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ober 06, 2025

我的波馬之路(六):檢討 (Ten Things I Wish I’d Known Before Running the Boston Marathon)

完成了人生清單之中重要的一項,內心相當滿足。但這次準備波士頓馬拉松的過程,由於缺乏實戰經驗,紙上談兵的結果,成績並不理想。檢討可以改進之處,整理了十個項目。

  1. 早點 BQ

    當我 33 歲初馬時,BQ 只有三小時十五分。今年48歲,2025年的BQ也是三小時十五分!雖然BQ大約每增加五歲的年齡層就會多五分鐘,但BQ也幾乎每三到五年就要調整五分鐘。近年來,跑鞋科技的進步、科學化周期訓練的普及、加上參與跑步的人口越來越多,跑友們的成績也突飛猛進。因此期待年齡增長而放寬的BQ ,是不切實際的做法。當你進步的幅度比其他跑友還慢,就永遠無法達到越來越嚴格的 BQ。更何況年紀越大,恢復速度越慢,也更容易受傷,無法像年輕那樣操練。當年想要參加波士頓時,應該利用一兩年時間練好有氧耐力,馬上進入周期化課表,跑個兩、三個週期,一年只報名兩場指標賽事,應該可以在五年內完成波馬的心願。

October 02, 2025

我的波馬之路(五):實戰

多年的夢想即將實現,即使是馬場老將,前一夜也是難以安眠。報名時填寫的BQ成績,三小時九分鐘,竟然只能排到一萬一千多號碼布,可見本賽事水準之高。

雖然是 Wave 2,起跑時間表定是十點二十五分,但校車七點半就開始上車了。所以五點就起床,早餐、廁所、換裝,搭乘旅館提供的,六點半的接駁車,前往終點的會場。

因為市區塞車,七點多才到達 Charles Street。先上個廁所再走去寄物,是放在校車裡。再走到Public Garden斜對角,到西北端的Boston Common驗號碼牌進接駁區。但大概清晨氣溫不到十度,雖然只喝無咖啡因的咖啡,還是很想上小號,就再排了一次廁所。以至於只能搭到Wave 2 最後一趟的校車,八點二十五才出發。

搭乘校車前往起跑點

高速公路車速很快,但快靠近Hopkinson 的時候大塞車,司機繞個路,到Athletes’ Village已經九點五十分了。再去找廁所上小號,就已經廣播要集結了,來不及找It all starts here的看板。從選手村到起跑點還有0.7英里,一路上都有收集衣服的志工,就把不要的風衣外套和刷毛衣捐出去了。半路先右轉再上廁所,每一間流動廁所都大排長龍。匆匆忙忙進到Corral 3 的時候,已經只剩下五分鐘就要起跑,趕快蹲下來調整鞋帶,偏偏忙中有錯拉成死結,還被人撞了一下,來不及調整好鞋帶就已經要出發了。

October 01, 2025

我的波馬之路(四):準備

在世界六大馬拉松之中,以波士頓的難度最高,主因來自於賽道和天氣。

賽道方面,雖然以波士頓為名,但其實大部分的路段都不在波士頓市區。起終點不同,起點位於市區西南的 Hopkinton 鎮,一路往東跑回波士頓的 Boylston Street。高度落差是下降約 140 公尺,也因為是起終點距離超過一個半馬,且淨落差超過四十二公尺,不符合 WA 的標準,因此成績不能列入世界紀錄。但不要以爲賽道直降就好跑,波馬一路上下起伏,總計爬升約 250 公尺。尤其是16到21英里(25到31公里)之間,經過 Newton 鎮時,有四大段上坡,合稱為 Newton Hills,最後一道上坡就是著名的心碎坡。這一連串的上坡,剛好就是選手即將面臨的撞牆期,因此與平坦著稱的芝加哥、柏林相比,賽道相對難跑多了。

天候方面,波馬固定在每年的四月第三個星期一,愛國者節舉辦,恰好是初春時節天氣最不穩定的時候。氣溫可以是熱到二十幾度豔陽天的 2024 年,也可以是寒風冰雨零度上下 的 2018 年。而一路向東跑的賽事,風勢的影響相當大。波馬的賽道紀錄,就是在順風之下創下的。最怕風向是從海上吹來的東風,整路破風而行可就苦惱了。

參賽人數超過三萬人的大型賽事,起跑點又是在城外五十公里的小鎮,後勤規劃必須十分完善。三萬多選手的編號,依照報名時的賽事成績由快排到慢,再區分成四大Wave,每個起跑時段不同。大會徵用了附近學校的校車,把選手從Boston Common旁的Charles Street載到位於 Hopkinton 的 Athletes' Village。車程一個小時左右,所以如果沒有在指定的時間上車,很可能會錯過起跑的時段。由於寄物服務只限於終點,不提供從起點回送的服務。而選手只能攜帶指定的透明約A4大小的塑膠袋上車,所以起點要帶的物品就相當局限。許多人都將比賽鞋用鞋帶繫好掛在頸部,身穿預計要丟棄的舊鞋和保暖衣物。大會發的小塑膠袋只裝一些食物和飲料。

September 27, 2025

我的波馬之路(三):賽前旅遊

四月十七日,波馬前四天

再次放棄晨跑,昨晚太晚回來,十一點半才能睡覺,如果要晨跑就只能睡五個多小時。早餐後出門,走路去洛克斐勒中心,八點半而已就到了,還不能進去,先去看普羅米修斯,再去聖派崔克大教堂參觀。到了預約的時間,就回去洛克斐勒中心排隊,我們要去屋頂的展望台參觀。一向喜歡登高望遠,紐約至少有五個知名的高樓展望台,但洛克斐勒中心的展望台評價最高。上次來是去知名度最高的帝國大廈,但其實他的展望台擠滿遊客,還有鐵網遮蔽視線,體驗並不優。洛克菲勒中心的高度雖然不高,還不到七十層樓,但屋頂有開放展望共有三層,不但是戶外的空間,人潮也不多,還有許多休息的沙發、長椅。可以很舒服的看風景。也因為周圍的高樓大廈都比洛克菲勒中心高,在此眺望,反而有沈浸式的感受,也是欣賞帝國大廈最佳的角度。

今天天氣是來紐約最好的一天,萬里無雲,北可以看到中央公園、南可看到自由女神。老爸說他以為美國東岸,從波士頓到費城,是連續不斷的高樓大廈,紐約也只有曼哈頓有摩天大樓,還是有需多小城鎮的區域。

September 24, 2025

我的波馬之路(二):賽前旅遊

確定拿到波馬的門票後,就迫不急待地開始安排旅遊行程。2003年的美國之旅,對波士頓和鄰近的紐約印象深刻,我喜歡波士頓的寧靜溫文和歷史情懷,也喜歡紐約的活力大器,兩地的音樂和博物館,更讓人回味無窮。因此得知長榮有直飛紐約的班機,就約了不曾去過美國的老父同遊,這趟波馬之旅就排程這個樣子了。

有鑒於去年的芝加哥馬拉松,只安排了兩天的時間調整時差,結果根本來不及調好,跑得零零落落。因此這次特別提前到美國整整一個禮拜,也有更多時間能從容的逛遍紐約。

我的波馬之路(一):漫長的 BQ 歷程

今天2026年的波士頓馬拉松放榜了,網路上滿滿的跑友曬著參賽資格。驚覺到自己今年的波馬圓夢之旅,已經過了五個月了,於是興起把這趟旅程記錄下來的念頭。

從小就是個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書呆子。身材單薄瘦弱,動作也不協調,因此不喜歡運動。小學時父親帶去爬象山,階梯爬到一半就過度換氣而暈倒。大學跟同學去爬大屯山,也要分好幾次才能爬上山頂。直到入伍後,被長官強迫每天下午都要跑三千公尺。從跑跑走走,慢慢練到可以十二分鐘跑完,也開始愛上了這種簡單的運動。

2003年03月,剛退伍時和當兵的同袍,一起到波士頓的語言學校遊學。剛到波士頓的第一印象,就是到處都是波士頓馬拉松的海報。後來老師解釋,每年四月的愛國者節都會舉辦馬拉松,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馬拉松賽事。比賽當天,老師帶我們去賽道旁觀賽。當時心想別人跑步有什麼好看的。沒想到輪椅組的選手經過後,領跑的選手像一陣風一樣從面前跑了過去,速度比我跑百米還快,連相機都差一點沒拍到。想像他可以用我衝刺的速度跑完整趟42公里多的距離,就讓我的下巴久久合不起來。當時就下定決心,有一天我也要來跑一次波士頓馬拉松!

2003 Boston Marathon

馬拉松談何容易,回國後初入職場,工作十分繁重,只能抽空維持跑步的習慣。直到調職到宜蘭後,空閒時間增多,才有時間認真練跑,也報名了2009年的台北馬拉松。但是當年不知道如何跑完馬拉松,只是土法煉鋼的每週增加跑量。沒有科學化的週期性課表,也沒有適合長跑的鞋子和衣物,更不知道如何配速和補給。九死一生的將近五小時完成初馬後,自以為可以去報名波馬了,卻遭晴天霹靂,原來還要跑進 BQ ,才有資格報名比賽,而已當時的年紀,居然是高不可攀的 3:15 以內。

January 26, 2025

2025新竹縣尖石鄉鎮西堡王者之路~王朝超級馬拉松

期待已久的鎮西堡超馬終於到來了。自從 2018 年 9 月跑完日本白山 100K 之後,就再也沒有跑超馬了。一來結婚生小孩之後,可以練跑的時間被壓縮,假日很難抽出時間練習超長距離。再來還沒跑進 BQ之前,想要將精力集中在推進全馬的成績。就在確定有報上今年的波士頓馬拉松之後,想來場 100K 重溫舊夢。復出的第一場就來報離家比家近的鎮西堡。

大家都說鎮西堡是台灣難度最高的一百K賽事,因為他的坡度驚人,總爬升將近三千公尺,幾乎沒有平路。一開始從尖石陡上到宇老,在陡下到秀巒,接著陡上到泰崗,再緩上到鎮西堡。折返後剛才的陡上全變成陡下,陡下變成陡上。我久沒跑超馬,練習量也沒有從前的高。只有十天前跑了一次從尖石到宇老的模擬考。賽前更染上小風寒。因此目標是七分速,希望能在十一小時三十六分鐘內完成比賽。

路線圖
高度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