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預計先爬鈴鳴山,再回頭走 730 林道回程。由於擔心午後雷雨,林道路況不宜行車,打算天一亮就出發,以便儘早回到停車處。同營地的高雄隊伍,今天就要推進到無明池,可能要走十二個小時以上。四點鐘起床,見到下弦月高掛天際,心情真是愉悅。一邊吃著早餐,一邊等著天空漸漸發亮。昨天攀爬閂山時,穿越茂密的箭竹林之後,雖然全副武裝還是淋得一身溼,鞋子也泡在水中,這種毛細現象的進水,除非穿長筒雨鞋,還真是難以避免。勉力將雙腳塞進溼透發漲的鞋子,趕在大隊人馬出發前動身。
鈴鳴山
行程紀錄:
今日預計先爬鈴鳴山,再回頭走 730 林道回程。由於擔心午後雷雨,林道路況不宜行車,打算天一亮就出發,以便儘早回到停車處。同營地的高雄隊伍,今天就要推進到無明池,可能要走十二個小時以上。四點鐘起床,見到下弦月高掛天際,心情真是愉悅。一邊吃著早餐,一邊等著天空漸漸發亮。昨天攀爬閂山時,穿越茂密的箭竹林之後,雖然全副武裝還是淋得一身溼,鞋子也泡在水中,這種毛細現象的進水,除非穿長筒雨鞋,還真是難以避免。勉力將雙腳塞進溼透發漲的鞋子,趕在大隊人馬出發前動身。
行程紀錄:
「閂山」位於台中市和平區,本名為「椚山」,日本人所命名,「椚」與「櫟」的日語同音,是樹木的名稱。但「椚」為日本人自造漢字,日本人退出台灣後,就被改寫為「閂」字。閂山海拔標高 3168 公尺,其上有二等三角點第 1467 號基石,屬於中央山脈北二段。「閂山」不在中央山脈的主脊上,是平行於主脈西側的支稜。山坡因伐木後喪失森林覆蓋,形成箭竹短草原,山形和緩登頂容易,列名百岳「八秀」之一。
「鈴鳴山」位於台中市和平區與花蓮縣秀林鄉的交界,山名由來不詳,但「鈴鳴」語法近似日語,說不定也是日本人所命名。鈴鳴山海拔 3272 公尺,其上有三等三角點第 6373 號基石,屬於中央山脈北二段。全山也是覆蓋著箭竹短草原,同為百岳「八秀」之一。
閂山為深邃溪谷環繞的獨立支稜,鈴鳴山北以無明斷崖銜接無明山,南以畢祿斷崖與畢祿山相望,兩山都是難以縱走而至。所幸早年起自環山清泉橋的 730 林道,道路開闢到達兩山的山腳下,閂山登山口位於林道 23.2K,鈴鳴山登山口則在 27.5K,登頂變得十分簡易。但是結束伐木之後,林道逐漸回歸自然,目前林道前半段因為還有果園經營,路況尚有維護,高底盤車輛可通行至 11.7K。但此後的林道仍需步行,增加了不少路程,原本可以單日往返的行程,拉長到至少需兩天一夜才能完登兩山。借道 730 林道,除了可以攀登閂山與鈴鳴之外,也可與無明山、甘藷峰一併來個 O 形縱走。
去年七月畢羊縱走時,在畢祿山頂欣賞到「閂山」與「鈴鳴山」的英姿,因而心生嚮往,但研究紀錄之後,發現必須踢漫長的林道才有辦法登頂,徵詢爬過此山的朋友,都形容林道全程佈滿恐怖的咬人貓、刺藤、芒草而寸步難行,不免令人氣沮。因此想說既然一定要克服這麼惱人的林道,不如一口氣排個北二段 O 型縱走。但北二段全程少水源、缺山屋、無撤退路線,實在不適合獨行,不知要到幾時才能召集志同道合的朋友同遊,只好自己先來趟閂山鈴鳴之旅。
所幸「登山補給站」張貼了一則路況報導,國家公園正好近期派員清理林道,正是適合拜訪北二段的好時機。該報導並指出林道車況不佳,低底盤小轎車最多只能開到 7K,這下單程可多了將近五公里的路程。也由於林道路況不佳,摸早黑開車進入林道似乎不太安全,於是計劃提早一天出發,利用白天開車進林道,停在 7K 處,再步行到 11.7K 紮營。
行程紀錄:
雖然喜愛 Beyerdynamic DT990 的表現,但該公司令人搖頭的組裝品質,讓我決心再也不碰他們的產品。為取代 DT990 而購入的 HD25 II,讓我愛上了 Sennheiser 這個廠牌,輕便而攜帶方便,更有不輸大耳罩的優秀音質,陪伴我度過每個夜晚。雖然 HD25 令人沈醉,但它夾頭的特性,讓人無法久戴,大約只能忍耐一個小時就必須取下來休息。且戴上耳罩後只能正襟危坐而無法側睡,以至於無法放鬆的享受音樂,因而興起購買入耳式耳機的念頭。
上網搜尋發現 Sennheiser 最近推出了旗艦的入耳式耳機,IE800,定價居然將近台幣三萬元,雖然網友將它的表現形容的有如飛天遁地般厲害,但與其花上這麼一大筆錢來買入耳式耳機,不如將相同的預算拿來投資在耳罩耳機。但即使是 Sennheiser 前一代的旗艦 IE80,台灣要價也要一萬七千元。雖然台灣音響界價格極不透明已經到了惡名昭彰的程度,售價往往與定價有不小的差距,但據說最便宜的店家也只少了不到四千元,仍是難易下咽的高價。
據說德國亞馬遜賣的 IE80 乃是全球最低價,上網查證果然沒錯,定價只有 199 歐元,加上關稅、運費,也只要換算約 8300 台幣,算盤打完後理智立即斷線,以自己換工作滿四年為藉口,送自己一個小禮物。下單後,除了因為貨機故障,在科隆耽擱了一天之外,只用了四天就送達手上。
今天的主角大劍山,從油婆蘭營地出發,預計輕裝來回四個小時。收拾好營地之後,再原路爬下山。擔心昨天的午後雷陣雨重現,決定早一點出發,三點半就起床了。經過兩天的操練,起床時兩腳痠軟無力,還得穿上昨天淋溼的裝備與溼透的登山鞋,真有點意態闌珊。但想起若不打起精神完成大劍山,下次再重裝走天梯,打死也不幹。
行程紀錄:
佳陽小劍的稜線,各個山頭姿態各異其趣,遠觀雖然賞心悅目,但實際行走其上,高度落差極大。來回只有 11 公里的路程,卻需要 12~14 小時才夠,甚至有隊伍走到半夜才回到營地。因此計劃四點鐘出發,希望能夠在日落前回到營地。
本來以為昨天颱風應該遠離台灣了,但是夜來帳篷裡卻感受不到明亮的月光。半夜出帳觀察,發覺雖然濃霧已經散去,但高層仍是薄雲籠罩,星月無光。事後才知道原來南海又有「貝碧嘉」颱風生成,雖然沒有直接侵襲台灣,卻帶來充沛的水汽。
行程紀錄:
雪山山脈的主稜線從主峰往南,經過大劍山、佳陽山、小劍山,被大甲溪截斷,再連接白姑大山。其中「大劍山」位於台中市和平區,海拔標高 3594 公尺,擁有三等三角點第 6610 號,是雪山山脈的百岳中的第三高峰。山體龐大,充滿陽剛的氣息,列名「十峻」之一。「佳陽山」海拔標高 3314 公尺,原本擁有的二等第 1462 號三角點,於 921 大地震後遺失。山形為壯觀的金字塔形狀,東南面是一片光滑的崩壁,在陽光照耀下光彩奪目,即使從遠方都可辨認出這特出的山容,屬於「八銳」之一。「小劍山」又稱為「劍山」,海拔標高 3253 公尺,無基石。雪山山脈延伸自此之後,陡降至大甲溪谷,陡峭的山形如寶劍一般,屬於「九嶂」之一。
雪山山頂所見之大小劍稜線
這三座百岳合稱為「大小劍」,傳統路線需時三日,登山口位於松茂林道,走防火巷沿推論山的稜線爬上油婆蘭山,屬於百岳的艱辛路線。其困難之處在於第一日必須重裝上升超過 1800 公尺,才能抵達營地。第二日經過佳陽山來回小劍山,必須翻越無數山頭,橫渡危險的斷崖及陡坡,還有高密的箭竹與倒木阻路,平均需時 12~14 小時,是以讓小劍山蒙上「四大鳥山」之首的臭名。此外營地只有從劍南鞍部下切約 200 公尺的碎石坡,才能從志樂溪的源頭取得乾淨的水源,不然就要忍受油婆蘭池與推論池這兩處看天池的噁心死水。是以「大小劍」雖然山形優美獨特,名頭也十分響亮,但勇於舞劍的山友並不踴躍。除此傳統路線之外,也可從雪山主峰縱走而至。探勘等級的路線,也有從德基水庫,經「大失夫山」爬上小劍山。或從環山部落經「武家加難山」爬上劍南尖山。
三年多前好友 L 君,就曾邀請共闖大小劍,但當時登山才初入門徑,自忖體力與經驗都不足以挑戰這條路線,不敢冒然應約。其後在攀登志佳陽大山、單攻雪山,以及畢羊縱走時,不時能從各個角度,欣賞「大小劍」這條壯麗的稜線。如今登山經歷累積多了,自覺應該有資格挑戰大小劍了,而短日數的行程也走得差不多了,就下定決心,利用一年之中白天最長的夏至,來走一趟大小劍。
行程紀錄:
「紅柴山」又名「紅紫山」,山名由來不詳,位於宜蘭縣員山鄉與新北市烏來鄉的交界,海拔 1139 公尺,其上有三等三角點第 4167 號基石。紅柴山屬於雪山山脈,北接阿玉山,南通中嶺山。登頂途徑有三,可由福山植物園走北稜,或由中嶺古道行南稜而至,三由雙連埤的瓷土礦場起登,走東北稜上山。由於福山植物園管制出入,北稜路線因而廢棄,南稜路長道遠,礦場路線遂成主流。
自從遷居宜蘭後,就有計劃要走遍宜蘭縣界上的雪山山脈諸峰,因此紅柴山原本就在口袋名單之列。此山雖然冷僻,但網路上每隔幾個月就會出現一篇紀錄,想必路況不會太差。這週以來天天艷陽高照,週末預報也是晴天,紅柴山的稜線上展望良好,正要利用好天氣來拜訪。
行程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