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ust 13, 2018

2018 關山好米馬拉松三日賽

久聞關山在八月份已經舉辦多年的連日賽,賽道優美補給豐富。但自己馬拉松最相近的間隔也兩週以上,不曾連周馬,更不論連日馬了。而且八月天氣熱,台東的距離遠,就沒有動機參加。這次 K 君邀約報名,想說一百公里都可以一次跑完大約 2.4 個馬拉松的距離,這種連日賽慢慢跑應該也不成問題,就一起報名來挑戰。

賽前訓練就比照超馬來開課表,但五月初 Wings for Life 賽後左臀肌的舊傷復發。沒有停跑休息,導致左邊鼠蹊的肌腱也代償性的拉傷。六月份只好減量,傷勢才慢慢復原,但長距離的後段仍會引發疼痛,因此 LSD 的訓練量相當不足。七月份嘗試耐熱訓練,跑過一次正中午出發,雖然只有七分速,卻只能維持半馬的距離就放棄了,七月份的跑量只有 300 公里出頭。練不夠又不耐熱,實在沒有信心。乾脆不練了,八月初完全停跑,去日本旅遊一週,回台灣後也只跑了一次六公里維持跑感。

上個月 K 君爬山時扭傷腳踝,這場比賽只好棄權,只剩下我一個人,趕緊退房改訂 Backpackers。出發當週才想到要訂車票,當然搶不到熱門的花東線,只好自駕前往關山。週四下班後,帶著行李開車走台九線往南,新闢的東澳隧道穿越了蘇花最難開的路段,一路順暢大約十點出頭來到下塌的民宿,房客都是跑友,早已就寢,便躡手躡腳進房休息。

August 04, 2018

北海道山旅(續),第三章:斜里岳

「斜里岳」位於日本北海道的道東,為連結知床半島與阿寒群峰之間的脊梁山系,海拔 1547 公尺,山頂東側設置二等三角點。斜里岳是一座火山,因爲斜里川的源頭而得名。原住名アイヌ族人則稱之為「オンネ·ヌプリ」,意思為大山或老山。從北側的平原眺望此山,獨立峰的造型,從平原拔地而起,相當宏偉而優雅。向北延伸的扇形平緩稜線,深田久弥先生形容為有如孔雀的尾巴。搭乘飛機降落女満別機場時,往東邊看去最顯眼的就是此山,真是無愧大山之名。

於清里町眺望斜里岳

斜里岳的登山口有二,其一位於北側斜里町的豊里,另一位於西側清里町的清岳荘。後者海拔較高,因此利用的山友較多。從清里町上山的步道,沿著一の沢上行,在下二股後分成新舊兩條路。舊道繼續溯溪而上,新道則攀爬到熊見峠,兩者在上二股交會。大部分記錄走舊道上山,溯溪而上較為安全,且可欣賞沿路大小瀑布。下山再走新道,欣賞稜線上的風景。

登山口有一幢稱為「清岳荘」的山小屋,旁邊的停車場也可車中泊。舊的小屋多年前毀於祝融,新的建築 2005 年才蓋好。雖然靠近登山口,但要電話預約不太方便,且住在市區還是比較便利,前晚就預訂了山下的青年旅館。幸運的是通舖的房間只有我一個房客,一人獨享六人房。

行程紀錄:

August 03, 2018

北海道山旅(續),第二章:阿寒岳(雌阿寒岳)

「阿寒岳」位於日本北海道道東的釧路市,位於阿寒湖畔而得名,屬於千島火山帶。此山為兩座山的合稱,「雄阿寒岳」海拔 1371 公尺,位於阿寒湖東側,山體為端正的圓錐形,雖然海拔較低,但正對著湖水氣勢非凡而稱雄。「雌阿寒岳」海拔 1499 公尺,位於阿寒湖的西南側,因火山口眾多,遠望山體較為柔和而稱雌。原住民アイヌ族人稱之為男山與女山,是隔著阿寒湖對峙的夫婦山。雌阿寒岳是座活火山,1996 年初冬開始活躍,1998 年十一月噴發直到 2000 夏季。2006 年三月到八月仍有小規模的噴火。登山活動直到 2015 年才解禁,目前屬於 Level 1 的警戒。(可開放登山,但必須特別小心火山活動)雌阿寒岳設有一等三角點,放置在主峰南側,海拔 1476 公尺的「阿寒富士」山頂。

而阿寒富士眺望雌阿寒岳
阿寒湖畔的雄阿寒岳

阿寒湖附近劃歸阿寒摩周國家公園,動植物相當豐富,以丹頂鶴和綠球藻最為知名。雌阿寒岳的西側山麓,也有大片阿寒蝦夷松的原生林。攀登阿寒岳,通常以登頂最高的雌阿寒岳為代表,如果時間充足,也可效法日本百名山作者深田久弥先生,雌、雄兩山一併攀登。雌阿寒岳的登山路線有三,從北側阿寒湖畔,可走昔日開採硫磺的舊路,登頂剣ヶ峰,繞行稱為馬の背的火山口邊緣後登頂主峰。巴士可達位於公路旁的登山口,交通較為便利,但路線也是最長。最短途徑的登山口,位於西側的雌阿寒温泉,最多山友使用。另一登山口位於西南側的オンネトー湖畔,爬上主峰與阿寒富士之間的鞍部而後登頂。

因為下山後還要開車到下一站清里町,時間不夠完登雌雄兩山,就決定只爬雌阿寒岳做為代表。預計從雌阿寒温泉入山,登頂後,順時針繞行火山口,再攀登阿寒富士,摸一等點後,走オンネトー下山。兩登山口有步道相連,可以形成一個 O 形縱走。

行程紀錄:

August 01, 2018

北海道山旅(續),第一章:幌尻岳(下)

14:20 幌尻岳

站在幌尻岳的山頂,極目所及的崇山峻嶺,都是日高山脈的大小山峰。而這遼闊的山脈,也只有主峰能入列日本百名山。真所謂不來北海道,不知山之廣呀。

洶湧的雲流由西往東流洩

北海道山旅(續),第一章:幌尻岳(上)

日高山脈位於日本北海道的南部,是南北走向長約 140 公里的大山脈。最高峰的幌尻岳海拔 2052 公尺,在日本群山之中雖非最高,但原始性與登山困難度卻名列前茅。與北海道其餘山脈成因於火山活動不同,日高山脈為板塊擠壓所構成。經過第四紀冰河期的雕琢,山腹挖掘出許多圈谷。後再經過河川侵蝕,形成許多深峻的溪谷。早年攀登日高山脈,必須沿著溪流溯溪而上,需要多日時間才能攀上稜線,需要高度的體力與技術。後來森林砍伐與水力發電設施的興建,修築了一些維護工程的林道,使得一般人也有機會攀登日高山區。

日高山脈又分成北中南三段,最高峰是位於北日高的「幌尻岳」,海拔 2052 公尺,設置一個二等三角點基石。根據深田先生的說法,ポロ(幌)為 Ainu 與「大」的意思,シリ(尻)為「山」的意思。幌尻岳的山腹環抱著三個大型的圈谷,遠望氣勢非凡,無愧名字中大山的意涵。挑選日本百名山的名作家「深田久弥」先生,原本想比照大雪山、丹沢山或八ヶ岳,以整條山脈入選百名山,但看到「幌尻岳」雍容華貴的山形,就改變心意,認為此山不必以山脈為由,光自己就有資格列入百名山了。

戸蔦別岳と幌尻岳

然而攀登幌尻岳並不容易,共有三條路線。最常採用的,是從西側的平取町出發,前一晚可住宿在「とよぬか山荘」,再搭乘山莊提供的接駁車,行駛北海道電力公司所屬的林道抵達車行終點的第二ゲート。接著步行 7.5 公里的林道來到林道底的電力取水設施,再開始涉水而上,總共要過溪約 15 次,才能到達基地幌尻山荘。此山屋為絕對預約制,不可設營。從此山屋出發,往南攀登北圈谷的邊緣而抵達山頂。大約需要兩~三日的時間。

由於前述路線必須多次涉溪,初夏雪融之時,溪水甚至深達腰部,接駁車與山屋的預約也有名額限制,因此開發出替代的「新冠コース」。從新冠町市區,開車走 22 公里沒有鋪裝的道路來到新冠水壩,進入新冠林道再行駛 16 公里的砂礫林道來到車行終點的「イドンナップ山荘」。接著步行 19 公里的林道抵達登山口的「新冠ポロシリ山荘」,以此為基地往北沿著幌尻沢登頂。以前述兩個無人管理的山屋為基地,是兩天兩夜的路線。雖然少了涉溪的難度,但漫長的林道卻是相當單調無聊。

第三條路線,從西北側的日高町出發,開車走約 18 公里的「チロロ林道」抵達車行終點的柵欄。再步行三公里的林道就可抵達登山口。此後沿著「二岐沢」轉「ニノ沢」溯溪而上,爬上「糠平岳」再往東爬上「北戸蔦別岳」後登上主稜線,再往南經「戸蔦別岳」抵達主峰。雖然從林道車行終點登頂的距離,來回長達 28 公里,但因開車時間最短,林道步行最少,多被單日往返的山友利用。2016 年夏天林道受到颱風破壞,直到今年初才整修完畢,重新開放通車。因此去年都沒有山友的紀錄可供參考,不過今年開放後,六七月以來已有多篇記錄流傳,看來路況不差。

由於平取路線受制於人且要多次過溪,新冠路線林道太長,因此一開始就考慮走チロロ林道。而且出發點的日高町距離高速公路最近,方便下山後前往下一站的阿寒湖。雖然可以單日往返,但考量到後面還有行程,不要一開始就耗盡心力,決定在山上住一晚。這條路線可供紮營的點是「北戸蔦別岳」山頂和「七ツ沼カール」,前者無水要從山腰的泉水背上山,後者取水方便但要上下稜線落差約一百公尺。

原先計劃從チロロ林道入山,依序攀登「糠平岳」、「北戸蔦別岳」、「戸蔦別岳」而抵達「幌尻岳」,原路退回北戸蔦別岳扎營,隔天再下山。但第一天的路程,參考昭文社的地圖,就要用掉十二個半小時。還好北國夏日長,四點半就日出了,便打算四點出發。不過根據氣象預報,今天因為鋒面通過,整天都是陰天,明天才會是晴天。入夜後果然風聲大作,氣溫直線下降。因此臨時改變計劃,第一天走到「戸蔦別岳」與「幌尻岳」中間的「七ツ沼カール」,就地紮營,第二天再登頂後下山。因此第一天就可以睡到自然醒,不必提早出發。

行程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