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h 13, 2010

我的相機巡禮之三:Olympus E-510

人稱准單眼相機是 DSLR 的跳板,使用者遲早會掉入這個錢坑,果不其然,早在 S3IS 掛點之前,我就已經在研究數位單眼相機了。由於第一台相機的良好印象,那位勸我買 F300 的朋友,也是帶了台 Minolta 的單眼到美國一同旅遊,他那台相機有感應式握把,眼控對焦等等新奇的高科技,所以優先考慮的是 Minolta 這個廠牌。只可惜後來 Minolta 被 Konica 收購,再賣給 Sony,由於對 Sony 的相機的印象不佳,於是考慮的對象就跟著轉移了。

在京都旅行的時候,有機會接觸到 Canon 的 300D,卻嫌它太重,後來迷上了 Olympus 的發色後,焦點整個轉移到這家公司上面。研究之下才發現,Olympus 真是個特立獨行的公司,自創了三分之四這個奇怪的系統,感光元件的片幅只有全幅機種的四分之一,號稱可以達成直射光,改善邊角畫質的目的。當時對於片幅的了解不深,也沒有鏡頭的包袱,卻對於 Olympus 聲稱的較輕重量、超音波除塵和機身防手震等功能感到非常實用。就在藉口送自己生日禮物之下,E-510 就到了手上:

過不多時,鏡頭也一個接一個搬進防潮箱裡:

自從入手了 ZD 12-60mm 這顆鏡頭之後,E-510 加上 1260 這個組合就成了我的最愛,超快速的對焦、堅固、非常實用的焦段,陪我四處玩樂,忠實的紀錄著生活的點點滴滴,即使兩者合體的重量快要一公斤,早就違反了當初輕量化的目標,卻是脖子甜蜜的負擔。E-510 不是沒有缺點,又小又暗的觀景窗、聊勝於無的白平衡、狹窄的動態範圍和高 ISO 的雜訊,是它的三大致命傷,但是既然我很滿意它的拍攝成果,也就沒有計較這些缺點,一晃也用了兩年多了。

曾和攝影社的朋友出遊,才發現自己缺乏成為一位攝影高手最重要的特質:耐心。一起郊遊最令人不耐煩的是,每每他們發現一些特別的景點,就會停下來捉摸半天,經常要停下來等他們拍夠了才能繼續走。可是因為數位單眼的對焦迅速,數位照片的後製處理又相當方便,只要大致抓好取景範圍,構圖就交給回家後電腦去旋轉裁切,致於測光就交給相機自行決定,以致於我發現每每出去拍了許多照片,回來可以入眼的卻是少之又少。後來又遇到三件事情,讓我不禁深思攝影的初衷到底是什麼?

前年十月單攻玉山的路上,遇見一隊山友,其中一位用他的相機幫我們拍了些登頂照,所以我們有交換 Email,下山之後,欣賞了他拍的照片,雖然是使用我最不屑的 Sony 餅乾機,但是他拍的照片卻相當令人感動。即使我們走的是同一條路線,欣賞的是相同的美景,甚至照片的地點和取景的對象都很接近,可是在構圖上花了些巧思,卻讓照片充滿了故事性。不論是清晨的陽光照射在芒花上或是斑駁的鐵鍊綿延在山壁上,看了都很感動,反觀自己的照片,使用的是高價的器材,卻只有拍了到此一遊類型的照片。不禁讓人深思自己是否缺乏攝影構圖的能力。

後來在爬某座中級山的路上,遇見一位喜愛攝影的山友,他的相機是 Nikon 的 DSLR,配上一顆碩大的鏡頭。我們聊起相機來,才發現雖然他的相機很高檔,卻缺乏一些根本的攝影概念,他跟我分享說將相機設在小花模式,拍出來的照片最令他滿意,害我當場啞然失笑。但是回家後收到他的來信,附上同行的照片,卻讓人馬上收起輕視之心。紅葉掛在鮮綠的厥葉上,斜陽照在鋪滿山毛櫸落葉的苔蘚地,這些平凡的景色,被他信手捻來,鮮明的顏色和光影對比,讓人回味無窮。這證實即使對相機的光圈、快門等原理不甚了解,還是可以拍的出好照片來。

由於 Olympus 屬於小眾,所以出遊遇見拿相同廠牌相機的同好,都感到特別親切。在南湖大山的旅途中,遇見拿 E-30 的朋友,所以有一些照片請他幫我拍照。他拿了我的相機之後,發現我的相機設在 A-mode,稱讚我有攝影概念,熱心的講解起 M-mode 的好處和使用方式。受到稱讚其實有點心虛,因為我的 E-510 轉到 P-mode 常常會自動跳到 Panaroma 模式,才讓我改用 A-mode。進而發現用了 DSLR 這麼久,居然還是在用 P-mode。朋友說只要固定想要的景深的光圈值,再調快門值,觀景窗的資訊會顯示多少 ev。但我覺得拍照還要手指滾來滾去,也不能即時看到成果(E-510 的 LCD 爆爛),真是麻煩到極點啦!

於是發現自己既沒有耐心尋找構圖的巧思,也缺乏測光的慧根,也難怪照片一大堆,曠世巨照卻一張也沒有。脖子掛著台沈甸甸的相機,常被誤認為攝影高手,真是令人汗顏。

2 comments:

  1. 說到小花模式喔......有一次我在山上遇到一個老公公,他說他每次拍照時,相機都會跟他"拍手"!
    原來他誤以為相機的手震提醒標示是鼓掌,還很高興每張照片相機都說他拍的好呢!

    ReplyDelete
  2. 不要笑,他們雖然不懂相機,拍的照片還是很有感覺呢。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