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ember 19, 2010

錐麓古道

根據太魯閣國家公園的解說,日本人於 1914 年發動太魯閣戰役,鎮壓太魯閣族的原住民,因此修築了「合歡越」,從花蓮太魯閣通往霧社。之後為了加強管理太魯閣族,將道路擴建,全長 70 公里,沿途每隔四公里設置一個駐在所。1933 年之後,原住民已經不再構成威脅,這條道路漸漸轉變為遊憩功能,為當時熱門的健行路線,現稱之為合歡越嶺古道,是太魯閣國家公園境內最主要的古道。其中位於三角錐山山麓的古道,稱之為錐麓古道,由燕子口通往慈母橋,全長 10.3 公里,乃合歡越嶺古道保存最完整的部份。錐麓古道通過錐麓大斷崖,海拔約 750 公尺,在堅硬的大理石山壁開鑿出一條寬約 90 公分的步道,相當驚險刺激,吸引許多遊客前來遊玩,所以國家公園特別採用總量管制,假日限員 72 人,必須事先上網申請才能進入。

一般行走古道,多從慈母橋進入燕子口出來,但是今年颱風季過後,古道多處坍方,經國家公園整修後,仍只開放古道的東段,即燕子口到 5.6K 錐麓駐在所。預計要到明年一月底才能全線開放,所幸東段已經包含古道最精華的斷崖部份,雖然基於歷史情懷,無法走完全程仍留有遺憾,但若是為了體驗古人修築棧道的艱險,東段部份已經足夠了。

December 05, 2010

太陽と海とジョガーの祭典:那覇マラソン

半年前朋友提到要不要報名那霸馬拉松,上網查詢別人的遊記,發現這是場和台灣截然不同的賽事,當下就決定要來體驗看看。

December 04, 2010

琉球南部:平和祈念公園、沖縄ワールド、首里城

早上八點驅車來到朋友下塌的旅店,一起往沖繩南部出發,第一站來到「平和祈念公園」,琉球群島是日本國土在二戰中,唯一被美軍登陸作戰的地方,是以無論平民與軍人,都是死傷慘重。高處的紀念堂裡,有尊沖繩老藝師雕刻的佛像,以傳統技藝歷時十餘年才完成,其間還曾從高處墜落三次,幸得戰爭英靈保佑並無大礙,得以完成雕像。紀念堂旁的碑文,記述戰爭的悲慘,警告後人不可輕易挑起戰端。遠處的平和之礎,琉球戰役死亡的二十五萬軍民,將其姓名刻上碑文,以同心圓排列,象徵和平的礎石。

December 03, 2010

琉球第二天:水族館、植物園與城堡遺跡

昨天看到旅館提供的海洋深層水泡湯,本來打算一早起來享受一下,但時差尚未調整起來,醒來時已經八點了,只好隨便吃頓早餐就出發了。第一站來到「今歸仁城跡」,這是從 13 世紀就開始修建的北山王城堡,也是由內、外郭組成的堡壘,規模比昨天的座喜味城跡來的大,依照山勢堆疊的外牆,蜿蜒優雅的照型相當迷人。內外牆之間種植許多櫻花樹,春天來臨時是著名的賞櫻勝地。

December 02, 2010

琉球中部

要不是為了參加那霸馬拉松,我大概不會來照訪這個距離台灣只有一個小時的飛行時間的國度。本來朋友打算比賽前一晚上才飛來那霸,跑完馬拉松之後就回台灣。但我想既然機票錢都花了,豈能不好好的玩一趟琉球呢?問過去過的朋友,他們都說至少要五天才能盡興,只可惜假期只能讓我玩三天。買了散步地圖來研究旅程,才發現原來琉球的範圍還真不小,許多景點不但分散且交通不便,就聽從朋友的意見,先在台灣網路租車,準備來個駕車環島。

第一天中午才到達那霸機場,辦好取車手續已經下午一點鐘了。我決定開車沿海岸線北上,一路玩到北部的名護市住宿。第一站來到讀谷村的「座喜味城跡」。這是十五世紀武將護佐丸所建的城堡,由內牆和外牆兩道城郭組成,以拱門相通。取用石灰岩堆積而成的城牆,沒有使用灰泥等接著劑的痕跡,積石的技巧相當高超。琉球一帶古代遺留下來的城堡遺跡,是聯合國登記有案的世界遺產呢。

December 01, 2010

奇萊連峰第三天:奇萊南峰、南華山,循能高越嶺道西段出屯原

經過昨天的摧殘,十二位隊員只剩下七位想要補齊南峰和南華山,其他人都打算睡到自然醒。三點半起來吃過山莊準備的早餐,四點十五分,七人加上領隊點亮頭燈出發,已經有許多隊伍陸續出動了。領隊大人怕我們太晚回到台北,在前頭快步前進,一路上趕過好多隊伍,我在後面死命的跟上,但昨天的疲勞還沒恢復,累得氣喘吁吁,沒多久另一位女山友就放棄決定撤退了。而我的頭燈居然越走越暗,連月光都還比較亮,還好路況良好,就把頭燈熄滅,改由月光照路。才半小時就上到了天池。

才喝一口水,馬上又拉上南峰步道,經過營地,越過一條乾溪,踏上箭竹草坡,在山腰之字形上行。南峰的副峰好多,往往仰頭以為快到了,結果竟是個假山頭。終於來到三角點下方的平台,有處小碉堡,往左的空地,已經許多山友架起相機,準備迎接日出。山頂的手機可以收訊,連忙連上網路察看選情,才知結果不太理想,還發生槍擊案件,滿腹疑問只能山下再查詢了。此時距離日出還有半個小時,冷風颼颼只能不斷走動驅寒。天色慢慢的發亮,遠方的能高安東軍、干卓萬群峰也越來越清晰,終於一輪紅日躍出雲海之上,將箭竹草坡染成一片金黃,溫暖了大家的身體。拍完攻頂照後,領隊聲聲催促,急急忙忙出發往下一站前進。


奇萊連峰第二天:卡羅樓斷崖

前一晚熬到快要三點才迷迷糊糊快睡著的時候,就被領隊給叫起來了。整理背包、拆解帳篷的時候,胃還是有點重,頭也暈暈的,只好泡超濃咖啡加兩粒糖果當早餐。身體有在動才覺得比較不冷,問問大家也大多沒睡好,還有朋友半夜吹著冷風為了曝星軌,後來才知道氣溫只有零下四度。

由於時間已經五點,比預計的還晚,領隊要我們先走,他整理完畢隨後趕上。大夥點亮頭燈,精神抖擻的出發。此時東方的天際已經微微發亮,明亮的金星也十分醒目,隊友們一馬當先,我則尚未熱機,在後面安步當車,昨天跑第一的 Anne,今天卻後繼無力,看她越走越後面,趕緊請前軍稍待,讓她走在中間。出發的路線沿著奇萊池山腰繞,沒多久有左邊有岔路往舊山屋,摸黑要小心別走錯,進入山腰的森林後,樹根和石洞也要小心通過。
金星

奇萊連峰第一天:松雪樓登山口上奇萊北峰

早上五點鐘起床吃早餐,整理行裝後上車繼續出發,我們的司機是個妙人,開到昆陽的時候還特地停下來說要拍照,我們當然也跟著下車欣賞朝陽。

接著開過武嶺時,司機先生還特地繞了一圈介紹這是台灣公路的最高點。六點四十左右,車子從合歡山莊旁邊的岔路進去,停在整修中的松雪樓前面,下車後分配公糧,領隊說只要帶行進水,到成功山屋可以取水。稜線山屋的營地也事先藏了五桶水,所以不必帶太多水走路。重新將行李打包後秤重,我的背包約 14 公斤,女同學 J 君也背了 11 公斤,H 君有 12 公斤,而發起人 G 君還帶了腳架準備拍夜空,總重 18 公斤,最令人佩服。接著調整好裝備,背著背包來到登山口的凹形碉堡,輪流和登山口的標誌拍過照後,七點鐘魚貫出發。

November 30, 2010

奇萊連峰第零天:台北到翠峰

對於奇萊山的第一印象,來自大學社團的寒假出遊,那時喜愛登山的活動部長,特別安排了攀登合歡東峰的活動,我們前一晚住在合歡山莊的通鋪,天氣冷的棉被都蓋不暖,一大早天還沒亮,部長就把我們叫起床,準備到山頂看日出。我們一大群人根本對被窩的興趣遠大於日出秀,紛紛賴床不肯出發,等到開始走的時候,天色已經快要大明,才沒爬十幾分鐘的步道,太陽就出來了。於是我們說既然日出已經看到了,那可以下山了吧?當場把活動部長氣到七竅生煙。不過當時部長比劃四周群山,其中奇萊群峰那逆光中黑黝黝的肌理,像一堵牆壁橫亙東方,望之令人凜然生畏,那時就想說有朝一日,希望有機會可以親臨照訪。

當時的我四體不勤,爬奇萊山這檔事一擱就十餘年過去了,直到兩個月前朋友招呼說要不要去走奇萊連峰,想起往事當然一口答應,就開始上網找資料。結果找到最多的資料,居然是各式各樣的山難傳說,想說此行或可遇見另一世界的物質,心情更加興奮。

November 22, 2010

塔曼山

塔曼山又稱多曼山,以附近的原住民聚落而得名。位於台北縣烏來鄉與桃園縣復興鄉的交界,海拔 2130 公尺,是台北縣(新北市)第一高峰,其上有三等三角點第 6263 號。塔曼山位於雪山山脈的支棱,往東南經玫瑰西魔山與巴博庫魯山,抵達雪山山脈的主脊。往西北經拉拉山、南插天山而蔓延成為插天山系。傳統路線的登山口,位於復興鄉的上巴陵,步道總長約 2950 公尺,垂直落差約 480 公尺。登頂後可循稜前往玫瑰西魔山或拉拉山,也可原路下山。沿途雖然山徑陡峭,但步道整理的很清爽,四周是參天的巨木,腳下是盤根錯節的樹根。危險路段有拉繩保護,陡峭的地方也有鋪設枕木。春天杜鵑秋天楓紅,都大有看頭。

原本朋友安排這個月要去走錐麓古道,但是申請入園的動作始終不敵專業的登山團體,午夜沒過幾分鐘,七十二個名額就一搶而空,眼看即將月底,每月一山的計畫即將落空,就安排來走走塔曼山和玫瑰西魔山,若是時間許可,還想算便一探玫瑰西魔池。

我五點鐘就從台北出發,想要早點到達登山口,以免摸黑下山。結果前輩的紀錄沒有仔細研究,車子在上巴陵晃了半天才找到登山口,起登時已經八點半了。且一個禮拜來天天都沒睡好,一下車打了個大呵欠,馬上將計畫縮水成只要爬塔曼山就好了。

November 13, 2010

Olympus M.ZUIKO DIGITAL ED 9-18mm f4.0-5.6

自從有了 E-PL1 之後,輕巧的體重又不減損畫質,真是出外遊玩的最佳主力,Olympus 也陸陸續續將 4/3 的鏡頭,復刻在新的系統上,尤其是後來推出的鏡頭,不但越來越小巧,對焦速度也漸漸追上單眼的水準,甚至錄影的馬達聲都越來越安靜了,真是每顆鏡頭都想要,要不是 Olympus 鏡頭的藍圖推出的緩慢,說不定早已傾家蕩產了。

Olympus ZD 9-18mm 這顆鏡頭入手快要兩年來,其實帶出門使用的機率並沒有很高,最主要的原因是 ZD 12-60mm 這顆鏡頭實在太好用了,以致於需要輕量化裝備的時候,9-18mm 總是很遺憾的放棄了。另外 9-18mm 的光圈實在蠻小的,到了較常用的 18mm 焦段,光圈甚至只剩下 f5.6,在樹林下陰暗的地方,往往無用武之地。但是去年爬雪山的時候,因為 12-60mm 送修,只好帶 9-18mm 上山,在晴天下,廣角鏡的藍天出奇的清爽。因此 m4/3 版的 9-18mm,也成了收羅的對象,於是以送自己生日禮物為藉口,將之迎入門下。

開箱:

November 07, 2010

2010 太魯閣峽谷馬拉松

久聞太魯閣每年十一月舉辦的馬拉松,路線由中橫牌樓到天祥再折返,沿途飽覽太魯閣峽谷壯麗的風光,早就心儀已久,所以朋友 L 君開口邀約馬上就答應了。朋友安排前一晚在花蓮大使飯店住宿,我們搭乘一點五十分的自強號從羅東出發,三點半左右到達花蓮,搭乘飯店派來的交通車到達旅館安頓之後,接著出門品嘗花蓮著名的扁食、包子、蚵仔煎等美食,順便幫明天的運動儲備能量。回到旅館從朋友手中接過明天的號碼布、晶片等資料,翻開秩序冊研究一下路線,看到標高圖當場倒吸一口涼氣,居然落差高達快五百公尺,真是太恐怖了,本來還想說或許有機會創下 PB,這下能在規定的六小時內跑完就要偷笑了。

October 23, 2010

Acoustic Luxury: Denon AH-C710

自從我的 AKG K324P 逐漸老化,連矽膠耳塞都龜裂而漸漸粉碎,雖然仍然忠實的傳達好聽的聲音,但年老色衰的它已經快要沒有愛,最近都在物色新的隨身耳機人選。試聽過 D 君的 Sennheiser CX300II,試聽了 Bach 所寫的 "Mache dich, mein Herze, rein",Fischer-Dieskau 像是帶了口罩唱歌,又像是重感冒,當場非常失望。回頭聽 K324P,音場開闊、樂器分離度高、中高音都很清脆,除了低音量少了一點,在它的價位內真是沒有敵手。若還有在生產,再買一支新的 K324P 也是不錯的選項。

有了 DT990 之後,對於 Beyerdynamic 這個品牌深具好感,他們也有推出耳道式的耳機,查明後發現台北市開封街某家著名的耳機店可以試聽,今天下課後,帶著 iPod Nano,就殺過去聽聽看。

October 18, 2010

坪頂古圳步道接瑪礁古道上擎天崗

台北市士林區的平等里古稱「坪頂」,先民引內雙溪之水,建立了三條平行的圳道,由西向東分別是「坪頂古圳」、「坪頂新圳」和「登峰圳」,距今已經有兩三百年的歷史,卻維持的相當良好,仍扮演引水的角色。沿坪頂古圳步道拾級而上,依序和這三條圳道交會,再沿坪頂古圳而行,最後抵達清風亭。若沿著這些水圳溯源而上,還可以探訪上游的取水口。

根據 Tony 先生的記載,從平等里上擎天崗有數條古道,是魚路古道的南支線,其中的瑪礁古道,自清風亭經瑪礁山而抵達擎天崗,山徑和緩,兩旁竹林夾道,沿稜線而行卻少日曬之苦,平常時候登山客絡繹不絕。

這條路線我耳聞已久,大學時候上擎天崗總是走涓絲瀑布,至少去過四五趟,頂山路線也走過一次,而這條古圳路卻從沒來過。然而去過的朋友都大力稱讚,讓我很早以前就想來造訪。於是兩個禮拜前就約了 K 君,一起來抓住夏天的尾巴。沒料到梅姬颱風逼近加上東北季風增強,氣象局對北部山區發佈豪雨特報,本想取消行程,但 K 君興致勃勃,表示風雨無阻,便還是如計畫出發,反正古道四通八達,若路況不佳隨時可找撤退點下撤。

October 10, 2010

iPod Nano, 6th generation

我的 iPod Shuffle 已經五歲了,第一代口香糖造型,才一推出連 review 都沒看就入手了。輕小省電的優點,是登山出國運動的最佳良伴,Flash Memory 的設計,比硬碟式的 iPod 耐震多了。雖然沒有螢幕,但是反正運動時只需要耳朵有音樂即可,還可省卻挑歌的麻煩。只是它的電池用了五年也漸漸沒力了。雖然 iPhone 也可以播放音樂,但是它身為手機待機時間已經不長,再播音樂更加浪費寶貴的電力,所以也不是取代 Shuffle 的最佳選擇。上個月 Apple 推出新款的 iPod Nano,體積和電力近乎原有的 Shuffle,容量更是大到 16G,二話不說立刻下定,終於在昨天送來了。而 Shuffle 終於可以退休,進防潮箱和我的第三代 iPod 作伴啦。

iPod Nano 才推出五年就翻新了六代,從長方形變成正方形又變成長條形,最後還加了個相機鏡頭,不變的是招牌的轉盤和後背亮晶晶的鏡面。可是第六代完全大變身,轉盤變成 Apple 目前最推的觸控螢幕,背後還多了個夾子,簡直簡直就是長了螢幕的 Shuffle。

欲登雪山鎩羽而歸

兩年前的今日,是我首登百岳的紀念日,那時 D 君與我開著租來的車子,一天之內就從新竹來回台灣之顛,完成了超級瘋狂的玉山單攻行動,也讓我見識到台灣高山的美麗,從此樂此不疲。今年十月十日恰逢西元 2010 年,剛好湊成 101010 這個特別的數字,老早就想說是否該來單攻顆百岳以茲慶祝,目標就選定為雪山主峰,順便彌補上回登頂時大霧茫茫的遺憾。

兩年前還是新手,什麼都不懂帶著小飛俠雨衣和滿滿背包的零嘴,就學人家去單攻玉山,還好老天眷顧順利下山,這兩年累積了一些經驗,雪山也不是第一次造訪,心情自然較為篤定,但是雪山單攻的難度可比玉山艱辛多了,畢竟要在 11 公里內爬升 1700 公尺,可不是塊簡單的蛋糕。本來也想說申請個七卡山莊,前一天偷跑個兩 K,但這就不是單攻了呀!

什麼都準備好了,心情卻激動的又失眠了,星期六清晨翻來覆去直到三點多才睡著,早上起來看見外頭陽光普照,看來鋒面已經過去,真是太完美了。下午還要去台北上課,老師滔滔不決,講了三個小時都不必喝水,只在中間放我們五分鐘去洗手間,艱深的內容聽的頭昏眼花,一直看錶想說怎麼還不下課。課程在六點鐘終於結束,連忙驅車直奔武陵農場,睡眠不足加上專心聽課了三個小時,頭腦還有點發脹。

出了雪隧之後,怎麼開始飄雨,還好上山路之後,雨滴就變成霧水了。曲折的山路開的自己都快暈車了,經過武陵農場收費站時,已經 9:50 了居然還沒打烊,收費的阿伯問我怎麼這麼晚來,真想回說就是為了躲你呀!先到遊客中心的洗手間,將腸胃清一清,再吞了顆普拿疼,但頭暈的感覺還是沒這麼容易緩解。繼續開到大水池登山口,拿出睡袋馬上就在後座躺平了。

才睡不到半小時,就被雨滴打在車頂的聲響吵醒,再來就睡不著了。兩側的太陽穴,血管不安份的鼓動,胃沈沈的一直嘔酸水,根據經驗應該是高山反應在作怪,才 2100 公尺就在高山反應也太遜了吧?忍到了半夜,終於嘩啦啦嘔出兩大塑膠袋,於是終於可以入眠,但兩點鐘鬧鐘就不體貼的叫了。

為了趕在日出前離開森林線,才計畫兩點半啓程,這樣也可以在山頂摸久一點。可是起床後還是覺得頭重重而胃沈沈,喝了口咖啡,反胃的現象依舊。照理不應該上山才對,但是都開了這麼遠,不動身還真可惜,踏出車外發現雨已停歇,獵戶座穿過霧靄透亮著,吸了幾口新鮮空氣,覺得身體好多了。

準時兩點半出發,天色陰暗地勢溼滑,不敢行走太快,走到 0.5K 才花了 18 分鐘,覺得狀況不錯。奇怪繼續上升怎麼開始舉步維艱,肚子一直絞痛,實在忍不到七卡山莊才解放,只好在山道旁挖了洞穴出恭。排毒之後,怎麼還是走不太動,頭重的一直把上半身拉向地面,身上冷汗直流。目標也一直修改,從登頂主峰下降到三六九賞巒大花楸,再修改成哭坡看日出,最後更想說走到 1.2K 的觀景台就好了。到了 0.8K 實在撐不住,蹲在路旁乾嘔好幾下,休息了半天,身體還是在抗議。想說吐了這麼多東西,可能體內也沒什麼水份和能量了,應該要補給一下。可是胃這麼不舒服,吃下去也不會消化。還是回頭是岸吧。

本想在車上休息補眠,結果回到登山口又生龍活虎了,乾脆一口氣開回家吧,看來真的是高山反應在搞鬼了。哎,已經是歐吉桑了還要學年輕人熱血行動,真是自不量力呀。

October 05, 2010

Olympus VF-2

最近替我的 E-PL1 添了個行頭:電子觀景窗(VF-2)。

September 29, 2010

艋舺盃馬拉松

本來這項賽事並不在我的規劃之中,正常的準備,至少在比賽前兩個月就要逐步加長練跑距離,且至少要有兩次跑超過三十公里。由於台灣的夏季悶熱又潮濕,讓人練跑的意願低落,還是登山避暑比較悠閒。但是去年參加第一屆艋舺馬朋友,十分稱讚主辦單位的用心,沿途的補給不但豐盛,賽後還有辦桌,初馬也有獎杯可領,於是抱著體驗看看的心情,也跟著加入報名的行列。

September 28, 2010

飛翔於蒼穹的魚鷹:Osprey Aether 70

Aether:希臘神話裡的天空之神,代表著光明,是天神們呼吸的上層空氣。

Osprey:美國科羅拉多州專門生產背包的公司。

為了爬高山買了 Deuter Aircontact 60+10 SL,出動了十幾趟,表現令人滿意,但是它那其貌不揚的外表,長得好像國軍的黃埔大背包,一副非常廉價的樣子,讓人背起來一點都無法產生良好的自我感覺。

所以每次爬山,都會特別注意別人背的是哪一種背包。直到爬大霸的時候,一位朋友注意到我在研究別人的背包,就推波助瀾的叫我想換背包就快換,並且一直稱讚 Osprey 的背負系統。仔細分析這顆 Aircontact,雖然還算好背,但是有幾項惱人的缺點讓人難以接受,它的容量很大一部份分配給兩邊的側袋,雖然增加取物的方便性,但中央的主袋容量相對變小,常常裝超過 15 公斤後,主袋就有點飽和了。其二是減壓泡綿實在很重,而且質地有點堅硬,兩邊胯骨經常磨出水泡來。所以就以換工作滿一年為藉口,某日上台北時特別繞到內湖的百岳挑選背包。

September 25, 2010

巴博庫魯山

巴博庫魯山又名馬望來山(日語的漢字拼寫),山名得自泰雅語,意義不詳。巴博庫魯山海拔 2101 公尺,位於台北縣烏來鄉、宜蘭縣大同鄉與桃園縣復興鄉的交界,屬於雪山山脈的主脊,是雪山山脈自北而南第一座超越兩千公尺的山頭。雪山主稜以此山為交點,向西北方向延伸出塔曼山系,連接拉拉山、南北插天山,構成北桃屋脊。主線往東北連接棲蘭山、拳頭母山、阿玉山等,形成蘭陽溪與淡水河的分水嶺。雪山山脈自此降到北橫公路後,往南爬升經唐穗山、馬惱山、邊吉岩山後,接上武陵四秀而躍上三千公尺的雪山地壘。

巴博庫魯山上有一顆一等三角點,擁有三百六十度傲人的視野,往北可以眺望大屯火山群、往東是蘭陽平原和龜山島、往西插天山連稜連綿不絕,往南中央山脈的南湖大山、北二段,以及雪山山脈之聖稜線,狀闊的百岳山容,可到 Blue JOE 前輩的網誌欣賞。

攀登巴博庫魯山的路線,傳統路徑由明池森林遊樂區接廢棄的 110 線林道,可一日單攻來回。也有從塔曼山經玫瑰西魔山縱走路線,稱為塔魔巴縱走。或從此山經棲蘭山縱走松蘿湖,稱為明巴棲松縱走。也可納入復興尖山,組成巴尖縱走,或是塔魔巴尖縱走。桃園縣長青登山協會的林蒼淯先生,於今年踏察出南稜路線,從林道的鐵皮工寮旁,開發出一條陡峭的捷徑,接上巴尖稜線。今年七月又有基隆市朝陽休閒健行協會協助清路並加強布條,路況尚稱良好,有賴山社多加走動,可與傳統路線組成 O 形縱走,避免原路來回的單調。

September 20, 2010

泳渡日月潭

去年游過一次日月潭後,對於人擠人的下水餃,你推我擠拳打腳踢,仍然感到些微厭煩,尤其是想到前面的人排隊下水時,豔陽下汗出如漿,讓有輕度潔癖的我,想到要泡在別人的汗水中,就覺得噁心。所以當時就下定決心,絕對不要再來湊熱鬧了。

因為發現游泳可以舒緩爬山和慢跑後腿部的痠痛,這一年來,大約每個星期一都會到泳池報到。有一天忽然發現如果划手到胸部的位置,游泳的效率竟然可以增加一倍,以前要花一個小時才能游一千公尺,現在只要一半的時間就夠了。想到去年遊日月潭花了將近三個小時,比頭都沒有進水的人還遊的慢,就很想要試試看新領悟的技巧,於是還是打破誓言參加了今年的泳渡日月潭活動。

九月十二日,天氣晴朗涼爽,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八點下水,九點五十上岸,除了途中稍有推擠,一路上感覺還不錯。

可是塞車等到了下午三點才回到民宿,兩天總共花了十二個小時開車,就只為了證明泳技略有進步,真是不值得。

September 08, 2010

鳶嘴稍來兩山縱走

走過北台灣三大岩場之後,將觸角伸向中台灣著名的岩場:鳶嘴稍來,當然是很順理成章的舉動。尤其是住在中部的朋友,都非常推薦兩座名山,更讓我心嚮往之,只是距離太遠,一直沒有成型。剛好有朋友發起活動,馬上就號召了十五位愛山人士同遊,讓我得以提早圓夢。

鳶嘴稍來兩山,位於雪山山脈西稜的尾端,雪山西稜是雪山最長的支棱,所以有些山岳人士直接將西稜列入主稜。鳶嘴山又名大尖山,山頂的岩壁遠望如鳥喙般尖銳而得名,海拔 2180 公尺,其上有林務局設立的不鏽鋼基點。鳶嘴山的山體為堅硬的花崗岩,尖銳陡峭的岩壁直插天際,攀登時必須小心翼翼地手腳並用,雖然不長卻驚心動魄。稍來山海拔 2307 公尺,列名台灣小百岳之一,其上有二等三角點第 1543 號,山頂原有監看森林大火的瞭望台,現在已經改建為展望台。稍來山的山勢雖不若鳶嘴山陡峭,但山體龐大,遍佈原始森林,尤其是秋冬交際,步道四周台灣紅榨槭一片火紅,是台灣著名的賞楓名所之一。

鳶嘴稍來的登山口位於大雪山林道,由國道四號走到底後,轉台三線過東勢大橋,再右轉中橫公路,不久見右邊有全家便利商店時,依指標立刻左轉小路,到底後右轉即為大雪山林道。登山口位於林道 28K 橫嶺山隧道口,路旁有大型停車場,提供廁所和水源,遠處來的朋友多在此宿營。另有一登山口位於 29K 的石隧道旁。稍來山步道下山處位於林道 35K,剛好在森林遊樂區大門內。也有山友選擇由稍來山往南經稍來南峰回林道,繼續走可接屋我尾山,循稜最後可抵東卯山,是早年兩日縱走的健腳路線。

August 15, 2010

漫遊日本北アルプス,Day 8:乗鞍岳

今天就要回台灣了,沒想到九天一下子就結束了,本來為了趕上下午的班機,預計一早就要出發,一路轉三趟巴士回到名古屋。但是為了彌補昨天沒有看到的御来光,想說利用上車前的時間,硬是在移動日湊出乘鞍岳來回的行程。

可是氣象預報雖然是陰天,入夜竟然開始飄雨,大清早雨勢不斷,搭乘御来光バス的遊客明顯比昨天還少。還好巴士開到畳平之後,雨勢就和緩了。本來想說外頭一片濃霧,什麼也看不到,還是在巴士總站等下一班車下山好了。但是為了一股日本人可以,我也要試試看的無聊衝動,還是找了個僻靜的角落藏好行李(這裡的 coin locker 太小了),只手提著民宿主人替我準備的早餐盒,穿戴雨衣出發。

August 14, 2010

漫遊日本北アルプス,Day 7:乗鞍高原雨中漫步

乗鞍岳是北アルプス山脈裡面活躍的火山群之一,從 128 萬年前就開始噴發,之後休息了一段很長的時間,直到 43,000 年前再度活躍,大量的熔岩流下來形成乗鞍高原,之後又經過多次的噴發,一層又一層的熔岩堆疊成階梯狀的台地,森林和草原趁著火山休息的時候大量的生長在肥沃的火山灰上,形成乗鞍高原現今的模樣。乗鞍岳為火山錐的形態,火口湖権現池四周圍繞著富士見岳、摩利支天岳、朝日岳、蚕玉岳、剣ヶ峰(乗鞍岳主峰),最高處海拔 3026 公尺,列名日本百名山之一。攀登乗鞍岳可由標高 2700 公尺的乗鞍畳平輕鬆沿著火山屑碎斜坡而至,但是自用汽車禁止進入,只能搭乘低公害的巴士。而每天都有數班巴士,從平湯溫泉或乗鞍高原開往乗鞍畳平的巴士總站,海拔 2700 公尺的乗鞍畳平,是日本最高的巴士站呢。

昨天在民宿研究公車時刻表時,發現早上 3:40 就有所謂的御来光バス,載運遊客上山觀賞日出,抵達乗鞍畳平約為 4:30,配合目前夏季時分約五點左右的日出。所以當民宿主人詢問我要幾點用早餐的時候,我告訴他要搭乘御来光バス上山看日出,不用早餐了。但民宿主人仍然好心的幫我準備飯團、煎蛋捲和烤香腸,讓我帶上山享用。
民宿主人幫我準備的早餐盒

August 13, 2010

漫遊日本北アルプス,Day 6:蝶ケ岳ヒュッテ到上高地

我在台灣爬山,從來沒有走過四天以上的縱走,所以當初規劃的時候第六天就要下山了。而下山剛好遇到週末假期,又是日本的暑假和盂蘭盆節假期,深怕臨時找不到旅館,便請白金卡的秘書幫忙問了很多間平湯溫泉的民宿,結果不是倒店就是客滿,後來在網路上搜尋發現乘鞍高原的遊記,一間間歐風的小別墅看起來還蠻順眼的,也是費了一番功夫,終於訂到了一間 Pension,所以今天勢必要下山。然而這幾天下來,發覺山屋實在太舒服了,包吃包住,雖是長程縱走,感覺卻像是每天回家一樣,要不是已經訂好旅館不得不離開,真想繼續走下去。

所以今天的目標就是要在開往乘鞍高原的最後一班車(16:40)之前回到上高地巴士總站,沿著常念山脈往南走,經過大滝山,到達徳本峠,再接下山道到達明神,就順理成章的成為今天的計畫。這段稜線路,是蝶岳ヒュッテ創辦人中村義親先生開發出來的道路,所以又稱為中村新道。前半段走在高於森林線的稜線上,四周是高山池塘和花田,兩側視野寬闊,是欣賞槍、穗高的最佳地點。後半段高度漸漸下降,進入清幽的森林小徑,偶爾林間開闊地,也有絕佳展望可以欣賞西穗高岳等穗高連峰。而且這條路徑路況雖佳卻少人行走,更有遺世脫俗的美感。以下是 Google Earth 的模擬路徑:

August 12, 2010

漫遊日本北アルプス,Day 5:槍沢ロッヂ到蝶ケ岳ヒュッテ

順利完成心裡期待並計畫許久的穗高連峰之後,今天原本規劃一路慢慢逛回上高地巴士總站,再找間溫泉旅館投宿,若明天天氣許可,還可以去單攻燒岳呢。但是昨天在山莊無聊隨手翻了登山導遊書,提到與槍、穗高連峰平行的常念山脈,其中的蝶岳,是欣賞連峰最佳的地點,看到書上附錄的全景照片,真是心癢難搔。心想來走走蝶岳,在山頂指點山容,作為此行的總結,似乎是個不錯的主意。但是心裡冒出反對意見,颱風眼看就要掠過日本海,在台灣遇到類似情況都是全面封山的。可是仔細研究地圖一番,覺得蝶岳還不到兩千七百公尺,才剛好冒出森林線,在密林裡行走風勢應該不大,而且行囊裡還有兩套乾淨的衣服,即使全身淋溼,到了蝶ケ岳ヒュッテ(來自德文的 Hütte),自有乾燥室可以烘乾衣物。越想越覺得可行,就臨時改變計畫,準備來攀爬蝶岳。

蝶岳標高 2677 公尺,山形寬大和緩,山麓建有蝶ケ岳ヒュッテ。攀登路線可縱走常念山脈,北從常念山過來,或南自大滝山縱走。東邊的安曇野市可經由三股林道攀登,西邊上高地的橫尾與德澤,各有一條登山路徑可以抵達。蝶岳的三角點不在最高點上,反而位於北邊一公里左右的地方,若由橫尾起登,剛好會在三角點附近接上稜線,可以順便摸一顆三角點。所以計畫先到橫尾,再從那裡開始攀登常念山脈,往北找到三角點後,再往南走一公里的稜線到山屋休息,以下是 Google Earth 的模擬路線:

August 11, 2010

漫遊日本北アルプス,Day 4:南岳小屋到槍沢ロッヂ

今天的行程,預計要完成槍、穗高連峰的最後一段,來到蓋在槍岳肩部的槍岳山莊。然後再爬上槍岳,好好的回顧一下這幾天走的稜線,再下山回到上高地。由於一口氣衝回到上高地的巴士總站,實在不符合我討厭趕路的習性,就決定今天先在槍岳山腳下的槍沢ロッヂ (Lodge),借宿一晚,明天再好好的回味上高地河谷的美景。下圖是 Google Earth 模擬的路徑:

August 10, 2010

漫遊日本北アルプス,Day 3:穂高岳山荘到南岳小屋

站在蝶ケ岳上眺望這條稜線,從奥穂高岳經過涸沢岳到達北穂高岳這一段,屬於穗高連峰的北半段,擁有北アルプス規模最大的圈谷:涸沢,稜線是冰河挖掘後留下來險惡的邊緣。從北穂高岳到達南岳這部份,那一長條的陷落地形,也同樣是冰河侵蝕的痕跡,稱為大キレット(大切戶)斷崖,顧名思義就像直立的窗戶一般,屬於槍、穗高連峰的南半段。從南岳到槍ヶ岳這一段稜線比較和緩,是為槍、穗高連峰的北半部。日本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只有廿一座,其中有八座就集中在這條稜線上,不但高度夠高,且經過冰河的切削,擁有日本地形最為險峻的山脊。

August 09, 2010

漫遊日本北アルプス,Day 2:西穂山荘到穂高岳山荘

今天預計要從西穂山荘走到穂高岳山荘,雖然只有短短的六點五公里,但是險峻的程度,根據登山補給站一位前輩的描述,有如台灣中央山脈的死亡稜線,每年都跌死很多山友。西穂独標之前的稜線比較寬闊,靠近山頂時才比較陡峭,架設有鐵鍊輔助。過了独標到達西穂高岳的這段路,轉變成峰巒相接的鋸齒連稜,石塊堆積的瘦小稜線,需要長時間的小心翼翼,才能安全通過。

而西穂高岳與奥穂高岳相接的稜線不但危險,長度更是嚴苛的考驗。中間阻隔的山頭:間ノ岳、天狗ノ頭、畳岩尾根の頭、コプ尾根の頭、ジャンダルム、ロバの耳、馬の背,每一座山頭,都必須攀岩而上再攀岩而下。由於高度已經超過森林線,從上高地仰望這條稜線,就像是高空走鋼索般驚險刺激。但如果攀岩技術熟練、長時間步行的體力充沛、一刻都不鬆懈的集中精神、加上良好的天候幫忙,走完稜線的喜悅是特別難以忘懷的。

August 08, 2010

漫遊日本北アルプス,Day 1:西穂高口到西穂山荘

攀登西穂高岳的基地西穂山荘,建於千石尾根(尾根為日語稜線之意)與主稜相接的肩部,海拔 2385 公尺。除了可以經由千石尾根到達之外,也能從上高地出發,或由南方的焼岳縱走過來。由於纜車的開通,搭乘纜車就可以抵達海拔 2156 公尺的西穂高口,只要一個半小時,爬升約 230 公尺的高度,就可以抵達山莊,甚至讓西穂高岳成為可以單日往返的山岳。加上這裡是穗高連峰上唯一冬季開放的山莊,因此千石尾根終年遊客不絕,也因此從新穗高溫泉鄉爬上來的舊路就封起來了。前年冬天也曾經搭乘纜車到此遊歷,目睹壯觀的西穂高岳,看到兩位山友穿過一層樓高的雪牆,往山莊前進。由於當時沒有攜帶雪季裝備,不然也想尾隨他們一探究竟。

August 07, 2010

漫遊日本北アルプス,Day 0:台北前往名古屋

日本的登山活動相當發達,從新宿或大阪都有夜行巴士抵達許多登山口,一下飛機上了夜行巴士,第二天一早就可以開始爬山,實在相當方便。但是這次爬山的登山口位於新穗高溫泉,其出入口在高山市,沒辦法從東京或大阪進出,所以打算第一天先到名古屋後就搭乘巴士到高山市住宿。可是想到從纜車站到達山莊只有短短的一個半小時路程,第一天不需要這麼早出發,就改變主意先在名古屋住一晚,第二天再慢慢晃到新穗高溫泉。

由於高速公路五股到林口塞車,讓我在飛機起飛前一個小時才到機場,下機後,又因為填寫入境單和日本舉辦 APEC 加強安檢,浪費了許多時間,出關後行李已經只剩下我的還沒認領了。搭乘機場捷運的時候,遇到一團討厭的中國遊客,導遊還自以為幽默的說日本什麼都小,尤其是心胸最小。是誰心胸小到拿一堆飛彈瞄準鄰國,壓縮別人的外交空間?

到了名古屋火車站,先到站前的一間登山用品店買了一小罐登山瓦斯,但是他們只有賣五萬分之一的地圖,和我習慣用的兩萬五千分之一地圖不同,想說書上的地圖應該夠用,就沒有再去別家問問看。這次在名古屋的住宿,選擇國泰假期提供的東急飯店,由於價位最便宜,相對離車站也比較遠。想說背著背包走路,距離不是問題,且附近就是熱鬧的榮町。但沒想到為了裝下山用的衣物,特別借了小行李箱來裝,拖著行李箱在街道上找旅館,還是不太方便。

漫遊日本北アルプス:準備篇

去年偶然報名了某某專辦海外登山的社團,他們主辦的富士山和表銀座縱走行程,讓我認識了日本美麗的山容。然而表銀座縱走的時候,雖然三天有兩天下雨,但是晴朗的第三天,站在槍ヶ岳頂上,瞭望四周冰河雕蝕出來,曲折蜿蜒的稜線,尤其是往南峰峰相連到奥穂高岳的奇特景觀,既是險峻又相當迷人,讓我發願每年都要來此一遊。

August 01, 2010

再探五寮尖

來爬五寮尖卻錯過了五號路牌到六號路牌之間的路段,就像是去六福村玩卻沒玩到大怒神一樣可惜。所以五月來訪時不小心走錯到『石壁腳路』,錯過了刺激的『峭壁雄風』,讓我一直找機會重遊圓夢。

早上天氣晴朗,行經坪林山區時,飄盪著薄薄的山嵐,美景當前卻擔心好天氣的話,五寮尖可能變成菜市場,攀岩走壁都要排隊才行。先在台北接窩在家裡快發霉的 D 君,接著驅車抵達三峽,順便在便利商店買了工作手套,到了六點半抵達合作橋登山口,已經有好幾台車輛停放在路旁了。

July 30, 2010

大辞林

字典對於語言學習的重要性,當然不需要在多加解釋。即使是母語,當遇到沒見過的單字,仍然需要字典的幫助。剛開始學習日語時,以基礎文法為主,然而文法熟習之後,尤其是開始閱讀日文書籍時,字彙能力的擴充就越來越重要了。

當我開始學日語的時候,就已經在尋找合適的字典,但因為沒有迫切的需要,一直沒有真正擁有一本日語字典,而且為了攜帶方便,傾向以電子字典為主。心目中完美的日語電子字典,必須擁有三個條件:

  1. 必須有手寫輸入的功能。
    日語借用了許多漢字,但是漢字並不是表音文字,初次見到陌生的漢字時,必然不知道如何發音。而中文可以有邊讀邊,大致上猜出讀音,日文漢字則不然,所以如果沒有手寫輸入,查字典的第一步都無從下手。
  2. 必須提供讀音的重音音節。
    日語讀音的高低拍是這種語言的特徵之一,老師上課時常常糾正同學錯誤的重音,並強調錯誤的重音除了聽起來很怪之外,有時還會誤會為其他的單字。例如 はし,重音在第一拍則是筷子的意思,在第二拍就變成橋的讀音。
  3. 必須有連續查找的功能。
    只有使用日文字典才能學習正統的單字解釋,然而在字彙不足的階段,使用日文字典只是自討苦吃,連解釋都看不懂。所以如果可以就解釋內的辭彙,提供繼續檢索的功能,才能充分利用日文字典。

July 22, 2010

大霸群峰第三天:依依不捨

今天(2010/7/18)的路程就是第一天的相反,離開九九山莊後,先下到馬達拉溪登山口,再踢大鹿林道出去。


清晨,九九山莊,雲淡風輕

July 21, 2010

大霸群峰第二天:世紀奇峰

第二天(7/17/2010)的路程大約有二十公里,從步道 4.1K 處的九九山莊出發,先陡上三百公尺到三〇五〇高地,接過加利山登山口之後,還要繞行耶巴奧山、伊澤山和中霸尖山到達中霸坪,接過北稜的岔路後往南,下切到霸基,繞過大霸西面先豋小霸尖山,回程在依序登頂大霸、伊澤山和加利山。由於路程漫長,最近午後易有雷陣雨,所以領隊宣布一點鐘起床兩點鐘出發。

本來打算六月底來爬大霸,因為那時後剛好梅雨季結束,夏季形態還沒來臨,午後熱對流比較緩和,且跟過的北登剛好有舉辦大霸群峰的活動。無奈每天一百名的承載量居然沒有中籤,只好再到登山補給站找隊伍跟。連絡新的山社時,被告知必須準備六米的傘帶,原來恰好跟到專門帶隊上霸頂的山社。

可是翻遍網路的紀錄,大家都是走到霸基就算攻頂,聽說私自攀爬是違法的行為。可是上到國家公園的網站查詢,卻也找不到禁止攀爬的公告,只有林務局在九九山莊門口的舉牌告知而已。總之是否可以爬上霸頂,目前還是各自解讀,法規也沒有明令禁止。但是領隊大人告誡我們千萬別提我們要登頂的事情,以免其他隊伍聞風而來,造成大塞車。

July 20, 2010

大霸群峰第一天:試煉心志的大鹿林道

今天(7/16/2010)的目標是九九山莊,早年車輛可以通行到馬達拉溪登山口,但是林道重新開放之後,有輪子的交通工具都禁止進入,所以要爬大霸群峰,得多走一段十九公里的大鹿林道東線。還好在十七公里處有下切點,可以抄捷徑到溪底吊橋。剛開放的時候,國家公園規定第一天要在馬達拉溪登山口宿營,第二天才能上九九山莊。但經過山友的抗爭後,林道開放時間提早到五點鐘,讓登山客得以在第一天就趕到九九山莊,登山時間從四日縮短為三日。因此我們四點鐘就得起床,以便五點鐘開始踢林道。

其實大鹿林道的路況很好,路基也沒有嚴重流失,其實是以通行車輛的。而且同一天進入林道的另一個隊伍,透過關係偷偷搭乘林務局的公務車進來。也看見有其它隊伍的原住民協作員,騎乘機車運送米糧。其實林道的動植物種類相當豐富,極具教育價值,且開放車輛通行也的確會影響到生態平衡,既然已經沒有伐木的功能,禁止行車也很合理。而多踢這一大段路,也可過濾一些體力不夠的人,減少大霸的承載量。可是應該要嚴格執法,別讓有辦法的人偷鑽漏洞。

July 19, 2010

大霸群峰第零天:夜宿觀霧山莊

大霸尖山位於苗栗縣與新竹縣的交界,屬於雪山山脈,泰雅族與賽夏族都將之視為聖山。地質形成上突出的岩壁屬於堅硬的變質砂岩,外表覆蓋的頁岩風化後露出獨特桶狀的造型。大霸尖山北稜經馬洋山往鎮西堡、司馬庫斯等地,西短稜接小霸尖山,西北經中霸尖山、伊澤山、耶巴奧山、加利山,東邊連接東霸山列,往南經聖稜線接回雪山主稜。傳統攀登路線從大鹿林道東線 19K 處的馬達拉溪登山口起登,以九九山莊為基地,是較為簡易的路線。但大鹿林道經過多次颱風的催殘,路基嚴重坍方,封閉多年不得通行,山友只好從鎮西堡走大霸北稜,或從聖稜線由南往北行,都是需要長日數的困難行程。好不容易大鹿林道東線終於開放,但基於安全理由禁止車輛通行,只好多花一天來回多踢共 38K 的林道,所以不論從哪個方向拜訪大霸尖山都是山高路遠。


地圖引用自雪霸國家公園網站

July 12, 2010

見晴 ∨ 給里洛

中央山脈起自宜蘭蘇澳鎮,南抵屏東鵝鸞鼻,是台灣最長的山脈。岳界習慣上將之區分為南北兩部分,每部分再區分成三段,總共六個部份。其中最北的北一段從南湖北山才開始計算,而南湖北山往北之前的山脈稱為北北段。著名的太平山林場就位於其中,是台灣三大林場之一,也是羅東鎮發跡的起源。現在伐木業已經停止,林場也轉變成為遊憩形態,但是除了太平山森林遊樂區一帶,其他地方已經漸漸恢復為中級山的形態。早年雪隧還沒開通時,這裡的中級山還默默無名,但交通便利後,北部山友紛紛將據點拓展到北北段,尤其是被吳念真廣告加持後的加羅湖,更是每逢假日遊客如織。

加羅湖山至南湖北山這一部份,沿途經過給里洛山(2,492公尺)、西霧覽山(2,625公尺)、發徒山(2,857公尺)、拔都諾府山(3,167公尺)及南湖北山(3,536公尺),是一條攀登南湖大山的會師路線,向來少人行走。早年若想攀登給里洛山,勢必得從加羅湖縱走過來,但山界前輩開發出從嘉平林道上切的路線,只要陡上 250 公尺,就可以摸到一顆二等三角點,此山突然間知名了起來,許多山社也陸陸續續將它納入行程之中。

自從入手了新玩具 m. zd 14-150mm 之後,就在規劃到郊外試試它的能耐。剛好讀到前人的紀錄,發現嘉平林道上的展望良好,可以眺望南湖群峰和聖稜線,於是計劃來走走林道,順便攀登給里洛山。至於這座給里洛山,還有個別名叫做見晴山,這個很日本化的名字,聽起來就很棒的感覺,可惜被太平山遊樂區裡的那座見晴山挪用了。不過撿三角點向來不是我爬山的目標,此行的重點在於展望。

July 03, 2010

M4/3 之旅遊鏡簡易開箱

喜好旅遊的我,一直少了顆旅遊鏡,一顆鏡頭就可以涵蓋廣角到望遠,減少旅行的負擔。三年前去東澳自助旅行的時候,報了個 local tour,搭乘四輪傳動車遨遊在世界上最大的沙島:Fraser Island。導遊帶我們到一處淡水湖旁叫我們仔細看,原來好多小烏龜看到遊客前來,紛紛遊過來給我們照相,但我們謹遵導遊的勸戒,沒有餵食它們,於是小烏龜們就悻悻然的游走了。同遊有位英國女生拿了台 Canon 單眼,把她拍的照片用 LCD 放出來給我們看,她拍的小烏龜,兩個小鼻孔冒出水面,實在好可愛。我也拿出相機播放照片,結果我拍的小烏龜,最大只能把烏龜佔滿四分之一的畫面,放到最大檢視,鼻孔都糊成一團,害我好羨慕她的鏡頭可以拍這麼遠。

所以當聽到 Olympus 推出 14-150mm 的鏡頭藍圖時,就天天期待它的上市,今天終於到手了:

June 29, 2010

志佳陽大山第二天:藍天白雲群山環繞

雖然已經偷跑了 3.1K,但從登山口營地到最高峰仍有 1600 公尺的落差和 5.1 公里的路程。為了趕在雲霧昇騰之前來到山巔,也為了避免下山遇到午後雷陣雨,決定三點鐘起床,四點鐘摸黑出發。雖然一人獨佔兩人帳,空間寬敞又沒有惱人的鼾聲,但不知是否是溪聲過於嘈雜,翻來覆去直到兩點鐘才入眠,睡了一個小時鬧鐘響起,趕緊起床準備早餐,煎了顆荷包蛋配上摩卡壺煮的咖啡,整理完畢出發時已經三點五十分了。

June 28, 2010

志佳陽大山第一天:環山部落到 3.1K 登山口

前年冬天爬雪山的時候,我們因為三六九山莊附近的森林大火,被迫困在七卡山莊,準備撤退下山。當時放眼四周,看見西南方有一座形態渾圓秀麗,淺草如茵的山頭,連忙向領隊坤哥請教,原來此山喚做「志佳陽大山」,看它連綿優雅的稜線,從山腳下的大甲溪河谷拔地而起,果然不負大山之名。而在上山途中,一路上見到幾株「志佳陽杜鵑」,更讓我對此山產生美好的印象,心想有一天一定要登臨拜訪。只可惜翻遍相簿居然找不到從七卡山莊看志佳陽大山的照片,只好借用 Google Earth 的示意圖:

去年六月準備重返雪山的時候,報名的山社規劃要從志佳陽下山,讓我無比的期待,但是一個過門不入的颱風,毀了我的雪山之行。今年本來想要利用梅雨季節結束和颱風季來臨的空檔,報名去爬大霸群峰,但是大霸過於熱門,每天一百位的名額我們居然沒有中籤,心裡真是失落。這時就起意來拜訪這座心中思念已久的地方。

June 19, 2010

新鞋試車:桃源谷大溪線接石觀音線 O 形

有了新鞋之後,當然不可能馬上就擁有蹦跳如飛的輕功,但還是要趕快來試試走起來的感覺。偏偏這個星期天要值班,只有星期六下午半天的時間,不方便跑去太遠的中級山,上到登山補給站尋找靈感,發現 mori 前輩整理過大溪川一帶的古道,可以順登三方向山,實在是夏日清涼消暑絕佳路線。但是沿途順溪谷上行,還是穿雨鞋比較妥當,研究地圖時,發現三方向山應該可以從桃源谷過去,於是決定走大溪線上桃源谷,再經鹿窟尾山、睏牛山,上三方向山。然而實際上走到鹿窟尾山的時候就快要三點半了,繼續前行的路跡已經不太明顯,怕再走下去下山會摸黑,就折回頭回到桃源谷,從石觀音線下山,繞了小 O 形。

June 13, 2010

Scarpa Lite Trek GTX 60023G

穿登山鞋爬山的好處,除了提供較佳的保護性之外,另一個很重要的地方就是防水性能。雖然大部份的登山鞋外表由皮革製成,但是皮革不能完全防水,必須倚賴內裡的防水材質,而最常用的材質就是 Gore-Tex 了。我的第一雙登山鞋:Zamberlan Cuenca 雖然也有 Gore-Tex 內裡,但第一次出征百岳,下排雲的時候遇到雨後雷陣雨,在雨中走沒多久還是兩腳泡在水裡,事後檢討發現,雨水可能是從褲管滴下來流進鞋子裡。當時我以為登山鞋只能防潑水,遇到下大雨時還是無能為力。

去年在日本爬山的時候,遇到連續好幾天的降雨,兩腳泡水走路真是難過,雖然有乾燥室烘乾,但第二天走沒多久登山鞋還是進水。從美國來同行的朋友,卻說他買登山鞋的時候,老闆跟他保證百分之百不會進水,如果裡面一溼馬上可以拿去換。但經過仔細觀察,防水的關鍵應該是綁腿的功勞,於是回台灣第一件事就是上網弄來一雙犀牛綁腿。可是果然便宜沒好貨,去了趟雪山,綁腿的扣帶環就被扯壞了,而且是從布上面直接扯下來,連修都不知道該從何下手,只好再去買了雙新的 Montbell 綁腿。

可是上禮拜穿著這雙綁腿上桃山考驗它的性能時,卻還是免不了雙腳泡水,生氣之餘仔細研究一番,發現綁腿包覆登山鞋的部份是乾的,雨水應該是從縫線的地方滲入鞋內。回家後將登山鞋徹底晾乾,再用小股的水小心的澆在鞋面上,果然鞋子裡面慢慢的就濡濕了。上網研究一番後,有人說要用縫線膠將縫線堵起來,也有一說要用 Gore-Tex 的防水噴劑,恢復它的防水性能。但是這些方法都太麻煩了,我想到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再買一雙新鞋子!

June 08, 2010

武陵二秀,桃山、喀拉業山:第二天

沒想到桃山山屋居然有黑色的小動物出沒,才入睡沒多久,它就跑出來咬我們的食物,山屋裡四個人被驚嚇的雞飛狗跳,到處都有它噁心的排遺,它仗著熟悉地形,到處鑽來鑽去不讓我們找到,我們只好蒙頭繼續睡覺。可是睡到一半又開始鬧肚子,也不知道高山症發作還是晚餐不乾淨,起來乾嘔了半天也沒有改善。

拖到五點天亮,起床發現外頭一片濃霧,早餐後我們討論今天的計劃。本來想要去走喀拉業山再下山,但是天候不佳且昨晚睡不安穩,讓 D 君意興闌珊,只想趕快下山。可是濃霧隨著天色越來越亮,有漸漸消散的跡象,而且喀拉業山身為百岳四大鳥山之一,如果這次不去,以後也不會想再來,所以我主張過去瞧瞧,剛好同山屋的另一名山友也是為了撿喀拉業而來,我們三個就決定一同出發。

June 07, 2010

武陵二秀,桃山、喀拉業山:第一天

依照我一頭熱的個性,二月份從四秀撤退後,應該會馬上安排重返計畫。池有山和品田山順利於三月底光臨,桃山和喀拉葉山本來要接著再訪,但朋友都說五月底到六月初的杜鵑花季,才是桃山最美麗的時節,於是耐著性子等待至今。偏偏花季和梅雨季重疊,為了保險起見,特別連續申請了兩個週末的桃山山屋,以互為備案。果然五月底山上大雨傾盆如注,只好黯然撤退,這週末再來試試手氣。

以下內容摘自 Wikipedia:桃山位於武陵農場北方,屬雪山山脈,海拔高度 3325 公尺,與品田山、池有山和喀拉葉山合稱為武陵四秀。百岳編號第 44,列名百岳八秀之一,其稜線是新竹縣尖石鄉與台中縣和平鄉的分界,山頂有三等三角點6327號。此山泰雅語稱為「Babo Kaba」,意為「拳頭山」,而山形自西南側展望狀似桃子,故名。要攀登桃山,可經由武陵四秀路線攀登,可由三岔營地經過桃山捷徑抵達桃山,也可由往桃山瀑布上的另一條岔路直接攀登桃山,之後可順登武陵四秀中的喀拉業山。喀拉業山百岳排名第 84。高 3133 公尺,是雪山山脈自鼻頭角以降第一座超過 3000 公尺的山巒,峰頭不顯,山頂寬平,有一顆二等 1549 號三角點,列名六肩稜之一。行政區劃屬於新竹縣、宜蘭縣。喀拉業山在泰雅語中,稱為「Babo Karaheye」,日文漢字轉寫為「加留坪」;喀拉業即自Karaheye音譯而來。

預計行程:

6/4 (五) 台北人員請於週五先到羅東
21:00 羅東出發
24:00 抵達武陵農場

6/5 (六)
7:30 武陵農場,早餐
8:30 起登 (約 1900M)
12:00 停機坪 (2750M) 午餐休息
14:00~14:40 桃山 (3325M)
15:00 桃山山屋休息

6/6 (日)
5:00 起床,到桃山頂看日出,日出時間約 5:10
6:00 早餐
7:00 輕裝出發前往喀拉業山
9:30~10:00 抵達喀拉業山 (3133M)
12:30 回到山屋,午餐
13:00 回程
17:00 武陵山莊
20:00 羅東

實際行程:

  • 日期:2010 年 6 月 5 日星期六 ~ 6 月 6 日星期日
  • 天氣:週六,陰午後有陣雨。週日,陰午後多雲
  • 人員:D 君與庸人
  • 嚮導:登山補給站各路人馬的行程紀錄
  • 交通工具:小轎車、雙腿

May 29, 2010

再度叩關失敗

或許,不顧豪雨特報的警告之下,仍然執意開車到武陵農場,本身就是一種心存僥倖吧!

很久以前就計畫,在杜鵑盛開的時間,一賭染成粉紅色的桃山,上個月申請桃山山屋時,卻因為瀏覽器的問題,無法跳出輸入日期的小視窗,只好眼睜睜的看著十九個床位在面前蒸發。兩週前不經意的回到入園申請的網站,卻發現山屋居然多出了十三個空位,換了瀏覽器便順利申請成功了

雖然前一晚的滿月高掛在宜蘭的夜空,但窩身在整建中的武陵山莊裡面,無情的梅雨還是在將近三點多開始落下。等到早上七點雨勢卻越來越大,撐著傘漫步到桃山瀑布,沒多久上衣就溼透了。

回家的路上,隨著蘭陽平原逐漸開闊,陽光穿透雲層的間隙,照耀著藍天下的龜山島。天氣的小玩笑,我永遠搞不懂。

May 16, 2010

半套五寮尖

由於交通較為不便,北台灣三大岩場就只剩下五寮尖還沒去過,所以朋友號召之下欣然同意。由於皇帝殿和筆架連峰都沒有想像中的驚險刺激,所以出發前還有點小看五寮尖,沒想到走了一趟才發現,五寮尖的層級比另兩個岩場高出不知好幾倍呢!

五寮尖位於三峽,地處三峽溪的左岸,隔溪與白雞三山遙遙相望,有一說山頂岩石稜脊,共有五個尖頂,所以稱為五寮尖。不過我的朋友說,此山難行,只有無聊的人才會想來,所以稱為五寮。到底真實的命名由來並不清楚。山頂海拔 639 公尺,有個總督府圖根點。

我們一行十個人,分別在林口長庚和三峽恩主公醫院集合,十點多來到登山口停車。五寮尖的傳統路徑登山口位於合作橋旁,腹地不大,停不了幾台車,可以搭乘台北客運往熊空的 807 路公車抵達登山口,以免沒有地方停車。

  • 日期:2010 年 5 月 15 日星期六
  • 天氣:陰、偶有細雨
  • 人員:庸人等共十名
  • 嚮導:山友 G 君
  • 交通工具:小轎車、雙腿

May 03, 2010

塚呂馬布山

去年五月在準備攀登南湖大山的時候,拿起地圖研究路徑,發現南湖北山往北有條顏色較淡的路線,順著這條淡紅色的虛線往北,經過了一連串充滿神秘感的山名:巴都服山 → 拔都諾府山 → 魔葉名病山 → 塚呂馬布山。這幾個奇異的山名,充滿了神奇的魔力,似乎是山精鬼怪出沒的地盤。但是到了南湖北山的山頂,往北望著蘭陽溪谷,卻沒看到明顯的路徑,不禁懷疑這條路真的存在嗎?

下山之後,查詢了許多資料發現,這條上南湖的路真的有人行走,還是大會師的路線之一。可是這種從低海拔穿越中級山,再上三千公尺的高級路線,不是我的能力可以勝任,也不會有人要找我去走,就只能神遊而已。後來陸陸續續有人開始走當天來回的塚呂馬布山,一些山社也將之列入行程當中,根據前人的描述,此段路雖然要上升一千四百公尺,但在獵人和山友的努力之下,路徑明晰且路條充足,雖然山頂沒有展望,但是途中經過壯觀的巨木林,三角點附近也有個清幽的小池塘。搬到羅東之後,一直很想找機會探尋這座山。耐心的等到白天的時間慢慢變長,天氣也進入春雨和梅雨季交界的空檔,終於在昨天一償夙願。

塚呂馬布山這個奇特的名字,查遍網路上的資料,都查不出命名的由來,拗口的名字,一不小心還會唸成種馬呂布山。中央山脈從南湖北山向北經過拔都諾府山之後,主稜向東北方經發徒山往太平山方向前進,據說是當年鹿野忠雄先生攀登南湖大山的舊路。從拔都諾府山往西北方分出另一稜線,到了魔葉名病山再分出北稜通往塚呂馬布山,以及西稜多加神山。其中塚呂馬布山標高 2225 公尺,其上有三等三角點第 6319 號,登山口位於海拔 820 公尺的四季道班房,雖然山高路遠,但直上一千三的南插也走過了,只要路徑清楚,有信心可以完成,於是設定目標,只要一點之前沒登頂就要撤退。

April 26, 2010

清水大尖山縱走圓通寺

最近同事問我說,怎麼看起來悶悶不樂,才發現原來一個月沒爬山,便覺言語無味、面目可憎。而住在中和的朋友通報,桐花已經盛開,就決定湊出週日早上半天的時間到土城走走。

下了兩天的雨到了星期六就漸漸停息了,星期天則是陰天。早上稍微賴床了一下,六點半才從家裡出發,先搭捷運到板南線的海山站,再轉 656 路公車到清化里。出了捷運站就遇到一位也是登山裝束的鄭大哥,攀談之下才知道他要帶隊去走大尖山和文筆山。因為中午還有飯局,就婉拒和他們一起走的邀約了。鄭大哥知道我是一個人獨行,還勸戒我最好要找朋友照應,免得像廖福本先生那樣,爬山身體出了狀況也沒人幫忙!這個忠言有點逆耳,還好公車及時到來,就和他分手了。

土城賞桐花的地點以天上山的承天禪寺最為出名,但是由於比較遙遠,怕趕不及中午的聚餐,才決定從大尖山縱走到圓通寺,全程約六公里,需時約三個小時。大尖山屬於天上山系,每次車行二高回台北的時候,總會沿著它的山麓一路蜿蜒直到進入中和隧道。山路四通八達,往往從大馬路旁進入巷子底,就有登山口,指標也非常明確,山勢雖然不高,但展望台北盆地,視野非常寬廣。真羡慕土城居民有這麼好的休閒環境。

April 16, 2010

小朋友我們行個禮

陸陸續續將收藏的 CD 數位化,目前已經進展到字母開頭為 H 的作曲家了。在這個過程中,不時發現一些過去被遺忘的曲目,例如這張 Honegger 的 CD。當初可能是為了標題的曲目 "Pacific 231" 這首標榜摹仿蒸汽火車頭運動的交響詩吧?最近重新聆聽之下,再度發現了 CD 收錄的最後一首音樂:"Une Cantate de Noël"

Arthur Honegger 是活躍於法國巴黎的瑞士作曲家,被封為法國六人團 (Les Six) 的一員,在二十世紀初期高舉新古典主義的大旗,對抗 Wagner、Debussy、Stravinsky 的新浪潮。這首聖誕清唱劇,中途歷經作詞人自殺,花了十二年才完成,寫好不久 Honegger 就心臟病發而過世了,故可說是他的天鵝之歌,雖然曲調優美但現今並不常聽到。

全曲長達二十五分鐘,編制一個管弦樂團、混聲合唱團、兒童合唱團、男中音獨唱和管風琴。共分成三大部份。第一部份的一開始由管風琴的不諧和音響揭開序幕,象徵著基督誕生前世間的渾沌黑暗,接下來由合唱團唱出懇求救世主的降臨,中間穿插著兒童合唱團預告耶穌即將來臨的訊息。第二部份先由男中音宣告基督降生了(音樂的安排和貝九頗有雷同),接下來交給合唱團歡唱基督的誕生。先是兒童合唱團唱著 "Es ist ein ros entsprungen" 的旋律,可是應和的混聲合唱團的旋律卻竟然是...(請聽下面這一段錄影 2:24 的部份)

April 14, 2010

Patriots' Day

雖然喜愛自助旅行可以隨意安排旅程,但是在從來沒有去過的地方旅行,且時間有限的情況下,許多時候即使做了很多功課,規劃出來的行程,和旅行團會去的景點其實很像,差別只在於停留時間的長短而已。所以我特別懷念 2003 年四月在Boston 遊學期間的那段日子。我去的那間語言學校位於 Boston 郊區的高級住宅區 Chestnut Hill,那裡已經有三位台灣來的同學,他們已經就讀了快要一年的時間,因此和老師混的很熟,常常一起出去玩。

就在四月中的時候,J 老師特別提到美國獨立戰爭的歷史。眾所週知,Boston 在美國獨立戰爭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可是台灣學生除了知道 Boston 茶葉事件之外,對於這段歷史並不熟悉。

當美洲的移民正式和英國決裂之後,戰爭已經一觸即發。所以 Boston 人在扼守港口要津的教堂,Old North Church,派人駐守巡視港口的動靜,如有英軍入侵,就舉燈發出警訊。在四月十八日深夜,警告的燈號終於高舉,愛國鐵匠 Paul Revere 得訊,乘船橫渡港口,接著一路騎馬,往麻州軍事要塞 Concord 前進,沿途警告居民英軍已經發動攻擊,他一直騎到 Lexington,和當地的民兵集結,準備應戰。英軍直搗 Concord 途中,在 Lexington 遇到民兵阻擋,雙方開槍迎戰,可惜民兵訓練不精、武器不善,沒幾下就被驅散了。這就是獨立戰爭裡的第一場戰役,Battle of Lexington。

後來美國將這場戰役發生的時間,四月的第三個禮拜一,訂為 Patriots' Day 以茲紀念。

April 04, 2010

Primus TiLite Stove

在野外煮食的時候,只有一個爐子還蠻不方便的,常常香腸煎好了,之前煮好的麵條已經涼掉了,所以很早之前就有再買一個爐頭的念頭。某前輩有言,登山用品這種東西最好不要省錢,好東西可以用很久,不好的東西一直換,累積起來反而浪費錢。Snowpeak 的瓦斯罐,一顆比別人貴三倍,但是它的瓦斯很純,燒東西很快,又不怕積碳塞住爐頭。用過之後就不會想買雜牌瓦斯或是自己灌了。

Primus 是瑞典品牌,這個爐頭卻是日本製造,是不是好貨還不清楚,可是一拿出來端詳馬上就覺得,這家公司很有自信唷!別的爐頭即使是新品,也有試燒過的焦痕,這個爐頭竟然完全沒有試過的痕跡:

4000W 的火力,號稱三分鐘就可以煮沸:

應觀眾要求來個實際測試,煮開一鍋 0.9 公升的水,需要四分十五秒。不過高山氣壓低,沸點因而降低,需要時間可能比較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