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ember 24, 2011

外耳炎

最近我得了一個這輩子印象中從沒得過的病。

上個禮拜宜蘭不停的下雨,為了不中斷練跑,只好披著輕便雨衣出門慢跑。習慣戴著耳塞式耳機跑步,耳塞的材質是泡棉,吸了雨水加上悶熱之下,回家之後覺得耳朵發癢,就順手用桌上用過的棉花棒掏耳朵。星期三就覺得左耳與耳塞接觸的地方隱隱作痛,星期四慢跑回來後,疼痛感反而有點改善,當下不以為意,想說大概是換新耳塞有點太緊吧。

結果星期五一覺醒來,左耳疼痛加劇,耳朵旁邊的血管強烈地脈動,連帶著左半邊頭腦跟著發疼,工作都無法專心。上網查資料,應該是得了外耳炎了,一篇論文說此病會自行痊癒,可用抗生素藥膏塗抹,於是上藥房買了滅菌棉花棒和眼藥膏。晚上睡前在左耳裡忍痛塗了大量的藥膏,可是夜裡耳朵越來越痛,實在難以入睡,起來吞了兩次普拿疼才勉強瞇了一會。第二天一早,不但耳朵痛的下巴都張不太開,聽覺也彷彿隔著一層絨布,隱約還聽得到流水聲,心想該不會感染到中耳去了吧,又怕細菌蔓延到耳殼軟骨的部分,導致耳朵整隻爛掉,趕緊到耳鼻喉科掛號。

December 20, 2011

那結山

「那結山」又名「那是山」,位於桃園縣復興鄉奎輝村,海拔 1520 公尺,其上有二等三角點第 1532 號。那結山屬於李棟山系,隔著大漢溪與插天山系相望,因山形尖銳,與「復興尖山」和「夫婦山」合稱「復興三尖」。網路資料指出那結為泰雅語中,細小的竹子之意,但無由得證。另有一說指出那結山原名「bwlkuw 」(這個字要怎麼唸呀?),為冬天會下雪的山頭,是嘎色鬧部落的聖山。(資料來源:嘎色鬧自然中心的網站

那結山的登山口有四,分別位於「嘎色鬧」、「內奎輝」、「大灣」與「水田林道」,以嘎色鬧起登的路線最為熱門。嘎色鬧為泰雅族部落,位於羅馬公路旁,地名由來眾說紛紜,連地方耆老也不太清楚。

早上兩年前攀登「三角崙山」的時候,就從山友口中獲知這個名號相當特別的名山,閱讀多篇遊記後,得知此山攀登途中,峭壁攀岩不絕於途,相當驚險刺激,因而早有計劃一遊。今年二月份與十月份,分別攀爬了復興三尖的另外兩座,於是便興起在年底前完成三尖的念頭。無奈月初就打包好的包袱,一直受困於連日來的陰雨而無法出動,直到週五發現氣象局在拉拉山的預報,掛出週日為多雲的標示,當然要趁雨霽的空檔,趕快來圓夢了。

行程紀錄: