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高山脈位於日本北海道的南部,是南北走向長約 140 公里的大山脈。最高峰的幌尻岳海拔 2052 公尺,在日本群山之中雖非最高,但原始性與登山困難度卻名列前茅。與北海道其餘山脈成因於火山活動不同,日高山脈為板塊擠壓所構成。經過第四紀冰河期的雕琢,山腹挖掘出許多圈谷。後再經過河川侵蝕,形成許多深峻的溪谷。早年攀登日高山脈,必須沿著溪流溯溪而上,需要多日時間才能攀上稜線,需要高度的體力與技術。後來森林砍伐與水力發電設施的興建,修築了一些維護工程的林道,使得一般人也有機會攀登日高山區。
日高山脈又分成北中南三段,最高峰是位於北日高的「幌尻岳」,海拔 2052 公尺,設置一個二等三角點基石。根據深田先生的說法,ポロ(幌)為 Ainu 與「大」的意思,シリ(尻)為「山」的意思。幌尻岳的山腹環抱著三個大型的圈谷,遠望氣勢非凡,無愧名字中大山的意涵。挑選日本百名山的名作家「深田久弥」先生,原本想比照大雪山、丹沢山或八ヶ岳,以整條山脈入選百名山,但看到「幌尻岳」雍容華貴的山形,就改變心意,認為此山不必以山脈為由,光自己就有資格列入百名山了。
戸蔦別岳と幌尻岳
然而攀登幌尻岳並不容易,共有三條路線。最常採用的,是從西側的平取町出發,前一晚可住宿在「とよぬか山荘」,再搭乘山莊提供的接駁車,行駛北海道電力公司所屬的林道抵達車行終點的第二ゲート。接著步行 7.5 公里的林道來到林道底的電力取水設施,再開始涉水而上,總共要過溪約 15 次,才能到達基地幌尻山荘。此山屋為絕對預約制,不可設營。從此山屋出發,往南攀登北圈谷的邊緣而抵達山頂。大約需要兩~三日的時間。
由於前述路線必須多次涉溪,初夏雪融之時,溪水甚至深達腰部,接駁車與山屋的預約也有名額限制,因此開發出替代的「新冠コース」。從新冠町市區,開車走 22 公里沒有鋪裝的道路來到新冠水壩,進入新冠林道再行駛 16 公里的砂礫林道來到車行終點的「イドンナップ山荘」。接著步行 19 公里的林道抵達登山口的「新冠ポロシリ山荘」,以此為基地往北沿著幌尻沢登頂。以前述兩個無人管理的山屋為基地,是兩天兩夜的路線。雖然少了涉溪的難度,但漫長的林道卻是相當單調無聊。
第三條路線,從西北側的日高町出發,開車走約 18 公里的「チロロ林道」抵達車行終點的柵欄。再步行三公里的林道就可抵達登山口。此後沿著「二岐沢」轉「ニノ沢」溯溪而上,爬上「糠平岳」再往東爬上「北戸蔦別岳」後登上主稜線,再往南經「戸蔦別岳」抵達主峰。雖然從林道車行終點登頂的距離,來回長達 28 公里,但因開車時間最短,林道步行最少,多被單日往返的山友利用。2016 年夏天林道受到颱風破壞,直到今年初才整修完畢,重新開放通車。因此去年都沒有山友的紀錄可供參考,不過今年開放後,六七月以來已有多篇記錄流傳,看來路況不差。
由於平取路線受制於人且要多次過溪,新冠路線林道太長,因此一開始就考慮走チロロ林道。而且出發點的日高町距離高速公路最近,方便下山後前往下一站的阿寒湖。雖然可以單日往返,但考量到後面還有行程,不要一開始就耗盡心力,決定在山上住一晚。這條路線可供紮營的點是「北戸蔦別岳」山頂和「七ツ沼カール」,前者無水要從山腰的泉水背上山,後者取水方便但要上下稜線落差約一百公尺。
原先計劃從チロロ林道入山,依序攀登「糠平岳」、「北戸蔦別岳」、「戸蔦別岳」而抵達「幌尻岳」,原路退回北戸蔦別岳扎營,隔天再下山。但第一天的路程,參考昭文社的地圖,就要用掉十二個半小時。還好北國夏日長,四點半就日出了,便打算四點出發。不過根據氣象預報,今天因為鋒面通過,整天都是陰天,明天才會是晴天。入夜後果然風聲大作,氣溫直線下降。因此臨時改變計劃,第一天走到「戸蔦別岳」與「幌尻岳」中間的「七ツ沼カール」,就地紮營,第二天再登頂後下山。因此第一天就可以睡到自然醒,不必提早出發。
行程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