則有 Paul Lee 前輩,沿大武崙山東北稜線,開拓新路線,由海邊直達山頂,不但展望絕倫,更是東北角難得的純天然,無人工設施的步道。

一來沒有短時間湊滿小百岳的計劃,二來也覺得用車子爬山有點不過癮,就決定從外木山海邊,走中山峽谷上山,海興步道下山,規劃一趟 O 形縱走,順路探訪大武崙砲台與情人湖。

行程紀錄:

  • 日期:2015 年 02 月 01 日星期日
  • 天氣:陰雨
  • 人員:庸人一名
  • 嚮導:Tony 前輩徒步 Mark 前輩詳實的行程記錄
  • 交通工具:小轎車、雙腿
  • 路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