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成績四小時內免抽籤和標籤賽事的雙重誘因下,讓我近年來都會報名這項賽事,也當作賽季尾聲的期末考。但萬金石馬拉松並不適合拼成績,一來春天天氣變化多端,二來東北季風和回程的上坡,都增加了賽事的難度。而這季在去年九、十月時,沒有充分訓練之下,參加了多場半馬、全馬,導致左小腿夾脛症,休息到年底才恢復跑步。重新再起心肺功能嚴重下滑,六分速內就會讓人氣喘吁吁,小腿傷勢隱隱作痛。因此這場賽事就盡力而為,沒有預設目標。

在過去成績四小時內免抽籤和標籤賽事的雙重誘因下,讓我近年來都會報名這項賽事,也當作賽季尾聲的期末考。但萬金石馬拉松並不適合拼成績,一來春天天氣變化多端,二來東北季風和回程的上坡,都增加了賽事的難度。而這季在去年九、十月時,沒有充分訓練之下,參加了多場半馬、全馬,導致左小腿夾脛症,休息到年底才恢復跑步。重新再起心肺功能嚴重下滑,六分速內就會讓人氣喘吁吁,小腿傷勢隱隱作痛。因此這場賽事就盡力而為,沒有預設目標。
「大山背山」又稱「大崎崠」,以山的形狀得名,海拔 705 公尺,山頂原三等三角點已遺失,改設置一顆仿製的基石。從山腰的樂善堂,有條步道通往山頂,稱為「大崎崠古道」。樂善堂的前身,是十九世紀末期,屯墾的漢人為了預防泰雅族人干擾所建立的隘寮,古道即為隘勇巡邏及採集山產的小徑。隘勇線撤除後,隘寮改建為供奉觀音的小廟。日治時期,再度改建為供奉附近無主牌位的樂善堂。目前古道也修築成完善的階梯步道,提供大眾健行休閒。
連假最後一日,妻因公務繁忙,命我將小童帶出去玩,以免干擾她在家辦公。想起古道達人 Tony 先生有篇大山背山的遊記,描述古道平緩好走,五十分鐘即可攻頂。就決定帶小兒來走此山。
竹 34 縣眺望大山背山(圖片取自 Google 街景圖)
行程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